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研究

        2023-06-26 17:36:55蔡揚波
        理論觀察 2023年3期
        關鍵詞: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

        蔡揚波

        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科學構建中華民族話語體系,大力做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工作,以“意識”為導向,以“團結”為核心,加強民族心理和“五個認同”教育,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和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協(xié)調好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把家國情懷作為民族文化認同的價值基礎,從民族文化自我認同走向中華民族文化整體認同,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凝聚力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3 — 0020 — 05

        2014年舉行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加強各民族間交往、交流和交融”作為實現(xiàn)全民族大團結的“金鑰匙”,把各民族“團結和諧、手足相親、共筑中國夢”作為奮斗目標。2021年8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建設的一個重要思想和核心概念。實現(xiàn)中華民族一家親、構建和諧共榮的精神家園,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防范帝國主義侵略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內容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對關于如何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提出了系統(tǒng)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如果一個國家忽視意識形態(tài)工作,不能把主流意識形態(tài)作為人們共同遵守的價值取向,那么這個國家或民族最終會走向解體。我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新時代和諧共生、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良好局面得益于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認同。但是,這種大好的局面如果得不到全面整合和長久的維持,勢必會影響到民族團結的穩(wěn)定性。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想方設法地大肆破壞會對我國的民族團結構成嚴重威脅。基于此,全面整合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筑牢意識形態(tài)的堤坎大壩勢在必行。所謂整合,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質特點的前提下,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整體”。意識形態(tài)的整合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不變,在尊重不同民族、不同階層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仰的基礎上,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新時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政治體制的深刻變革和現(xiàn)代科技水平的突飛猛進,西方敵對勢力一直在進行反馬克思主義行動,試圖將歐美價值觀強加到中國人民的頭上,或者通過更加隱蔽的手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國公民的心中,甚至竭力在中國尋找美帝國主義價值觀傳播的代理人,破壞我國國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打著“民主人權、宗教自由”的旗號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的戰(zhàn)略方針從未停止過。因此,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功能和整合功能,自覺抵制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團結一致的思想基礎和民族凝聚力生成的精神支撐。

        加強意識形態(tài)整合,有利于我國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信仰的融合。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是實現(xiàn)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總共有55個,其中大多數(shù)都有宗教信仰的歷史,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等,這些宗教信仰與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習慣、道德習俗和人生價值、心理情感錯綜復雜地融為一體,并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認同。中國不同民族在革命戰(zhàn)爭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比較長,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因此完全有信心通過宣傳、引導和滲透,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根在各族人民心中。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民族文化認同度對民族凝聚力的影響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局部弱化會破壞民族凝聚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至少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中國境內56個民族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之間團結互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伯仲、共同進步。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與穩(wěn)定,特別是新疆和西藏的穩(wěn)定與安全。第二層含義是把解決香港、澳門遺留問題和臺灣統(tǒng)一問題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地緣政治關系必須得到合理解決,香港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臺灣回歸祖國是完成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的關鍵,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無權干涉。第三層含義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包括全世界華人在內,必須處理好中華民族與其他國家華人之間的“民族命運共同體”關系,海外華人的愛國行動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綜上所述,解決好中國國內的民族問題、國家統(tǒng)一問題和國際民族關系問題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實質問題。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加速推進全球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3]

        目前,我國不同民族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總體趨勢向好,但由于西方部分資本主義國家企圖破壞中華民族關系的言行并沒有消失,甚至還存在階段性激化現(xiàn)象。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挑撥一些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關系,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民族凝聚力。他們通過各種理由和借口歪曲事實,想方設法污蔑和攻擊民族之間的人權問題,導致了不明真相的人們對民族團結產生懷疑。香港回歸祖國后,英美國家亡我之心不死,懷揣著香港與大陸分裂的幻想,大加指責我國“一國兩制”戰(zhàn)略方針,拜登等人想方設法編造“一國兩制”的弊端,支持香港恐怖分子燒殺搶掠、唯恐香港不亂,過分曲解港人治港的基本原則,這種企圖撕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行為得到了港內亂港分子的支持,一定時間內導致了香港部分居民對大陸的不滿。在臺灣問題上,由于歷史原因,美帝國主義支持臺灣破壞“一個中國”的原則,阻礙大陸與臺灣“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早日實現(xiàn),從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可以明顯看出美國破壞我國民族凝聚力的野心在進一步囂張。美國還試圖通過武力干涉大陸與臺灣的和平統(tǒng)一進程,售賣武器支持臺獨的惡劣行徑,導致島內臺獨分子狂妄叫囂以及部分不明真相的臺灣民眾以大陸為敵。最初生息繁衍在中國境內的各民族成員,由于歷史、社會、家庭和個人原因,離開自己的祖國,加入到世界其他國家之中,形成了遍布全球的華人華僑。絕大多數(shù)海外華僑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仍然有極少數(shù)的知識分子身居海外不念國土,甚至為了自身利益損毀中國的國際形象,他們和外國人一道想方設法制造民族矛盾,妄圖破壞民族團結和民族進步。

