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琳凌,曾小嘉
(1.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2.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比喻辭格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其翻譯需兼顧語義、語用、文化、美感等要素,故而一直是文學外譯的難點之一[1]。華人作家張翎的小說《勞燕》2017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英譯本由集作家、學者和翻譯家于一身的美國譯者白雪莉(Shelly Bryant)翻譯,2020 年由亞馬遜跨文化出版事業(yè)部(Amazon Crossing)出版并在亞馬遜平臺上架?!秳谘唷酚⒆g本在海外銷量可觀且深受英語讀者喜愛[2],這離不開翻譯的功勞?!秳谘唷芬粫\用了豐富的比喻修辭手法,其英譯者對比喻辭格多元的處理方法對中國當代小說外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語言背后都承載深厚的文化內涵。特定的語言形式往往反映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模式。比喻是說話者嘗試通過一件事物(喻體)來描述或認識另一件事物(本體)的過程,而喻體的選擇與說話人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文化情境息息相關。例如,“王老師對待工作總是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就像教壇上的一頭老黃牛”這句話反映了在漢語情境中,“老黃牛”這一喻體代表勤懇和甘于奉獻的形象,一般帶給人正向的文化聯(lián)想義。
默頓·達古特(Menachem Dagut)[3]于1976 年發(fā)表的《比喻是否具有可譯性?》(Can“Metaphor”Be Translated?)是學界較早探討比喻翻譯問題的代表作。隨后,國內外學者分別從廣度和深度逐步拓寬比喻翻譯的研究邊界,研究文本從文學作品拓展到非文學作品,研究問題則從比喻翻譯“是否可為”(即可譯性問題)進一步延伸到比喻翻譯“如何為”(即翻譯方法梳理)的思考。關于比喻辭格的翻譯方法,目前學界提及較多的是直譯法和意譯法。李定坤[4]73、劉佰明[5]、馮慶華[6]150、譚彬[7]、邢杰[8]等學者提出比喻翻譯多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釋譯等方法。除直譯之外,轉譯法(或轉換法)、增譯法也時有被提及。例如,周領順[9]基于葛浩文對漢語鄉(xiāng)土語言比喻修辭的翻譯歸納出意義轉換的四種方法和語言形式轉換的六種方法;鄧聯(lián)健[10]列舉了直譯加解釋、直譯加注等針對比喻辭格的增譯方法。然而,比喻的翻譯除了語義的跨語際轉換之外,還涉及本體和喻體等不同要素的異域呈現。譯者在翻譯比喻辭格時若簡單套用直譯、意譯等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分類與應用邏輯,往往會陷入無法兼顧本體、喻體、喻義和修辭效果的困境。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其專著《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將比喻分成死喻(dead metaphors)、刻板印象比喻(cliche metaphors)、原創(chuàng)比喻(original metaphors)、標準比喻(stock or standard metaphors)、新造比喻(recent metaphors)、改編比喻(adapted metaphors)等六類[11]106-113,并針對每一類翻譯提出對應的翻譯方法。紐馬克針對他認為最難翻譯的標準比喻提出七種翻譯方法:(1)將喻體譯入目的語;(2)使用目的語喻體替換源語喻體;(3)用明喻代替隱喻并保留喻體;(4)用明喻代替隱喻并增加喻義說明;(5)將比喻轉換成喻義說明;(6)刪除比喻;(7)使用同一比喻并增加喻義說明[11]108-111。歸根結底,上述七種方法旨在處理一個核心問題:目的語文本如何再現(或轉化)源文本的喻體。相較于傳統(tǒng)的直譯和意譯這類相對抽象的術語,紐馬克提出的七種方法更加具體、可操作性更強,而且基本能涵蓋當代小說中常見的各類比喻情境。但必須指出,紐馬克的比喻翻譯方法體系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漢語并非紐馬克熟練掌握的語言,故其提出的翻譯方法體系能否直接應用于中國當代小說的翻譯實踐仍有待進一步驗證。如何讓紐馬克的比喻翻譯方法體系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當代小說翻譯是本文關注的重點。筆者以海外接受度良好的當代小說《勞燕》為例,結合譯者白雪莉翻譯比喻辭格的方法,反思紐馬克的比喻翻譯方法體系對中國當代小說翻譯實踐的適恰性,以及如何調整該體系以更好地為未來的文學外譯實踐提供方法上的參考。
