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龍梅
[摘要]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征集文物前涼金錯泥筩,是目前所見唯一一件有明確紀年的十六國時期的宮廷用器,以其器型鑄造精美、銘文內容豐富得到學界的關注。泥筩底部銘文詳細記載器物名稱和制作機構、時間,反映了前涼末期宮廷手工業(yè)制作的嚴密程序?!板e”和“鑄”作為兩道程序分開進行,體現(xiàn)了前涼官方手工業(yè)的發(fā)達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qū)政局相對穩(wěn)定,中原世家大族大量遷徙至此,進一步繁榮了當?shù)匚幕?;大量工匠因避難遷入,在客觀上促進了當?shù)厥止I(yè)的發(fā)展。河西地區(qū)礦產(chǎn)資源豐富,是鑄造業(yè)、手工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宮廷手工業(yè)技藝精湛,與當政者設立專職部門進行鼓勵發(fā)展有很大關系。
[關鍵詞]前涼;金錯泥筩;手工業(yè);張?zhí)戾a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墓志所見唐人西域認知與官方輿論引導研究”(21BZS132)。
1966年,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在西安征集到一件前涼時期的金錯泥筩。該器制作規(guī)整,工藝精湛,最值得注意的是泥筩的底部尚有錯金銘文47字。十六國時期所流傳下來的銅器極為少見,而這種鑄有銘文的銅器則更為罕見,因此這件泥筩是研究當時青銅冶鑄業(yè)的重要物證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與藝術價值。秦新烈[1]、陳直[2]等人曾對此件錯金泥筩及銘文進行過相關考證。本文試從前涼官方手工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對這件金錯泥筩再作研究。
一、前涼金錯泥筩器身及銘文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藏的這件前涼金錯泥筩,青銅質地。根據(jù)器身樣式以及國內出土的其他類似的泥筩,我們可以推斷,該件泥筩原有器蓋,現(xiàn)已遺失,僅存器身。該泥筩外觀呈圓形竹筒狀,下有三個馬蹄形短足。筩身中部有三個小圓耳,其中間一耳,略低于其他兩耳。器表飾有繁褥而華美的錯金紋飾。泥筩通高11.7厘米,足高2.1厘米,口徑7.9厘米,重0.682千克。泥筩口沿部分,為一周垂幛紋,下有一圈呈橫“S”形的連續(xù)卷云紋,器底分飾一圈卷草紋與鋸齒紋,而主題紋飾則為連續(xù)的龍、虎、豹等五只神獸。神獸皆細腰長脊,昂首翹尾,張牙舞爪,作騰躍狀(圖1)。
對于泥筩的用途,學界已經(jīng)形成比較明確的認識。王偈人先生在《泥筩淺議》一文中通過對考古實物的研究,推測認為泥筩是“漢代某些具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和身份地位的人,為了保管作為收藏品的封泥設計的保管容器” [3],趙寵亮先生也認為泥筩為儲藏封泥的用具應無疑義[4]。以下我們將通過考古出土實物的發(fā)現(xiàn),再次明確這一觀點。
