楊睿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經(jīng)濟學有個術語叫“沉沒成本”,它是指經(jīng)營活動中已經(jīng)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按理說,做決策應考慮當下和未來,而不必考慮以往的花費,但相當多的人還會受其干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落入沉沒成本的陷阱?!皝矶紒砹恕薄皩幙沙該?,也不能浪費”。由此,你會理解一些現(xiàn)象:商家要顧客提前交定金,賭徒總是一賭再賭……也有人利用這種心理激勵自己:錢花了,我不能半途而廢……
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寫作常常是對現(xiàn)實的觀照,議論文對于社會現(xiàn)象的考量,目的也在于此。當然,出題人會從各種角度出發(fā),給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穿上心理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哲學等人文科學的外衣,通過一個相關領域的概念,引發(fā)我們對于生活的思考。我們首先要了解,思考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什么,人的一生無非要思考三件事,挖掘自己,分析社會的本質以及裁量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在“沉沒成本”這個經(jīng)濟學術語的背后,我們就可以有選擇地去思考這些問題:什么左右了我們,讓我們在思考沉沒成本后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商家的營銷陷阱體現(xiàn)什么社會的本質問題?我們融入社會過程時消耗的時間、心智資源本身就是一種沉沒成本,那么如何優(yōu)雅地進入,理性地退出?
除此之外,沉沒成本是否只能困擾我們,它是否有積極的意義?還需要考生從另一個角度去思忖之。淺談“沉沒成本”
馬瀟荷
曾經(jīng)有網(wǎng)友總結中國人的“幾大原諒”——“來都來了”“都是朋友”“從來如此”。似乎一提到這些,我們就會本能地去感性原諒,或去理性接受,究其本質,是沉沒成本思維在作祟。
所謂沉沒成本,是一個經(jīng)濟學術語,指的是為了前期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成本,而不敢去對食之無味的項目斷舍離,從容離場。生活中關于沉沒成本的例子比比皆是,從“幾大原諒”到學習、健身各種花錢辦卡買自覺,它無處不在。其實,正確利用沉沒成本效應,刻意地孤注一擲,可能會迎來倒轉乾坤的契機。昔日項羽和秦將章邯大戰(zhàn)于巨鹿,項羽自破其釜,自沉其舟,三軍被斬斷后路,士氣被徹底激發(fā),以一當百,終于橫掃敵軍如卷席,取得大勝。
可見善用沉沒成本,也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成功之光。
然而,在生活中,善用沉沒成本的智者畢竟是少數(shù),普通人常常陷入沉沒成本的陷阱中不能自拔。君一句“來都來了”,雖目的地讓人大呼上當,也要硬著頭皮參與一番,在自我欺騙下又浪費半日光景。更有甚者,因為紅著眼睛盯著轉瞬就會失去的沉沒成本,在賭徒心理作祟下,放手一搏,接著錯上加錯,或一蹶不振,或傾家蕩產。其實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要擺脫沉沒成本的魔咒,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有及時止損甚至不惜斷臂求生的智慧和決絕,但歸根到底,還得擺脫內心深處的貪欲。
戰(zhàn)國楊朱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有一名言流傳甚廣,又常被誤讀。他說“不以天下大利而易其脛一毛”,世人不齒其極度自私,然而馮友蘭先生卻認為,這是用極端的說法表達對貪欲的克制,試想,如果因一毛可得天下大利,邁出這一步,就會為更大的貪欲去自損身心。所以說,在進亦憂退亦憂時,就應該從道家身上汲取一種從容灑脫,不以沉沒成本而易其脛一毛,那種患得患失的焦慮、進退維谷的不安,都會隨之煙消云散。
除此之外,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一根標注“目的”“手段”的標尺,需要知道,在意沉沒成本、留心過往付出,只是我們?yōu)榱粟A在未來這一目的的手段。如果為了沉沒成本,而一意孤行以至于與目標失之交臂時,手段異化成目的,我們的生活也是變得盲目、混沌和無序。
評點
文章作者做到文平而意奇,有三個方面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一,在我們通常理解里,沉沒成本是一種束縛,這一點在題目中也有暗示。然而文章作者能夠辯證看待,以項羽利用士兵沉沒成本心理而提振士氣大破敵軍的例子,證明了話題的正面意義,做到了思考問題全面辯證。
第二,我們通常將人執(zhí)于沉沒成本的原因歸于人缺少決斷的勇氣,但作者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挖掘,歸因于人的貪欲。并用楊朱的事例來證明只有克制貪欲,才能和那些已經(jīng)淪為不良資產的“沉沒成本”作斷舍離。
第三,在行文即將結尾時,作者意猶未盡,又通過“目的手段論”告誡人們不能拿回本當目的,而最終造成更大的損失。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說理兼顧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