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婷
摘 要:事故調查報告對于危害生產安全刑事犯罪的事實查清、責任認定具有重要作用。事故調查報告因具有綜合復雜性等特點,難以直接歸入單一的法定證據種類,實踐中存在事故調查報告如何作為刑事證據使用、檢察機關如何審查判斷等難題。明確事故調查報告根據采納情況劃分其在刑事訴訟中的證據種類,對報告內容及所附證據材料進行區(qū)分審查,從主體、內容、處理的程序規(guī)范性和事實認定、專門意見、責任認定的實質規(guī)范性進行全面審查,是事故調查報告審查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生產安全 事故調查報告 證據屬性 證據審查
涉及專門性問題的報告在刑事案件辦理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如價格認定報告、事故責任認定報告、車輛技術檢驗報告等通常作為刑事案件中的重要證據來使用。這類報告不僅關乎罪與非罪,也是訴與不訴、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據。實踐中,事故調查報告對于危害生產安全刑事犯罪的事實查清具有重要作用,其包含的責任劃分內容往往直接影響了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員,但對于事故調查報告如何作為刑事證據采納、作為何種證據在庭審中出示,司法實踐中的處理不盡相同,亟待研究統(tǒng)一認識。
一、事故調查報告審查中存在的問題
[基本案情]王某經某公司負責人口頭安排,臨時負責公司基建和生產。2019年6月,吳某通過王某承接該公司廠房彩鋼瓦安裝工程并簽訂清包協議,雙方約定吳某施工時需遵守安全操作規(guī)范。同年6月29日,吳某帶領無資質的工人胡某等人至該公司廠房內,安排未按規(guī)定穿戴安全防護用品的胡某進行高處施工作業(yè)。當日16時許,胡某冒險在行車梁上作業(yè)完工后,雙手吊在行車梁上欲下至升降機上時,不慎從行車梁上摔下后經醫(yī)院搶救無效于當日死亡。經鑒定,胡某符合高墜致顱腦損傷死亡。相關部門依法作出的并經批復通過的事故調查報告中關于王某和吳某的責任認定為:王某安全管理履職不到位,對事故發(fā)生負直接責任,建議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吳某作為施工牽頭人,未及時制止施工人員冒險違章作業(yè),給予行政處罰。偵查機關依據事故調查報告的責任劃分意見將王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檢察機關經過退回補充偵查,認為事故調查報告中認定王某負有安全管理職責的證據僅有公司負責人證言,與公司章程制度等客觀書證中規(guī)定的職責不一致,認定王某負有安全管理職責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依法對王某作出存疑不起訴處理。吳某作為安裝項目承接人、施工牽頭人,人員由其組織、現場具體安裝彩鋼瓦由其安排,其安排無資質的施工人員冒險違章作業(yè),以致發(fā)生傷亡事故。雖然事故調查報告建議對吳某行政處罰,但行政處罰不能代替刑事處罰。檢察機關依法對吳某追訴,法院判決吳某犯重大責任事故罪。
此案審查過程中存在以下難點:第一,事故調查報告如何作為刑事證據使用,屬于何種證據類型存在爭議。第二,事故調查報告的事實認定缺乏證據印證或與刑事證據之間存在矛盾時,檢察機關能否推翻事故調查報告的事實直接認定犯罪事實。第三,事故調查報告的責任劃分是否直接決定了責任人所要承擔的責任,刑事責任的追究是否需要依賴事故調查報告。上述難點主要集中在事故調查報告的證據屬性和證據審查上,本文將圍繞這兩個方面內容展開。
二、事故調查報告的證據屬性
對于事故調查報告是否可以作為刑事證據使用,我國現行法律規(guī)范已經予以明確。2011年最高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有關部門作出的事故調查認定,經庭審質證,結合其他證據,可作為責任認定的依據。2019年出臺的《安全生產行政執(zhí)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明確了經依法批復的事故調查報告,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2021年最高法《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刑訴法解釋》)中明確了事故調查報告可以作為刑事證據使用,報告中涉及專門性問題的意見經查證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這意味著,事故調查報告可以成為專門性問題判斷的證據形式進入刑事訴訟。[1]
