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利
【摘 要】在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的過程中,指向情感的人文主題學習是難點。以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可以借助項目化實施制作資源包、撰寫愛國格言、擔任講解員、撰寫文章、誦讀愛國詩文等五項學習活動,在具體情境中歷經(jīng)統(tǒng)整、互動、生成、表達等完整的認知過程,有效落實“愛國情懷”這一人文主題。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 小學語文 單元整體教學 情境
統(tǒng)編版教材在全國全面推行后,新教材的使用、新的單元編排方式等必然帶來新的教學改革與探索,一時間眾多專家、學者與一線教師紛紛從理論與實踐方面展開了相關的研究與探索。
一、問題的提出:如何真正落實指向情感的人文主題
統(tǒng)編版教材,“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行的單元組織結(jié)構(gòu)是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實踐中,學校教師發(fā)現(xiàn)側(cè)重語文要素的單元更為明確教什么,盡管不一定最合適但也能提出一些怎么教的方法,而偏向于人文主題的單元卻不好操作,即使了解單元主題,但偏重情感的主題如何通過教學活動真正影響學生的內(nèi)在感知呢?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卷首語“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借用艾青的詩歌直指單元主題:愛國情懷?!敖Y(jié)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边@些也清晰地解釋了本的語文要素把握重點。
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對愛國情感有了一定的認知。翻看本單元的課文,我們發(fā)現(xiàn)“愛國”面臨的情境不再美好,國亂、國危、國破……面對這樣的情形,如何進行愛國教育?此時,學生再學習“愛國”這一主題,不應僅停留于表面的、淺顯的認知,教師應引導其從理性的角度去認識“愛國”,思考在“家國之殤”的情境下如何憂國、救國、報國。愛國主義的教育從一個簡單的感性認知,發(fā)展為憂國、救國、報國的理性思考與行為。
很明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比較具體,容易操作,指向情感的人文主題“愛國情懷”看似簡單,但學生容易將其標簽化,使得“愛國”停留在口號層面,無法真正走入學生的內(nèi)心。這是單元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那么,如何操作才能引導學生打破概念化、標簽化的理解,樹立真正的愛國意識、愛國情懷呢?
二、路徑探索:項目化學習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和建構(gòu)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這里指出了語言實踐活動與語言運用情境的重要性,這也為我們引導學生打破愛國標簽,建立真正的愛國意識與情懷提供了方向。那么,如何建構(gòu)起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與語言運用情境呢?項目化學習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條捷徑。
項目化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也稱項目學習,是基于項目的學習。最早可追溯至杜威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自杜威的學生克伯屈首次提出并實踐后,影響越來越大。各家也提出了對其概念的解釋,國內(nèi)夏雪梅老師結(jié)合自己的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在《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一書中,她提出了項目化學習設計的六個維度,為項目化學習設計指明了落實的具體支架。
依據(jù)以上理論,我們在“愛國情懷”單元整體教學中,在項目化學習的引領下,設計統(tǒng)整單元的言語實踐活動,通過情境化的學習活動推動單元整體學習,使學生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運用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建構(gòu)自己的學習策略,最終生成個性化學習經(jīng)驗。
三、實踐研究:項目化學習引領下“愛國情懷”單元的設計與實施
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重點通過五個項目化學習活動推動整個單元學習,在具體的言語實踐情境中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真正形成自己對“愛國情懷”的理解,讓“愛國情懷”真正走入學生內(nèi)心。
(一)基于項目化學習的“愛國情懷”單元設計思路
1.制作資源包,觸摸愛國情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找、篩選、整理資料,了解單元中課文的作者、寫作背景、內(nèi)容簡介等方面的信息,形成相應的資料包,班級內(nèi)形成各方面的展示墻。
這是一項統(tǒng)整性活動,在一次次的活動實踐中,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梳理信息,了解單元課文共同點,在課文與課文間建立關聯(lián),能全面了解單元內(nèi)容、信息,并尋找之間的關聯(lián),使學生在“愛國”方面讀出了自己的感知與體驗。
2.小小講解員,大大愛國心
利用北京學生的地緣優(yōu)勢,鼓勵學生實地探訪圓明園遺址,考察合適的地點,自主選擇講解的景點,全方位搜集、篩選、整理資料,撰寫講解詞,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到遺址實地,真正擔任一名講解員,為游客講解相關知識與信息。
這是一項互動性活動,使課文與學生之間建立了關聯(lián),“愛國”不僅僅是單元主題,更是通過活動的開展與學生真實地發(fā)生著互動,影響著學生,讓學生思考愛國、憂國、報國等與自己的聯(lián)系,生成屬于自己的體驗。