前涼金錯泥筩底部有錯金銘文47字(圖2)。頂部居中鏨刻、錯金“靈華紫閣服乘金錯泥筩”10字,下部從上向下、自右向左依次鏨刻、錯金有“升平十三年十月涼中作部造,/平章殿帥臣范晃督,/臣綦毋務、舍人臣史/融,錯匠邢芶、鑄匠王虜”等37字(圖3)。這些銘文字跡清晰、章法嚴謹、工整挺秀,足見其高超的鏨刻技藝。秦新烈、陳直等根據(jù)銘文“涼”“升平十三年”,考證此泥筩當為十六國時期割據(jù)河西的前涼末主張?zhí)戾a于369年時鑄造的宮廷用器,距今1600多年。因此,該件金錯泥筩堪稱是前涼末期宮廷手工業(yè)珍品,代表了當時官方手工業(yè)的高超水平。銘文的中“靈華紫閣”,據(jù)陳直考證應為前涼末期張?zhí)戾a居住的宮殿名之一?!办`華紫閣服乘金錯泥筩”一語將器物名稱、鑄造手法、專用地點及功用逐一道明。“服乘”為使用之意,“金錯”為工藝手法,而“泥筩”正是它的名稱。由此可知此物為張?zhí)戾a在靈華紫閣所使用的錯金泥筩。 “舍人”為歷史文獻中常見官職名稱?!皼鲋凶鞑俊?“平章殿帥”都是前涼所置官職。銘文對融錯匠和鑄匠的名字進行了記載,這是一種對古代工匠進行責任劃分的方法。早在秦國軍事武器的鑄造上就有工匠的名字,對于不符合規(guī)定的器具則會追責。鑄匠職務在出土文物或歷史文獻中比較多見,但是對于錯匠姓名進行記載,就非常少見。這說明自戰(zhàn)國以來的金銀錯手工藝到了魏晉時期很可能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專門的工藝部門。
這件泥筩,可能是在376年前涼政權滅亡后,由武威流向長安地區(qū)的。當前多位學者認為該泥筩為張?zhí)戾a被送往長安時所攜帶去的。但我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該泥筩并非是張?zhí)戾a主動攜帶,而是張?zhí)戾a出城投降苻堅大軍之后,苻堅大軍在對張?zhí)戾a的都城進行收繳盤點清理時而獲得的戰(zhàn)利品,或者說是作為張?zhí)戾a稱偽制、逾制使用天子紫色封泥的證據(jù)而被收繳,因而被苻堅軍攜帶至長安地區(qū)的。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分離、戰(zhàn)亂頻仍,該泥筩逐漸淹沒在歷史的云煙之中。直到后來被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我們才得以管窺前涼手工業(yè)制造藝術的精湛。
二、國內出土同類型泥筩及其功用
在國內,泥筩出土數(shù)量較多,且多出土于漢代墓葬中,在河南洛陽燒溝、山西太原及朔縣、河北望都等地漢墓中都有發(fā)現(xiàn)。這些出土的泥筩直徑大多為3.5—8.4厘米,高多為10厘米左右,多輕巧便于攜帶,且均為銅質[4]。但自稱為“泥筩”的卻極為少見,而前涼這件泥筩則自銘“靈華紫閣金錯泥筩”,這是十分重要的現(xiàn)象。
有關泥筩的用途,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稱:“貯泥之器有銅制泥筩,常與石硯共存?!?sup> [5]因此可知,泥筩當為貯封泥之用。封泥,又稱泥封,是用于封緘簡牘文件和其它重要物品并與其上鈐印的泥塊。由于封泥使用時要保證“柔軟可塑”,需要嚴密的貯藏環(huán)境。而泥筩多有蓋則可使封泥保持一定的濕度,減少水分蒸發(fā)。由于使用者身份的不同,所用封泥顏色也有不同。據(jù)《漢官儀》記載:“所謂天子璽書,用武都紫泥封?!闭f明皇帝所用封泥為紫泥,以顯尊貴。從出土的部分泥筩中殘存的封泥可知,紅泥的使用也比較普遍。如在河北望都2號漢墓出土的泥筩(發(fā)掘報告中稱“鎏金圓筒盒”),“內裝杏紅色棒狀物九段” [6]。山西朔縣趙十八莊1號漢墓出土泥筩(發(fā)掘簡報稱“封泥筒”),“內裝暗紅色封泥,出土時柔軟可塑” [7]等。這件前涼末年的金錯泥筩內也曾發(fā)現(xiàn)殘留有類似封泥的痕跡,陳直研究指出,其所貯封泥可能為紫泥。據(jù)《晉書·張軌傳》記載,前涼自張駿后期開始所使用的服飾器具已經(jīng)完全是仿照皇帝使用的規(guī)格。張駿之子張?zhí)戾a當時雖尊奉東晉正朔,但在其轄區(qū)內仍使用和帝王一樣的典章制度。因此,張?zhí)戾a在位期間鑄造和使用這種皇帝御用的金錯泥筩,并于其中出現(xiàn)殘留的紫色封泥,也是不足為怪的。
