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沛
摘 要:“用學術講政治”既是黨校的職責使命和優(yōu)良傳統,也是時代發(fā)展對黨校提出的要求。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用學術講政治”要求黨校教師在清醒認識其重要意義的前提下,針對現存短板,從三方面入手,夯實三大基本功,將“用學術講政治”落實到教學和科研之中。在這三大基本功中,黨校教師首先要樹立“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意識,夯實黨性錘煉基本功;其次要夯實學術基礎,打牢學術建構基本功;最后要通過口頭和書面兩種渠道“講”好政治,培養(yǎng)學術表達基本功。
關鍵詞:“用學術講政治” 黨校教師 基本功 培養(yǎng)
黨校教師在“三尺講臺”實踐“用學術講政治”,不僅是對黨校教師的職業(yè)要求,而且是體現黨校教學特色、彰顯黨校教學魅力的重要內容。在實踐“用學術講政治”的過程中,全國各級黨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做出了諸多努力和嘗試,取得了豐碩成果,也面臨一些有待進一步提升優(yōu)化的問題。我們要在明確“用學術講政治”的意義和重要性的同時,不斷加強基本功建設,從而更好實現“用學術講政治”。
一、要明確“用學術講政治”的意義和重要性
(一) “用學術講政治”是黨校的職責使命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認識和理解黨校的職責和使命。一是“通過《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明確黨校的職能定位”[1]?!吨袊伯a黨黨校工作條例》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yǎng)黨員領導干部和理論干部的學校,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保?]其對于黨校的政治性和學術性有了全面的概括,即“黨校是黨的學?!?。二是從全國各級黨校的名稱可以體會。首先,全國各級黨校無不以“中共”二字開頭。這兩個字對于這所學校的性質和歸屬做出了明確的界定,也就是“黨校姓黨”,必須“講政治”。其次,是一個“校”字。這個字對于黨校的學術性做出了界定,即黨校歸根結底是一所學校,其“講政治”在黨校這個平臺是通過教育、教學、培訓、科研、資政等形式得以實現的,即“用學術”。
(二) “用學術講政治”是黨校的優(yōu)良傳統
一直以來,黨校所肩負的重要職能使得“用學術講政治”成為黨校的優(yōu)良傳統。早在20世紀70年代的那場真理標準大討論,就堪稱黨校系統“用學術講政治”的典范?!斑@場重要的大討論源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公開發(fā)表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這篇文章首發(fā)于中央黨校內刊《理論動態(tài)》5月10日第60期上?!保?]在這篇文章的啟發(fā)之下,一場對中國今后發(fā)展有著深刻影響的大討論由此展開。全國黨校系統在這場大討論當中發(fā)揮了巨大的思想先導作用,通過學術討論和理論培訓,從馬列主義原理出發(fā),分析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將來發(fā)展的方向。數以萬計在中央黨校和全國各級黨校接受理論培訓的領導干部,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如果我們將當年中央黨校首次刊發(fā)的文章比作打響真理大討論的“第一炮”,那么全國各級黨校系統的老師們就是讓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精神真正形成燎原之勢的“火炬手”。因此,黨校在干部隊伍培育和“用學術講政治”上有著悠久的傳統,通過遵照中央賦予的職能定位,用馬列主義作為學術引領,孕育了獨特的紅色文化。
(三) “用學術講政治”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當今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的紛繁多樣有過很多重要講話,指出“思想輿論領域大致有紅色、黑色、灰色‘三個地帶”[4]。而這種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化之下隨之產生的,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所引發(fā)的諸多有待提升的問題。這就給黨校在加強政治引領、守住思想陣地上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我們應不斷加強“用學術”幫助學員開展不同思潮的理性辨析和思考,在各種不良消極言論面前敢于亮劍,在公眾思想疑惑面前及時解惑,從而維持風清氣正的輿論環(huán)境。四十多年前的那場真理標準大討論,就是這樣一場體現黨校思想引領的重要實踐。如今,面對新媒體自媒體蓬勃發(fā)展的網絡時代,我們更應不斷重視黨校“用學術講政治”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教師的相關能力。
二、教師開展“用學術講政治”中的現存短板
(一)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有待進一步提升
