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藝森
摘要:深入挖掘和體驗非遺文化的內涵,將其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讓非遺文化能更好地傳承弘揚下去。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能讓幼兒接受非遺文化的熏陶,開闊幼兒視野,提升幼兒美術素養(yǎng)。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可采取以下途徑:創(chuàng)設豐富的藝術環(huán)境,身臨其境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請進來,走出去”,豐富美術教育形式;以項目課程為依托,進行深度的學習。
關鍵詞:幼兒教育;非遺文化;美術活動;傳承;弘揚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8-013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協(xié)同創(chuàng)新”(含幫扶項目)專項課題“非遺文化傳承背景下的幼兒園浸潤式美育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xczx22-223)研究成果之一
美術在我國有著豐富且悠久的歷史,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這些美術作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幼兒園美術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作品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了解美術形式,學習美術知識。非遺文化是地方民俗、民情、文化形式的縮影,將其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能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開闊幼兒的視野,提升幼兒的美術素養(yǎng)。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進行探討。
1.政策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見證的珍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非遺傳承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要全方位、全學段、全過程融入,從幼兒園到大學直至繼續(xù)教育,并以幼兒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帶領幼兒觀看和共同參與傳統(tǒng)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fā)的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非遺文化承載著廣大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的智慧,將其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對于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尤為重要。
2.實踐背景
泉州是重要的商貿中心,是宋元時期與外面世界連接的重要窗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擁有龐大完善的貿易體系。經貿往來造就了泉州多元文化。泉州不僅有22處“世遺”代表性古跡,還有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為“南音”———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yǎng)計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yōu)秀實踐名冊”,“送王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僑批檔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谶@6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座城市成為我國唯一一個擁有聯(lián)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泉州還有3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位居全國前列。這些文化之花在泉州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融入人們的生活。幼兒園課程中融入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充足的資源作支撐,既可以激發(fā)幼兒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在傳統(tǒng)非遺技藝的嘗試與學習過程中,發(fā)展探索能力和動手能力。
非遺文化有許多種類型,從音樂到戲曲,從文學到手工藝,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幼兒教師,對如何將非遺文化以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引入美術課堂,如此多的非遺項目,在與美術活動進行融合時該如何選擇,要進行深入思考。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教師積極思考以上問題,在深入分析泉州6大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礎上,將其與幼兒教育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以保證這些非遺文化項目更好地與幼兒課題研究銜接在一起。為更好地將泉州的非遺文化遺產項目與幼兒園美術活動銜接,課題組教師在內容的篩選上遵循三個原則。
一是遵循親身體驗性原則,就是把抽象的知識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達給幼兒,最大程度地提供環(huán)境和材料的支持,讓幼兒在體驗中逐步積累經驗。例如,“閩南泉州城”來自幼兒的興趣,它不僅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更蘊含觸手可及的課程資源。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之一,有著豐富的底蘊和多元的歷史文化。教師們思考著:是否可以用“以小見大”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泉州的美,體驗作為泉州人的自豪感呢?讓幼兒進行了一周的課程預熱。在這一周中,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行了游泉州活動,還迫不及待地把這次活動分享給教師與同伴。非遺文化項目中的“南音”是幼兒不容易聽懂的,但也是最好奇的。為此,教師們選擇南音特色服飾和妝容,讓幼兒進行觀察和體驗。在觀察和體驗過程中,幼兒能進一步了解本土地域特色。
二是遵循發(fā)展性原則,找準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幼兒從現(xiàn)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例如,在非遺文化項目中的“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美術活動中,教師可通過繪畫的形式進行表征,針對幼兒不同年齡段確定不同的發(fā)展目標。這些目標要一脈相承、動態(tài)管控,可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調整,同時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供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進行創(chuàng)作和表征。根據(jù)上一次的活動調查和分享可知,幼兒調查的內容和分享的焦點都集中在“閩南古厝”和“開元寺的東西塔”上,并對“火鼎公婆”的表演特別感興趣。由此,教師可開展“紅磚古厝”“線描東西塔”“火鼎公婆”美術活動。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對閩南特色建筑紅磚厝觀察得最為細致,發(fā)現(xiàn)得最多。他們觀察到古厝的屋頂是彎彎的,有不一樣造型的雕刻,屋脊是燕尾式的。在活動中,幼兒還畫下他們心目中的閩南紅磚厝、東西塔。
