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飛速發(fā)展,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越來越重要,紅色檔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需求越來越大,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價值和作用越來越凸顯。
關鍵詞:紅色檔案;歸集整理;紅色檔案編研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檔案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強調,“要把蘊含黨的初心使命的紅色檔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史記錄好、留存好”。
紅色檔案是黨的百年輝煌歷程的真實記錄,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歷史見證,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的重要載體,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
一、紅色檔案內涵
紅色代表信仰與忠誠,紅色是國旗的顏色,國旗是無數革命先烈染紅的。紅色檔案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歷史時期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見證中國人民英勇無畏,可歌可泣的堅強意志和斗爭精神,紅色檔案資源打開通往歷史的大門,放眼歷史,感悟歷史,呈現歷史畫卷,找尋歷史大勢和發(fā)展規(guī)律,黨的光輝歷史感染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靈,激發(fā)出新時代新征程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紅色檔案聚集了黨的豐富精神成果和工作成果,給后人指明精神信仰和經驗做法,是傳承歷史聯(lián)系未來的橋梁紐帶。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圍繞服務國家發(fā)展大局,切實發(fā)揮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充分體現紅色檔案的重要價值,是我們檔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20世紀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單縣是湖西革命根據地,湖西區(qū)黨、政和軍機關所在地,是黨創(chuàng)建的早期革命根據地之一,單縣文化底蘊豐厚,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tǒng),有著豐富的湖西文化,發(fā)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涌現出許多英勇的革命人物,形成豐富的紅色檔案文獻。單縣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我們用之不竭的財富,讀史以鑒今,汲取豐富的精神食糧。保管好、利用好大量紅色檔案資料,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永不褪色的需要,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的真實行動。
二、部門聯(lián)動,把紅色檔案資源整合好
單縣的紅色檔案主要分散保管在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和黨史研究中心等多個部門,不同的紅色檔案保管機構對紅色檔案的重視程度、管理規(guī)范和利用方式等各不相同。為加強紅色檔案資源建設,更好地保管好、利用好紅色檔案資源寶貴歷史財富,單縣縣委辦公室(檔案局)成立了以縣委宣傳部、縣檔案館、縣史志辦、湖西革命烈士陵園、縣文旅局和縣博物館紅色檔案保管單位為主的革命歷史紅色檔案委員會,形成主要職能部門牽頭,社會各單位協(xié)同的紅色檔案資源收集體系,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制訂工作方案,召開單縣革命歷史紅色檔案資源數據庫建設推進會、座談會??h檔案局統(tǒng)籌協(xié)調,細化分工、明確工作進度,分步驟、分階段逐步落實,確保工作高質量推進、高標準完成。一是,深入開展紅色檔案資源專項摸底清查,全面摸排、梳理革命歷史檔案資料的數量、門類、保管、保護整理和開放利用等情況,對紅色檔案文獻、圖片、紀錄片和聲音等進行數據收集、梳理與整合,建立工作臺賬。二是,舉辦檔案業(yè)務培訓會,對紅色檔案資源的鑒定、收集范圍、修復、規(guī)范整理和目錄庫著錄等進行詳細講解。要求各有關革命歷史紅色檔案資料保管單位嚴格按照《革命歷史紅色檔案文件級目錄著錄項目及規(guī)范》,準確把握采集范圍,做好質量管控,建設本單位革命歷史紅色檔案資源數據庫,編制革命歷史紅色檔案專題目錄。三是,及時對目錄數據逐條進行審核,做好備份,確保信息安全、準備,由縣檔案館負責對本縣區(qū)內所有目錄數據進行校核,匯總數據庫文件。目前,單縣革命歷史紅色檔案目錄庫初步建成,全縣共著錄革命歷史紅色檔案資料1021件。為紅色檔案資料全文數字化,建立單縣革命歷史紅色檔案專題數據庫打下堅實基礎。
三、千方百計,把紅色檔案資源歸集好
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紅色檔案資源在不斷流失,特別是老一輩革命同志相繼過世,許多真實的革命故事正在湮滅。為豐富館藏檔案資料,更好地搶救、保護紅色檔案資料,單縣檔案館多措并舉,積極開展紅色檔案接收工作,采取接收、復制、捐贈、寄存和征集等多種方式收進檔案館。
