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
一、學業(yè)水平考試背景
學業(yè)水平考試是由省級教育部門按照國家和省級職業(yè)學校教學標準和考試要求組織實施的考試,它衡量了中職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程度和學習水平。學生的考試成績是進入高等教育和畢業(yè)的重要基礎。其中,語文科目屬于公共基礎知識考試的范圍。2019年,福建省正式開始中職學校語文學業(yè)水平考試??荚囈罁逃俊吨械嚷殬I(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按照《關于印發(fā)福建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實施辦法》(試行)、《福建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要求和福建省教育廳發(fā)布的信息,并結合福建省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而制定,在考查學生掌握漢語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重點考查學生理解和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掌握專業(yè)技能、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現狀
眾所周知,大多數中職學生在入學時語文水平較低,語言能力較弱。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載體及技術的快速推廣,中職學生正迅速加入依賴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新媒體浪潮,新媒體已成為中職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載體。
目前,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學生花太多時間卻收獲不大;教師努力工作,但事倍功半;課堂氣氛較沉悶,大多數學生沒有進入學習狀態(tài)……這顯然是低效的課堂教學。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當前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基礎水平,中職語文的課堂教學現狀,以及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實效性等,筆者對漳州第一職業(yè)中等學校的部分學生和語文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通過調查研究顯示目前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存在以下情況。
(一)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影響較小
大多數中職學生在進入中職學校時的語文基礎知識較薄弱,知識積累相對較少。中職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自身的語文水平沒有太大變化。可以說,目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沒有顯著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課堂教學對學生影響不大甚至可以說沒有影響。
(二)大多數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有偏見
大多數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有偏見。(1)在進入中職學校之前,超過80%的學生對語文非常重視。其中,超過60%的學生認為語文是進入高等學校的必修科目,如果能通過語文考試,就可以去更好的學校學習,所以會非常認真學習。(2)“學習語文有利于繼續(xù)教育”這一理念在進入中職學校之前就已經根深蒂固,而在進入中職學校后,這一觀念更加普遍。調查顯示,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比會計專業(yè)的學生更愿意學習語文并認真對待。因為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認為將來參加工作,語文學科會使他們受益更多。
(三)中職學生認為語文課可有可無
由于對語文學習的理解長期存在分歧,大多數中職學生對語文教學表現出漠不關心。在他們看來,中職學校的語文課可有可無,甚至有些學生認為學習語文會耽誤他們專業(yè)課程和其他公共基礎課的學習,是浪費時間。只有大約18%的學生愿意認真學習語文。但即使他們愿意認真學習,對于“課前準備+課中探究+課后復習”類型的語文課還是沒人選擇。另外,較多的學生應付語文課,有些學生根本不學習語文。顯而易見,當前中職學生對語文課程漠不關心。
(四)部分中職學生不習慣使用信息化手段
大多數中職學生能夠使用新媒體設備,并希望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在語文課上。但仍有許多學生不主動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語文學習,并且缺乏將信息化手段用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三、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效率是指每單位時間(通常與一節(jié)課有關)的教學工作量(通常是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包含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注重學生的參與,能將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結合起來,課堂的每個方面都顯示出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重點是要講究效率。教學效率不是指教師是否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是否認真對待教學,而是指學生在學完一堂課后有何收獲。如果學生在上完課后沒有收獲甚至不想學習,那么,即使教師很努力教授,也仍然是低效或無效的教學;同樣,那些努力地學習卻沒有得到應有發(fā)展的學生在教學中也是效率低下的。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面臨許多困難,普遍呈現出教學效率較低的情況。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中職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的質量。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進行教學改革,必須徹底改變當前被動、低效的課堂教學現狀,積極運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信息化手段,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有效的課堂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更好地適應當前中職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的新要求。
鑒于目前中職學生廣泛使用新媒體設備,同時基于互聯網允許用戶共享全球信息資源,擁有大量信息和豐富的內容,能夠實現實時通信和互動等優(yōu)勢,在中職學校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時,我們應該利用信息技術轉變思維,克服傳統(tǒng)的課前和課后限制,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減輕學生的省級學業(yè)水平考試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幫助他們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從而使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實踐