三是遵循趣味性原則,把幼兒感興趣的內容變成美術素材,激發(fā)幼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各項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例如,在非遺文化項目“木偶”美術活動中,教師可讓幼兒觀看表演,感受木偶生動有趣的人物形象,利用彩泥和勾線筆勾勒木偶人物形象,并帶著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上臺進行表演,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課題組教師遵循以上三個原則,選擇“南音”“木偶”“木結構建筑”“送船王”等非遺文化融入幼兒美術活動,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中進行探索,在體驗中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提高了幼兒美術素養(yǎng)。
1.創(chuàng)設豐富的藝術環(huán)境,身臨其境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環(huán)境作為一門隱性課程,在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本土非遺文化有極大的資源優(yōu)勢,教師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創(chuàng)設具有地方非遺文化特色的生活化、游戲化和趣味化環(huán)境,讓環(huán)境在幼兒發(fā)展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教師要充分考慮課程建設的需要,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營造濃郁的、具有地方特色意蘊的環(huán)境。
(1)在幼兒園班級公共環(huán)境中,教師可依托走廊樓梯轉角等墻面,用實物、圖片和文字展示多姿多彩的非遺文化,呈現(xiàn)當?shù)鬲毺氐拿袼酌耧L。例如,樓梯兩側可布置“民俗風貌區(qū)”,內容包括“民風民俗圖片展”“家鄉(xiāng)文化影視集”“民間工藝制作展”等,讓幼兒隨時隨地接觸非遺文化、體驗非遺文化、感受非遺文化。
(2)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充分融入非遺文化元素,諸如木偶臺、南音服飾、古代船擺件等,讓非遺元素進入幼兒視野,讓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成為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亮點。教師要根據(jù)實際需要定期進行更換,做到一周或兩周更換一次,讓幼兒在非遺文化環(huán)境中,充分感受本土非遺文化的魅力。
(3)建立非遺文化“創(chuàng)客坊”。非遺文化“創(chuàng)客坊”設有古船建構、木偶表演等活動區(qū)域。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及發(fā)展需求,開展特色技藝的探索與交流,力求使非遺文化“創(chuàng)客坊”成為不斷追隨幼兒發(fā)展需求、不斷拓展幼兒園非遺課程內涵的實習場。泉州古建筑充滿神秘色彩,教師可圍繞其開展美術創(chuàng)意活動,讓幼兒感受沉積在歲月中的美。
(4)開設“非遺”特色美術區(qū)域。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需要開設探究特色技能及體味非遺文化的角色游戲區(qū)域,讓幼兒充分感受非遺文化的特色。根據(jù)課題研究需要,課題組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班級獨有的特色美術區(qū)域,注重班級非遺文化美術特色項目建設,并將其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
2.“請進來,走出去”,豐富美術教育形式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主張兒童要積極走進大自然、社會中,在大自然、社會的親身實踐(體驗)中獲取幼兒園內無法學習到的知識和經驗。同幼兒園環(huán)境相比,大自然、社會擁有孩子們想體驗的各種活動的知識和經驗,這是幼兒學習的第二課堂。幼兒園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讓幼兒走進大自然、社會,學習幼兒園難以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幼兒園美術活動的開展不能局限于教室,而要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的活動方式需要聯(lián)系幼兒家長,通過家長的參與,讓幼兒園美術活動得以拓展和延伸。為使非遺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教師要將社會實踐作為幼兒園美術活動的重要組織部分。泉州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如泉州的名片“十八景”,幼兒有親身游歷和探索的優(yōu)勢和契機。教師可讓家長帶領孩子游歷“十八景”,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驗。這不僅能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還能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融洽。有了豐富的認知經驗,教師在將非遺文化融入美術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才能更好地體驗和感受,才能更有效地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
例如,幼兒家長組織了前往泉州“刺桐時代村”開展“探尋海絲之美,助力文化傳承”的親子研學活動。在導游的帶領和講解下,幼兒手牽著手,走進“刺桐時代村”的各個場景中。在各式各樣的泉州老店鋪里,妝糕人精致、元宵花燈精湛、金蒼繡精微、德化陶瓷精美、糖畫栩栩如生,幼兒一站式領略了泉州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匠人為這座城市留下的瑰寶。接著,幼兒又來到泉州社會發(fā)展歷經的各個階段的場景,滿懷新奇地翻閱著圖文并茂的小人書,興致勃勃地走進“國民小學”,穿越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課堂……無論是難忘純真的知青歲月,還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化雨,抑或是新世紀初年僑鄉(xiāng)發(fā)展的新貌,每一個時代場景都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記憶,讓他們切身感受到每一代人都有著自己的“長征路”,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精彩的“布偶戲———武松打虎”“高甲戲———家婆騎驢”“提線木偶———小沙彌下山”以及古風舞表演,深深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家長和小朋友還品嘗了泉州的特色小吃,臉上寫滿了喜悅與滿足,對家鄉(xiāng)文化有了更深的愛。親子活動還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孩子們被各種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深深吸引。面對眼前的非遺文化寶藏,孩子們都驚嘆不已。在講解員的帶領和講解下,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豐富多樣的非遺展品,有泉港福船、光彩奪目的花燈、精致細膩的惠安石雕和木雕、精美的泉州刻紙、栩栩如生的提線木偶、小巧多彩的泉州妝糕人、俏麗的惠安女服飾等,還有五祖拳、南音、梨園戲、高甲戲。
3.以項目課程為依托,進行深度的學習
