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岔河鎮(zhèn)岔河幼兒園 周惠婷 劉 歡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苯嬘螒蚴怯變鹤钕矏鄣挠螒蛑?,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凇拔覀兙幼〉牡胤健边@一主題,幼兒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我們岔河鎮(zhèn)有燒餅店、恒基廣場、岔河文體中心……這些建筑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于是建構活動也就隨之開始了。
那我們搭建什么呢?“搭建燒餅店吧!”“搭建岔河文體中心吧!我們每天都會去那里跳舞呢!”最后幼兒一致決定搭建岔河文體中心。那文體中心是什么樣子呢?我們?nèi)ヒ惶骄烤?!原來文體中心是我們岔河的重要標志,它白天是停車場,晚上是全民健身廣場。
“我知道,可能是圍墻太高了?!薄盃敔斦f建房子的時候磚塊要交錯著放,這樣墻體才會更牢固?!庇變涸谠O計圖上畫出了自己的想法:把積木豎著壘高?把積木豎著交錯壘高?還是把積木橫著交錯壘高?畫好后,把每種方法都試一試吧!先豎著壘,結果壘到第三層時就倒了;豎著交錯壘高,也以失敗告終;最后橫著間隔壘高成功了。在第一層的基礎上,孩子們利用間隔壘高的方式一直搭到了第五層。我們的圍墻終于搭好了,看來接觸面越大,圍墻就越牢固。當搭到中間交界處時,幼兒發(fā)現(xiàn)基本塊橫著放已經(jīng)不夠放了,燁燁拿著基本塊豎著試了試,發(fā)現(xiàn)正好可以卡進去,就這樣文體中心的主體結構搭建好了。
觀察分析
教師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能夠與同伴一起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快樂游戲——搭建主體結構時墻面倒塌了,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進行實際操作,最后獲得成功;當分工合作搭建出現(xiàn)問題時,幼兒能夠想辦法,用代替的方式進行搭建。由此可見,幼兒的建構經(jīng)驗是在實踐與操作中獲得的,這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
支持策略
搭建岔河文體中心這一活動源起于幼兒的調查與討論、基于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熱點話題,當幼兒發(fā)現(xiàn)“墻體倒塌”時,我們并沒有直接干預,而是給予其自由探索和實踐的機會,鼓勵他們自己商量討論、實踐操作并嘗試解決,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悅。
“那接下來搭建什么呢?”“蓋頂吧!不然會漏雨的?!薄安恍胁恍?,我們還要搭舞臺呢,不然里面都不好搭了?!痹阼箬蟮慕ㄗh下,幼兒一致決定先搭文體中心的大舞臺。諾諾用圓柱體做支撐,上面放雙倍塊作為舞臺面,后來發(fā)現(xiàn)沒有這個顏色的雙倍塊了,于是就用彩色的雙倍塊代替,當彩色雙倍塊用完時,他又拿來兩塊基本塊代替。這時燁燁來了,“這里怎么不一樣高啊!”“雙倍塊積木不夠了,怎么辦呢?”
“去其他班借吧!”“還是用基本塊代替吧!”幼兒兵分兩路,一部分幼兒去其他班級借,另一部分幼兒收集并拼接剩余的基本塊。鋪好后陽陽說:“舞臺顏色有點多哦!”只因幼兒用彩色雙倍塊圍了一個舞臺邊緣。然后在舞臺的兩側搭了三層臺階?!肮?,舞臺終于搭好了,趕快來搭座位吧!”
The SNDR versus power-supply voltage curves (signal reference/swing fixed) is shown in Fig. 10. From 0.6 to 0.8 V, the sigma–delta modulator maintains a high SNDR unaffected by the supply voltage variation.
觀察分析
幼兒思維活躍、生活經(jīng)驗豐富,當游戲進行到一定階段后,他們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搭建經(jīng)驗。當發(fā)現(xiàn)舞臺臺面不一樣高時,幼兒進行了不同的嘗試,如,用基本塊代替雙倍塊,解決了積木不夠的問題;由于積木顏色不一,最后幼兒決定用彩色積木搭建舞臺邊框。
支持策略
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能夠認真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適時地把握介入時機,及時向幼兒發(fā)起詢問式互動;同時給幼兒提出建議,在得到幼兒積極回應后游戲繼續(xù)下去,從而提高師幼互動的有效性。
幼兒用基本塊搭好座位,同時豎著放基本塊作為椅背,就這樣排列了三排。梵梵興奮地說:“老師,我們的文體中心搭好了?!薄澳俏覀冄埻媾家黄饋砜幢硌莅?!”“咦!有些玩偶坐在后面看不到怎么辦呢?”諾諾忽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看了看文體中心的座位圖片,好像后面的座位要高一點哦!帶著這樣的問題,幼兒決定去實地考察一下。通過考察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是文體中心的地面不一樣高,最后面的地面高,最前面一排的地面最低。那我們應該怎么搭建呢?幼兒陷入了深思。
“把地面搭成斜坡狀?”“把每一排座位搭成不一樣的高度?”
