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摘 要:本文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結合高?!坝⒄Z語言學概論”這一英語專業(yè)核心課程教學,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英語語言學教學的具體方法:確立思政目標和專業(yè)課程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體驗到語言以人為本的傾向性,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語言;幫助學生領略語言的正能量效應;引導學生去欣賞美的語言;加強教師話語體系的轉化能力;引導學生追蹤時事熱點。研究表明,以上方法是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易于接受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
關鍵詞:高校 課程思政 “英語語言學概論” 語言 教學
在新時代“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顯得尤為重要。立德樹人成效是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標?!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思政課程應與其他專業(yè)課程有機結合,實現(xiàn)“明”與“暗”的結合,實現(xiàn)“雙創(chuàng)”?!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更是對課程思政的目標和內(nèi)容進行了清晰界定,并規(guī)定教師課堂教學、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yè)報告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思政教育。
近年來,全國各高校非常重視課程思政建設,涌現(xiàn)出大量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既有宏觀層面上的思考,也有結合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實踐。雖然課程思政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也不可避免。如“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邊界不清,思政目標泛化或者窄化,與教學內(nèi)容若即若離,思政元素“硬”融入等。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課程思政討論的重心會逐漸向“怎樣做”移動和傾斜,因為外語課程思政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1],是一種“實踐活動”[2]。作為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英語語言學概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基于“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 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實踐,以期為一線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借鑒,實現(xiàn)語言技能與素質培養(yǎng)同向同行、有機融合。
一、在英語語言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
有學者提出,語言學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起著橋梁作用。[3]正是語言學的跨學科屬性給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帶來了諸多視角。在當今復雜而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中,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語語言學教學過程中的意義如下。
第一,課程思政是英語語言學教學目標得以達成的一個重要媒介?!镀胀ǜ叩葘W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上)——英語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中明確指出:“語言學導論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理性認識人類語言、增強語言文化意識、批判性思維能力為目標?!保?]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領悟能力、思辨能力、批判性閱讀和嫻熟運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5]是“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能力目標?!坝⒄Z語言學概論”課程立足于講授語言學基本概念、原理與方法,把用語言學知識觀察與分析語言現(xiàn)象作為根本教學目的,促進學生在國際視野、中國情懷、文明互鑒、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責任擔當、合作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第二,語言學課程思政為助力學生建立文化自信搭建了橋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自信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有著更本質、更深刻、更持久的促進作用。[6]英語語言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英語和漢語異同,鑒賞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既增強了對英語和西方文化的理性認識,也促進了對漢字、漢語交際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思考。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語言學教學,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傳遞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成為中國和世界溝通的橋梁。
二、在“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
筆者所使用的教材是《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第2版)。因為課時有限,課程組老師協(xié)商決定“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主要講授“語言學介紹、音系學、形態(tài)學、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等六章內(nèi)容。筆者通過采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啟發(fā)引導法和參與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素養(yǎng)。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一)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科學地制定思政目標與專業(yè)教學目標
傳統(tǒng)語言學教學是以語言事實為基礎,教師對語言學中的某些概念和基本理論進行解釋,使學生能夠利用它們對語言事實進行剖析[7],這難免有“重教輕育”之嫌。而新時代“立德樹人”背景要求教師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和人格健全的人才。鑒于此,語言學教學模式也要相應地創(chuàng)新。為此,筆者重視教育路徑設計,并加強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教學內(nèi)容,把教學低階目標(語言知識、概念及原理)與高階目標(知識內(nèi)化及價值觀塑造)有機結合起來,并在各章節(jié)中加以貫徹,以實現(xiàn)思政目標與專業(yè)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如筆者在講授“語音學”時,除了引導學生通過對發(fā)音器官的認識進而掌握正確的發(fā)音方式,還引導他們關愛健康、珍愛生命。
