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偉德 譚喬尹 栗家玉 李啟迪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文本分析與邏輯分析等方法對“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改革內在邏輯進行了思考,并對前人研究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辨析。研究認為,前人研究出現的問題有:“雙減”政策下的“學校體育”研究范疇過于寬泛;“雙減”政策下的“體育教學”研究內容過于牽強;雙減”背景下的校外體育機構難以關聯學校體育;“雙減”政策下的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向出現偏離;“雙減”政策下的體育“家校社共育”實踐研究缺乏。基于“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改革內在邏輯與現存問題辨析,提出了“雙減”政策促進學校體育改革“一體、二翼、六保障”的推進模式:以“五自主選擇”為主體,謀求個性化發(fā)展;以“課外體育活動”與“校外體育培訓”兩個重點環(huán)節(jié)為二翼;以“轉變校長觀念、落實服務報酬、推進模式創(chuàng)新、規(guī)整外引培訓、優(yōu)化硬件資源、突破家校壁壘”為保障措施。
關 ?鍵 ?詞:學校體育;課外體育;校外體育培訓;內在邏輯;推進模式;“雙減”政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23)03-0099-07
The internal logic, problem examin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on promot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SHAO Weide TAN Qiaoyin LI Jiayu LI Qidi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cienc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2.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text analysis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thinks about the internal logic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iscriminat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It has shown that the problems of previous studies are as follows: the research scop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is too broa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 the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is too far-fetch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it is difficult for off-campus sports institutions to relate 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as deviated already; under the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there is a lack of practical research on "co-education between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in spor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logic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motion mode of "one body, two wings and six guarantees" promoted by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aking "five independent choices" as the main body to seek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taking two key links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off-campus sports training" as two wings; an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including "changing the principal's concept, implementing service remuneration, promoting model innovation, regulating external training, optimizing hardware resources, and breaking through barrier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Key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extracurricular sports;off-campus sports training;internal logic;propulsion mode;"double reduction"?policy