在充分發(fā)現(xiàn)、挖掘、利用非遺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關注幼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需求,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運用適當方法,在內容維度上對非遺文化進行改編和創(chuàng)新,讓幼兒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經驗。一是在保持原有結構特性的基礎上,根據(jù)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對非遺文化的具體內容進行適當創(chuàng)新。在課程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預設和生成相結合的方式,根據(jù)幼兒的需要、興趣選擇教學內容,把目標、內容開發(fā)成主題網(wǎng)絡資源,開展項目式多領域的整合活動,有效開發(fā)注重探索、體驗的各項活動課程。教師要根據(jù)某個項目進行開發(fā),做好項目式課程開發(fā)的準備,在有效的項目課程中做好深度學習設想,從多元的學習角度去探索,做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準備。
例如,六一兒童節(jié),泉州木偶劇團來園給孩子們表演傳統(tǒng)曲目《木偶奇遇記》,觀看完演出,孩子們嘰嘰喳喳聊開了,恩恩:“木偶的身上為什么那么多線?”文聰:“我看到阿姨的手一拉線,小娃娃的喇叭就抬起來了?!辈┰骸鞍⒁踢€唱歌了,但我沒聽懂唱的是什么,哈哈,感覺有點好聽?!焙朴睿骸皩ρ?,還有人在講故事,這樣我們就能看懂他們在表演什么了?!崩蠋煟骸笆堑模@叫提線木偶,剛剛阿姨們給我們表演的叫木偶戲,是我們泉州傳承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标筷浚骸袄蠋?,木偶戲好聽又好玩,我也想玩?!痹史疲骸笆茄?,是呀,我也想玩?!蹦九甲鳛榉沁z文化的代表,它的生動形象使幼兒喜歡和好奇,從一開始的不理解為什么這個玩偶叫木偶,不知道它的特殊用處,不明白拉木偶的線軸有何用,到后來完全弄明白。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兒園課程資源利用不是對生活的簡單復制,需要教師發(fā)現(xiàn)蘊含在這些同質異態(tài)的資源中的永恒價值,從而幫助幼兒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生成更加上位、升華的心理品質。通過對泉州非遺文化木偶戲核心價值的分析,教師在思考如何基于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抓住木偶戲核心點,提煉其核心教育價值,尋找活動線索,豐富幼兒經驗。教師可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基于幼兒的兒童視角,立足兒童本位,了解兒童現(xiàn)在有什么,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源于幼兒興趣和需求進行搜索,羅列“木偶知多少,歡樂木偶戲、木偶制作、競選木偶、玩轉木偶”等內容。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根據(jù)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開展“制作木偶”手工活動?;趥鹘y(tǒng)木偶的種類較多,且很多木偶的外形特點、形狀不一,實際操作技術要求較高,幼兒動手能力不強,控制能力較弱,教師可對手工活動進行適當?shù)母牧?,將幼兒的喜好融入其中,制作深受幼兒喜歡的新的木偶。在利用紙筒、瓶蓋等材料后,木偶的形象更加豐富、鮮明。經過競選角色、分工籌備、現(xiàn)場演出等準備后,幼兒帶著自己制作的木偶開展了一場有趣的木偶表演活動。在整個項目活動中,幼兒通過對木偶的調查,了解了木偶的來源、種類、表演形式。在自制和表演過程中,幼兒動作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
綜上所述,藝術是幼兒的另一種語言,也是幼兒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情緒態(tài)度的獨特方式。幼兒教師要引領幼兒在創(chuàng)作中感受非遺文化的快樂,建構更加豐富多彩的美術課程。要精心篩選內容,從環(huán)境和開展方式上進行探索和實踐,將本土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這不僅能實現(xiàn)本土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還能從多領域、多角度促進幼兒動手和審美能力、表現(xiàn)力的發(fā)展,激發(fā)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增強幼兒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
參考文獻:
[1]黃雪萍.將“非遺”融入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實踐探索[J].廣西教育, 2022(34).
[2]余慧榕,吳荔紅.幼兒園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困境與出路[J].福建教育,2022(33).
[3]潘妍宏.民間美術元素融入幼兒美術活動的路徑[J].廣西教育, 2020(21).
[4]孫艷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園教育的實踐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22(20).
[5]丁淑娥.點亮“非遺”文化傳承之光[J].山西教育,2022(02).
[6]丁淑娥,李淑麗.傳承“非遺”文化筑夢多彩童年[J].山西教育,2022(02).
[7]孫秀英.幼兒園“非遺課程”的探索與實施[J].河南教育,2021(10).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Kindergarten Art Activities
Su Yisen
(Affiliated Kindergarten of Quanzhou Preschool Normal School, Fujian Province,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Deeply explor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conno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integrating it into kindergarten art activities,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allow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to be better inherited and promoted.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kindergarten art activities can enable children to receive the influe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enhance their artistic literacy.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kindergarten art activities can be achieved by creating a rich artistic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ing the cha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rsthand; please come in and go out to enrich the forms of art education; based on project courses, conduct in-depth learning.
Key words: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artactivities;inheritance; carry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