《勞燕》的英譯者白雪莉精通英語和漢語,熱衷于翻譯推廣中國文學作品,曾英譯過盛可以、尤金、丘菽園等作家的作品[12]。除了英譯中國文學作品,白雪莉還曾撰寫多本中國城市旅游指南①白雪莉(Shelly Bryant)的個人簡介可參見https://shellybryant.com/。,積極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秳谘唷芬粫饕v述二戰(zhàn)時期中國女性姚歸燕錯綜復雜、堅毅不屈的一生,有評論家稱這部作品“將當代華語文壇的戰(zhàn)爭文學推向了史詩性精品的高度”[13]。從海外接受的角度看,《勞燕》英譯本于2020 年上架,至今近三年仍高居亞馬遜“中國文學暢銷榜單”前五(2023 年7 月21 日數據),海外讀者對這部小說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筆者使用網絡數據采集軟件Octoparse 8.5.2 提取亞馬遜平臺上讀者對《勞燕》英譯本的所有評論,共得文字評論970 條。隨后,將文字評論導入到Microsoft Excel 中,使用COUNTIF 函數篩選和統(tǒng)計其中與譯本翻譯質量相關的讀者評論,逐條細讀后發(fā)現英語讀者對譯者白雪莉的翻譯質量總體持肯定態(tài)度。具有代表性的讀者評論列舉如下:
如果一本書的譯文都如此美麗,我無法想象源文本的語言是多么悅耳。②本文所有讀者評論均來自亞馬遜平臺《勞燕》英文版的讀者評論,檢索時間為2023 年7 月21 日。原評論為英語,為筆者所譯。(Jess,2020年11 月10 日)
這本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和我以前讀過的作品都有所不同。這本書的書寫是如此動人、如此深刻,即使我無法閱讀源文本進行對比,我猜翻譯也是完美無缺的。(Corr,2020 年10月8 日)
作者是中國人,她書寫的文字充滿著其他文化的作者所缺乏的魅力,而翻譯完整地保留了這種魅力。(匿名,2020 年11 月13 日)喻體是比喻不可或缺的要素,譯者對喻體的處理方法直接影響比喻的修辭效果及目的語讀者的審美體驗。通過文本細讀和對比分析,筆者對比《勞燕》190 處比喻辭格的原文和譯文后發(fā)現,以譯者如何處理喻體為分類標準,可將比喻辭格的處理方式分類為保留喻體(占70.5%)、替換喻體(占18.4%)和刪除喻體(占11.1%)三種?;谟黧w在譯本中的存在形式,筆者將上述三種方式進一步細化為七種具體的翻譯方法,分別為:喻體直接譯入目的語、喻體譯入目的語并輔以喻義說明、部分替換喻體形象、以喻義說明替換源語喻體、以目的語喻體替換源語喻體、部分刪除喻體和完全刪除喻體。七種翻譯方法的使用頻次和占比如下圖所示:
圖1 顯示,譯者白雪莉更傾向于還原源文本的喻體,“喻體直接譯入目的語”方法(66.8%)的使用頻次遠高于其他六種。比喻往往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譯者盡可能保留喻體有利于促進源語文化的傳播。使用頻次位列第二的方法是“完全刪除喻體”,僅為“喻體直接譯入目的語”的1/6,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小說譯者要在另一種語言中保留源語喻體的難度。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構詞、句法和文化意蘊具有較大差異,譯者要在英語中完整保留漢語源文本的喻體、讓讀者產生相似的審美體驗并非易事,處理不當時甚至還會引起反效果。因此,譯者往往需要對此作出取舍,這也是“完全刪除喻體”“以喻義說明替換源語喻體”“以目的語喻體替換源語喻體”這三種方法的使用頻次位列第二、第三、第四位的原因?!耙杂髁x說明替換源語喻體”取語義舍修辭效果;“以目的語喻體替換源語喻體”留修辭效果舍文化異質性。若以保留源語文化的異質性為目的,譯者往往會采用“喻體譯入目的語并輔以喻義說明”這一方法,但《勞燕》僅7 處比喻辭格采用這一方法,原因在于該方法需要在直譯喻體的基礎上增加說明內容,容易造成目的語文本拖沓,甚至模糊了源文本的敘事焦點,故白雪莉對此方法的使用并不多。使用頻次最低的兩種方法為“部分替換喻體”和“部分刪除喻體”,原因在于二者會完全丟失比喻的修辭效果和文化異質性,且適用情境比較有限,前者多見于約定俗成的俗語、諺語中,后者常用于使用了重復或駢偶結構的比喻中。