從屬于學校教育的學校體育,其改革動力既可源于自身現狀改進的底層需求,也可借助學校教育改革的外部助力,“雙減”政策(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即是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的外部動力。“雙減”政策的出臺積極回應了過重的學生課業(yè)負擔、過剩的校外培訓機構、過高的違規(guī)收費、過大的家長經濟負擔、精力投入與焦慮情緒等社會與家庭問題?!半p減”政策促進學校體育改革的意義在于緩解青少年學生學習壓力、增加體育與運動時間、促進身心健康成長。然而,“雙減”政策并不是學校體育的針對性文件,而是教育領域改革舉措。因此,需要明確理清與正確理解“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改革的邏輯關系,才能精準聚焦學校體育系列問題,尋找破解方略;相反,若過分擴大“雙減”政策在學校體育中的功能,勢必會適得其反。
1 ?“雙減”政策促進學校體育改革的內在邏輯
“雙減”政策提出了“校外治理、校內保障、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指導思想,對校外培訓機構與校內教育進行了工作部署:(1)對“校外培訓機構”提出了“三限”(限量、限時、限價)與“三嚴”(嚴格內容、嚴格資本化、嚴控宣傳);(2)對“校內教育”提出了“三管”(管好秩序、管好評價、管住補課)與“三提”(提高質量、提高水平、提高課后服務)。“雙減”政策為何要把“校外治理”的“三限三嚴”放在首位,其理由顯而易見,主要是針對長期以來校外培訓機構無序違規(guī)擴張,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利益,間接影響了校內教育質量。因此,“雙減”政策以校外培訓機構亂象治理為邏輯起點,通過“疏堵”結合,實現校內外并治、標與本兼治的目標。
學校體育系統(tǒng)包含校內體育與校外體育,其中校內體育又包含體育課教學與課外體育,課外體育主要指向早操、大課間、課外活動(內含青少年課余訓練);校外體育按不同劃分標準分為家庭體育、社區(qū)體育;節(jié)假日體育、體育夏(冬)令營;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戶外營地體育;個人自我鍛煉、校外培訓體育等。“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同樣適用于學校體育治理,但體育學科特殊,學校體育改革不能照搬照抄“雙減”政策,否則將誤導學校體育改革方向。因此,澄清與厘正“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改革的內在邏輯十分必要。
1.1 ?“雙減”政策為學校體育改革提供的契機
“雙減”政策中涉及的體育詞語不多,主要有“身心健康成長”“文體活動”“視力健康”“體育鍛煉”等?!半p減”政策與體育學科的關聯性從以下幾個方面得以體現。
1)“雙減”政策減少了學生校內作業(yè)量與時間,有助于增加學生校內課外運動時間。“雙減”政策指出,學校教師應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yè),且小學3~6年級書面作業(yè)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yè),且作業(yè)時間不超過90分鐘。這一對小學與初中學生校內作業(yè)量與時間的明確規(guī)定,學生有了較多的“空閑與自由時間”,這些時間可用于休閑、娛樂、交往等活動,其中體育則是系列活動中最健康、最減壓、最陽光的活動,理應大力倡導。
2)“雙減”政策減少了學生校外(包括家庭)作業(yè)量與時間,有助于增加學生校外運動時間?!半p減”政策指出,小學1、2年級不得布置家庭書面作業(yè),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應鼓勵教師與家長引導他們在完成剩余家庭書面作業(yè)之后,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體育鍛煉與文藝活動。這一建議對于加強校外體育活動極為有利,同時也為家庭體育作業(yè)的開發(fā)提供了契機。
3)“雙減”政策減少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有助于增加體育等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與學生校外運動時間?!半p減”政策指出,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依法依規(guī)嚴肅查處不具備資質條件、未經審批多址開展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但同時鼓勵青少年學生參加非學科類校外培訓。這一規(guī)定對增加與拓展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則創(chuàng)造了有利契機,其機遇在于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屬于非學科類培訓,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益無害,而學生的校外時間(包括家庭時間)基本是固定的,壓縮與限制了學科類校外培訓,相對而言可以增加非學科類的校外培訓(音、體、美等),故對增加青少年學生校外體育活動無疑是利好消息。
4)“雙減”政策從整體上減輕了學生學習壓力,有助于增加學生運動時間與運動精力。長期以來青少年學生學習壓力過重、作業(yè)量過大、作業(yè)時間過長、睡眠時間不足、身體活動缺乏等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體質下降、近視眼攀升、肥胖率增多的嚴重后果?,F代課程理論開創(chuàng)者博比特認為,人的機體如同一個能量儲蓄池,正常情況下,人體能量流失與補充基本維持平衡,當此種平衡被打破時,身體儲蓄能力將會下降。當身體能量消耗低于30%時,身體將會出現過度疲勞或者處于疾病狀態(tài)[1]。因此,若學生疲于“題海”作業(yè)、休息時間不足,心理壓力過大必然導致身體能量不足,進而損害身體健康?!半p減”政策極大限制了校內作業(yè)量、作業(yè)時間與校外培訓機構,從而緩解了學生學習壓力,保存了人體精力,進而為從事中高強度的校內外體育活動提供幫助,促進身心健康。
1.2 ?“雙減”政策促進學校體育改革的邏輯建構
如上所述,“雙減”政策壓減了校內外作業(yè)量與時間、限制與規(guī)范了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從而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校內課外運動時間、校外運動時間,節(jié)省了校內外學習壓力與學習精力,這些有利條件為學校體育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研究基于“雙減”政策的各項規(guī)定與基本要求,構建了“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改革的內在邏輯(見圖1)。