一是,通過縣委文件、政務平臺、電視新聞和檔案館公眾微信號向全縣發(fā)布紅色檔案征集公告。要求收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歷史時期在單縣湖西地區(qū)形成和留存的反映重要黨史人物、黨的重要活動、重要事件的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照片、視頻、音頻和實物等各種載體、各種類型的紅色檔案資料。在國際檔案日、重大活動和重要事件等時間節(jié)點,開展紅色檔案征集和紅色檔案資料捐贈活動。革命前輩后人、文化研究專家等紛紛捐獻珍貴照片、革命文物和紅色資料書籍,為紅色檔案征集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是,深入單縣周邊省市縣檔案館,史志館查閱、征集紅色檔案資料。先后赴山東省檔案館、菏澤市各縣區(qū)檔案館、棗莊市檔案館、濟寧市的金鄉(xiāng)縣、魚臺縣、微山縣、梁山縣檔案館、泰安市的東平縣檔案館、河南省檔案館、新鄉(xiāng)市、商丘市檔案館及蘭考縣、夏邑縣檔案館、江蘇省的銅山市、徐州市檔案館、安徽省的蕭縣和碭山縣檔案館等26個單位,通過咨詢、交流、座談,查閱、復制、拍攝各種單縣及湖西革命老區(qū)紅色檔案文獻資料。
三是,開展“紅色記憶口述檔案”。采集老同志講述親歷、親見和親聞的革命歷史事實,整理挖掘單縣的革命歷史、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等紅色內容。親自到機關單位、鄉(xiāng)鎮(zhèn)農村實地調研,廣泛聽取和收集單縣各界老同志、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和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召集參加過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等有突出事跡的老兵、親歷者、見聞者或其親屬子女、身邊工作人員,多次召開座談會,聽他們講述湖西革命歷史故事,拍攝錄制紅色“口述”檔案短片。
四是,查閱在單縣湖西革命老區(qū)工作過的老同志及單縣籍在外工作人員信息,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聯(lián)系,組織人員遠赴上海、江西和貴州等地專程拜訪湖西區(qū)老干部、南下干部中的老革命及親屬子女,征集南下老照片、拍攝口述他們參加革命戰(zhàn)爭的親身經歷,追尋、挖掘相關檔案背后動人故事,感受他們大無畏的英雄事跡。
一件件歷史陳物、一張張發(fā)黃的老照片,一份份檔案資料,都承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檔案編研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先后到達北京、貴州和云南等8個省份,濟南、鄭州和貴陽等16個城市,走訪260多個單位,查閱檔案資料1000多卷冊,搜集圖片900多幅,訪問老干部和知情人400余人,撰寫材料3000萬字,為單縣檔案館提供了豐富的檔案資源。我們的人員在一次次走訪中被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震撼和感動著。
四、強化利用,讓紅色檔案資源“活”起來
為了更好地展示湖西歷史,傳承紅色文化,發(fā)揮檔案存史留鑒和資政育人的作用,單縣縣委和縣政府順應新時代紅色文化建設發(fā)展需求,依托單縣紅色檔案館藏資源,充分實現紅色檔案的價值,凝心聚力開辟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員干部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建成蘇魯豫皖四省八縣邊區(qū)最大的紅色主題教育場所,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色湖西教育基地、單縣平原省紀念館和單縣檔案館“單縣記憶”三個主題展廳。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革命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廳以史料為素材、以大事記為形式,以檔案的歷史性、真實性和原始性,全面展示抗戰(zhàn)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湖西及單縣波瀾壯闊的光輝歷史。通過實物、實事和實例,重溫紅色歲月,追尋紅色記憶,再現湖西人民團結奮斗、生死相依、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斗爭精神和高尚情懷。熱情謳歌了湖西軍民“愛黨愛國、敢于擔當、百折不撓和無私奉獻”紅色湖西精神。通過大型雕塑、巨幅油畫和館陳文物,應用聲光電等諸多現代先進技術,讓場景“動”起來,讓故事“活”起來,更加鮮活、生動、立體地記錄和保存了紅色記憶。通過實實在在的紅色文化資源,讓民眾了解單縣革命歷史,增強對紅色檔案文化的理解,更深刻地感悟和傳承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單縣依托紅色文化陣地,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制作紅色教育短視頻,紅色歌舞《大善長歌》,舉辦演講比賽、知識競賽,開展紅色湖西宣講活動;深化紅色資料研究,潛心編撰《紅色湖西》《湖西烽火》《紅色統(tǒng)戰(zhàn)》《紅軍一家》等紅色史料讀物;推出大型紅色話劇《紅色湖西》和山東快書《共產黨員是我們的貼心人》《一切為了老百姓》等曲藝節(jié)目;組織宣講團、文藝工作隊到街道、社區(qū)以及鄉(xiāng)村巡回演出;采取公眾號、電視臺和新媒體等多種方式講述單縣湖西革命老區(qū)的紅色故事,弘揚湖西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采取多種方式,多個部門聯(lián)合,圍繞湖西革命根據地紅色資源,挖掘與提煉紅色檔案中的特色文化元素,收集革命歷史時期的老物件以及相關資料,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背后的歷史故事。努力打造單縣紅色旅游勝地,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單縣紅色湖西教育基地、單縣“小延安”第一個黨支部根據地、單縣平原省紀念館和湖西革命烈士陵園為主的紅色旅游景區(qū)。打造出紅色系列經濟成果,設計紅軍的衣帽、鞋子和背包等蘊含紅色元素的產品,中小學生穿上紅軍裝,接受紅色教育的洗禮,緬懷革命先輩的英勇偉績和崇高品質。