隨著省級學業(yè)水平考試的推進,如何發(fā)揮信息化手段在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鞏固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促進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銜接已成為一個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課前預習濃縮資源,促進學生互動學習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中,基本上有教材、課外參考資料、課堂筆記和其他學習資源。然而,在新媒體時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無限擴展學習資源,為課堂活動提供參考,并為學生濃縮這些優(yōu)秀的學習資源,實現互動學習。課前,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設備獨立瀏覽作者的相關信息,提前了解作者的生活,走近作者,并通過微信、QQ等交流群與學生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學生還可以與教師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縮短與教師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的溝通更加有效。上課前,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的信息化手段,收集社會上不同的學習資源,給學生推薦優(yōu)質文章,使學生能夠通過互動學習激發(fā)學習動機,擴大知識范圍,為教學做好知識儲備。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關注與作品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擴大閱讀范圍。在給學生分享了相關的高質量文章供其閱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文章末尾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觀點,或者仔細閱讀他人的評論,積極地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學習,產生思想的共鳴,并與知識的火花碰撞。
(二)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參與課堂
在中職語文課中,教師應使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適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增加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語文。
在教授詩歌和散文類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制作相應的音頻和視頻材料,并預先制作課程材料和錄制微課,創(chuàng)設聲、色、像、情相結合的情境。例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新媒體設備在課前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創(chuàng)設一種聲、色、像相結合的情境。學生可以在屏幕上體驗到壯麗雄奇的風景:蜿蜒的長江、陡峭的懸崖和音樂旋律的對比,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強烈的審美心理效果,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還為課堂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奠定了基礎。
如果學生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沒有看到真正的荷塘,只是依靠自己的想象力,那么將無法直觀地感受到月夜荷塘的優(yōu)雅、平靜和沉悶之美,這就會造成一定的學習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的信息化手段創(chuàng)作多媒體課程材料,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chuàng)設聲、色、像相結合的月光場景:月光從蔚藍的夜幕沖刷而下,荷花池在月光下微微閃爍,學生置于一個虛擬的情境中。然后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自己看到的和頭腦中想象到的畫面,體驗他們學到的內容,并沉浸其中,從而更好地感受文章的主題和其中包含的深刻情感。
在進行詩歌、散文的朗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出口成章”“配音秀”等軟件錄制朗讀音頻,通過教師錄制的朗讀音頻和學生的朗讀音頻的對比,正確示范和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使學生感受語言,提高朗讀能力,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內容。
在教授小說類文章時,教師可以嘗試使用翻轉課堂模式播放相關的圖像和視頻,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的情境。例如,在教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教師可以通過翻轉課堂來播放視頻,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故事的具體場景,然后在課堂上提問、合作探究。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還可以對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理解文章所蘊含的主旨。
在說明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學生展示講解對象的結構特征。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課程中,教師可以將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課堂,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學生了解荔枝的結構特點,從而融合教科書知識與生活實踐知識。
通過以上信息化場景的呈現,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情境和表達的美感也能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加深對課文知識的記憶,從而增加他們對語文教學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課后利用新媒體,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
教師可以使用超星學習通、學眾文化教育、微信、QQ等信息技術工具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復習相關知識,并讓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提交作業(yè),分析錯誤,建立有效的評估體系,開發(fā)評估工具,實現多主體共同參與。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課后給學生推薦一些好書,并讓學生使用電子書閱讀。學生可以用手機下載電子書軟件,然后閱讀文章。對于學生來說,電子書沒有限制時間和地點,閱讀模式也較為新穎,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也會提高,同時他們的文學品位和知識面也會得到拓寬。另外,各種教學平臺的大數據可供教師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總結課堂經驗教訓,及時調整課堂策略,從而提高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五、結語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可以讓學生突破時空的限制,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課外知識。在當前中職語文學業(yè)水平省級考試的背景下,為使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得到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運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信息化設備,選擇合適的信息化手段服務于教學目標和內容,為學生營造更活躍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從而使中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鍛煉。但新媒體是新事物,研究仍處于試驗階段,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形式與內容、方便與隱患等諸多矛盾。在使用信息化手段的過程中,這些矛盾應該得到中職語文教師的重視,同時應該著力解決如何形成合力建立長效保障機制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勁松.新媒體環(huán)境對高中數學信息化教育的啟示[J].信息記錄材料,2018(11).
[2]張亦婧.高職語文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J].漢語文教學,2017(19).
[3]張會珉,楊競,龐良紅.教育新媒體研究綜述[J].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2).
[4]劉平宜.信息化時代新媒體對課堂教學的影響[J].新課程研究,2016(7).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第一職業(yè)中專學校)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