(二)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體驗到語言以人為本的傾向性,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語言
語言學課程思政不是指教師生硬地增加思政教育活動或穿插思政教育環(huán)節(jié),而是指教師要用好隱性渠道,充分發(fā)掘語言學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如講“音位學”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單詞“possible”前需要加“im”而不是“in”作為否定前綴,為何前綴“in”在單詞“indiscreet”“incorrect”“input”中發(fā)音不同;為何漢語語氣詞“啊”在詞語“海啊”“苦啊”“看啊”中發(fā)音迥異。筆者在介紹“同化規(guī)則”時,幫助學生感受音位的組合、聚合如何體現(xiàn)以人為本理念。在講“合作原則”時,筆者教育學生交際雙方要遵守互信、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則,并且要學會識別說話人的“話外音”“潛臺詞”,使得交際得以順利進行,這將有利于建立和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構建融洽的社會關系。
(三)幫助學生領略語言的正能量效應
人的語言既體現(xiàn)“人之為人”“以人為本”等人文內(nèi)涵,又通過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承載人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并傳遞正能量。正能量表達著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在當代中國語境下,漢語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正能量:和諧共生、互幫互助的人際關系;誠信友愛、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正能量體現(xiàn)了求真、向善、向美等人文精神。從一個角度看,人類的道德標準、行為規(guī)范和人類對語言本體的正常期待會影響人的價值理性。從另一個角度看,語言所包含的健康樂觀、積極正面的正能量會影響語言的內(nèi)涵、結構和運用,從而限制了人們對于語言表達的認知。如筆者在講英語單詞的構成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有unhappy, unclean, unfriendly, unhealthy, unsafe等單詞,卻沒有unsad, undirty, unhostile, unsick, undangerous這樣的單詞?在漢語中,為何可以在“好”字上面加個“不”字,構成“孬”字;能在“正”字頭加一個“不”,組成“歪”,但不能“壞”字頭上加個“不”,“斜”字頭加個“不”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問題。對于這一現(xiàn)象,維索爾倫(Verschueren)從順應論(adaptability theory)視角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闡釋。[8]在他看來,英文里有unkind、unlawful、ungrateful等詞匯,這實際上說明了構詞過程符合社會準則系統(tǒng)所強調(diào)的善良、守法、感恩的行為與理念。這表明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等因素干預詞語生成過程并成為構詞的認知依據(jù)。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以語言例子為抓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感受語言正能量效應的能力。
(四)引導學生欣賞美的語言
教師要教育學生掌握語言藝術,教會他們?nèi)绾斡谜Z言表達美,如何欣賞美的語言,如何通過語言藝術塑造美好心靈,從而更好地發(fā)揮語言的美育功能。[9]美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影響人的氣質、情感,滋潤人的心田,改變?nèi)说男摒B(yǎng)。如筆者在講解雅各布森提出的語言六大功能之中的“詩歌功能”時,給學生舉了一個廣告例子“If you drink and drive, you are a bloody idiot”,并請學生思考語言的“詩歌功能”是如何在這句話中得到體現(xiàn)的。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看到,廣告商為了使語言的表達更加生動精彩,使用了頭韻修辭手法。廣告詞“drink and drive”借助語音美、形式美,體現(xiàn)音義一體、聲情交融。這時筆者用優(yōu)美的語言給予學生贊揚和肯定。但是極少有學生能夠看到bloody運用的妙處。筆者引導學生思考bloody的三個意思:“流血的”(a bloody scene)、“非常的”
(a bloody fool)、“與酒有關的”(Bloody Mary)。結合語境,這三個意思在句子里都行得通。這個練習較好地整合了課程思政和語言學習,實現(xiàn)了三重功效:其一,學習頭韻這種修辭手法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領略語言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以美感洗滌心靈;其二,指出人類共有的價值取向,即醉駕沒有好下場;其三,引導學生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五)加強話語體系轉化的能力
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載體,承載著思想與情感,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性,對人們的學習活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語言藝術也就成了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語言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到新時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和知識儲備,同時結合生活實際和專業(yè)特點,把紛繁復雜的“抽象話語”“理論話語”“官方話語”巧妙地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話語”,用大白話講大道理。例如筆者在講解第二章中的學生容易混淆的三個概念“音素”(phone)、“音位”(phoneme)、“音位變體”(allophone)時,除了提到“音素就是我們交際中所聽到的一個個特定的音。不同于音素,音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組語音特征的集合體。而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一個抽象的音位可以對應不同的具體音素,這就是音位變體”這些“理論話語”以外,還通過轉變話語體系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如“我”是一個抽象的個體,就像“音位”一樣?!拔摇彼缪莸纳鐣巧遣灰粯拥模瑥募彝ド现v,我承擔著“母親”“妻子”“女兒”的角色;在教室里,我是“老師”,這些具體的社會角色就像“音素”一樣。而這些不同的社會角色都是由“我”這個抽象的個體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承擔的,所以它們就像“音位變體”一樣。這些“大眾話語”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語言學知識點。
(六)引導學生追蹤時事熱點
