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繼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落實后,在2021年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又提出了“雙增”,即增加學生體育、藝術、戶外運動和勞動的機會;增加學生體育、音樂、美術課外培訓的時間和機會。體育課后服務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要積極響應,科學實施,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筆者結合參與制訂和實施學校體育課后服務工作的經驗,從學、練、賽的視角談中學體育課后服務的實施策略。
一、從“課本”走向“興趣”
體育課后服務具有服務性質,自愿原則,因此教學內容可以較國家體育課程內容更廣泛,更具趣味性、地域性、自主性,以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達到“樂學”的目的。
1.遵循學生興趣,體現以生為本
體育課后服務需讓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內容選擇權,采用“菜單式”選項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或有特長的體育項目進行深入的有針對性的學練。如,在“體藝美勞”實踐課程中,實行年級選項走班制,有20余門課程可供學生選擇。學校通過網絡選課了解學生和家長的課程意愿,對選擇人數達到20人以上的課程進行師資匹配,在課程實施中給予學生試上及調課權。一周內學生對所選課程不滿意或不感興趣,可以有1次申請調換課程的機會。課后服務“選項走班”的實施,不但豐富了課程的多樣性,也兼顧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其個性化的發(fā)展。
此外,學生要有學習過程的主動權。課后服務的運動項目一般都是學生感興趣并希望深入學習的,因此教師要將更多的學練時間給予學生,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合作互助,如采用分層教學、分組教學、評比教學等,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深入探究的信心和能力。
2.展現教師特長,體現“一師一樣”
在課后服務中,除體育教師研發(fā)各專項領域體育課程外,其他有體育特長的教師也可以通過課程申報,參與課程研發(fā)和實施。如,筆者所在學校1名學科教師曾是市乒乓球隊隊員,通過自主申報承擔了課后服務“乒乓球基礎班”課程的工作。
此外,對于學生普遍喜愛的運動項目,學校可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對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專業(yè)培訓,保證課后服務的質量。
由于課后服務無形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長,為了保證課后服務的品質和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學校還要統(tǒng)籌安排好本校教師的工作總量,必要時引進具備資質的校外培訓機構師資、退休教師、家長、社區(qū)志愿者等共同參與。
3.彰顯學校的特色,體現“一校一品”
體育課后服務需與學校特色相融合,可以系統(tǒng)地完成學校體育特色項目的研發(fā)和推廣。
如,筆者所學校作為當地“龍文化”研究基地,將“舞龍”作為課后服務的重要課程內容之一。在課后服務整體課程設計中,不但有體育類課程《舞龍運動》,還有綜合類課程《龍文化》,理論與實踐融合,讓學生對舞龍運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認知,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學校“舞龍”社團多次受邀參與各類大型活動表演并獲得市級獎項。通過課后服務以點帶面,學校組織班級、年級舞龍比賽,舞龍運動已經成為學校的“體育名片”。
二、從“技術”走向“運用”
體育課后服務要重視學生運動技能的提升,特別是融合與運用能力,讓每名學生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中練就“一技之長”。
1.注重課內外教學的有效銜接
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練習與鞏固,學校要整體規(guī)劃課內和課后的體育教學,保持課內外有序的銜接和遞進。教師要關注課內怎么學、課后如何練、怎么賽。一般而言,與國家課程相關的課后服務內容應該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和拓展,課后服務中要不斷鞏固提升體育項目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具體操作上,課后服務教師要先對學生技能進行前測,充分了解學情,在課后服務中加強課內技能的練習鞏固、加強運動技術的串聯提升、加強綜合實戰(zhàn)能力的培養(yǎng)運用。
2.重視結構化教學的有序推進
教師在課后服務教學中要注重單個動作與組合動作相結合,技能練習與技能運用相結合,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如,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花樣跳繩”的初中課后服務中,可以設置單人繩、雙人繩和多人繩的3個難度遞進層級(表1)。在每個層級下,設置基本步法、組合動作、花樣游戲、體能比賽、創(chuàng)編賽等教學內容,形成“學、練、賽”的教學閉環(huán),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完整學習技能并形成終身體育興趣,提升體育課后服務的價值。
3.關注綜合性評價的反饋激勵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教學評價中。教學評價不單單要關注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其融會貫通的應用能力。如,在學校課后服務的健美操社團中,學生不僅要在一學期練會1~2套健美操動作,還要具備一定的動作創(chuàng)編能力、隊形變換能力、舞臺表現力等,讓學生在今后參加相關表演展示時能自主創(chuàng)編,并有勇氣自信大膽地展示。
此外,要注重過程性評價的激勵作用。學生先天體育學習能力各有差異,為了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教師應關注學生課后服務整個過程的表現與進步,在學習態(tài)度、進步幅度、情意表現等方面做好動態(tài)記錄,及時反饋,幫助學生改進,激發(fā)學習動力。在期末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三、從“個別”走向“全員”
實踐應用和展示交流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之一。相對于常規(guī)體育課,體育課后服務在打通班級界限、促進學生間相互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通過以賽促練、常賽常練,為學生搭建多層次的交流展示平臺,能有效激發(fā)學校體育運動的參與熱情和能力提升。
1.開展“隨堂賽”,促進學生實踐提升
隨堂比賽是檢驗課堂學習成效,促進學生實踐提升的重要手段。隨堂賽可以采用積分制,學生每節(jié)課成果展示成績對應相應積分獎勵。通過對照標準,學生可以將學習總目標轉化為一個個明確具體的小目標。如,專項身體素質練習相對枯燥,容易讓學生望而生畏。通過積分賽的形式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每節(jié)課身體素質練習積分設置1~5分5個檔次,進步最大和成績最好的學生得5分,依次遞減。對于一學期內提前獲得“優(yōu)秀”積分的學生,可以免于期末考核。
此外,可以適當運用運動軟件等科技手段輔助比賽,直觀可測,具有及時反饋和趣味性強的特點,學生自主比賽也會樂此不疲。如,田徑課利用可穿戴設備和手機App綁定,學生可以快速測得自己的運動數據,每次進步直觀明了,有助于激勵學生不斷挑戰(zhàn)自我。
2.舉行“全員賽”,增進學生溝通交流
利用課后服務時間,以年級為單位每1~2個月開展“全員主題賽”,如,“冬季跳繩全員賽”,全班學生的跳繩平均數為班級成績,調動每名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對每個班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頒發(fā)“運動之星”獎章,并參加最終的“跳繩王”挑戰(zhàn)展示賽。
也可結合學校體育特色項目,設計簡單易操作的全員競賽項目。校級體育比賽不但可以讓學生以賽會友、相互促進,還能擴大學生的交際圈,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
3.參加“展示賽”,激發(fā)校園體育活力
學??梢栽诿繉W期末進行體育課后服務開放日活動。活動期間對校園進行體育文化布置,邀請家長和社區(qū)代表參與觀看學生的體育活動展示,或開展親子趣味運動會。通過對外展示和親子溝通增強學生陽光積極的心態(tài),促進學校課后服務成果的對外宣傳,加強家校有效溝通。
學校也可以將課后服務精品化,與體育訓練隊有機結合,鼓勵表現突出的團隊積極參與省市體育競賽,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更大的舞臺展示自我、開闊眼界。同時通過比賽的經驗積累,打造學校體育特色項目,以點帶面推動體育課后服務各項目的高品質、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