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誠信對于道德品質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保障社會良好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基礎,也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
一、追溯“誠信”的內涵
結合漢語言文字發(fā)展和中國歷史研究而言,“誠”和“信”原本是作為兩個含義不同的詞分離所使用的。其中“誠”有三層含義:一是強調物質所具備的客觀實在的價值,是萬物的特性;二是強調從認識論的發(fā)展進行理解,主要強調對“天道”的相關真實的反應,也具備客觀存在的特點;三是針對價值論的意義進行認識,強調真實的對人、事、物的態(tài)度,需要充分重視和尊重事實的價值和影響。針對“信”進行理解,主要具備四種不同的含義:首先是重視信實,強調真實的客觀存在;其二蘊含于是交朋友的過程之中,需要做到信守承諾;其三強調自身發(fā)展的相關原則,在交往的過程中,要真實不撒謊;其四從治國的信用進行理解,要對人民百姓做到真實,要求取信于民。
二、中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yǎng)方法
我校近幾年圍繞使學生學會誠信的目標要求,對實施誠信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十法”。
1.達理通情法。引導中學生學習偉人的文章,體會偉人的思想。一般可以組織學習原著,舉行報告會,開設專題講座,組織收聽收看有關內容的廣播、電視,組織學生對一些原著進行討論,通過相關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影響,使其逐漸內化為學生的自身認識和行為,發(fā)揮潛意識教育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榜樣帶頭法。在我國歷史長河中不乏誠信高尚的模范人物,在學生之中也不乏這樣的人,這些都是優(yōu)秀的榜樣,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榜樣氛圍,實現(xiàn)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此外,“師表育人”也應是一種榜樣的示范。
3.遷移激勵法。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不少先人寫下了有關誠信方面的名言警句,為弘揚傳統(tǒng)美德提供了生動的教育資料。我校積極開展了互贈名言警句的活動、舉行命題作文比賽、開展“誠信與我”的主題班會等,激勵學生講誠信。
4.學科滲透法。課堂教學是學習道德教化的主渠道,我校重視知識和道德教育相結合,發(fā)揮相互影響的積極性,“傳道”于授業(yè)之中。根據(jù)學科不同特點開展教育,從而陶冶學生的誠信品質。
5.活動感染法。除了課堂上的滲透外,還可開展外出旅游、下鄉(xiāng)下廠、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等活動,通過實踐加強學生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誠信品質也能通過主體活動得以教化。
6.環(huán)境熏陶法。我校“團結、求實、奮進”的校風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優(yōu)秀學生。與此同時還要注意環(huán)境的布置,例如增設校園誠信文化設施,誠信名言警句上墻,人物誠信事跡上墻,設“誠信之星”欄等,使學生在良好環(huán)境里得到熏陶。
7.身份置換法。有些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偏見,我們可以置換身份,讓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一下對方的心境。例如開展“假如我是老師,我將如何教育作弊的學生”或“假如我是家長,我的孩子經(jīng)常撒謊怎么辦”等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對平時產生的問題和現(xiàn)象進行討論。
8.適時疏導法。學生失信犯錯時不要處以簡單的批評和呵斥,要引導他們自尊、自重、自制、自強,樹立悔改的決心和信心,達到教育的目的,從而增強他們改變的決心和毅力。
9.自我教育法。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每日在就寢前檢討一日的學習生活,或在不同階段進行自主總結,從中悟出講誠信的內涵和意義。另外還可組織學生小組對學習生活紀律進行自我管理,達到自治目的。
10.評價促進法。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進行有關誠信的自我評價,培養(yǎng)自我道德評價能力,同時重視互相評價的影響,充分重視群體評價的價值和意義,開展相關的活動,促進群體的進步和發(fā)展。評價可以是自己,可以是別人,也可以是個別的或者是普遍的現(xiàn)象。通過評價,使學生分清“真善美”與“假惡丑”,從培養(yǎng)自己的誠信品質。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