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昂 何建華
張謇,江蘇南通人,中國近代實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江蘇五才子”之一。張謇一生全心從事實業(yè)和教育活動,而重視培養(yǎng)人才、善于引進運用人才、尊重并聚留人才,是他發(fā)展事業(yè)、取得成就的關鍵。在民族危機深重的年代,他大力倡導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提出了“立國由于人才”“無人才不可為國”的觀點,進一步把人才問題提到了立國、治國的高度,是其強烈的愛國激情與對救國途徑理性思考相結合的產物,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以“父教育”理念堅持人才自立
1895年,張謇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走上了從事實業(yè)、教育的道路。大生紗廠從1895年籌建,到1899年試車投產,由于經營得法,成為中國棉紡工業(yè)初創(chuàng)時期最成功的一家企業(yè)。然而艱難曲折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和經歷,使他格外深切地認識到人才問題對于企業(yè)成敗的重要性。
建廠之初,多依賴外國技術人員,當時的中國,無紡織人才可言,外國工程技術人才也相當缺乏,即使受聘,要價特高。盡管如此,張謇還是咬牙高薪聘請了英國工程師湯姆斯和機匠忒納,還特地造了一座洋樓,請了西餐廚師,百般伺奉,唯恐不周。湯姆斯個人的月薪相當于普通工人的二百倍,但一個月只到工廠來幾天。特別是企業(yè)的技術管理權操在洋人手里,處處受到他們制約和擺布。張謇對這種狀況非常氣憤,又經常提心吊膽過日子,“從事紡廠者十有八年,以是為恫恫者亦十有八年”“夫如是則安足以自立之一日哉”,由此,他痛下決心創(chuàng)辦專門學校,來培養(yǎng)工程技術人才。
在他的努力下,1912年以大生紗廠工房為教室,辦起了紡織染傳習所。第二年,建獨立校舍,定名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13年,張謇任農商總長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發(fā)表就職演說,宣布施政的四大要端,其中就有設立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該校從1914年籌建到1915年建成,地點在南京。畢業(yè)于該校者前后百余人,皆為后來我國水利界棟梁。張聞天、沈澤民等革命老前輩,都曾在這里就學,以后又走上革命道路。1918年,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畢業(yè)生協(xié)助上海厚生紗廠排裝機器,獲得成功。1921年在籌建海門大生三廠時,英國工程師惠令登只因準備的洋房尚未竣工,到任兩天即拂袖而去。關鍵時刻,紡校畢業(yè)生承擔了排車安裝任務。開車后,成紗質量勻潔,成為棉紗市場暢銷產品。張謇的三哥張詧高興地說:紡校的學生爭了氣,又省了錢!
據統(tǒng)計,秉持“父教育、母實業(yè)”理念的張謇,一生主辦或參與創(chuàng)辦了370所小學、6所中學和近20所大學,幾乎涵蓋了所有教育門類,為近現代中國各行各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無怪乎胡適這樣評價張謇:“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yǎng)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p>
借異域之才“供吾之用”
張謇認為,國與國的競爭就本質而言,是“學問之競爭也”,他主張“為其先者,在借異域之才”。西方國家領先中國的根本原因在于擁有中國所缺少的各類專業(yè)技術人才,國內尤其是南通當地技術人才的奇缺,強化了張謇借才異域的想法。