這兩個方法能成功嗎?那就都試一試吧!“怎么把地面搭成斜坡狀呢?”“就像滑滑梯一樣?!焙⒆觽冇没緣K積木搭成階梯狀,再用雙倍塊積木做斜坡面,這樣斜坡就搭好了。接下來開始搭建座位了,“老師,座位怎么老是滑下來呢?”嘗試了幾次后,幼兒決定將每層座位搭成不一樣的高度。
觀察分析
搭建好座位后,燁燁在我的引導下決定再次實地參觀,最終他發(fā)現(xiàn)確實是椅子的高度不一樣。隨后,他想到了兩個解決方法,并一一進行了嘗試。
支持策略
在游戲中,教師借用玩偶介入游戲,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每排座位高度不一的現(xiàn)象。教師在觀察指導的時候,要給幼兒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在寬松的環(huán)境講述他們的需求、困難,要仔細傾聽幼兒的疑問,站在他們的視角去想問題、看問題,這樣才能有效推進幼兒的游戲。
“二樓的觀眾臺怎么搭呢?”“他們怎么上去???”幼兒的問題接踵而來,仔細觀察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二樓的觀眾是從外面的樓梯走上去的。麗麗開始在圍墻外面用小方塊搭起了臺階,發(fā)現(xiàn)積木塊不夠了,就找來兩個小三角,拼接后正好是個小方塊,就這樣搭好臺階,可怎么轉彎呢?幼兒找來了大彎曲,利用轉向連接的方式將樓梯連接好,搭好以后,觀眾席的座位放在哪里呢?我們需要一塊平平寬寬的材料。
“選擇長的積木?”“幾個積木連接起來?”幼兒依舊四人分工。搭建好后,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搭建的文體中心和現(xiàn)實中的文體中心不一樣,我們的文體中心下面沒有支撐。那還是去找找長積木吧!幼兒從建構館搬來了長積木,“長積木這么長、這么重,一定很合適吧!”“諾諾自言自語道。當把長積木搬上去后,“噗通”一下圍墻就倒了?!翱隙ㄊ欠e木太重了吧!看來我們得重新尋找材料了?!庇變簛淼劫Y源庫發(fā)現(xiàn)了泡沫板,決定搬來試試,鋪上去發(fā)現(xiàn)露出了一段。于是切割泡沫板的“工程”又開始了……試一試!竟然完美拼接好啦!
觀察分析
通過觀察,幼兒知道了二樓的觀眾是從外圍進入的。他們運用之前的搭建經(jīng)驗搭好樓梯后,又發(fā)現(xiàn)無法連接平臺,一番嘗試后決定尋找輔助材料。
支持策略
教師在觀察指導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幼兒遇到游戲瓶頸時引導他們?nèi)ベY源庫尋找輔助材料。
本次建構活動通過小組區(qū)域活動的方式展開,幼兒自由分組,通過制作積木清單、認識積木名稱、充分感知積木大小等發(fā)展空間方位、排列方式、守恒長短、代替轉換、感知輕重等多種數(shù)學核心經(jīng)驗,同時幼兒也在不斷的搭建中學會了圍合、間隔壘高、排列、堆疊壘高、架空、對稱、轉向連接等建構技能。
從最開始的搭建高架橋到后期搭建“我們居住的地方”都是幼兒自己調查并發(fā)現(xiàn)建筑物,教師則充分支持幼兒的興趣、跟隨幼兒的腳步,從參觀岔河文體中心、探索建構結構到最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放手讓幼兒充分體驗,在建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抓住契機,生成談話活動和集體活動,保證游戲的空間和時間,同時提供充足的材料并補充輔助材料,讓建構游戲更能體現(xiàn)主題性、更具豐富性。
在日常的建構游戲中,幼兒的動作發(fā)展更加靈活協(xié)調了,同時也養(yǎng)成了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幼兒進一步探索周邊感興趣的資源并進行搭建,建構技能不斷豐富,建構活動也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把握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興趣需求,以及建構游戲在空間、時間、材料等方面的注意事項,有力提升了教師對建構游戲的組織與實施水平,也為教師更加專業(yè)地指導幼兒游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