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捷 李哲
每年高考后,從民間到官方,有著各種對考題的解讀。這些解讀或出自各級教研部門和師范類高校的專家學者,或出自組織命題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以下簡稱“考試院”)。其中“考試院”的命題解讀,最能讓教師明確高考指向,是學生科學備考的依歸。下面筆者以2022年“考試院”對高考語文作文題的官方解讀為基準,探討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依據(jù)和導向,以求在教學和備考中有更精準的應對策略和措施。
一、以“考試院”解讀為基準,抓住考核的關鍵詞
通過研讀“考試院”的相關解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2022年高考語文(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強調“扎實基礎,蓄力前進”對青年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引導考生辯證思考“基礎扎實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包含了“青年”“基礎”“成長”“創(chuàng)新”“辯證”等關鍵詞,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和對學生辯證思維的引導。2022年高考語文(新高考全國Ⅱ卷)作文題同樣關注青年的成長,旨在引導考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辯證地看待“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民族與世界、小我和大我”的關系,有著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的愿望,包含了“青年”“創(chuàng)新”“辯證”“事業(yè)規(guī)劃”等關鍵詞,同樣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目標和辯證思維的引導。2022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作文題通過奧運視角講述國家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意圖。
從上述解讀,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基本要點:一是重視“立德樹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體現(xiàn)了對學生成長的積極引導;二是培育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對學生的思維素質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后者,結合2022年高考語文(全國甲卷)作文題,可以看出題目旨在引導學生對“要素”進行分析,而分析也恰好是辯證的基礎。
二、以“考試院”解讀為方向,把握命題的基本思路
對于2022年這四份高考語文試題,“考試院”在《深化高考內容改革 加強教考銜接——2022年高考全國卷命題總體思路》一文中也做了整體說明。其中,“立德樹人”和“思維品質”這兩個關鍵詞在文中頻頻提及。我們深知高考命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故而“立德樹人”的導向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同樣,“考試院”在該文中也提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成為許多人用以分析和評判事物的科學準繩”。我們從“考試院”的解讀中,可以看出對這一發(fā)展性思維要求的具體落實相當明確。從近幾年高考語文作文題中,我們不難看出對學生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考查。
高考評價體系遵循促進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基本原則,結合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提出“一核四層四翼”的整體架構。其中“四翼”與高考語文作文最突出的契合點就是“基礎與創(chuàng)新”和“綜合能力”?!盎A與創(chuàng)新”,在具體的高考作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相應關鍵詞的直接引導;而近幾年高考作文材料中也涉及了“綜合能力”的多個元素(多主體、多觀點、多方法),要求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辯證探究。如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要求學生分析“勞動傳統(tǒng)”與“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不尊重勞動”的內涵以及之間的矛盾;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要求學生分析管仲、鮑叔、齊桓公三人各自在齊國崛起過程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2021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要求學生探究、思考“體育之效”的強弱轉變。這些都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
有了以上認識,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如何用好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相應素養(yǎng)和能力呢?
首先,從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上看,議論文寫作是高考作文的重要指向。仔細研究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對議論文寫作做了系統(tǒng)而詳細的指導,幾乎每一冊都有相關知識和能力的落實指導。如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的單元學習任務“議論要有針對性”強調議論文寫作要有針對性,談到“好的議論文大多能從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中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則在“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板塊引導學生梳理思路、形成觀點、闡述觀點。
其次,從思維素養(yǎng)的培育上看,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旨在“滋養(yǎng)理性精神,提升思維品質”,從基本邏輯方法的學習,到邏輯正誤的辨析,再到簡單的邏輯推理,以及運用邏輯思維進行論證,帶領學生進行了一趟由淺入深的“邏輯之旅”,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最后,從情境設置角度上看,近年來,高考語文作文題多為材料情境式,更關注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寫演講稿”和“學寫綜述”板塊,都對學生結合情境解決具體問題做出了相關指導。
三、以“考試院”解讀為抓手,有效實現(xiàn)教考銜接
綜上,近年來高考語文作文命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內核,聚焦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等哲學命題,啟發(fā)考生在寫作實踐中感知現(xiàn)實、分析現(xiàn)實、聯(lián)系實際,思考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間的關系,不斷增強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命題選材傳達出尊重文化傳統(tǒng),厚植國學經(jīng)典的重要導向,突出文化自信。題目設置緊貼日常交際、歷史文化等語言情境,突出情境任務。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理念,且在培養(yǎng)形象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邏輯思維的基礎,更側重培育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思維。
所以,教師在高三備考教學中應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讓模擬訓練與高考命題保持一致,在模擬命題中,按照上述要點,進行落實,不要簡單地把作文當作“時評”,或者“材料作文”。其次,要結合教材,有意識地落實“思維訓練”,在復習中結合教材,回歸課本,整理寫作的知識能力要點。最后,要突出立德樹人這一宗旨,明確青年主體和教育目標,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潮州市南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