圖1呈現“雙減-六增”關系:1)“雙減”:(1)減少校內外作業(yè)量與作業(yè)時間;(2)減少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2)中介作用因素(由“雙減”引發(fā)的“四減”,并與之后“六增”產生關聯):(1)減少校內作業(yè)量與作業(yè)時間;(2)減少校外作業(yè)量與作業(yè)時間;(3)減少家庭作業(yè)量與作業(yè)時間;(4)減輕青少年學生學習壓力。其中通過減少校內作業(yè)量與作業(yè)時間、減少校外作業(yè)量與作業(yè)時間、減少家庭作業(yè)量與作業(yè)時間的方式,直接減輕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壓力。3)“六增”:(1)增加校內課外體育活動強度與時間;(2)增加課內體育活動強度;(3)增加校外體育培訓時間;(4)增加家庭體育活動時間;(5)增加校外自主鍛煉時間;(6)增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
如上所述,“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關聯度最為緊密的是校內課外體育與校外體育,其中校內課外體育指向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包括校內體育社團活動、校內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校外體育指向家庭體育、校外體育培訓與校外自主鍛煉等。2 ?“雙減”政策促進學校體育改革的問題檢視
涉及“雙減”政策促進學校體育及其各子系統(tǒng)改革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雙減”背景下的學校體育、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體育培訓、家庭體育、體育中考、“家校社體育”共育、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2-8],本研究依據“雙減”政策促進學校體育改革的邏輯關系,對以上研究主題進行學理反思與邏輯辨析。
2.4 ?“雙減”政策下的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向出現偏離
體育教師是“雙減”政策執(zhí)行層面最重要的人力資源,中小學體育師資不足是制約課外體育服務質量的主因。因此,補足補齊中小學體育教師編制是新時代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首要舉措。此外,對現有教師的專業(yè)培訓與發(fā)展也是當務之急。然而,對于“雙減”政策而言,若體育教師專業(yè)培訓的意義及其方向存在偏差,那么在實踐層面將不利于“雙減”政策的落實。
有論者指出,“雙減”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生態(tài)化路徑是,喚醒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生命自覺,提升體育教師的綜合能力、減輕不合理的工作負擔,激發(f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原動力;從保障休息權、加強課后服務補貼、完善硬件設施以及改革教師評價制度等方面強化外部保障。其中與“雙減”政策關聯度較強的僅是“加強課后服務補貼”,而“提升體育教師的綜合能力”并不與“雙減”政策直接關聯,“完善硬件設施”也與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無關;“保障休息權,減輕不合理的工作負擔”更與“雙減”背道而馳,因為“雙減”政策給體育教師無疑增加了更大課外體育服務工作量。另有論者提出“雙減”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守初心,做永不生銹的釘子;擔使命,做體智雙全的釘子;找差距,做堅韌不拔的釘子;抓落實,做永不止步的釘子”[11]。以上要求也與“雙減”無關,“雙減”之前這些要求也同樣存在。“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師存在角色模糊、角色超載、角色沖突、角色‘無能的困境,其對策是加強行為規(guī)范,破除角色模糊;健全獎勵制度,調節(jié)角色超載;明確教學重點,化解角色沖突;促進專業(yè)一體化發(fā)展,突破角色‘無能”[12]。同理,以上內容并非特別精準指向“雙減”政策背景下的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3.3 ?“雙減”政策促進學校體育改革的保障措施
1)轉變校長觀念:把握與營造全校性體育活動的方向與氛圍。
近代教育家張伯苓校長曾指出:“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蔣南翔通過校長的實踐經歷,也提出“不懂體育不能當中學校長”的觀點[15],并認為:“學校黨組織要有分管體育、衛(wèi)生工作的領導,共青團組織要當好黨和行政的助手,在開展體育活動中發(fā)揮骨干作用”[16]。同時,他還身體力行,每天都要到體育館參加各種運動,他有時玩籃球‘斗牛,有時長跑,有時游泳”[17]。然而,懂體育的校長實在太少,大多校長依然崇尚應試教育。此外,多數校長關注體育的焦點是運動競賽成績、獎牌數量與體質測試排名,較少聚焦全體學生的體質健康。因此,轉變校長觀念將直接影響學校體育工作方向與成效:首先,校長在思想上應轉變傳統(tǒng)輕視體育的觀念,與時俱進,學習與領會習總書記“四位一體”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精神,高度重視體育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的價值;其次,應轉變學校體育成效評價觀,改變以少數運動員成績與獎牌為功利性導向的傳統(tǒng)觀念,轉向以提升全體學生體質健康為中心的新體育觀;再次,應身體力行,積極參與自我健身活動與學校體育活動,營造全校師生重視體育、參與體育的良好氛圍。
2)落實服務報酬:激發(fā)與激勵教師投身課外體育服務積極性。