作為一名語言學教師,不僅自身要密切追蹤專業(yè)熱點,而且要引導鼓勵學生多關注國計民生,關注社會熱點中的語言現(xiàn)象,以實踐樹立社會公共意識及國家意識。在語言學教學中,教師可將專業(yè)知識與熱點事件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nèi)生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如筆者在講述homophone(同音異義詞)時,給學生呈現(xiàn)《人民日報》的推文,即共和國一天痛失兩位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配文:“愿世間如你們所愿醫(yī)食無憂。”學生很容易理解“醫(yī)食無憂”和“衣食無憂”是homophone。學生除了體會“醫(yī)食無憂”在此語境下用得妙,更被筆者要求在課堂上分享吳孟超和袁隆平的豐功偉績和精神品質。當學生提到“奉獻”二字時,筆者拋磚引玉,指出“愛國敬業(yè)”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當代青年要學習兩位院士的愛國、敬業(yè)、奉獻等高尚品質,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為個人意識,外化于個人行為規(guī)范之中,激勵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
三、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
本文以“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的章節(jié)教學為案例,考察教師的課程思政效果,動態(tài)觀察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況,在期末進行在線問卷調(diào)查,并對15名同學進行深度訪談,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
問卷調(diào)查對象為廣州某高校英語專業(yè)176名大三學生,其中男生31人,女生145人。本研究共發(fā)放176份問卷,回收172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為98%。
(二)結果與討論
1. 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理解的評價
對于“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反饋表明,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提高。學習這門課之前,87%的同學認為它深奧抽象、晦澀難懂,因此也感到焦慮迷茫。修完該課程之后,85%的同學認為它實用、有趣。被采訪的一名女同學說:“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增加課程趣味性,降低知識理解難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這種教法可以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效果,我個人是比較受益的。經(jīng)過老師的舉例,我發(fā)現(xiàn)英語語言學和漢語的語言現(xiàn)象是可以進行類比和對比的,那么我在理解英語語言知識點的同時,也會調(diào)動漢語言的知識點去對比,去輔助理解?!?/p>
在被問及學習“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后,對語言的認識有哪些改變時,學生的反饋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關注度增加。不少學生表示自己對新聞報道、廣告等身邊的語言現(xiàn)象更加關心,從無意識獲取信息到有意識地用理論分析語言現(xiàn)象,語言學習充滿了趣味性。二是對語言的了解更加科學。畫樹形圖分析句子結構可以增強對句子的深刻認識。學習形態(tài)學有助于對詞匯的構成有更加透徹的理解。
2. 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評價
對于英語語言學課程思政的反饋可知,有60%的同學對課程思政有所耳聞,表明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已經(jīng)得到了學生群體的關注,但同時有40%的同學表示對課程思政并不了解。高達78%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在語言學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主要包括三點原因:一是課程思政兼顧了課程知識和其他層面的知識,在育人的同時育德。二是思政教育與國家倡導的教育理念相呼應,課程要與時俱進。三是語言學課程思政不同于專門的思政課程,可以提神醒腦,增強趣味性。
問卷結果還顯示,學生們更加喜歡隱性的課程思政。高達87%的受訪者記得教師在課程中融入了中國元素,如中文的發(fā)音、中文的構詞、中國的新聞等,而且多數(shù)學生認為這些引起了共鳴,提升了課堂效果。給教師帶來的啟示是,語言學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把思政元素的“鹽”溶解在教學內(nèi)容的“水”中。對此,教師需要深度解析教學內(nèi)容,并做適當延伸,實現(xiàn)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有效滲透。[10]
四、結語
本文以英語專業(yè)的“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為例,分析了實施語言學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采用課堂觀摩、在線問卷、深度訪談等手段,研究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研究表明,在“英語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師既要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將專業(yè)教學目標和思政目標相結合,也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使用語言,關注語言熱點,同時還要加強自身話語體系轉化的能力,提高教學能力。學生的反饋表明,思政內(nèi)容的隱性融入不僅達到了課程育人的目的,也豐富了語言學習的內(nèi)容,使枯燥的語言學理論學習變得豐富有趣。學生的反饋對于教師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具有建設性作用。根據(jù)本文的調(diào)查結果,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意見,要多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做到師生同生同長,要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貫穿英語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學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獲。
參考文獻:
[1] 肖瓊,黃國文. 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 中國外語,2020(5):1,10-14.
[2] 唐德海,李梟鷹,郭新偉. “課程思政”三問:本質、界域和實踐[J]. 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3] [7] 李銀美,文旭. 課程思政走進語言學課堂——文旭教授訪談[J]. 語言教育,2022(1):3-10.
[4]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分委員會.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上)——英語類專業(yè)教學指南[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5] 鞠晶.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以——《英語語言學》課程為例[J].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22(2):120-128.
[6] 顏曉峰.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guī)律性探索[J]. 前線,2020(3):7-10.
[8]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Arnold,1999.
[9] 文旭. 語言學課程如何落實課程思政[J]. 中國外語,2021(2):71-77.
[10] 甘容輝. 內(nèi)涵式發(fā)展視角下新加坡高校發(fā)展理念與啟示[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6):66-70.
基金項目:2021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民辦高校英語教師課堂提問方式與有效性研究” (HS2021ZLGC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