在中國古代,封泥是用來封箴簡牘文書的,起保密作用。使用時先把寫好文書的竹簡、木牘用繩子捆扎起來,打結,再在繩結處封上封泥并加蓋印章。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封泥方法。根據(jù)在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出土的眾多簡牘樣式,我們見到了封泥與封盒的遺留。對于重要的政治、軍事機密文件,在需要傳輸?shù)那闆r下,為了保密效果,使用封盒存裝簡牘。在封盒的合口處,使用繩子捆扎,打結處封上封泥并加蓋官員印章。目前出土的漢代印章,一般都不是很大,有些甚至比成年人拇指頭還小。這種印章,更加適合在封泥上加蓋。簡牘在傳輸?shù)竭_目的地以后,由執(zhí)行人員在確認封泥無破損,即所傳遞信息沒有被泄漏之后會被打開。而打開封泥,就意味著要破壞已經(jīng)干燥的加印封泥。所以,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完整封泥并不多。
目前國內出土的泥筩,以陜西華陰東漢劉琦墓所出的泥筩器型最為完整[8]。此泥筩除筩身、筩蓋外,在筩身上有一圓耳,上有銅鏈,系一銅杵,為填取封泥之用。從發(fā)掘報告所公布的圖片看來,劉琦墓出土的泥筩上銅鏈在連接銅杵的同時還連接著筩蓋。在國內出土的多件泥筩上也可見其筩身上有耳,但大多只有一耳,偶有兩耳者,但如前涼金錯泥筩上鑄有三耳的則較為少見。劉琦墓中出土的泥筩很好地解釋了前涼金錯泥筩筩身上有三耳的原因,即除本身的系掛之外,其中一耳可能原有銅鏈,為連接筩蓋或銅杵之用。
除上文所述山西朔縣趙十八莊1號漢墓、陜西華陰劉琦墓外,河北望都二號漢墓(東漢靈帝光和五年,即182年)、江蘇常州惲家墩M23(王莽新朝志東漢早期)[9]、洛陽燒溝漢墓M1038(東漢晚期)[10]、湖南長沙金塘坡M1[11]均發(fā)現(xiàn)了泥筩。通過梳理上述出土泥筩,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泥筩多出土于北方漢代墓葬,時間跨度從西漢到東漢末年,且隨葬泥筩的墓葬規(guī)格一般都比較高,也就是說泥筩的使用者在漢代并非普通人家,而是具有一定身份的高門世家。因此,泥筩可以說是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體現(xiàn)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器物。
三、前涼金錯泥筩的鑄造工藝
從這件前涼金錯泥筩底部銘文可以看到,當時參與督造官員和直接制作的工匠有五人,便于我們了解當時前涼宮廷手工業(yè)的部門名稱和制作程序。制作這件金錯泥筩的部門是“涼中作部”,這應是前涼宮廷手工業(yè)機構的名稱,制造時間為前涼升平十三年(369)十月。作為守衛(wèi)平章殿的大臣范晃以“平章殿帥”身份執(zhí)行督造任務,不明職務的綦毋務和“舍人”史融也參與督造過程。參與直接制作的則是“錯匠邢芶、鑄匠王虜”。由銘文內容可知,“錯”和“鑄”兩道程序是分開進行的,由“錯匠”“鑄匠”兩種不同的造器工匠分別負責,鑄匠王虜根據(jù)設計將器物鑄造成器,錯匠邢芶則將金絲或金片鑲嵌在預鑄的凹槽之內,并分別署名,這樣就完成了器物制作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件金錯泥筩銘文中有融錯匠的名字,這在國內青銅器銘文中極為少見。金錯,即所謂的錯金,這種工藝被認為是受到鑲嵌工藝的啟發(fā)而萌生。制作時,首先在器物的表面鑄出或者鏨刻出凹花紋,然后用金絲或金片嵌入,再用錯石將器表打磨光滑。這種工藝,是利用兩種不同金屬的色澤對比,以增加器物的裝飾美。金錯銅器要經(jīng)過鑄造、鏨槽、鑲嵌、磨錯等一系列工藝程序,工序繁復。其中,鏨槽與鑲嵌需要極高的技藝。這件前涼金錯泥筩上金錯紋飾線條細密流暢,技術精湛嫻熟,所飾動物、植物紋樣刻畫得更是細致入微,使得整件泥筩顯得富麗、華美。在歷經(jīng)1600多年后,其上的金錯紋飾依然熠熠生輝,反映了前涼時期錯金工藝的高超水平。
四、前涼手工業(yè)發(fā)展原因探析
(一)河西地區(qū)政局相對穩(wěn)定