        (二)部分民族成員文化認同度不高會影響中華民族凝聚力

        民族文化認同應該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指各個民族自身的文化認同;第二個層次是指區(qū)域內與區(qū)域之間的族際文化認同;第三個層次是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只有當三個層次的民族文化認同相一致時,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才會全面增強。當前,民族認同的一致性和整體性還存在問題,整體意識、全局意識還有待提高,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度還存在一些問題。民族成員文化的自身認同與族際文化認同還存在一定的沖突,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認同沒有和國家的文化認同全部接軌,部分族群認同已經超越和凌駕于國家文化認同之上,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國家文化的統(tǒng)一性之間融合度不夠,中華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礎和文化象征符號還需要重構。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還不完善。

        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各具特色,共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允許文化的多樣性存在并不是一件壞事,中國共產黨從來不反對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但是文化的多樣性必須服從中華主流文化的統(tǒng)一性。各民族文化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的不同,制約了民族文化的全面整合。一些地方少數(shù)民族在國外敵對勢力的挑唆下,部分族員對中華文化產生不認同或對抗的傾向,甚至演變成重大的暴力事件,與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完全相悖。香港回歸祖國后,絕大數(shù)港人認同國家的主流文化,但是仍然存在不認同中華文化的港獨分子。特別是臺灣,作為大陸不可分離的領土,理所當然應把中華文化作為核心文化,但是在美英等國的煽風點火之下,臺獨分子拋棄了中華文化而過分強調自身文化的合理性。

        部分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較低,更談不上對中華文化的“增量認同”,對一些破壞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的犯罪分子缺乏及時精準的文化教育,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針對性項目較少,各民族文化團體之間的交流覆蓋面還偏低。族際文化交流活動的主題中,對其價值觀的顯現(xiàn)教育和隱性教育整合不夠,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包容性、借鑒性和創(chuàng)新性還比較欠缺。文化藝術交流在某些時候還停留在文藝本身的技術層面和娛樂層面,一些電視劇和電影所反映的國家主流價值觀不明顯,在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認同的選擇上主次不分。諸多問題,削弱了中華民族凝聚力。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路徑和方向

        (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增強民族凝聚力

        1.構建中華民族話語體系,大力做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工作

        重建中國的民族話語體系,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是首要任務。[4]要構建一套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需要學者承擔起大量理論研究責任,應把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的核心內容,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和滲透促成廣泛的認知共識,創(chuàng)造一個團結有活力、民族文化共融的社會氛圍,增強宣傳攻勢和不同民族之間的聯(lián)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基礎和必要的制度條件,充分利用國家公共權力系統(tǒng)和社會組織的協(xié)調、配合能力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實現(xiàn)民族話語體系的轉換:一是顯性話語向隱性話語的轉換。應將抽象的學術話語和政治話語轉換成普通民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生活話語,將高度概念化和書面化的文件話語轉換成個性化、日?;拇蟊娫捳Z。二是說理話語向敘事話語轉換。說理話語用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話語說服社會精英,但作為更多的大眾對高深的理論很難接受,他們更重視個體感受和個體審美,而敘事話語的開放性、平等性和日常性特征更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三是生硬灌輸向平等對話轉換。灌輸方式是我黨宣傳工作的重要歷史經驗,但生硬的灌輸往往會引起群眾的反感或低接受度,如何將黨的方針政策和制度加以貫徹落實,光靠強迫式的灌輸收效甚微。而通過平等、民主的對話交流則可以彌補單純灌輸?shù)牟蛔?。?]

        2.以“意識”為導向,以“團結”為核心,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工作,要求加強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和交融,堅持以“意識”為導向,以“團結”為核心,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方針。以“意識”為導向就是指全方位全過程培育民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的接受和認可。使各地方民族成員以政治認同為核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斷推進民族團結工作。把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不同層級黨和政府的戰(zhàn)略要務之一,把民族團結工作與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全面科學地結合起來,營造民族團結、互幫互助、共同繁榮的地方氛圍。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各民族互助交融的具體舉措,建立和完善民族交往和交流的內外環(huán)境和科學制度。促進不同民族經濟、文化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推進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成員在不同地區(qū)的自由就業(yè)和婚姻選擇,營造全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和相互包容的和諧社會氛圍。

