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
物理教學中,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素材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能使課堂教學更接地氣,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以生活化素材強化初步感知。有關“壓強”的內容,教材以雪橇、駱駝的大腳掌和蚊子的尖嘴等為素材引入新課。這些素材對本地區(qū)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同時,他們雖然對蚊子很熟悉,但卻很難將蚊子叮咬與壓強聯系起來。筆者引入“壓強”概念時,選擇學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引領學生走進知識的大門。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支一端削尖、另一端沒有削尖的鉛筆,并用兩根手指以水平方向同時按壓鉛筆兩端,讓鉛筆保持靜止。不一會兒,學生就感受到按壓鉛筆削尖的那端的手指疼痛,而另一端的手指不痛。“為什么兩根手指受到的力一樣大,產生的效果卻不同呢?”筆者拋出這個問題。學生在明顯感受到這種差異的基礎上,很容易把“疼”抽象為壓強大,把“削尖的鉛筆”抽象為受力面積小,進而推導出“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的結論。
將生活情境融入實驗探究過程。教學“光的現象”時,筆者特意將上課時間安排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課堂上,筆者創(chuàng)設了如下3個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光的奧妙。
踩影子。兩人一組,一名學生自由行走,另一名學生追著他,踩他的影子,誰的影子能躲過踩踏,誰為勝。通過幾次較量,踩影子的學生發(fā)現,要踩到別人的影子,必須讓自己、太陽光線、被踩影子的人在同一直線上。通過這個游戲,學生體會到“光沿直線傳播”。
追光者。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一名學生用平面鏡將太陽光反射到沒有陽光的地方,形成一個明亮的光斑。另一名學生在不同的地方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要求反射后形成的光斑與前一名學生用平壓面鏡反射形成的光斑重合。重合后觀察兩個平面鏡反射面的位置。通過反復操作,學生感受到:入射光線不變時,反射光線隨反射面的變化而變化。
七彩陽光。兩人一組,用三棱鏡讓太陽光發(fā)生色散,用白紙作光屏來承接,使白紙上形成一條彩色的光帶,看哪組的光譜最清晰。學生在不斷調節(jié)與比較中發(fā)現,無論折射出的彩色光斑是明還是暗,色光的順序都是一致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完成后,筆者要求學生把白紙分別換成紅色、黃色、藍色的紙板,比較折射光照在不同顏色紙板上時的差別。學生發(fā)現:原來的七色光變了,沒有呈現出七種顏色了,如照在紅色紙上就只見紅光,照在藍色紙上就只見藍光。學生通過對比實驗,明白物體的顏色取決于物體對色光的反射,我們看到的紅色物體就是只能反射紅光的物體。
以現實問題為載體設計綜合探究實驗。八年級下學期新課結束后,筆者在廢品收購站買來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并準備了鉗子、扳手、打氣筒等工具。上課時,筆者先組織學生到室外參觀“破車”,并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修自行車。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四人一組,主動申領一項維修任務,沒有申領維修任務的小組就負責“試駕”。整個維修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不同的物理現象。如:修理車鈴的學生發(fā)現鈴錘位置偏離了,就無法擊打鈴體來發(fā)聲,他們便用鉗子將鈴錘位置校正;修理車輪的學生在給輪胎打氣時發(fā)現打氣筒變熱了,切身感受到機械能轉化為熱能;修理剎車的學生通過不斷調試剎車皮與車輪的間距,確保壓力大小合適,既能讓車停下來,又不會急剎車。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頗有成就感。這樣的學習過程凸顯學生對“增大壓力可增大摩擦力”“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大”等物理知識的綜合應用。
(作者單位: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zhèn)津洋口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