前涼(301-376),是十六國時期建都在姑臧(今甘肅武威)的西北地方割據(jù)政權之一。公元301年,張軌被晉朝任命為涼州刺史,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勸課農(nóng)桑,建立學校,鑄五銖錢,通行全境。在張駿(324-346年在位)統(tǒng)治時期,前涼國力達到鼎盛。史稱,當時前涼“士馬強盛,刑輕國富” [12],其疆域一度領有今天的甘肅、青海、寧夏以及新疆的大部分地區(qū),是當時中國北方除石勒建立的后趙以外最大的割據(jù)政權。
東晉永和九年(353)后,由于內亂不止,前涼逐漸走向沒落。353年,張駿嫡子張重華病逝,年僅10歲的兒子張曜靈繼位,張駿庶長子張祚乘機殺死了張曜靈,自立為王。365年,張祚的弟弟張?zhí)戾a又乘機奪權,張?zhí)戾a一直執(zhí)政至376年前涼滅亡。前涼從張?zhí)戾a開始,再度奉東晉正朔,開始使用升平年號,直到前涼滅亡。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即該泥筩制成七年后,苻堅大軍攻至姑臧(今武威)城下,張?zhí)戾a出城投降。后被苻堅大將茍萇送往長安,被封為“歸義侯”。前秦淝水之戰(zhàn)后,張?zhí)戾a乘機南渡投奔東晉。
(二)世家大族大量遷入河西地區(qū)
前涼政權與之后的后涼、南涼、北涼、西涼等政權的存在,對中國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晉“永嘉之亂”后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分裂建國;而五涼政權統(tǒng)治下的河西地區(qū),因遠離中原戰(zhàn)火,吸引中原很多世家大族遷居河西走廊乃至更西的高昌地區(qū),保存了中原士族的文化成果。隨著世家大族遷徙到河西走廊,其所攜帶的眾多工匠、部曲、作人等,促進了河西地區(qū)文化、藝術水平的發(fā)展進步。
由于世家大族人士避居河西,之后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政權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文化、宗教、建筑、藝術等也深受河西影響。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評價道:“河西秩序安定,經(jīng)濟豐饒,既為中州人士避難之地,復是流民移徙之區(qū),百余年間紛爭擾攘固所不免,但較之河北、山東屢經(jīng)大亂者,略勝一籌”,“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漢代中原之文化學術,經(jīng)歷東漢末、西晉之大亂及北朝擾攘之長期,能不失墜,卒得輾轉灌輸,加入隋唐統(tǒng)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為獨立之一源,繼前啟后,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yè)”,“其文化上續(xù)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后,繼絕扶衰,五百年間綿延一脈。”[13]
與前涼政權穩(wěn)定、國力鼎盛、版圖擴大相伴隨的是,前涼的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也達到了鼎盛,在儒學、城市建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在此期間,前涼的冶鑄業(yè)也較為發(fā)達,并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三)河西地區(qū)礦業(yè)資源豐富