3.愛國格言我來寫
教師可引導學生整理愛國主題的名言警句,學生可以用不同方式進行整合梳理,如時代、作者身份等,通過朗讀展示、講解感受等形式整理自己的思考,并嘗試撰寫愛國格言,凝練成學生自己的愛國情懷方面的思想。
這是一項生成性活動?;诨顒拥拈_展,學生逐漸建構(gòu)生成自己在“愛國”方面的思想、認識、情感、觀點,真正實現(xiàn)精神成長、思想發(fā)育,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
4.暢寫“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
借助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學生展開想象,思考未來家鄉(xiāng)的面貌,這種想象包含著學生對家國未來的美好希望、祝愿,最后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是一項表達性活動,學生將自己對家國的情感、認知,通過文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用語文的方式傳遞“我”的情感。
5.誦愛國詩文,弘愛國情懷
開展愛國詩文朗誦會,學生搜集相關的詩文,甚至自己創(chuàng)作,并通過朗讀展示,將自己對“愛國”的理解、認知、情感等表達出來。這也是一項表達性活動,學生用語文朗讀的方式輸出自己在“愛國”方面的體驗與感悟。
綜上,相信通過這五項大的語文言語實踐活動,學生一定會對單元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小小講解員,大大愛國心”項目活動設計與實施
下面以“小小講解員,大大愛國心”活動為例,具體談一談如何進行項目化學習。
1.項目簡介
正如前面所闡述的那樣,本次活動先在教室中學習如何撰寫演講稿,接著對照量表準備演講,之后實地探訪圓明園遺址,真正擔任一名講解員,為游客講解相關知識與信息,最后借助評價表評價本次活動。
2.核心知識
學習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方法,了解如何撰寫演講詞、如何演講。
3.驅(qū)動性問題
圓明園的毀滅令人心痛,令人憤怒,令人沉思。一百多年過去了,時代發(fā)生著改變,祖國的境遇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粗缃竦膱A明園遺址,想起以往的那段歷史,撫今追昔,你一定有很多感慨?,F(xiàn)在,你是遺址內(nèi)的一名講解員,你將如何講解,使游客清晰地了解景點,并打動游客,給予他們愛國主義教育呢?
4.成果與評價
本次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學生自己撰寫的演講詞、實地的演講,以及活動過程中的相關資料。
而為了更好地指導、評價學生的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設計具體的講解詞、演講的評價量表,并對照量表準備演講稿,活動結(jié)束后進行評價。
5.實施過程
(1)走近講解員。播放視頻短片,了解并交流講解員一天的工作內(nèi)容,之后提出本項目化學習的驅(qū)動性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要勝任講解員,我們需要做到哪些?形成初步的成果要點及評價量規(guī)第一稿。
(2)制定評價標準。小組交流關于講解詞、實地講解的已知知識、想要知道的部分。之后,教師提供有關講解詞、演講的問題分析清單,學生根據(jù)問題清單分析2篇典型的講解詞(其中一篇為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在學習過程中記錄、梳理講解詞的結(jié)構(gòu)、特點、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知識以及講解時在禮貌禮節(jié)、內(nèi)容熟練程度、行為舉止方面的特點。根據(jù)所學的內(nèi)容,進一步修訂評價量規(guī),形成第二稿,明確什么是好的講解詞、好的講解演說。
(3)活動實踐。每個學生確定自己講解的景點后依據(jù)所學,對照評價量規(guī),列出自己的講解提綱、撰寫解說詞,并對照評價量規(guī),修改解說詞。完善后,依據(jù)講解演說的評價量規(guī),進行練習,不斷修改完善。
選擇一個恰當?shù)臅r間,在班級開展一次圓明園遺址景點的實地講解活動。在真實情景中,面對游客,展開講解。組員一旁拍照記錄、運用評價量規(guī)打分反饋。
演講結(jié)束后,教師組織開展本次活動的展示墻布置,將活動中記錄的圖片分不同環(huán)節(jié)打印張貼,搜集班級講解詞,裝訂成冊,展示在墻上;還可以收集學生的實地解說視頻,形成資源庫。
(4)活動反思。圍繞單元“愛國情懷”主題,以及語文知識與能力,借助問題清單,引導學生不斷反思:關于講解詞,你有哪些收獲?列提綱對你的講解詞寫作有沒有幫助?在這項活動中,關于“愛國”,你有哪些新的收獲?……在這些反思中,單元主題與學生自我認知不斷互動、碰撞,學生漸漸產(chǎn)生愛國情懷。
四、研究收獲:項目化學習助力單元整體教學重難點突破
統(tǒng)觀單元五大項目化學習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經(jīng)由統(tǒng)整、互動、生成、表達等認識水平的發(fā)展,學生對“愛國”的理解將不再標簽化、口號化,而是在一個個具體情境中深入理解“愛國”的內(nèi)涵,將憂國、救國、報國內(nèi)植于心,發(fā)展為對“愛國”的理性思考,落實成自己的關于“愛國”的具體行為。學生在一項項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查找資料、運用資料、借助列提綱完成習作,語文能力也自然得到了鍛煉與提升。
很明顯,這樣的項目化學習活動設計,對語文單元尤其是偏向人文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是比較適用的。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圍繞來自真實情境的、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驅(qū)動性問題,調(diào)動相關知識、能力、品質(zhì)等嘗試解決問題,在這些持續(xù)而深入的探索中,讓單元學習目標與學生自我之間不斷產(chǎn)生互動,于一次次學習、思考、理解中獲得單元所指向的核心知識、能力、品質(zhì),從而能在新的情境中遷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