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堂課后,我正打算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一個女孩小跑過來攔住了我的去路。定睛一看,原來是我教的初一年級的學生,一個平時喜歡看小說的學生。
“老師,我看了《駱駝祥子》,覺得很悲傷。這是為什么?”
“我先問問你,你為什么覺得悲傷?”
停下腳步,我們就在辦公室門口交流了起來。我是詫異的,因為從大學畢業(yè)成為老師以來,這是第一次有學生主動詢問我,在讀完課外讀物后心理感受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書中的那個年代同這個城市孩子現在的生活相去甚遠,而她則帶著這個問題跑過來問我。
“老師,因為我覺得書里的他們生活很艱難,很辛苦,他們的遭遇很悲慘,所以我很難過?!?/p>
“你的難過僅僅是因為你的閱讀,你在書里感受到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遭遇、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你自己沒有經歷過卻能感受到,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這就是我在語文課上常說的共情。孩子,請保持你的這份悲傷,因為這是一種能力。這是你感知文學作品,感知生活、他人以及周圍世界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寶貴且可能貫穿你一生的能力。”
“嗯。”她懵懂地點了點頭。
我知道我的話好像說得有點兒深了,于是,帶著她走到走廊里朝操場的方向。
“你看現在的季節(jié),如果閉上眼睛,你會感受到什么,睜開眼睛后再閉上,你能回憶起之前閉著眼睛時感受到的東西嗎?”操場邊的楊柳已經堆疊,陽光透過樹葉深淺不一地掉在地上,春深了,風也逐漸熱乎了起來。
“老師,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就像我閉著眼睛,我感受到風會從我的皮膚上吹過,還能更細致地感受風的溫度和吹到我臉上、手上的不同感覺,那我應該記住這樣的感受,對不對?”
“每一次閉上眼睛,你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你喜歡閱讀,除了《駱駝祥子》帶給你的悲傷,還有哪些作品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上課鈴響起,她回到了教室,我也回到了辦公室,這暮春的風,會吹到她心底的什么位置呢?而在這份悲傷之外,在整個初一年級,或者說在教室里坐著的另一些孩子身上還有什么感知正在發(fā)生呢?有人關注嗎?他們自己會感受到嗎?會記住嗎?這些感知帶給他們的又會是什么樣的影響呢?
面對這些初中學齡段的孩子,很多時候,我總會思考如何給他們講述文學作品的魅力,如何讓他們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相距甚遠的閱讀內容有所感知。當這個女孩跑過來提出自己的疑問時,我所思考的這些問題就有了答案。
我總是講給他們聽,卻忘了聽他們說,忘了了解他們的感受,忘了提醒他們要保持這份敏銳,忘了告訴他們這些需要一點點保存和積累起來的重要能力,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孩子,請保持你讀《駱駝祥子》時的這份悲傷,同樣,也請你保持讀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的悲郁,讀到魯迅先生寫“吃人社會”時的憤懣,讀到史鐵生懷念母親時的感動……因為這是你內心一點小小的敏銳,這是你心靈智慧的生發(fā),是對自己的啟迪,也是你未來生活的一種能力。
當你看著初春的小草萌發(fā),你可能跟著欣喜,好像自己也在生長;當你看到夏日炎炎,你也許想到“汗滴禾下土”的辛苦;當你被秋風拂過臉龐,你偶然會產生對季節(jié)輪轉的哀傷;當你在刺骨的冬夜里慢慢前行,你似乎也有了對勇氣的感悟……你所有的感知好像都有了場景和形狀,然后這些形狀慢慢地匯聚在你的腦海里形成更大的形狀,里面包含著你情緒的喜怒哀樂、語言表達的豐富多彩、精神世界的豐盈富足。所以請保持你感受到的東西吧!
在和她聊完的當天,我在布置練習作業(yè)時,除了常規(guī)的讀寫作業(yè),多布置了一項抽象的概念作業(yè)。
“同學們,今天我們的作業(yè)增加點其他內容,想必大家對窗外的季節(jié)都有了一定的體察,那大家有認真地去觀察和感受過嗎?你們記得自己感受到的東西嗎?請大家明天上課時帶一份‘自己看到的春天’,并且說一說自己心里的感受?!?/p>
“老師,只要是看到的都可以嗎?”“老師,這個作業(yè)好奇怪??!”“老師,我已經想好帶什么了。”“老師,一到春天我就好開心?!苯淌依镩_始熱鬧起來,也有孩子在熱鬧中安靜地思考著。
“這個春天是什么樣子,從現在這一刻就可以開始思考了,以及想想你們感受到的是什么。太陽快下山了,回家吧,孩子們,去追一追春末的夕陽吧!”
他們的身影在樓梯上被夕陽的余暉拉長,三三兩兩結隊走下樓去,消失在樓梯口、轉角處,跟著夕陽隱進了余暉里。
讓孩子們自己去拾起光,去摘下花,去張開手掌,去打開耳朵,去跑去跳去呼吸……去感受春天不同的變幻和他們自己的心境,從這一刻開始發(fā)現自己的敏銳,并保持下去。
所以,孩子,不要害怕你的悲傷,不要忘記你的欣喜,不要抹除你的憤慨……在無數個今天、無數個明天里面,你的成長或許就是從保持每一份感知開始的。
(本刊原創(chuàng)稿件,勾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