銅是人類較早大規(guī)模利用的金屬,銅器出現(xiàn)時間遠在鐵器之前。在《尚書·禹貢》中,已有地方向夏王朝進貢銅的記載。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然甚為發(fā)達。魏晉十六國時期戰(zhàn)亂頻仍,手工業(yè)發(fā)展受到了很大影響,流傳下來的青銅器較為罕見。前涼政權的這件金錯泥筩不僅鑄造精美,而且銘文內容豐富,為研究十六國時期前涼官府制造業(yè)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和文字證據(jù),因此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晉書·沮渠蒙遜載記》記載:“先,酒泉南有銅駝山,大雨雪。沮渠蒙遜遣工取之,得銅數(shù)萬斤?!边@是目前唯一一處關于五涼時期銅礦開采方面的直接文獻記載,從側面亦可映證河西地區(qū)礦業(yè)資源豐富。五涼時期河西地區(qū)相對政局穩(wěn)定,但亦不免與中原地區(qū)割據(jù)政權的交鋒,戰(zhàn)事時有發(fā)生。在這種形勢下,五涼政權的軍械生產(chǎn)必不可少,相應的冶鑄業(yè)水平亦當不低。
就河西地區(qū)而言,武威自漢代以后就一度是河西的軍政中心,設置于武威郡的姑臧庫,就是當時的河西兵器物資管理中心。因此,姑臧在冶鑄兵器方面是有一定基礎的。根據(jù)記載,前涼還曾數(shù)次派兵洛陽、長安去“支援”西晉王朝。據(jù)《晉書·張軌傳》,前涼先后派往洛陽、長安的援兵有7萬余人,這些東援將士出征前必然攜帶數(shù)量可觀的兵器。這說明當時的姑臧城不但有重兵駐扎,還配套有一個龐大的兵器鑄造機構,相應的銅礦、鐵礦開采規(guī)模定當不小。
(四)官方重視且鼓勵手工業(yè)、冶鑄業(yè)
根據(jù)《晉書》《十六國春秋》等文獻記載,十六國政權的統(tǒng)治者大都熱衷于打造寶刀,且在刀上鑄造文字以示特殊政治紀念意義,五涼統(tǒng)治者也是?!稕鲋莞緜淇肌みz事記》記載:“前涼張寔,造刀百口,無故刀盡生文,曰:‘霸。”又《十六國春秋輯補·前涼錄三》記載:“(張駿)又有閑豫堂,前有閑豫池,池中有五龍,晝日見彩,移時乃滅,水通變色,遂鑄銅龍于其上?!?sup> [14]這些記載正是前涼冶鑄業(yè)發(fā)達的具體反映。
張軌被晉朝任命為涼州刺史后,曾鑄五銖錢,通行全境。《晉書·張軌傳》記,西晉永寧元年(301),張軌到任姑臧后,由于治理得當,姑臧經(jīng)濟開始復蘇。太府參軍索輔于是向張軌建議恢復金屬貨幣流通,“立制準布用錢,錢遂大行”。前涼恢復金屬貨幣的舉措,極大促進了河西地區(qū)經(jīng)濟貿易的繁榮。又《晉書·索襲傳》記載,前涼張茂時敦煌名儒索襲病卒,太守陰澹 “素服會葬,贈錢兩萬”。由此亦可見前涼采礦業(yè)和冶鑄業(yè)之發(fā)達。
除鑄造寶刀和貨幣外,另有前涼張?zhí)戾a時銅佛的記載。《太平御覽》卷124:“(前涼張?zhí)戾a時)姑臧北山楊樹生松葉,西苑牝鹿生角,東苑銅佛生毛?!?sup>[15]而據(jù)《魏書·釋老志》:“涼州自張軌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鼻皼龀跗?,佛教即已在河西盛行,在姑臧城東苑內就供奉有銅質佛像。銅佛較為沉重,從西域傳入的可能性較小。因此,鑄造地點或許就在姑臧或其附近。而這樣體量較大的銅佛的鑄造,必然是官方行為,也是官方重視鑄造業(yè)、手工業(yè)的一個側面體現(xiàn)。
金錯泥筩鑄造于369年,從其精湛的青銅鑄造工藝和銘文記載的官府制造機構和參與制造的官員以及工匠信息,體現(xiàn)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曾在姑臧設置有官府冶鑄銅器的手工業(yè)部門,并且其官府青銅冶鑄業(yè)的部門非常齊全,反映出前涼末期官府冶鑄業(yè)管理嚴格、工序規(guī)范、技藝高超。