        3.加大民族心理和“五個認同”教育力度,全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方案的設計必須緊跟國際國內形勢,注意把握民族地區(qū)的新特點、新情況,對原有不合理的民族工作方式、方法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關注民族心理的變化和認同教育的落實程度。良好的民族心理表現(xiàn)在各民族間相互認知、包容、理解和尊重,在族際交往中充分體現(xiàn)出良好的民族情感和協(xié)作意愿。黨和政府需要通過相應的政策措施幫助各族人民的交往建立有效的場域,促進社會結構的合理流動、構建民族社區(qū)嵌入式育人結構,建立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極大爭取人心的心理機制。習近平提出的“五個認同”內容包括: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認真落實“五個認同”教育對凝聚民心共識、增進國家認同和激發(fā)各民族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重大意義?!拔鍌€認同”之間邏輯嚴密、相互影響,構成相互交叉的網(wǎng)狀統(tǒng)一體。“五個認同”是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政治認同、國家穩(wěn)定的理論基礎,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政史觀、文化觀和民族觀的綜合體現(xiàn)。必須充分發(fā)揮宣傳部門、教育機構和宗教組織的積極引導作用,讓少數(shù)民族群眾牢固樹立國家公民身份意識,深刻理解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加強民族團結和穩(wěn)定發(fā)展,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6]

        (二)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自我認同

        1.語言認同

        到目前為止,中國56個民族中除回族、滿族一般使用漢語外,其他少數(shù)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的語言,其中一些少數(shù)民族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同一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有利于對本民族文化的體認和歸屬,拉進本民族成員之間的心理情感距離,使用同一種民族語言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體現(xiàn)親近感和認同感的最直接表現(xiàn)特征?!罢Z言是本民族成員認同中的基本因素之一,其重要性在族群認同中表現(xiàn)非常明顯。語言與族群的歷史認同、文化認同、社會認同和情感認同都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這是語言作為族群認同重要因素的根本原因?!保?]因而語言是否相通經常成為分辨不同民族的最明顯標志,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第一個層面。當然,我國對少數(shù)民族成員是否學習漢語這方面雖然沒有強制性要求,但是為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共同發(fā)展,國家從多方面鼓勵和支持少數(shù)民族成員盡力學會漢語,以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共同繁榮。

        2.風俗習慣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作了明確規(guī)定,這充分體現(xiàn)了民族和諧平等的思想理念。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產生了相對穩(wěn)定的風俗習慣是民族成員情感聯(lián)系的紐帶,風俗習慣認同比語言認同更具有深刻性,是民族文化認同的第二個層面。風俗習慣具體包括飲食習慣、服飾、節(jié)日、禁忌和婚喪禮儀等多方面。民族風俗習慣是否被承認和接納會直接影響到民族情感和態(tài)度。風俗習慣雖然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但從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往往能夠洞察其心理歸屬、道德信仰和思想感情。與語言略有不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這種差異性和地域性文化風俗被本民族內部所有人接受和奉行。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五彩繽紛的民俗文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光添彩。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如同語言一樣不應該存在歧視現(xiàn)象,即使部分傳統(tǒng)風俗習慣帶有封建文化色彩,也只能在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滲透和影響下逐漸改變而不是攻擊或歧視。

        3.心理認同

        民族心理是指族群中大部分人對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所具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心理特征,是民族文化建構的內在思想、民族性格和生活理念。民族心理規(guī)定了民族成員內在心理感知和體驗。民族心理特色是民族文化的內在思維習慣和行為準則,代表民族文化的內在特質,并表現(xiàn)在民族成員的日常生產生活和行為舉止方面。民族心理涵養(yǎng)著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價值觀一旦形成,對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就會起到穩(wěn)定的推動作用。反過來,民族文化的建構也能促進民族心理的某些改變。尊重民族最重要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對民族心理的認同和尊重。民族心理是最穩(wěn)定的內在情感傾向,屬于文化認同的第三個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中國人民共同遵守的價值理念,對民族心理的整合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但這并非要求各民族心理在具體表現(xiàn)上完全一致。事實上,由于受環(huán)境氣候、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等影響,每個民族的心理特征存在一定差異性并通過具體言行表現(xiàn)出來。例如:苗族人民在建筑上認同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并把蘆笙作為最喜歡的樂器。等等。這些都是民族心理的外在不同表現(xiàn)。[8]

        (三)從民族文化自我認同走向中華民族文化整體認同

        1.尊重和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

        多民族國家是中國目前乃至長期存在的狀態(tài),民族的多樣性決定了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多元化。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民族的消亡要比階級和國家更加久遠。[9]因此,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就會長期存在。民族間不同特質的存在有利于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如果這種差異性和多元性不能得到應有的保護,就會影響到民族的統(tǒng)一和團結。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民族文化差異也在逐漸減少,但這并非意味著在短時間內不同民族文化特質的消逝。相反,我們應更加珍惜不同民族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不同民族文化中的風俗習慣固然存在不健康的內容,這些需要在文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得以解決,而不是對民間民俗文化一概否定。尊重和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文化的豐富多彩,使新時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美好。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要素,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缺少會導致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動力不足,最終會影響到國家凝聚力的提升。[10]

