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胡悅 王蓉 劉耀武 夏成凱
摘要 ?采用UPLC法測定亳白芍中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沒食子酸、兒茶素、丹皮酚6種成分含量,研究水煮時間、去皮、去皮水煮順序等初加工方法對亳白芍中6種指標性成分含量的影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綜合評價白芍初加工方法。結果表明,水煮后白芍中的沒食子酸、兒茶素含量增加,在15 min時達到最高值,分別為2.53、3.11 mg/g;丹皮酚含量降低,水煮20 min含量由0.065 mg/g降至0.006 mg/g;芍藥內(nèi)酯苷、芍藥苷和苯甲酰芍藥苷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在15 min時含量最高,分別為14.21、38.33、1.66 mg/g。去皮后沒食子酸含量稍有增加,而其他5種成分含量下降。水煮后去皮沒食子酸、兒茶素、芍藥內(nèi)酯苷含量高于去皮后水煮,而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丹皮酚含量較低。白芍初加工方法為沸水煮15 min取出,冷卻,刮去外皮,干燥。
關鍵詞 ?亳白芍;初加工方法;指標性成分;UPLC法;主成分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R 2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05-0181-05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4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ffects of Different Primary Processing Methods on Six Index Components in Radix Paeoniae Alba in Bozhou
LI Yang1,2,HU Yue3,WANG Rong1,2 et al
(1.College of Pharmacy,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ozhou,Anhui 236800;2.Bozhou Key Laborator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Bozhou,Anhui 236800;3.College of Pharmacy,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Anhui 230012)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gallic acid, catechin, paeonol in Radix Paeoniae Alba in Bozhou was determined by UPLC method, and the effect of initial processing methods such as boiling time,peeling and the order of boiling and peeling on the content of six index components in Radix Paeoniae Alba in Bozhou was studied, and the primary processing methods of Radix Paeoniae Alba in Bozhou we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gallic acid and catechin in Radix Paeonia Alba increased after boiling,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2.53 and 3.11 mg/g after boiling for 15 minutes.The content of paeonol decreased from 0.065 mg/g to 0.006 mg/g at 20 min;and the contents of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albiflorin first decreased, then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the contents were 14.21,38.33,1.66 mg/g at 15 min.After peeling, the content of gallic acid increased slightly, while the content of the other five components decreased.The contents of gallic acid, catechins and albiflorin peeling process after boilin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oiling process after peeling, while the contents of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paeonol were lower.The best primary processing method of Radix Paeoniae Alba in Bozhou was boiling water for 15 min, taking it out, cooling, scraping off the skin and drying.