現有法律法規(guī)并未對事故調查報告作為刑事證據使用設置完備的規(guī)制體系。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八種刑事證據種類,司法實踐中對于事故調查報告歸于哪一種證據類型存在不同認識,在庭審出示事故調查報告作為刑事證據時可能被質疑,事故調查報告作為刑事證據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認定不一致的情況。關于事故調查報告在刑事訴訟中的證據屬性,理論上有不同的認識,存在書證、鑒定意見、免證事實等爭議。正如本文案例中,偵查機關將事故調查報告作為書證予以采信,依據責任劃分意見將王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而檢察機關與偵查機關在事故調查報告作為何種刑事證據使用上就出現了認識分歧。司法實踐中,認定事故調查報告屬何種證據類型往往直接決定了其審查采納的方式。因此,有必要明確事故調查報告的特點,厘清事故調查報告在刑事訴訟中所屬的證據類別。
(一)事故調查報告的特點
1.事故調查報告具有客觀性
事故調查報告是事故調查組通過對事故發(fā)生現場情況的調查、對事故發(fā)生單位基本情況進行核實、聽取相關人員對事故發(fā)生過程及原因的描述等方式方法,對事故發(fā)生的經過及原因、事故造成的傷情及經濟損失等客觀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事故調查報告中能夠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且不存在矛盾的內容,具有客觀性,可以作為刑事證據采信。案例中,事故調查報告對胡某冒險作業(yè)不慎從行車梁上摔下的過程進行了分析認定,與現場勘驗情況、在場人員的證言能夠相互印證,反映了事故發(fā)生過程的客觀情況,體現了事故調查報告內容的客觀性。
2.事故調查報告具有程序性
現行行政法規(guī)范中已經明確了事故調查組的組成、調查程序、報告內容等方面的程序和形式要求。一是形成事故調查組的程序性,如案例中的事故調查報告載明事故調查組的形成過程,并以附件形式明確了事故調查組成員的基本情況。二是開展事故調查的程序性,如案例中的事故調查報告載明通過現場調查、向在場人員了解事故發(fā)生過程、委托專業(yè)機構進行鑒定、調閱關聯資料等方式方法開展事故調查。三是形成事故調查報告的程序性。事故調查組在開展事故調查的基礎上,依據事故調查報告內容規(guī)范性要求制作出報告,并提交政府批復最終形成確定性報告,具有程序性。
3.事故調查報告具有建議性
事故調查報告中對責任人員和責任單位的處理意見,是事故調查組對事故基本情況、發(fā)生原因進行綜合分析、概括提煉得出的意見,具有建議性。案例中,事故調查報告對王某、吳某、公司負責人進行了責任劃分和認定,認為王某安全管理履職不到位,并提出了建議追究王某刑事責任的意見,該責任認定建議可以作為是否追究刑事責任的參考,但最終能否作為刑事證據采納需經司法機關審查,不能直接將事故調查報告的責任認定當成客觀結論。
4.事故調查報告具有綜合復雜性
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30條的規(guī)定,事故調查報告內容涵蓋了事故情況、責任認定、處理建議等方面的內容,并應當附具有關證據材料。事故調查報告是在行政機關主導下相關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形成的報告,形成于非刑事訴訟程序中,其收集、形成的證據材料包括三類:一是事故調查報告附具的與事故相關物證、書證、證人證言等原始證據材料;二是對生產安全事故調查中涉及的專門性問題形成的技術分析報告、專家意見等材料;三是事故調查主體對相關證據、信息等進行分析歸納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判斷意見。
(二)事故調查報告所屬證據類別
1.事故調查報告不同于書證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等記載的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書面文件或者物品。雖然事故調查報告符合一般書證的形式特征,但是事故調查報告的形成卻與一般書證不同:一是證據固定方式上,書證主要是具有偵查權的主體通過調取、接收、扣押等偵查手段直接取得,事故調查報告則是由事故調查組通過調查核實、分析判斷所形成的。二是反映實質內涵上,書證大多是通過記載內容能夠直接表達思想、反映事實的原始證據材料,事故調查報告則是事故調查組在事故發(fā)生后進行的一種判斷和認定。三是證據排除規(guī)則上,書證在固定過程中出現了程序瑕疵,不當然直接排除其適用,取證機關可以通過補正或者進行合理解釋說明進行補強,而事故調查報告形成過程出現違反規(guī)范性要求的情況,將直接影響到事故調查報告批復,可能被要求重新進行調查。
2.事故調查報告不同于證人證言
從形式上看,證人證言作為刑事證據法定類型的一種,其具有規(guī)范法律文書標準,一般是以偵查人員制作詢問筆錄、同步錄音錄像等形式呈現,而事故調查報告則是由事故調查組通過調查核實形成的報告,形式上并非單一的談話筆錄。從內容上看,證人證言主要是證人通過自身的感知對相關情況進行描述形成的言詞證據,內容僅限于證人自身的認知范圍,而事故調查報告的內容涵蓋了除相關證人證言之外的其他內容,包括專門性問題的專家意見、事故調查組的處理建議等等,可以說事故調查報告的最終形成是建立在事故調查組對掌握情況包括現場證人證言在內的大量調查證據的分析基礎上的,而非事故調查組成員或者專家對事故事實的直接感知。案例中的事故調查報告附具了事故調查組聽取相關人員意見所作的行政談話筆錄,該行政談話筆錄亦不能直接作為刑事案件中證人證言,需要經過刑事程序進行轉化。
3.事故調查報告不同于鑒定意見
