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培斌
摘 要: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體育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重要課程,其是以鍛煉學生身體為主的學科,是“體”的具體表現。中職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中職生的集體主義觀念,也能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意識,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本文立足于中職體育教學課程的內容及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簡述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將德育與體育有機結合的意義及必要性,闡明將二者結合應該堅持的原則,深入分析二者結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此促進“德育”與“體育”完成深度融合,實現中職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中職體育;德育;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0-002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08
當前隨著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德育的地位愈發(fā)凸顯。體育這門學科本身帶有極強的趣味性、競爭性、娛樂性、實踐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鍛煉體能的過程中可以了解每位學生的思想品性和個性。因此,教師應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德育”內容,引導中職生樹立“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判斷力、擁有良好的競爭意識和道德品質、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中職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出現思想道德素質低下、違法亂紀等行為。
一、中職體育教學中“德育”與“體育”有機結合
相較于其他學科,體育的授課場所主要是室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學生活動空間更大的學科,開設體育課程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體育運動技巧和衛(wèi)生保健的基本常識。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能讓學生在擁有較好的運動技巧的同時逐漸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平衡發(fā)展。
當前是素質教育全面深入的階段,學校把學生的德育放在首位,要求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部分德育知識,以此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友好地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幫忙管理場地器械、遇到不懂的問題舉手示意等,通過這些點滴互動培養(yǎng)學生形成禮貌意識與責任感。
但是現階段部分學生為了在舉行的一些體育活動、比賽中贏得勝利,往往會對競爭對手做一些不規(guī)范的小動作。例如,在籃球比賽時用身體碰撞對方,導致對手受傷不能繼續(xù)堅持比賽,這種行為和思想容易導致學生養(yǎng)成不良的運動習慣,給學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埋下隱患。由此可見,體育教學活動包含許多必須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情況,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
二、中職體育教學中“德育”與“體育”有機結合的必要性
(一)適應中職生身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中職生的年齡一般在14~17歲之間,還處于青春期的范圍內,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有利于學生終身發(fā)展。由于中職生的思想日漸成熟,他們的自我意識較強,能從身邊或網絡上接收海量的信息,同時也容易被一些不良的風氣影響。體育教師如果采取簡單的灌輸式教育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很有可能適得其反,導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更加叛逆,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思想。因此,教師需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將德育教育內容有效融入教學過程,以良好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品質道德,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二)有利于擴展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途徑
以往的德育教育途徑主要是德育教育課程,以“道德與法制”和“思想政治”兩門課程為主,德育教育途徑較單一,沒有發(fā)揮德育的積極作用,沒有與其他學科產生協同作用。而中職教育課程的學科較豐富,每個學科都蘊含部分德育要素,教師需要充分挖掘這些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再將其融入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主課程一起同步育人,形成良好的協同作用,共同促進中職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有效提高中職學校德育的成效。
(三)新時代體育教學的要求
體育課占據中職課程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給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其畢業(yè)之后擁有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成為高素質的優(yōu)秀人才。但是目前中職體育教學僅僅重點關注教授學生一些體育知識與技能,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和德育內涵,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被一些不良行為和思想誤導而誤入歧途。
基于以上現象,新課程標準對當前的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必須在傳授學生基本體育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前提下,進一步結合學生課堂上的具體表現和自身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等,制定針對性的德育培養(yǎng)方案,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適當融入德育教育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相關的體育項目,通過集體體育環(huán)節(jié)學會互相幫助、克服困難,以自身良好的言行舉止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講禮貌、懂道德、守紀律等,以此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
三、中職體育教學“德育”與“體育”有機結合的原則
(一)堅持“主體性”原則
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應該堅持“主體性”原則,尊重中職生體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把學生看作體育學習的主人、主角、參與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個性和共性需求,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立性,積極創(chuàng)建民主、輕松的體育教學情境,讓學生擁有較好的體育課堂體驗。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體育訓練時要合理融入一些德育教育內容,啟發(fā)和點撥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養(yǎng)成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判斷對錯、承認不足和糾正錯誤等,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堅持“內化性”原則
體育教師在進行中職體育教學實踐活動時應該堅持科學的“內化性”原則,并具備一定的思維理解能力,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調整體育教學計劃和內容,適當采用民主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體育項目,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實現以學習興趣帶動積極實踐的體育教學目的,讓學生通過體育實踐活動體驗真知,理解教師傳遞的思想品德內容,并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效率,提升教師的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堅持“平等性”原則