        2.協(xié)調好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

        民族認同是一種以文化認同為基礎,對本民族生活習慣、語言種類、歷史文化、地域特征和民間民俗等方面的認可和接受。民族成員的民族身份認同雖然受經濟政治的影響,但是最根本的是文化環(huán)境對其產生的長久作用形成的。民族認同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要想在短時間內改變和消除民族認同是不現(xiàn)實的,相反,帝國主義想短時間顛覆他國成員對民族的認同只會激起民族抵抗情緒。如果民族認同度超過了對國家的認同度,這時就會導致民族獨立和民族分裂,對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造成破壞。因此,當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出現(xiàn)矛盾時,就只能遵循“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主義理念,在民族平等和政治統(tǒng)一基礎上保持各自特殊的文化身份。[11]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的自我認同與整個中華民族認同之間是相互依存、生死與共的關系,過分強調民族認同而忽略國家認同最終只會自取滅亡。在對自己民族身份認同的同時,還需認同自身也處于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12]當然,如果只強調國家認同而忽略自己的民族認同也是不現(xiàn)實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之間既存在各自張力,又是和諧共生的統(tǒng)一體。[13]離開了對政治體制等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就會影響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沒有安定團結的國家,民族的光明前程就無法得到保障。因此當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存在矛盾時,應把國家認同放在首位。

        3.把家國情懷作為民族文化認同的價值基礎

        不同民族的成員都必須樹立崇高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精神。愛家愛國愛社會包含著對家庭的樸素情感、對國家的忠貞與熱愛、對社會的責任與奉獻。家國情懷能促進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有機統(tǒng)一。這種深沉和無私的大愛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將濃厚的家國情懷播撒在人民心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家國情懷的價值理念,不同民族文化中都存在家國情懷的基因,家國情懷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邏輯和價值淵源。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離不開家庭的和睦和幫助;民族的興盛與繁榮,離不開祖國的強大與統(tǒng)一。國家綜合實力是個體發(fā)展和民族安定的堅強后盾。新時代要求每個民族成員都應該有強烈的國家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將個人的成才與國家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家是國的最小單位,正是無數(shù)的和睦之家組成了和諧之國,沒有家國意識就不會產生民族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是不同民族差異性的統(tǒng)一,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必然要求。家國情懷體現(xiàn)出對家庭成員的鐘愛、對祖國的熱愛和擁護。有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就會盡心盡力報效祖國和家庭,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之中去,為了國家進步和繁榮貢獻才智甚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愛國主義精神是家國情懷的內在要求,愛國主義行為是家國情懷的外在表現(xiàn)。作為民族成員,需要為國家利益奮斗不止,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為動力,胸懷家國、自強不息、無怨無悔。[14]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事報告(大學生版)[M]. 北京:《時事報告》雜志社,2022:83.

        [2]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EB/OL].中國人大網(wǎng),http://www.71.cn/2013/1015/739313.

        shtml,2013-10-15.

        [3]王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及其構建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8(04):18.

        [4]馬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體系[N].長江日報,2018-10-16(02).

        [5]王新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維體系構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9.

        [6]王鋒.論語言在族群認同中的地位和表現(xiàn)形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73.

        [7]王鋒.論語言在族群認同中的地位和表現(xiàn)形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73.

        [8]白佳琦.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視域下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辯證關系研究[D].內蒙古民族大學,2019:10-13.

        [9]吳仕民.中國民族理論新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8.

        [10]白佳琦.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視域下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辯證關系研究[D].內蒙古民族大學,2019:20-22.

        [11]阿蘭·圖海納.我們能否共同生有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異[M].狄玉明,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16.

        [12]朱曄.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認同和民族共同體的構建[D].黑龍江大學,2019:32-33.

        [13]王苗苗.以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D].蘭州大學,2018:39.

        [14]王苗苗.以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D].蘭州大學,2018:50.

        〔責任編輯:秋 水〕

        猜你喜歡
        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
        學習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百善孝為先
        體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解決傳統(tǒng)工科教學團隊建設困境的策略研究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緣何重要
        人民論壇(2019年7期)2019-03-18 01:53:44
        共青團視域下高校學生思想引領工作探究
        青年時代(2018年26期)2018-10-13 07:40:32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天天插视频|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大全|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精品网站|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女同性黄网aaaaa片| 人妻少妇无码中文幕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专区| 国产精品婷婷久久爽一下| 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极品 在线 视频 大陆 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色老板在线免费观看视频日麻批| 国产成人91久久麻豆视频| 草草浮力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 天堂网www资源在线|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高清在线| 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肉体裸交137日本大胆摄影| 伊人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色婷婷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欧美婷婷六月丁香综合色| 加勒比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免费在线视频亚洲视频|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国产乱淫视频|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91 亚洲|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久久久|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