當時,南通沿江一帶受潮汐沖刷,江岸坍塌嚴重,大片良田被毀。1916年9月張謇主持成立通州保坍會,請來年僅26歲的亨利克·特萊克擔任駐會工程師。出身荷蘭水利世家的亨利克·特萊克來通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起早貪黑地勘察江岸,當月便遞交《保坍計劃報告書》,聲名大噪,讓原本還受到各方質疑的張謇不勝欣喜。
此后,在張謇的全力支持下,“有西人辦事之勇、負責之專,而無西人自奉奢逸之習氣”的亨利克·特萊克,率領張謇精心挑選的本土助工們,以塘柴、蘆葦為排,沉石筑楗,在迎流頂沖處,再增建護岸護坡。短短幾年,完成天生港至任港口的10座水楗,起到了“分殺水勢”的效果。如今,當年的數條水楗仍屹立江邊,仿佛巨人的手臂,阻擋著江濤對大堤的沖刷。除了保坍會的工程外,亨利克·特萊克及其中國徒弟們還建造了大型水閘1個、中小型水閘7個、橋梁1座和水庫6個,并完成了3條道路的規(guī)劃圖紙設計,改良了鹽城大豐的鹽堿土壤,其中有不少便是當時中國新秀們出師后的獨立手筆,在鹽墾、造田等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張謇在舉用異域人才辦實事的問題上始終有著寬闊的胸襟和堪稱前衛(wèi)的理念和視野,他還聘用了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的工程師或建筑師作為“西參”。在這些外國友人的協(xié)助下,張謇在保坍、鹽墾和教育等各項事業(yè)中無往不利,這些“洋”朋友直接或間接培養(yǎng)了南通本土第一批致力于各項實業(yè)和工程的人才,對南通的人才自立自強和各項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尊賢重士之策聚才留才
張謇窮畢生之精力辦實業(yè)、興教育,始終以求賢若渴之心引才、育才,以尊賢重士之策聚才、留才,在家鄉(xiāng)南通匯聚了近代較多的國內外人才。
1919年農歷重陽節(jié),南通城里的人們奔走相告,狀元公的更俗劇場建成開業(yè)。“更俗”,意指更除舊俗、樹立新風。張謇始終認為,教育以通俗為最普及,通俗教育以戲劇為易觀感。翌年1月,更俗劇場承辦了千載難逢的盛事,京劇北派魁首梅蘭芳與南派泰斗歐陽予倩同臺獻藝,前后11天,場場爆滿,盛況空前。張謇幾乎場場必到,詩情勃發(fā),寫下了十多組《傳奇樂府》,不吝贊美之詞。其實,早在南通伶工學社也就是我國第一所戲曲學?;I建時,張謇就誠請梅蘭芳前來助力。梅蘭芳擔任了名譽社長,并對赴通演出的邀約欣然應允:“聞命之下,欣幸無似。”為迎接梅蘭芳的到來,張謇在城外專門建了一座牌樓,取名“候亭”,以示尊重和推崇。又在更俗劇場的前臺大門樓上新辟了“梅歐閣”,借以紀念“南歐北梅”在通相會,并精心撰寫了一副對聯“南派北派會通處,宛陵廬陵今古人”。此后,梅蘭芳又應張謇之邀兩次來通獻演,開啟了梅氏父子與南通的百年情緣。
對梅蘭芳如此,對當時正協(xié)助自己進行戲劇改革的歐陽予倩,張謇更是給予了極大的信任與器重,先是派他北上為伶工學社招收學員,接著又派去日本考察戲劇和劇場?;貒螅屗鞒至婀W社的校務工作,又負責審定更俗劇場的圖樣。劇場落成后,又由他主持制訂規(guī)章制度,全面負責行政管理。歐陽予倩也深感張謇“厚我”,遂以其卓越的才識和踏實的精神,把每項工作都干得有聲有色。
正是得益于張謇的聚才、留才之策,當時的江北小城南通邀請到了美國杜威和梁啟超、蔡元培、陶行知等前來講學,吸引到了王國維、陳衡恪、江謙、朱東潤及日、德等國外教前來任職;一代“針神”沈壽在此主持女紅傳習所,使譽滿天下的仿真繡得以傳承;寫下“通州從此屬吾鄉(xiāng)”的韓國詩人金滄江寓居22年,出版著作30余種……一時間,南通名流云集、群賢畢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必須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發(fā)現人才,在創(chuàng)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chuàng)新事業(yè)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赝儆嗄昵皬堝酪越逃龔妵?、以人才立國的思想與實踐,正是為了賡續(xù)一種精神,傳承一份責任,篤定一條道路。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張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