理論素養(yǎng)是黨性修養(yǎng)的重要體現,而黨校的特殊地位使得黨校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不僅展現教師黨性修養(yǎng),也將極大影響學員的黨性培養(yǎng)。個別教師在對于馬列經典原著學習中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已有學習基礎缺乏系統全面,二是自身專業(yè)學科與馬列的結合學習欠缺,三是用二手資源代替學習原著本身。同時,互聯網的發(fā)展對于教師在“三尺講臺”內外都要嚴守政治立場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教師的學術能力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
由于教師的年齡層次、教育教學經驗及學術涵養(yǎng)的不同,在踐行“用學術講政治”過程中,個別教師因為學術基礎不夠扎實、知識儲備量不足,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研究不夠精深等,表現出學習意愿強烈但對“用學術講政治”存在畏難情緒,開展內容學理分析的信心有待增強,尤其是對于學術框架的搭建和學術接口的尋找感到困難。
(三)教師的語言表達有待進一步加強
對于如何用學術“講”好政治,很多教師在語言運用的方式方法上仍處于探索期。個別教師使用太過學術的語言,高于學員一般認知水平,導致“用學術講政治”接受程度有所影響。同時,單純枯燥地以文件傳達文件的現象仍有存在,教師的學術話語轉化能力仍有待提升。如何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將學術與政治巧妙融合,提升教學質量,已成為黨校教師的一大難點。
三、“用學術講政治”需夯實三大基本功
黨性錘煉、學術建構和學術表達等方面能力淬煉都是提升“用學術講政治”的基礎和關鍵。
(一)黨性錘煉基本功
一是講政治,必須有真信仰。黨校姓黨,黨校教師也姓黨。因此,對于黨性修養(yǎng)的錘煉是黨校教師的基本功。如果黨校教師自己都不能成為馬列主義的信仰者,又如何能夠在課堂上發(fā)自肺腑地讓學員信服并堅定理想呢?“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只有自身在理想信念上不缺“鈣”,才能為人師表,帶領和幫助學員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才能真正讓黨校成為黨員理論和信念鍛造的“熔爐”。因此,黨校教師的黨性,核心要素是忠于共產主義信仰。黨校教師要講好政治,其前提和首要一步就是率先垂范,樹立政治信仰,真學真信,筑牢樹立正確價值觀,用身體力行讓學員感受信仰的力量??梢哉f,很多的學員往往在黨校學習期間通過和授課教師的互動交流、觀察和感受授課教師自身的信仰魅力,不斷向老師學習,感悟理想信念的真諦,在思想的交流和學習的充實中實現黨性錘煉,提升自我的黨性修養(yǎng)。
二是講政治,首先,要懂政治。在備課、授課之前教師首先要反思的問題是何謂“懂政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倍懊靼住钡牡谝徊?,就是學懂弄通,也就是能夠對馬列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從歷史角度領會我黨不同時期理論發(fā)展的核心要義。在這里,研讀原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系統學習馬列經典原著上下功夫;在鍛煉其運用政治理論開展現實分析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在“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5]上下功夫;在運用馬列原理對黨和政府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展開研究上下功夫。我們可以通過四個方面的努力提升自己的原著研讀能力,夯實學術基礎:做好學習規(guī)劃、堅持系統通讀、把握重點精讀、訓練銜接思維。其次,“明白”和“懂政治”意味著對于政治立場和黨的政治紀律的堅守。黨校不同于普通學校,黨校課程具有鮮明的政黨特征,對于教師的授課提出更高要求。黨校教師要牢記自己的職責,在課堂內外都要始終為人師表,“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要自覺維護黨的權威,維護黨中央權威”[6],發(fā)揮黨校陣地作用。在黨校這個平臺上,黨校教師為培訓學員做表率、當先鋒。
(二)學術建構基本功
一方面,“用學術”,需打牢學術基礎?!坝脤W術”三個字意味著學術是講好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黨校老師要具備寬闊的學術理論基礎,要“能”用學術講政治,不但要懂政治,也要懂學術。要夯實學術基礎,可以通過“四步法”來下功夫:一是培養(yǎng)學術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驅使我們開展學術探索最好的動力所在。我們可以通過學術興趣的培養(yǎng)和建構,找到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在這里,認真研讀經典著作是最好的培養(yǎng)方法,在泛讀中尋找興趣,在精讀中挖掘學術方向。二是注重學術思考。黨校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從學術角度審視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尋找現實生活與學術的結合點,實現學術轉換,解決實際問題。三是開展學術實踐。中央黨校賈建芳教授指出,不會用學術的一大原因是學術訓練缺乏。因此,積極運用學術知識開展調查研究是黨校教師打牢學術基礎的“練兵場”。黨校教師通過系統調查,思考和分析具體現象和案例,將學術思維具體化、系統化運用,開展問題剖析和對策研究。四是注重學術拓展。學術專長需要培養(yǎng),但學術拓展更有利于黨校教師打開思路。在培養(yǎng)“一?!钡那疤嵯?,拓展“多能”,將有利于教師豐富學術視野,開展多學科多角度學術分析。