圖1 《勞燕》中比喻辭格的翻譯方法分布圖
基于比喻辭格的三種喻體處理方式及七種翻譯方法,筆者將以《勞燕》英譯本為例分析每種方法的適用情境與得失。
翻譯是一項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動,譯者在翻譯比喻時保留喻體有助于向目的語讀者呈現本真、有特色的源語文化,從而促進文化融通。
1.喻體直接譯入目的語
某些喻體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具有近似的喻義,例如以形狀、大小、顏色、聲音等以一般性生活體驗為基礎的喻體。如果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對喻體所蘊含的文化具有相似的認知水平,將喻體直接譯入目的語便是譯者的理想選擇,這樣既能保留源文本的信息完整性,又能傳遞比喻的修辭美感。
例1.原文:千萬,不能,在這群豬面前,哭[14]187。
譯文:No matter what,you won’t cry in front of these pigs[15]147.
豬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具有負面的修辭義。例如,先秦時代《左傳》以“豕心”(即“豬心”)形容伯封為人之壞;隋唐時期《舊唐書》以豬狗來罵人下賤;明清時期的《西游記》刻畫的豬八戒形象貪婪笨拙。在英語中,豬也用來形容討厭、貪婪之人。①參見Cambridge Dictionary 的pig 詞條。因此,此處譯者采用直譯,目的語讀者也能理解說話人將人比作豬的負面情感。
例2.原文:“我可以教你行醫(yī)?!蔽艺f。她吃驚地抬起頭來望著我,仿佛我要教她飛檐走壁,或是上天摘星[14]110。
譯文:“I can teach you to practice medicine,”I said.She looked at me in amazement,as if I said I were going to teach her to fly over the rooftops,walk on walls,or pluck a star from the sky[15]89.
作者張翎此處用“飛檐走壁”和“上天摘星”兩個詞、三個喻體比喻行醫(yī)的難度,飛檐、走壁、上天摘星這三個喻體在漢語中都可用來類比某件事情難以實現、甚至無法實現。在處理這個比喻時,譯者直接將喻體譯入目的語中,表達簡明易懂,既保留了源文本形象生動的畫面感,又強調了要完成此事的難度。
比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一種具有審美屬性的言語方式,能夠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人也將比喻視作一種人類感知、思考、認識萬物和人類自身的思維方式,認知功能是比喻不可忽視的功能[16]。譯者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將比喻的喻體直接譯入目的語,一是因為目的語讀者看到該喻體時,能夠聯(lián)想出和源語讀者近似的喻義,二是比喻具有認知功能,隨著更多源語喻體被目的語讀者所了解、理解,目的語文化中將逐步形成一個對源語文化接受意愿更強、接受水平更高的讀者群體。
2.喻體譯入目的語并輔以喻義說明
當譯者判斷直譯喻體可能會造成目的語讀者閱讀困難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增添內容補充說明此處比喻的用意。這樣做可以兼顧保留喻體和顯化喻義的雙重功能,減輕讀者認知負荷的同時又不剝奪讀者接觸異質文化表達的權利。
例3.原文:遠在重慶的梅樂斯還不了解,偌大的中國雖然只講一種官話,卻有三千九百九十九種方言,尤其在南方,隔一個鄉(xiāng)的人,一開口就有可能陷入雞同鴨講的境地[14]12。
譯文:Miles,in distant Chongqing,still didn’t understand that,though the 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was a single form of Mandarin,there remained countless dialects.This wa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south,where even folks from neighboring villages might feel like a duck trying to talk to a chicken,each speaking their own dialect[15]9.
