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
教育信息化2.0強調將“人”作為中心,以“技術邏輯”助推知識信息的傳播與交流,促進人與知識的互動和共生。在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教師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的數學理解,還能拓寬學生的科技視野,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奧秘的興趣。
創(chuàng)設強化體驗的學習情境。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打造情境教學環(huán)境,將音頻和視頻等教學資源恰如其分地運用到教學中,可以使知識信息直觀呈現,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學資源的選擇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促使學生自主提出探究性問題,促進課堂互動,提升學習質量。如教學《克與千克》時,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筆者在引導學生借助實物了解單位質量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選取符合學生認知的有代表性的參照物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筆者用糖果舉例,借助多媒體展示1塊糖果的重量是10克、1盒糖果中有100塊糖果,學生就能直觀、清晰地得出1盒糖果的重量是1000克;筆者再演示重1000克與1千克的物體,引導學生思考兩者的關系,學生就能通過感知多樣化的具體事物,豐富對單位質量的認知,進而準確建構量感。
設計輔助理解的學習活動。實際教學中,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和抵觸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極端教學行為都不利于提升教學效果。教師要與時俱進,借助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和可變性“活化”課堂,增強數學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要注重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盡可能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資源,增強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例如,教學《條形統(tǒng)計圖》時,筆者引導學生借助信息科技課上所學的操作方法,基于真實數據,用計算機繪制表格,生成條形統(tǒng)計圖,以此展開深入探究,使學習更有意義、課堂更有趣味。又如教學《平行與垂直》時,筆者依托信息技術,設計了探究兩條直線所形成的位置關系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用幾何畫板操作探究。學生通過操作,不但發(fā)現了兩條直線有相交、不相交的位置關系,為探究本節(jié)課的重點“平行與垂直”打下基礎,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幾何畫板的操作技術,為后續(xù)學習更復雜的幾何知識做了準備。
助力創(chuàng)新作業(yè)任務落實。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輔助,用以鞏固所學內容和測驗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手段,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習,完成創(chuàng)新型作業(yè)任務。如學習《條形統(tǒng)計圖》后,筆者設計了合作型和開放型作業(yè),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繪制一個條形統(tǒng)計圖”是開放型作業(yè),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自己感興趣的數據信息,并依托獲得的信息,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學生在收集、整理、表達數據信息的過程中發(fā)展數據意識,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調查本班同學的校服尺碼,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是合作型作業(yè),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獲取信息,提升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又如,學生完成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近似數》練習十三第4題“把橫線上的數(略)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保留兩位小數)”后,筆者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索更多關于小數的知識,梳理總結后,在下一節(jié)課上分享。分享過程中,學生不但鞏固了已經學習的小數知識,而且豐富了對小數的認識,拓展了數學視野。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六小學)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