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育工作者應把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文明禮儀教育作為學校、家庭乃至全社會的重要任務。由于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經(jīng)濟相對落后的農(nóng)村地區(qū)青壯年農(nóng)民紛紛外出到城市經(jīng)商或務工,于是把孩子交給長輩或親屬撫養(yǎng),產(chǎn)生了一大批父母親或父母一方常年不在身邊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然而,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這些留守兒童普遍存在文明禮儀方面的問題,表現(xiàn)在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講臟話臭話、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自私霸道等,在校園里也會出現(xiàn)欺負同學、對人不禮貌、不準守紀律、謊話連篇等問題行為。
一、加強關心愛護
面對留守兒童,教師可與他們交朋友,多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放低身段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用真情解開他們的一個個“心結”,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如學生小林,父母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到珠三角城市做生意,他是由祖父母撫養(yǎng)長大的。在祖父母的溺愛下,小林從小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文明禮儀習慣較差,在家也很少幫祖父母做家務,還學會了講謊話、說臭話等不良行為習慣,連爺爺奶奶都對他的不良習性束手無策。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找小林談心,對他諄諄教誨,幫他糾正不良行為習慣,指導他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并適時對他進步的表現(xiàn)給予鼓勵。由于我對小林的關心愛護和耐心引導,他重新找回了向上向善的自信心,逐漸學會體諒父母。
二、拓寬教育渠道
在留守兒童的文明禮儀教育中,教師應拓寬教育渠道,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在班級里營造學習文明禮儀的良好氛圍,對學生普及更多的文明禮儀知識,指導學生深入學習《小學生守則》,增強他們的文明意識,讓他們學習禮儀、懂得禮儀、崇尚禮儀,并注重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監(jiān)督、指導和教育。同時也可以結合學科教學,進一步拓寬學習文明禮儀的渠道。如將文明禮儀知識靈活地融入學科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在課堂管理中要求學生注意禮儀的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更可以深一步挖掘學科知識中禮儀教育的因素,有機融合禮儀要求的各種積極因素,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禮儀,養(yǎng)成講文明、知禮儀的好習慣,使學生懂得尊重知識、尊重教師、尊重同學、尊重他人、尊重勞動。
三、教師以身作則
俗話說:“身教勝于言教。”身邊人的一言一行,小學生都會模仿,加上他們的向師性特別強,會觀察、學習老師的一舉一動。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作為學生最具體的、看得見的活教材,在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時,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絕不能做。這種教育方法雖然不帶有任何強制壓力,但效果是其他教育方法無法比擬的。例如有時學生幫了我的忙,我會很客氣地對他說“謝謝你”;在校園外遇見學生,我會主動跟他們打招呼;如果誤會了學生,我總是主動說“對不起”“請原諒”等。就這樣,經(jīng)過我一段時間的努力,整個班級的文明禮儀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
四、加強家校合作
留守兒童雖然不在父母身邊,但是父母還是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對孩子的教育管理負有法定義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教育效果如何直接關系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在認真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應重視與家長一起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如提醒留守兒童父母全力配合學校加強對孩子的引導工作,積極與孩子父母探討育兒方法,進一步提升家長的育兒能力,增強他們重視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責任心和緊迫感,督促他們依法履行監(jiān)護義務,使學校、家庭教育互相促進,形成最高效的合力。
總之,學校和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興文明禮儀是整個民族的艱巨工程,在學生的成長階段中,文明禮儀教育是很重要的內容,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和人生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不斷加強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分析研究和教育引導,全力呵護他們的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