“雞同鴨講”這個成語原意為雞和鴨講話,比喻兩個人無共同語言、難以溝通。漢語讀者對該成語較為熟悉,但英語中并無類似表達,所以直譯容易造成英語讀者的理解障礙。對此,譯者白雪莉在譯入喻體的同時補充說明其喻義“每個人都說自己的方言、自說自話”,這樣讀者既容易理解,又能了解到漢語中常用的“雞同鴨講”這一表達。
例4.原文:想起那時從屠夫姚二鋪子里偷剔骨刀的情形,我只能感嘆自己到底只是一只井蛙[14]158。
譯文:Thinking of the time I had stolen the knife from the butcher Yao Er’s shop,I could only sigh and think I was no more than a frog in a well who’d seen nothing of the world[15]126.
“井蛙”這個詞源于《莊子》,指井底的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見識短淺之人。英語的“井蛙”亦無類似意象和用法,故譯者保留喻體的前提下,補充了一個定語從句以作說明井蛙指“沒見過世面的人”。
喻體往往滲透著語言的文化意象[17],而文化意象大多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結晶,很多意象與各民族的傳說及圖騰崇拜有密切關系[18]180。譯者處理具有文化特色的喻體時,若直譯喻體容易給目的語讀者帶來困惑,則可嘗試將原比喻的喻體替換為目的語讀者更為熟悉的表達,實現修辭功能上的對等。
1.部分替換喻體
每種文化中都有已約定俗成的比喻用法,一般常見于成語、俚語或諺語中。這些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往往具有比較緊密的匹配關系。若本體和喻體的對應關系在目的語中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將比喻從源語翻譯到目的語時,譯者需考慮替換源語喻體,使得譯文中本體和喻體的對應關系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一般而言,譯者可以采用部分替換和完全替換兩種方法。
例5.原文:那時我才發(fā)現,在美國如此巨大的版圖里尋找一個連名字也無法確定的人,無異于大海撈針[14]377。
譯文:I discovered that looking for someone whose name you don’t know in a place as huge as America was like looking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15]284.
“大海撈針”是漢語中常見的成語,意為嘗試在大海里撈一根針,比喻極難找到。英語中有包含相同喻體“針”且喻義相近的表達“a needle in a haystack”,白雪莉考慮該表達已為英語讀者熟知,故將漢語中“海”(sea)的意象替換為“干草垛”(haystack)。
例7.原文:幽靈,你一定沒見過那樣的光,那是財主踢到銀子、老鼠聞見到香油的光啊,把日頭都襯暗了[14]237。
譯文:Ghost,you’ve never seen such a gleam.It was like a poor man finding a piece of silver or a rat smelling sesame oil.The light in their eyes outshone the sun[15]179.
源文本中張翎用“財主踢到銀子”來比喻牧師比利見到槍時的激動之情。漢語文化中,文學文本中財主經常表現出好財的本性,因此對于源語讀者來說,“財主踢到銀子”可以生動形容比利見到槍的神態(tài)。此處的文化缺省[2]對譯者來說是挑戰(zhàn),因為英語讀者對“財主”這一文化意象并不熟悉,若譯者照搬此喻體難以令讀者產生等效的閱讀感受。因此,譯者將“財主”替換成“窮人”(poor man),這種搭配對英語讀者而言更合乎邏輯。
2.完全替換喻體
(1)以喻義說明替換源語喻體
當源文本的喻體蘊含著濃厚的文化色彩,若直譯喻體容易使目的語讀者產生困惑,直譯加釋義又顯得冗長,此時譯者可考慮直接刪除喻體,僅保留喻義。
例8.原文:就在我住處的那個簡陋廚房里,我們三個人喝得爛醉如泥[14]6。
譯文:In the shabby kitchen of my house,the three of us drank ourselves into a stupor[15]4.“爛醉如泥”是漢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喝了很多酒之后的狀態(tài),其中的“泥”指的是一種生活在南海一種沒有骨頭的蟲。①引自智能漢語查詢與學習平臺“百度漢語”的“爛醉如泥”詞條https://hanyu.baidu.com/zici/s?wd=爛醉如泥,檢索時間為2023 年7 月21 日。如果保留喻體,把喝醉的人比喻成蟲子,英語讀者會因不熟悉這種生物而感到困惑,譯者若要詳細解釋則容易造成篇幅過長??紤]到這個比喻和情節(jié)的推進關系不大,譯者將該比喻轉換成喻義說明,既傳達了信息,又確保譯文簡潔易懂。
例9.原文:你當年從自己碗里給他省出來的那幾口米飯,到底沒把他喂成一只白眼狼[14]379。
譯文:The rice you spared him from your own bowl back then didn’t turn him into an ungrateful,selfish person[15]286.