素質教育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融合德育內容時必須堅持“平等性”原則。一方面,要求教師對待學生保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要求教師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每一位學生,改變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不能在學生面前表現出高高在上的樣子,要適當展現和藹可親的一面,讓學生敢于接近自己,多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難題和生活中的苦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如此一來,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會更樂于聽取教師的指揮與合理的意見,從而配合體育教師完成德育教學任務,逐漸形成較完善的思想品德。
四、中職體育教學“德育”與“體育”有機結合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體育道德意識
當前為了豐富中職生的學習生活,學校時常會舉辦一些體育競賽活動,如田徑、跳高、跳遠、羽毛球、籃球等體育項目。但是部分中職生為了爭奪第一名,可能會在體育比賽時使用一些違反規(guī)則的手段,導致中職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體育道德意識的效果較差,不利于提升中職生的綜合素質,給學校體育教育事業(yè)正常發(fā)展造成了巨大阻礙。
(二)體育目標對德育目標缺乏指導性
自從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之后,中職教育現階段采用“三維”體育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簡而言之,是體育教師給學生傳授運動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意識等,這一定程度上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目前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極少融入德育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教育目標也缺乏相關的指導性,并且不利于體育教師開展相關的德育教學工作。
(三)體育教學中的德育執(zhí)行力度不足
現階段隨著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中職體育也創(chuàng)新了教學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方面,從專注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知識與技能轉變?yōu)橹匾暸囵B(yǎng)學生的德育。但是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重視學生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忽略培養(yǎng)學生德育的狀況,學生德育教育的執(zhí)行力度受到了限制。
五、中職體育教學“德育”與“體育”有機結合的策略
(一)利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德育
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開展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極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熱情。教師可以在體育運動實踐過程中結合相關的教材理論,開展籃球、排球、足球等球類運動或拔河比賽、越野跑、馬拉松等體育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熱情,讓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協作、友好競爭,養(yǎng)成吃苦耐勞、敢爭第一、努力拼搏的精神。馬拉松長跑運動可以促使學生養(yǎng)成挑戰(zhàn)自我、超越極限、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結合體育教學中包含的德育教育經典案例進行教學,既加深了學生理解體育知識,也促進了體育與德育有機結合,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獲得良好發(fā)展。
(二)結合偶發(fā)事件實施思想品德教育
因為體育課的實踐性較強,所以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容易發(fā)生一些偶發(fā)事件,教師需要善于抓住事件的本質,在處理好偶發(fā)事件之后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個別學生在籃球比賽過程中因為意外而摔傷,如果學生受傷嚴重,則需及時送到醫(yī)務室救治;如果受傷不嚴重,教師可以根據受傷情況鼓勵學生堅持參加比賽,以此培養(yǎng)學生敢于拼搏、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三)利用榜樣進行德育教育
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德與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針對學生當前的素質情況,中職學??梢耘囵B(yǎng)一支具備專業(yè)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促使教師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在示范相關體育運動項目時有意識地展示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教師要耐心指導和尊重學習落后的學生,激勵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同時,教師要通過適合進行體育運動的穿著和朝氣蓬勃的儀表給學生傳遞正確的儀表穿著認識,課堂教學時使用文明用語和幽默風趣的語言,言簡意賅,活躍課堂氛圍,以此培養(yǎng)學生文明用語的習慣。
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列舉我國體育健將在國內外取得的輝煌成績,講述他們日常認真刻苦訓練和努力奮斗的事跡,以此激勵學生向優(yōu)秀的體育運動員學習。另外,教師要及時表揚在體育競賽或運動會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讓他們分享自己的體育訓練過程,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以優(yōu)秀學生為體育學習的榜樣,從而培養(yǎng)他們形成高尚的情操,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關鍵點。所以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與學生加強溝通與交流,聽取學生的合理意見,關心和愛護學生。同時,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行為舉止應該得體,并以情感真摯、幽默風趣的語言感染學生,從而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此外,教師還應該適當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逐漸健全學生的人格,有效提升他們的社會認知,讓他們肯定自身的價值。
(五)結合組織體育教學及教法實施德育
組織教學是中職體育教學的一項重點工作,教師需要善于利用該環(huán)節(jié)找準滲透德育的切入點,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組織學生幫忙領取體育器械時,要告知他們注意使用事項和及時歸還;第二,建立嚴格的體育課堂規(guī)則,促使學生遵循這些規(guī)則,學會文明禮貌、團結友愛、遵守紀律;第三,在課堂結束時,教師應該在調整和完善自身教學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總結和反思,讓他們養(yǎng)成查缺補漏的習慣。
六、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學生基本的體育知識與技能之外,還應該針對當前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德育”與“體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利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偶發(fā)事件、利用榜樣、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升體育教師的認知水平、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等,以此提高中職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風貌,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獲得良好發(fā)展,未來能成為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和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冀宏.探討在職高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C]//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一).2022.
[2] 蔡建國.體育教學的學情分析——以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為例[J].青少年體育,2019(4).
[3] 朱國東.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0).
[4] 劉慧,葉一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項目化教材改革——基于終身成長理念[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責任編輯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