Key words ?Radix Paeoniae Alba in Bozhou;Primary processing methods;Index components;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其味苦、酸、微寒,具有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等功效[1]。白芍藥材來源廣泛,是我國的大宗中藥材,主要分布于四川、浙江、云南、安徽等地,浙江磐安等地稱為“杭白芍”,安徽亳州等地稱為“亳白芍”[2]。白芍中的化學成分較多,主要含有單萜苷類、三萜類、黃酮類等化學成分,其中,芍藥苷和芍藥內(nèi)酯苷的含量較高,具有保肝、補血、抗抑郁、抗炎、鎮(zhèn)痛、抗驚厥等作用,是白芍發(fā)揮藥效的主要物質(zhì)基礎,其他活性成分也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如苯甲酰芍藥苷具有抗炎、抗病毒、鎮(zhèn)痛、護肝等生物活性[3-4],沒食子酸具有斂肺、斂汗、止瀉等作用[5],兒茶素具有活血化瘀作用[6],丹皮酚具有抗菌、抗炎、鎮(zhèn)痛等藥理學活性[7]。
《中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記載了白芍的初加工方法:白芍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和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8]。但是該加工方法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指標和參數(shù)。產(chǎn)地加工過程中,農(nóng)戶通常憑經(jīng)驗煮制,對煮制用水溫度和時間以及煮制去皮順序都沒有嚴格控制[9]。有學者對白芍的初加工工藝進行研究,但是大部分以單一芍藥苷作為評價指標[10]。如張云[11]研究了不同加工方法加工的白芍芍藥苷含量變化,結果表明白芍鮮藥材置沸水中煮后曬干芍藥苷的含量低于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曬干白芍,沸水煮制后白芍芍藥苷的含量顯著增加。周學剛等[12]探討了煮制對白芍中芍藥苷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煮制溫度和時間對芍藥苷含量的影響較大。白芍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這些成分是其發(fā)揮藥效的物質(zhì)基礎,為了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初加工過程中指標性成分的變化和對白芍質(zhì)量的影響,該試驗采用UPLC法測定白芍中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沒食子酸、兒茶素、丹皮酚6種成分的含量,探討水煮時間、去皮、水煮去皮順序等初加工方法對6種指標性成分的影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綜合評價白芍初加工方法,為亳白芍的產(chǎn)地初加工提供理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儀器。超高液相色譜儀(ACQUITY UPLCTM,Waters);數(shù)控超聲波清洗器(KH-500DE,昆山禾創(chuàng)超聲儀器有限公司);分析天平(日本島津AUW220D,上海向帆儀器有限公司);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DHG-9101,上海璽袁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SHZ-DIII,北京市永光明醫(yī)療儀器有限公司);超純水機(優(yōu)普ULUPURE,四川優(yōu)普超純科技有限公司)。
1.1.2 ???試劑。乙腈(色譜純,河北滄州公司);磷酸(色譜純,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沒食子酸(質(zhì)量分數(shù) 89.9%,批號110831-201204,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芍藥苷(質(zhì)量分數(shù) 94.9%,批號110736-201337,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芍藥內(nèi)酯苷(質(zhì)量分數(shù)98.75%,批號21031706,成都普菲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丹皮酚(質(zhì)量分數(shù)98.80%,批號110708-200506,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苯甲酰芍藥苷(質(zhì)量分數(shù)99.43%,批號20092303,成都普菲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兒茶素(質(zhì)量分數(shù)98.25%,批號20061503,成都普菲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1.3 ???試材。亳白芍于4月采自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十河鎮(zhèn),采收3年生白芍,藥用部位為主根,樣品經(jīng)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院劉耀武教授鑒定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
1.2 試驗方法
1.2.1 ???藥材的處理。取亳白芍,洗凈,去頭尾和細根,切成3~5 cm的小段,運用表1中的加工方法加工樣品,并于60 ℃烘箱干燥至含水量不超過14%[《中國藥典》(2020版一部)白芍],打粉,過篩,裝入樣品袋備用。
1.2.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亳白芍藥材粉末(過4號篩)0.5 g,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適量的70%乙醇,超聲20 min,取出,靜置冷卻至室溫,加入70%乙醇定容,用0.22 μm 的微孔濾膜過濾。