五、加大紅色檔案資源建設
紅色檔案資源建設是保護紅色檔案的基礎工作,直接影響紅色檔案價值的實現,建立紅色檔案專題檔案,加強對檔案的收集、整理和數字化工作,努力提升紅色檔案的開放利用,是紅色檔案資源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首先,是加大紅色檔案的征集力度。雖然部分紅色檔案已歸集整理,但是,還有一些革命先烈、英雄事跡材料、革命遺物等散落在個人手中,不能及時征集,得到妥善保管。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革命者和歷史見證者將慢慢老去,感人的革命故事也會漸漸消失。因此,必須加強紅色檔案的廣泛征集、口述檔案和回憶錄的采集。一些紅色照片、革命手稿、家書和紅色資料等,由于保護條件有限,得不到及時征集進館,變色、發(fā)霉、殘缺和腐爛,必須加快紅色檔案的搶救和保護,增強紅色檔案工作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加大紅色檔案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短視頻和舉辦紅色檔案展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廣泛宣傳紅色檔案的意義和內涵,宣傳講述紅色故事,讓紅色精神深入百姓人家,傳承記錄紅色血脈。提升各部門各單位對紅色檔案的認識,積極主動開展征集活動。
其次,推動紅色檔案數字化建設。隨著科技迅速發(fā)展,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檔案中來,紅色檔案信息化建設也迫在眉睫,紅色檔案資料要求全文掃描數字化,在全縣建立專題紅色檔案數據庫,搭建紅色檔案服務利用平臺,開展紅色檔案專題目錄檢索和全文檢索,拓寬紅色檔案資源的管理、開放和利用,將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紅色檔案工作中,助力實現紅色檔案的價值,這是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各紅色檔案保管單位經費投入少,檔案隊伍專業(yè)人員少,嚴重制約了紅色檔案數字化工作的開展,這就要求整合全縣檔案資源,集中保護整理紅色檔案,努力爭取縣委和縣政府領導的支持,加大人才和科技投入,在保障檔案的實體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高質量地完成檔案數字化工作。朝著智能化和智慧化發(fā)展,拓寬紅色檔案的利用渠道,使大眾足不出戶,在電腦和手機上查閱利用紅色檔案資源,提供更加便民、快捷和高效的利用服務。
最后,是拓寬紅色檔案資源的編研開放利用。加強紅色檔案文化陣地建設,充分發(fā)揮紅色檔案編研成果在服務全縣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以史實說話,講好紅色檔案故事,推動黨史教育。一是,依托檔案館館藏紅色檔案資源庫,深入研究本館館藏檔案,開展紅色檔案史料專題展覽,編寫紅色檔案背后的故事,在檔案公眾號平臺發(fā)布檔案歷史與文化專欄,充分發(fā)揮檔案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二是,聯(lián)合各紅色檔案保管單位成立紅色檔案文化研究學會,發(fā)掘單縣紅色歷史文化,追尋紅色記憶,撰寫紅色檔案文獻,多角度、多方位提升紅色檔案對黨和政府的服務作用,與旅游、經濟發(fā)展的大融合,推動單縣社會經濟建設和全民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fā)展。三是,沿著革命根據地的足跡,建立紅色文化陣地,宣講紅色故事,賡續(xù)紅色精神。依托各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所,在革命根據地涉及的鎮(zhèn)村,面向群眾和民間廣泛征集紅色資料、老照片、文物和革命遺物等紅色元素資料、實物,采集口述革命故事,建立鎮(zhèn)、村史館,鎮(zhèn)、村民俗館,鎮(zhèn)、村陳列廳,建構紅色檔案鄉(xiāng)村記憶,深挖編研紅色典型事例,搞出村鎮(zhèn)文化特色,讓群眾親身感受歷史的情景,讓紅色檔案、紅色精神更加通俗易懂。依托紅色檔案內涵豐富鄉(xiāng)村精神生活,帶動村鎮(zhèn)旅游業(yè)發(fā)展,推動鄉(xiāng)村政治、經濟和文化全面振興。
紅色檔案記錄的每一個革命故事,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都彰顯出共產黨人的情懷和擔當,是我們黨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紅色檔案資源賦予我們獨特的使命和擔當,我們檔案人要牢記“為黨管檔、為國守史和為民服務”的宗旨,讓紅色基因在歷史中生成,在檔案中永恒。
參考文獻:
[1]周存靜,徐 兵.“五舉并措”推動安徽紅色檔案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利用.[J]中國檔案,2022(10):54-55.
[2]朱肖肖.讓紅色檔案綻放時代光芒.[J]中國檔案,2022(6):40-41.
[3]陶瑞法.紅色檔案彰顯檔案利用之光.[J]山東檔案,2022(01)75-76.
[4]姜永河.多形式 廣合作 讓紅色檔案“活”起來.[J]山東檔案,2021(02):23-24.
(作者單位:單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