鑒定意見通常是指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的專家,對訴訟活動中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所出具的專門性意見。鑒定意見具有多樣性,包括法醫(yī)學鑒定、司法精神病鑒定、司法化學鑒定、痕跡鑒定、筆跡鑒定、價格鑒定、責任鑒定等。[2]案例中的事故調查報告對王某、吳某及公司負責人分別進行了責任認定,具有責任鑒定的特性,但其作出依據和內容與鑒定意見不同。一是作出依據不同,事故調查報告是由事故調查組依法出具,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依賴的是行政執(zhí)法權,而鑒定意見是由具有專業(yè)鑒定資質的鑒定機構和鑒定人依據鑒定規(guī)則作出的。二是具體內容不同,根據應急管理部辦公廳印發(fā)的《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編制指南(試行)》(以下簡稱《編制指南》),事故調查報告的內容涵蓋了十一個方面的要素,包括事故基本情況、事故原因分析等,而鑒定意見的內容主要涉及訴訟活動中出現的專門性問題,二者明顯不同。
4.事故調查報告不能歸類于單一的證據類別
案例中的事故調查報告包括了對事故發(fā)生過程及原因的分析認定、事故造成的傷亡及財產損失情況以及對事故責任追究的建議等,并以附件形式附具包括與關聯人員談話材料等在內的大量材料,實質融合了多種證據形式在內,簡單地將事故調查報告歸類于書證、證人證言或者鑒定意見均不準確。由于事故調查報告具有綜合復雜性等特點,報告中往往會涉及其他事項?!缎淘V法解釋》第101條從內容方面對事故調查報告的使用作了限定,有關事項與事實認定無關或者不屬于專門性問題的,不具有證據性質,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3]因此在刑事案件審查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將事故調查報告歸類為單一的證據類別,可以對事故調查報告及其所附證據材料加以區(qū)分,根據需要采納的事故調查報告不同部分的具體內容劃分其在刑事訴訟中的證據種類,進行分別審查。
三、事故調查報告的審查要點
對事故調查報告進行審查時,可以結合其證據屬性進行審查認定。為便于研究探討,下文將從程序審查和實質審查兩個方面提煉事故調查報告的審查要點、判斷方法及規(guī)則。
(一)事故調查報告的程序審查
程序審查主要是對事故調查報告各部分的形成過程進行形式審查。目前,《條例》已經明確了事故報告、事故調查、事故處理的程序規(guī)范性要求及違反程序規(guī)范性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1.事故調查主體的規(guī)范性
事故包括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等,因事故級別不同調查主體規(guī)范要求也不盡相同,依據《條例》規(guī)定的行政主體進行分級負責。事故調查組的組成需要符合程序上的規(guī)范性要求:一是組成成員需在法定范圍內選任,事故調查組組成成員需要符合《條例》明確的人員范圍;二是組成成員需符合專業(yè)性要求,事故調查組成員是具體開展事故調查的人員,需要具備開展調查的專業(yè)技能,對于事故調查組成員無法解決的專門性問題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與調查;三是組成成員需符合回避性要求,為保障事故調查報告的客觀性和公信力,調查組成員需與事故沒有利害關系。
2.事故調查內容的規(guī)范性
一是事故調查報告內容完整?!毒幹浦改稀分忻鞔_了事故調查報告需包含的要素,從報告名稱、編制單位信息、事故性質認定等各方面對事故調查報告格式進行了規(guī)范。二是事故調查報告據以得出意見的證據取證合法。事故調查組在對事故進行初步調查的過程中,需遵循客觀真實性、合法性原則,依法全面調查與事故相關聯的情況,特別是對于認定當事人責任的有利證據和不利證據均需全面調查。調查的手段方式均需合法,一般情況下盡量采用直接調查的方式固定證據,隱蔽性調查方式收集到的證據作為認定依據有待商榷。
3.事故調查報告處理的規(guī)范性
一是事故調查報告提交的程序性要求。事故調查報告作出后需要提交政府批復,并依法公開。事故調查報告的認定及處理意見經政府批復認可的方有效力,否則可能面臨補充調查或者重新調查。二是事故調查報告提交的時間性要求。《條例》明確了事故調查報告形成及提交負責事故調查的人民政府批復需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前文案例中的事故調查報告,依法提交人民政府審批并經批復通過,形式上具有程序規(guī)范性。
(二)事故調查報告的實質審查
實質審查主要是對事故調查報告的事實認定、專門意見、責任認定是否可以作為刑事案件事實認定依據、刑事責任追究依據進行審查。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必須由法定主體依據法定程序收集,并經法定程序對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進行嚴格審查,才具有證明力。因此,事故調查報告中可使用的內容及其所附證據應當具有相關性、取證合法性、可靠性方可具備刑事證據能力。[4]
