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突出課程的情境性、實踐性,使學生能夠在多樣化的真實情境下主動學語文,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主動建構行為。而體驗式教學法則是一種堅持以生為本、尊重學生人格與自主意識的教學策略,需切實優(yōu)化初中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學習行為,根據學生的認知發(fā)育規(guī)律開展語文學習活動。在此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落實體驗式教學法,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育規(guī)律和學習狀態(tài)等自覺調整教學形式,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語言文字積累與實踐應用活動,為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做好準備。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育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生活現實的情境、活動,使學生親歷知識生成并且能實現情智共生的一種教育理念,其宗旨是尊重學生的客觀生命成長規(guī)律,以師生雙方的情感交互和思維碰撞使學生能自主生成知識意義,并能從中獲得幸福與愉悅的一種先進做法,便于優(yōu)化初中生的成長意識,對學生的未來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則應采用體驗式教學法開展學科活動,本文也將從以人文情境啟發(fā)學生、以生活資源豐富認知、以問題鏈實現有效導學、以和諧對話優(yōu)化師生互動、以實踐互動提高學習效能等角度闡述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落實體驗式教學法。
一、創(chuàng)設人文情境,豐富精神體驗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人文情境是落實體驗式教學法的基本方式之一,有效的課堂情境能夠打破時空限制,生動再現語文知識所記錄的文化現象、時代環(huán)境等,便于從精神、情感等隱性角度去啟發(fā)學生,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語文。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人文情境,使學生能主動整合語言文字知識,切實活躍學生的思維。首先,基于生本原則,盡量在課堂上還原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經歷等,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深刻且準確的理解。初中語文教師可通過生活實物演示、角色表演活動、生活觀察體驗等方式去優(yōu)化初中生的直接感知,使學生主動思考。比如在《貓》一課教學實踐中,由于本班有不少學生的家中都養(yǎng)了貓咪,教師便可鼓勵這些學生用手機拍攝家中寵物貓的日常行為、生物形態(tài),且家中未養(yǎng)育貓咪的學生可到同學家中參觀,分析貓的外形、性格以及家中的地位等。通過生活體驗,學生能夠準確分析貓的特點,與貓一起玩耍,能夠很好地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理解《貓》這篇課文中所塑造的貓的形象,便于學生積極總結課文內容及其中心思想,有助于優(yōu)化本班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文本感知能力。
其次,用好信息技術,在課堂上整合電教媒體,以視聽資源去拓展學生的感官體驗,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主動進行語文探索,由此提高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比如在《春》這篇課文閱讀中,因為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季節(jié)并不在春季,教師便可利用信息技術整理美麗的春景,如小草破土而出、各類植物開始發(fā)芽以及冰川河流隨著溫度變暖而融化等。利用智能教學設備引導學生回想春景,突破時空限制,使學生主動概括課文內容、解析課文結構等,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準確解讀課文主旨。
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發(fā)現,如果初中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主題情境,那么其在課文閱讀活動中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將變得更好,課堂參與度也有所提高。這說明情境教學能夠促使初中生主動學習語文,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對學生進行精神與情感教育,是一舉多得的教學策略,也是落實體驗式教學法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引入生活資源,豐富成長體驗
體驗式教學理念主張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與應用,促使其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積累實用的語言文字知識,提升語言能力??陀^來講,語文本就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不可分,聽、說、讀、寫活動都依托語言文字信息展開,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主動引入生活資源,既要在課程教學中利用生活資源進行拓展延伸,也要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遷移所學知識、拓展語言儲備,從而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比如《雨的四季》一課講述了四季之中雨景的不同特征,字里行間體現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珍惜之情。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整理了四季不同的雨聲音頻,通過盲聽組織學生判斷四季不同的雨聲的特點,使學生能夠使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雨的四季。首先,學生可以靈活使用各類修辭手法,且要盡量真誠地講述自己對雨景的態(tài)度,切實實現語言交際。其次,學生閱讀課文,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雨的四季的,主動積累有效的語言素材,便于優(yōu)化初中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使學生帶著思考、品讀與鑒賞的意識誦讀課文,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學生的課文理解狀態(tài)。最后,教師可鼓勵本班學生選擇一處自然景物去描寫其四季變化情況,比如樹木、花草、山水景色等,模仿課文的寫作方式與語言表達特點,真正實現深度學習,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通過生活資源的開發(fā)與使用,初中生不僅能自主閱讀、積累課文語言,也能站在創(chuàng)作者和遷移者的角度去分析課文的行文思路、結構布局方式等,自主分析文本屬性,促使學生自主遷移、整合閱讀所得,有利于實現學用合一,便于提高教學效率,切實優(yōu)化初中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同時,在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中,初中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生活資源自主學習語文,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將語文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三、設計問題鏈,豐富思維體驗
問題鏈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層次遞進、結構完整的問題鏈去引導學生探究與分析語言,由此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主動建構語言意義的一種工具,這也是實施提問追問活動的基本載體,是落實體驗式教學法的重要策略之一,便于優(yōu)化初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初中語文教師設計問題鏈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遵循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能引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升現有認知能力,幫助學生積累有效的語文學習經驗。初中語文教師應客觀分析初中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和認知潛能,以確定問題鏈的難易程度,充分發(fā)揮問題的導學作用,使學生能主動思考與探索。
第二,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結構去呈現問題鏈中的各個主問題和子問題。這是因為初中生的認知發(fā)育規(guī)律是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逐步成長的,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有序展現各個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積累有效的問題解決經驗,在問題引導下實現深度學習。
比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教學實踐中,這篇課文的結構比較鮮明,分別講述了百草園、三味書屋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語言生動樸實,課文題目直接點明了文本要義。初中生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閱讀經驗,能夠獨立完成字詞積累與拼讀任務,閱讀課文時也習慣性地進行文本概括與段落劃分,這便于學生初步分析課文的文本脈絡。所以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應從簡單的題目分析、文本結構分析等問題出發(fā),進而過渡到細節(jié)內容,以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問題鏈一:課文的題目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中得到哪些信息?快速閱讀課文,請你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并且說出哪些段落描寫了百草園、哪些段落描寫了三味書屋。
問題鏈二:請找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之間的過渡語,請你將兩個部分的內容聯合起來思考,說一說作者在課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說出百草園、三味書屋兩部分的關系是什么?