課后體育服務最大的難點在于全校學生人數眾多(且需在同一時段進行)、難以專業(yè)指導與組織管理。其根源在于:(1)校內體育教師人數有限,滿足體育課堂教學已是工作量飽滿,而要完成課外體育指導任務實為捉襟見肘;(2)學科教師缺乏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無法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指導,課后體育服務師資資源十分匱乏;(3)教師與管理人員的報酬無法落實到位。早在1990年發(fā)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就提出,為了激發(fā)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積極性,應把課后體育服務計入體育教師工作量,并增加課時報酬。但長期以來,這一建議始終未能落到實處。因此,要確?!半p減”政策下課后體育服務的順利實施:首先,應拓展學校課外體育服務師資資源,聘請學校退休教師、吸納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yè)人員或志愿者。其次,縣市級教育部門在相關文件指導下,制定體育教師課外體育工作報酬的相關細則,把課后體育服務計入體育教師工作量,增加課時報酬,并補助那些參與課后服務的管理人員、校外相關人員,激發(fā)他們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次,強化課外體育活動的質量評估,并把評估結果作為體育教師業(yè)績考核的內容,提高體育教師的責任感[18]。
3)推進模式創(chuàng)新:高質量提升中小學體育教師課后服務水平。
“雙減”政策提出了“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總體要求,此要求對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十分有利。的確,若學生能確保每天定時參與高質量課外體育活動,將有助于復習、鞏固與拓展課內知識技能、培養(yǎng)體育興趣與運動習慣、強化體能,解決長期以來運動技能學不會、運動習慣養(yǎng)不成、體質健康水平提不高的難題。但目前現狀不容樂觀。其主要原因在于體育教師課外體育服務能力偏弱、課外體育服務質量不高等,以往中小學體育師資專業(yè)發(fā)展主要側重于課堂教學能力,但教學能力與課外體育服務能力差別很大,且因長期以來課后體育服務的偏廢導致了教師課外體育服務能力不足。因此,體育教師課外體育服務能力成了限制課后體育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的瓶頸。其破解策略是,通過“外出培養(yǎng)、送培進?!钡姆绞骄徑馀c提升體育教師課外體育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應鼓勵體育教師自我創(chuàng)新,在吸納國內外課后體育服務實踐經驗基礎上,根據學校特點,開展校本課外體育活動創(chuàng)新研究,提煉課后體育高質量服務推廣模式,增強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吸引力與成效。
4)規(guī)整外引培訓:建立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引進與退出機制。
“雙減”政策強調,一些學校的課后服務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發(fā)展興趣特長等特殊需要的,可適當引進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課外體育服務存在學生人數多、組織管理難、管理人員少等現狀,引入校外培訓機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如何選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困難重重,主要原因在于:(1)校外體育培訓機構良莠不齊,校外機構的教師資質、人員配備、地理位置、培訓規(guī)模、場地器械、安全保障等方面各不相同;(2)引入校外體育培訓的費用難以落實。學校體育的人頭經費本身十分有限,要引入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僅依靠學校無力承擔。因此,學校應開拓思路,建立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引進機制,并對校外培訓機構制定分類標準、嚴格審批與遴選,以符合校內規(guī)章制度與課外體育服務要求。另一方面,學校應成立“黑名單”制度,建立退出機制。對那些不具備資質條件、未經審批的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應及時排查。此外,嚴禁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挖搶學校教師作為兼職教師的風氣,以免擾亂學校體育教師隊伍。此外,引入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應避免課外體育服務的中考與體測應試化。
5)優(yōu)化硬件資源:不斷滿足不同層次青少年多元化運動需求。
中小學體育場地器材既是檢查、督導、評估、規(guī)范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又是保證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與競賽、課余運動訓練等不可或缺的硬件條件。2006年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曾出臺《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國家標準,對中小學各類體育場地與運動器材的規(guī)格進行了較為嚴格的規(guī)定,為中小學體育場地與運動器材的標準化配備提供了指南,也為青少年學生參加全校性大規(guī)模的課外體育活動提供了可能。但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場地與運動器材短缺始終是限制學校體育發(fā)展最重要的硬件因素,特別是一些城區(qū)老校、偏遠地區(qū)學校、欠發(fā)達地區(qū)學校等,都存在運動場地狹小、學生活動空間不足等問題。因此,各級各類學校應可能爭取經費與資源,按《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國家標準進行體育場地與運動器材的配備與建設;另一方面,那些占地較少的城區(qū)學校或偏遠山區(qū)學校,則在盡可能標準化建設的同時,因地制宜,利用與改造已有的運動場地與現有器材,以滿足全校性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最低要求。