1.事故調查報告事實認定的審查
對事故調查報告事實認定的審查遵循原始證據優(yōu)先規(guī)則,同時注意事故調查形成的行政證據向刑事證據的轉化。對于事故調查報告認定的事故發(fā)生經過,可以將其作為認定客觀事實的書證進行審查,并結合事故調查報告所附的物證、書證、電子數據等原始證據材料、偵查機關收集的現場勘驗情況、證人證言等證據進行獨立審查。對事故事實認定的審查主要是客觀性、合法性審查,審查事故調查的過程、調查報告的內容以及調查活動所依據的行政調查材料真實性、程序合法性。審查過程中,注意審查與犯罪構成相關聯事實的證據,特別是穩(wěn)定性較差的主觀性證據,是否能夠與其他證據相印證,證據之間是否存在矛盾以及無法排除合理懷疑的情況。對于無法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據,予以補強或者重新收集,在無法補強和重新收集的情況下予以排除。前文案例中,事故調查報告認定王某對廠房施工負有安全管理職責,據以認定該事實的證據僅有公司負責人證言,與公司章程制度等客觀書證中規(guī)定的職責不一致,又缺乏其他證據能夠印證和補強,因此檢察機關認定王某是否負有安全管理職責存疑,對于事故調查報告中追究王某刑事責任的建議不予采納。
2.事故調查報告中專門意見的審查
對事故調查報告中專門意見的審查可以從專家資質、專門性知識、推理過程等三個方面進行審查。司法實踐中,對于專門性問題的傳統(tǒng)審查模式主要集中在對鑒定意見的審查,表現在對鑒定機構及鑒定人資質的形式審查,但是在生產安全事故調查中對于專門性問題的分析判斷無法完全通過司法鑒定來解決,因此,對于事故調查報告中對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的專家資質不能限定為具有鑒定人資質。檢察機關可以圍繞專業(yè)人士的從業(yè)資格或職稱、從業(yè)經歷、研究成果等參考指標,綜合評估專家是否具備評價專門性問題的能力。對于專門性知識及推理過程的審查重點則在于審查據以出具專門意見所使用的科學原理或技術方法,是否遵守和采用了該專業(yè)領域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規(guī)范,是否得到科學印證支持,演繹推理的過程是否科學,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存在已知的誤差等等。
3.事故調查報告責任認定的審查
事故調查報告是行政機關判斷事故相關人員是否承擔責任以及責任劃分的重要依據,事故調查報告結論中往往會涉及事故相關人員涉嫌刑事犯罪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刑事犯罪的認定標準不同于行政機關對違法行為的認定標準,對于危害生產安全刑事犯罪相關的責任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不能機械采納行政機關作出的責任認定意見,仍然要按照刑事犯罪構成的認定標準對是否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追究何人的刑事責任進行考量。前文案例中,事故調查報告建議追究王某的刑事責任,檢察機關沒有直接采納事故調查報告的責任認定意見,而是通過調查核實、綜合全案證據進行分析,結合刑事責任認定的標準確定吳某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對吳某進行追訴并獲得法院判決支持。
實踐中,對于事故調查報告的責任認定審查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認定行為人刑事責任時,必須嚴格依照犯罪構成標準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是否實行了違反安全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是否具有缺乏期待可能性等責任阻卻事由。此外,管理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對結果的預見義務和避免義務明顯高于普通工作人員,對負有特定職責的管理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與普通工作人員的注意義務應區(qū)分考量。二是在審查事故發(fā)生原因時,注意審查行為人不履行安全生產規(guī)定的行為與事故發(fā)生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判斷行為人在生產、作業(yè)中違反安全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與生產安全事故造成的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據以認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三是在劃分行為人主次責任時,對于事故調查報告中認定的直接責任、主要領導責任、重要領導責任等可以作為刑事責任認定的參考,但仍需結合事故原因分析及行為人崗位職責等證據進行全面審查,審查行為人承擔對應責任的依據是否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