“白眼狼”常用來比喻忘恩負義的人,該喻體被廣泛應用于古今中國文學作品之中。英語中狼雖有“饑餓”的象征[19],但缺乏不知滿足、不曉感恩之意,與“白眼狼”的文化內涵差距較大,故譯者直接向讀者傳達此處比喻的喻義。但必須指出,頻繁使用“以喻義說明替換源語喻體”的翻譯方法、將源文本中生動形象的比喻轉換為達意而不傳神的目的語表達,長遠看并不利于目的語的發(fā)展和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
(2)以目的語喻體替換源語喻體
當源語喻體不利于目的語讀者理解,而目的語中恰好有能傳達相近喻義的喻體時,譯者可采用以目的語喻體替換源語喻體的方法,在保留修辭手法的同時傳達信息,使讀者產生相近的閱讀體驗和審美效果。
例10.原文:亂世里的亂事再不能煩擾我,因為我已經有了自已的定海神針[14]45。
譯文:The chaos of these troubled times couldn’t reach me.I’d found my own port in the storm[15]36.
“定海神針”是神話小說《西游記》中東海龍王用來鎮(zhèn)海的神器,比喻能夠穩(wěn)定整個局面的人。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英語讀者較難理解區(qū)區(qū)一根“針”如何能穩(wěn)定潮水,也難以把握將人比作“定海神針”的真實喻義,因此譯者征用“port(港口)”和“storm(暴風雨)”兩個喻體,將“定海神針”譯為“my own port in the storm”,忠實傳達了源文本的意思,也使得譯文更易為目的語讀者理解。
例11.原文:雖然我在美國的母會每年都會利用各種渠道運送一批募捐而來的藥物,我在當地結識的那些三教九流朋友,也時不時會從黑市替我搜刮到一些緊缺藥品,可相對于我日益壯大的需求來說,那簡直是杯水車薪[14]79。
譯文:Though my parent organization in America used various channels to transport a newbatch of donated medicines to me each year,the friends I had in the area also helped me source medicines that were in short supply on the black market,replenishing my stores.Even so,relative to the massive demand,this supply was merely a drop in the bucket[15]66.
“杯水車薪”出自《孟子》,意指用一杯水去救一大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英文中“a drop in the bucket”出自《圣經》,意思是“a very small amount compared to the amount needed”①參見Cambridge Dictionary 的a drop in the bucket 詞條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drop-in-the-bucket?q=a+drop+in+the+bucket,檢索時間為2023 年7 月21 日。,源文本中這句話作者指從黑市搜刮來的藥物相比于實際需求量來說遠遠不夠。譯文喻體“a drop in the bucket”貼切地表達了這層意思,且這個喻體更為英語讀者所熟知,故譯者直接用其替代“杯水車薪”。這樣處理可減少讀者的閱讀障礙,拉近讀者與文本的距離。一般而言,要在目的語中找到契合源文本故事情境和文化背景的喻體并非易事,需要譯者深諳目的語文化且具備過硬的雙語能力。
如果源文本比喻的喻體難以在目的語中找到合適的替換對象,且該比喻的喻義已經在文中其他地方有所表述,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考慮直接刪除喻體——盡管這種處理方式有削減修辭效果和語言美感的風險。
1.部分刪除喻體
漢語常用重復或駢偶結構,比喻辭格的使用也不例外。相較于漢語而言,英語是并不常用重復的語言?!秳谘唷分?,作者有時會同時用多個喻體強調同一喻義,譯者在處理含有重復成分的比喻時,通常會在多個喻體之間進行取舍,只保留最容易將喻義傳達給目的語讀者的喻體。
例12.原文:虎娃哥你別裝神弄鬼嚇人[14]38。
譯文:Huwa,don’t act like a ghost[15]30.