問題鏈三: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描寫了百草園的生活?百草園的生活是怎樣的?作者對先生的態(tài)度是什么?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問題鏈四:作者因何從百草園來到了三味書屋?進入三味書屋之后,作者的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作者對先生的三味書屋的態(tài)度是什么?你喜歡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請說明理由。
根據這四個問題鏈,本班學生普遍能夠自讀課文、分析課文的主要內容與行文線索,積極地劃分并概括課文段落,尤其是在問題鏈三和問題鏈四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探究效益去設計子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百草園對作者的意義,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百草園生活的喜愛與懷念之情,以切實優(yōu)化初中生的閱讀理解狀態(tài),使其順利實現深度閱讀,切實積累有效的學習經驗。
最后,初中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設問、質疑問難,使其主動閱讀探究,以切實優(yōu)化初中生的自主閱讀行為,使學生在提問追問活動中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質疑意識。同時,初中語文教師要客觀判斷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意義,充分展現教學智慧,使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展開語文探索。
四、重視和諧對話,豐富情感體驗
體驗式教學十分關注師生雙方的平等交流,教師應尊重學生、愛學生,保護學生的天性與人格,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和成長,幫助學生獲得幸福體驗。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可設計和諧對話活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與學生平等交往,使學生在關愛、包容、賞識的教育活動中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對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賞識學生,主動觀察并記錄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且要通過實時的口頭評價去激勵學生,使學生相信自己、悅納自己,由此優(yōu)化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比如在《藤野先生》一課教學實踐中,本班學生在小組共讀活動中基本都能完整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且能自主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結合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資料去分析作者與藤野先生的師生情。對此,教師可口頭表揚各小組的共讀效果,指出學生具有自主閱讀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學習優(yōu)勢,肯定其閱讀觀點,由此增強學生的閱讀效能,使學生重塑自信。
第二,包容學生,尊重生生差異,并且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包容、關愛教育,使學生能夠產生被保護和被重視的感覺,由此優(yōu)化師生關系,豐富學生的積極體驗。在組織語文教學實踐時,由于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不同,教師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否定學生,而要在學生受挫時激勵學生,在學生成功時為其喝彩,關注學生的個人學習得失,保護學生的自尊與個性。
第三,尊重學生的真實想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鼓勵學生表達和分享,切忌將教師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切實滲透人文關懷,以和諧的師生互動去保護學生的真摯情感。教師應在課前、課中與課后多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學習評語和課堂改善意見等,根據學生的真實體會去優(yōu)化課堂教學流程與育人環(huán)境,以便切實促進學生實現情智共生。
五、展開實踐活動,豐富直觀體驗
體驗式教學活動的核心便是要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能自主生成知識,并由此獲得能力與智慧。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語文,并在校園、家庭、社會生活中積極遷移語言所得,由此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切實實現知行合一。
比如在《中國石拱橋》一課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課文閱讀了解我國石拱橋的發(fā)展史,通過作者的有效表達產生強烈的文化自信。不少地方建造了石拱橋,且除了石拱橋之外,我國有多類橋的形狀,而每一種橋的特點、工藝、作用都不同,教師便看據此設計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橋,并說出橋的類型和功能等。這樣一來,初中生就可在現實生活中觀察、記錄橋的造型及作用,切身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懂得橋的建造對優(yōu)化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效率的積極作用。由此,初中生則可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便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落實體驗式教學法有助于促使初中生愛上語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使學生能主動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優(yōu)化語文學習狀態(tài)。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從學生視角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整合生活資源,設計人文對話、提問追問活動,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極遷移語文所得,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使學生順利實現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