五、結語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1966年征集的文物前涼升平十三年(369)鑄金錯泥筩,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唯一一件有明確紀年的十六國時期的宮廷用器,以其器型鑄造精美、銘文內容豐富得到學界的關注。結合國內其他地方出土的泥筩實物及歷史文獻記載,可以認定該物為儲存封泥所用,是張?zhí)戾a逾制使用紫色封泥之證據(jù)之一。張?zhí)戾a投降前秦苻堅以后,這件金錯泥筩很可能是作為前秦軍隊的戰(zhàn)利品輾轉由武威流向了長安。
泥筩底部存47字銘文,不僅詳細記載器物名稱和制作機構、時間,而且反映了前涼末期宮廷手工業(yè)制作的嚴密程序。不僅有“平章殿帥”“舍人”等官員進行督造,而且“錯”和“鑄”作為兩道程序分開進行。由“錯匠”“鑄匠”兩種不同的造器工匠分別協(xié)作制成,體現(xiàn)了前涼官方手工業(yè)的發(fā)達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qū)政局相對穩(wěn)定,中原世家大族大量遷徙至此,進一步繁榮了當?shù)匚幕?;大量中原工匠因避難遷入河西,在客觀上促進了河西當?shù)厥止I(yè)規(guī)模和技術的發(fā)展進步。河西地區(qū)礦產(chǎn)資源豐富,一方面帶動了采礦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為冶鑄業(yè)的發(fā)達提供了基礎。宮廷手工業(yè)技藝精湛,與當政者設立專職部門鼓勵經(jīng)濟貿易發(fā)展有很大關系,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仍、需要大量制造兵器以維護自身政權安全有關。
參考文獻:
[1]秦新烈.前涼金錯泥筩[J].文物,1972,(06):36-37.
[2]陳直.出土文物叢考[J].文物,1972,(06):38-39.
[3]王偈人.泥筩淺議[J].東南文化,2013,(03)79-83.
[4]趙寵亮.也說泥筩[J].東南文化,2014,(02):95-99.
[5]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28.
[6]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編.望都二號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123.
[7]山西省平朔考古隊.山西省朔縣趙十八莊一號漢墓[J].考古,1988,(05):442-448.
[8]杜葆仁、夏振英、呼仁貴.東漢司徒劉琦及其家族墓的清理[J].考古與文物,1986,(05):62-65
[9]常州博物館.江蘇常州蘭陵惲家墩漢墓發(fā)掘簡報[J].南方文物,2011,(03):44-58.
[10]洛陽區(qū)考古發(fā)掘隊.洛陽燒溝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240.
[1]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金塘坡東漢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9,(05):427-434.
[2]趙向群.五涼史探[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78.
[13]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0,(22):46-47.
[14](北魏)崔鴻撰,(清)湯球輯補.十六國春秋輯補[M]. 北京:中華書局,2020:503.
[15](宋)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0:601.
作者簡介:呂龍梅(1988),女,漢族,甘肅民勤人,碩士,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