另一方面,用學術,必須強化學術建構能力。在這里,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基于問題導向的內容建構。王京東教授在時任中央黨校副校長時,將這里的“問題”,也就是學員在聽課中容易產生的疑惑歸納為三大類:一是對于講課內容中涉及的沒能想明白、想透徹的問題;二是自己經過思考后尚未理解透徹的問題;三是已經發(fā)現但自己難以通過理論分析論證的問題。而對于這三大類問題的闡釋就是我們在進行學術建構中必須重點把握的部分。我們通過尋找這些問題的學術接口,在學術講析中展現政治觀點與政治立場,搭建學理框架,開展學術推理。同時,要注意學術邏輯的推演和展開。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思考培養(yǎng)自身在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形成背景、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等方面的學術邏輯推演能力。
(三)學術表達基本功
首先,“講”政治,重在突出“講”的藝術。口頭表達是學術呈現的最直觀方式。在“用學術講政治”的過程中,學術成為達到教學效果的手段和路徑,目的是講好政治。黨校教師通過不斷增進語言運用的魅力,給學員更好的視聽感受,讓學員坐得住、聽得進、有共鳴。在這里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優(yōu)化語言表達:一是語言的規(guī)范性。黨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使用的語言必須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政治紀律,做到在黨言黨、嚴謹措辭。二是語言的生動性。抑揚頓挫、鮮活有趣味,是黨課語言的生命力所在。生動的語言能讓學員持續(xù)跟隨教師的課堂思路,提升教學氣氛和實效。三是語言的情感性。所謂“以聲傳情,以言動心”,黨課課堂的語言不但要突出演講式獨白方式的運用,而且要構建“與人談心”式的情感交流,從而激發(fā)聽眾興趣和求知欲。四是語言的哲理性,重在“講”出深度,通過運用學理知識,由表及里,巧以說理。
其次,拓寬“講”的方式,加強書面表達。我們對于“用學術講政治”中的“講”字的理解,應更為廣泛。除傳統口頭表達之外,書面表達也是一種學術表現方式。相較于語言表達,書面表達往往更為富有思考,能更好地開展學理闡述。用書面表達來“用學術講政治”,我們要鍛煉好三支筆:一是鍛煉一支寫好講稿的筆?!爸v”的第一步就是先把要講的內容和層次有條理、有邏輯地進行撰寫。二是鍛煉一支寫好學術論文的筆。除了傳統意義的講課教學,黨校的科研工作、課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同樣是對“用學術講政治”的另一種渠道的表達。我們要堅守學術創(chuàng)作陣地,積極圍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觀點、論斷;圍繞黨建重大舉措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理論分析,寫出高質量學術論文和課題成果。三是鍛煉一支寫好決策報告的筆。黨校教師發(fā)揮智庫作用開展資政研究時,應積極做到“三個貼近”:貼近各級政府重大戰(zhàn)略;貼近當前地區(qū)熱點難點問題;貼近地方群眾和干部關切的實際。將口頭與書面相結合,無聲與有聲相結合,從而真正做到“用學術講政治”。
四、結語
“用學術講政治”對黨校教師的多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黨校教師通過聚焦黨性錘煉、學術建構和學術表達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將更好踐行“用學術講政治”,不斷提升自身教科研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君安,楊彧,丁浩芮.論社科院學術期刊的社會功能及其體現[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8(1):115-118.
[2] 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 賈建芳. 致敬歷史 做新時代“用學術講政治”的奮斗者[N]. 學習時報, 2018-05-23.
[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328.
[5] 張曉旭.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4.
[6] 栗戰(zhàn)書. 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 [N]. 人民日報, 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