1.2.3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6種指標性成分對照品適量,用甲醇將芍藥內(nèi)酯苷、苯甲酰芍藥苷、芍藥苷、丹皮酚、沒食子酸、兒茶素配制成濃度分別為27.75、14.32、29.67、27.57、20.06、17.18 μg/mL 的混合對照品溶液,搖勻,4 ℃貯藏,備用。
1.2.4 ???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 μm);使用乙腈(A)和0.05%磷酸水溶液(B)作為流動相,采用梯度洗脫方式,洗脫條件見表2。柱溫30 ℃;檢測波長230 nm;體積流量0.4 mL/min;進樣量2 μL。
2 結果與分析
2.1 UPLC色譜圖
按照 “1.2.4” 色譜條件對亳白芍混合對照品稀釋液和表1加工的1~10號樣品進行測定,結果見圖1。結果表明,在該色譜條件下苯甲酰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芍藥苷、丹皮酚、沒食子酸和兒茶素6種成分分離良好,說明該色譜條件可作為6種指標性成分含量測定的方法。
2.2 方法學考察
2.2.1 ???線性關系考察。
將 “1.2.3” 項下混合對照品溶液稀釋成一系列濃度的溶液,按照 “1.2.4” 色譜條件進樣量2 μL注入超高液相色譜儀,分別測定色譜峰面積。以峰面積(Y)為縱坐標、各指標性成分質(zhì)量濃度(X)為橫坐標,擬合標準曲線,各成分回歸方程結果見表3。
2.2.2 ???精密度考察。
分別吸取 “1.2.3” 項下混合對照品溶液2 μL,連續(xù)進樣6次,考察方法的精密度。結果發(fā)現(xiàn),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苯甲酰芍藥苷、丹皮酚、兒茶素、沒食子酸峰面積的RSD分別為0.22%、0.21%、1.57%、1.26%、0.19%、0.99% (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2.3 ???重復性考察。取自制白芍樣品3,按 “1.2.2” 方法制成5份供試品溶液,測定6種組分的峰面積,計算其質(zhì)量分數(shù)。結果發(fā)現(xiàn),樣品中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苯甲酰芍藥苷、丹皮酚、沒食子酸、兒茶素的平均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38.33、14.21、1.66、0.02、2.53、3.11 mg/g,RSD分別為0.28%、1.36%、0.73%、1.55%、0.15%和0.78%(n=5),表明該方法的重復性好。
2.2.4 ???穩(wěn)定性考察。
取自制白芍樣品3的供試品溶液分別于 0、2、4、8、24、48 h 進樣分析,測定6個成分的峰面積,結果發(fā)現(xiàn),芍藥內(nèi)酯苷、苯甲酰芍藥苷、芍藥苷、丹皮酚、沒食子酸、兒茶素峰面積的RSD分別為0.54%、1.20%、0.17%、1.29%、1.05%和0.97%(n=6),表明白芍樣品溶液在48 h內(nèi)穩(wěn)定性好。
2.2.5 ???檢出限與定量限考察。
將 “1.2.3” 混合對照品溶液稀釋成一系列濃度的溶液,分別進樣測定,以3倍信噪比為檢出限,以10倍信噪比為定量限,結果表明,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苯甲酰芍藥苷、丹皮酚、沒食子酸和兒茶素的檢出限分別為0.150、0.232、0.084、0.120、0.178和0.116 ng,定量限分別為0.506、0.774、0.284、0.400、0.596和0.388 ng。
2.2.6 ???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稱取6份質(zhì)量為0.02 g的白芍樣品3,分別加入 “1.2.3” 項下混合對照品溶液25 mL,超聲處理20 min,取出,靜置冷卻至室溫,用0.22 μm的微孔濾膜過濾,測定。結果表明,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苯甲酰芍藥苷、丹皮酚、沒食子酸、兒茶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別為104.1%、98.9%、99.7%、103.2%、103.0%和102.9%,RSD 分別為0.05%、0.52%、0.94%、0.84%、1.20%和0.98%(n=6)。
2.3 不同初加工樣品的測定
2.3.1 ???水煮時間對亳白芍6種指標性成分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水煮加工后亳白芍藥材中的沒食子酸、兒茶素含量總體呈增加趨勢,均在水煮15 min時達到最高值,分別為2.53和3.11 mg/g;丹皮酚含量降低,水煮20 min含量從0.065 mg/g 降至0.006 mg/g;芍藥內(nèi)酯苷、芍藥苷和苯甲酰芍藥苷3種成分水煮后含量呈現(xiàn)先降低再增加再降低的規(guī)律,均在15 min時達到最高值,分別為14.21、38.33、1.66 mg/g。
2.3.2 ???去皮工藝對亳白芍6種指標性成分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去皮加工的亳白芍沒食子酸含量稍有增加,而其他5種成分含量下降,這可能是因為沒食子酸主要分布在去皮芍藥根部,而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兒茶素、丹皮酚在外皮中均有較多分布。
2.3.3 ???水煮、去皮加工順序?qū)癜咨?種指標性成分的影響。從表6可以看出,水煮后去皮加工沒食子酸、兒茶素、芍藥內(nèi)酯苷含量平均值高于去皮后水煮,而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丹皮酚平均含量低于去皮后水煮。因此,去皮水煮順序?qū)Π咨?種指標性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影響,在產(chǎn)地初加工時應綜合考慮。