6)突破家校壁壘:完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家庭體育作業(yè)系統(tǒng)。
隨著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fā)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出臺,“體育課留作業(yè)”已成為學校體育向家庭體育拓展的內容[19]。理論上,家長十分贊同身體投入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價值,完成家庭體育作業(yè)不僅能增強學生體質,還有助于加強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但實際上,家庭體育作業(yè)無疑增加了家長對孩子管理時間與精力,要讓絕大部分家長監(jiān)管孩子的身體活動作業(yè)同樣十分為難,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家長,他們正處于事業(yè)奮斗階段,工作十分繁忙,他們對壓減家庭作業(yè)舉措非常贊同,但要額外增加家庭體育作業(yè)也是意見不一。如果家庭體育作業(yè)量大、難度高,那么家長的反對力度也將成倍增加,因為這一舉措將迫使家長學習相關的健康知識與運動技能。因此,得到家長的支持是落實家庭體育作業(yè)的首要任務;其次,目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庭體育作業(yè)尚處于開發(fā)階段,建議體育教師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特點,借助現代化科技,研制融“目標、內容、手段、方法、監(jiān)督、評價”為一體的家庭體育作業(yè)系統(tǒng),為順利完成家庭體育作業(yè)提供優(yōu)質服務。
參考文獻:
[1] 約翰·富蘭克林·博比特. 課程[M]. 劉幸,譯. 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7.
[2] 張然,張楠.“雙減”政策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困境與優(yōu)化路徑[J]. 體育文化導刊,2022(9):97-103.
[3] 程宇飛,王寧寧,范堯.“雙減”背景下學校體育活動質量提升阻滯因素分析及對策[J]. 體育文化導刊,2022(6):98-104.
[4] 張文鵬.“雙減”之下做好學校體育亟需一副“五色”藥[J]. 體育學研究,2022,36(3):111.
[5] 柴王軍,劉哲辰,李國.“雙減”政策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培訓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實踐模式與推進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6):63-71.
[6] 王戩勛,沈克印,方千華.“雙減”政策之下的我國青少年體育教育培訓:機遇、困境與策略[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2):240-248.
[7] 時麗珍,黃菁,黃曉靈.“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體育與課外培訓機構協同發(fā)展新格局的思考[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5):1-7.
[8] 裴學萍,胡科,謝松林.“雙減”背景下課外體育作業(yè)的時代意義及實施模式[J]. 體育學刊,2022,29(3):103-112.
[9] 張金奎,張清華.“雙減”政策下小學階段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路徑[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2,38(4):42-48.
[10] 陳學東.“雙減”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學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6):62-64.
[11] 黃永明.“雙減”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 中國學校體育,2021,40(9):32-33.
[12] 張?zhí)m星.“雙減”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角色困境與紓解策略研究[J]. 湖北體育科技,2022,41(6):558-561.
[13] 李啟迪,李朦,邵偉德. 我國學校體育“家校社共育”價值闡析、問題檢視與實踐策略[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9):135-144.
[14]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EB/OL]. (2016-05-06)
[2022-11-1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8/201605/t20160507_242349.html
[15] 清華大學編輯組. 清華蔣南翔紀念文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132.
[16] 蔣南翔. 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84.
[17] 邵偉德,施鑫,李啟迪. 蔣南翔體育教育觀及啟示[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6):102-108.
[18] 邵偉德.“雙減”政策下提升課外體育活動質量的思考[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11-12.
[19] 邵偉德,王倩.“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體育的思考[J]. 體育教學,2021,41(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