2.4 主成分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樣品1~10的6種指標性成分含量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處理,結果見表7。對10種加工方法得出的6種指標性成分含量數(shù)據(jù)進行PCA主成分分析,得出主成分特征根和方差貢獻率,結果見表8。由表8可知,前2個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3.144%,說明前2個因子對總體的解釋率較高,可作為主成分分析因子。
通過PCA主成分分析得出各因子的權重和綜合評價函數(shù),計算不同加工方法的亳白芍綜合得分,結果見表 9。由表9可知,樣品3第1主成分分值最高,為0.450 3,樣品1第2主成分分值最高,為0.901 8,樣品3主成分綜合分值最高,為0.048 8。因此,亳白芍最佳初加工條件為沸水煮15 min,取出,冷卻,刮去外皮,干燥。
3 討論與結論
《中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記載白芍的初加工方法為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芍藥外皮中含有一定含量的芍藥苷,去皮后白芍藥材芍藥苷?含量降低,如孟祥松等[13]對白芍生品去皮、未去皮以及白芍熟品(水煮)去皮、未去皮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芍藥苷的含量均是未去皮較高。水煮工藝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可提高白芍中芍藥苷的含量,楊杰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白芍芍藥苷的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鮮白芍置沸水中煮20 min后切薄片曬干>曬干切片>直接切薄片。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水煮工藝并不能達到這種效果,王甫成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白芍芍藥苷含量直接曬干最高,其次為煮后刮皮曬干,刮皮后煮曬干最低。因此,需要綜合考慮去皮、水煮時間、水煮去皮順序等初加工方法對白芍指標性成分的影響,利用多指標評價法對白芍質(zhì)量進行綜合評價。
該研究采用UPLC法測定亳白芍中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沒食子酸、兒茶素、丹皮酚6種指標性成分含量,比較了水煮、去皮、水煮去皮順序等加工方法對亳白芍6種成分含量變化,以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白芍的最佳加工方法為沸水煮15 min,取出,冷卻,刮去外皮,干燥。相比單一芍藥苷評價白芍質(zhì)量更加全面,充分發(fā)揮白芍的藥理作用,為亳白芍產(chǎn)地初加工提供科學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 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20:108.
[2] ?查良平,楊俊,彭華勝,等.四大產(chǎn)地白芍的種質(zhì)調(diào)查[J].中藥材,2011,34(7):1037-1040.
[3] 門宇鳳,馬越,于涵,等.白芍藥材不同加工方法與其質(zhì)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草藥,2020,51(8):2214-2220.
[4] 笪婧雯.白芍的化學成分研究[J].海峽藥學,2017,29(12):45-46.
[5] 李乃謙.探討白芍的藥理作用及現(xiàn)代研究進展[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20):137-138.
[6] 徐先祥.兒茶素的藥理作用研究綜述[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7(4):60-64.
[7] ?劉陽欣,趙鋒,康秉濤,等.丹皮酚藥理學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yī),2020,41(4):550-552.
[8] 肖小春,郭曉蕾,王懷豫.白芍中芍藥苷含量影響因素概述[J].中藥材,2012,35(4):667-669.
[9] 孔銘,白映佳,徐金娣,等.白芍初加工方法和質(zhì)量控制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4,16(10):2248-2254.
[10] ?李素亮,魏慶紅,羅云,等.白芍飲片的化學成分測定及質(zhì)量評價[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9):22,24.
[11] 張云.白芍藥材產(chǎn)地加工工藝初探[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0):993-995.
[12] 周學剛,張麗萍,王艷芳,等.煮制對白芍中芍藥苷含量的影響[J].醫(yī)藥導報,2011,30(1):82-85.
[13] 孟祥松,蔣磊.不同年限及不同炮制方法對白芍中芍藥苷含量的影響[J].安徽醫(yī)藥,2008,12(12):1167-1168.
[14] 楊杰,田亞男,萬穎,等.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對白芍質(zhì)量的影響[J].西北藥學雜志,2010,25(5):341-342.
[15] 王甫成,時維靜,汪翠妮.不同加工方法對亳白芍中芍藥苷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8):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