“裝神弄鬼”指裝得像鬼神一樣嚇唬他人。此處的本體為“虎娃”,喻體為“神”和“鬼”兩個虛構意象。為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譯者僅保留“鬼”這個喻體。一方面,在英語讀者看來,很難理解一個人為何能兼具神和鬼雙重身份;另一方面,“神”和“鬼”兩個喻體在英語中的喻義差別較大,與“嚇人”更搭配的喻體是譯者所保留的“鬼”。
2.完全刪除喻體
當小說選用的喻體在源語和目的語中具有不同的喻義或喻義空缺,而在目的語中刪除該比喻又不會對讀者的閱讀體驗產生太大影響時,譯者往往會為了譯文的簡潔度而選擇直接刪除比喻。
例13.原文:那年我七十一歲,剛剛退休,正在慢慢適應從風火輪一樣的生活節(jié)奏到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的轉換過程[14]373。
譯文:I was seventy-one,recentlyretired,and adapting to the newrhythm of doing nothing[15]281.
風火輪是中國神話中的神仙——哪吒之法寶,踩在雙腳下可噴火助力哪吒騰空飛行。此例中,張翎用風火輪比喻小說主人公之一伊恩退休前的生活節(jié)奏極快。由于漢語讀者對哪吒與風火輪的神話與文化意象比較熟悉,因此對理解“風火輪一樣的生活節(jié)奏”意指為何并無障礙。但是對于英語讀者來說,“風火輪”是比較陌生的異域文化意象,他們缺乏理解此處比喻的文化背景,故譯者直接刪除此處喻體,直接向讀者言明伊恩退休后需要適應百無聊賴的狀態(tài)。
例14.原文:我像一攤稀軟的狗屎,粘在那個身子上,哭得像個孩子[14]350。
譯文:I was like a child,clinging to that body and weeping[15]263.
根據紐馬克對刪除比喻這種翻譯方法的描述,若要刪除某個比喻,則需要文中其他地方已實現該比喻的功能[20]97。譯例14 的“我”被比喻成“一攤稀軟的狗屎”,本體和喻體的相似之處是二者均“粘在那個身子上”。譯文中“clinging to”已表達“粘住”之義,因此此處直接刪除比喻并不會影響文本意義的傳達。從上述譯例不難發(fā)現,譯者采用刪除比喻的翻譯策略將喻體和喻義一同省略后并不會對上下文銜接和故事情節(jié)產生影響,這種處理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契合英語讀者偏好簡練語言的閱讀習慣。有讀者曾評論稱小說篇幅過長影響了自己的閱讀體驗,如:
小說太長,要讀下去很困難。(Carole,2020 年10 月5 日)
如果小說縮減成現有長度的30%那就更好了。書里太多不相關的信息或者情節(jié),而且都很長。(KSM,2021 年1 月8 日)
綜上,筆者以喻體為基點,將譯者對小說喻體的處理方式歸為三類:保留喻體、替換喻體和刪除喻體。在這三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為七種比喻辭格的翻譯方法,包括:喻體直接譯入目的語、喻體譯入目的語并輔以喻義說明、部分替換喻體、以喻義說明替換源語喻體、以目的語喻體替換源語喻體、部分刪除喻體和完全刪除喻體等。每一種方法的適用情境不盡相同,也與目的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接受水平緊密相關?!坝黧w直接譯入目的語”常用于源語喻義容易為目的語讀者理解的情境,此時內容與形式均能得到保留,應作為譯者處理比喻時的首選方案?!坝黧w譯入目的語并輔以喻義說明”適用于文化特色比較濃厚、且譯者判斷喻體有保留價值的情境。當譯者在只翻譯喻體的情況下不足以傳達喻義的時候,可以考慮采用這種“喻體+釋義”的方法?!安糠痔鎿Q喻體”則主要用于源文本比喻中本體和喻體對應關系在目的語中不完全成立、需要譯者對喻體做出適當調整的情況,一般多出現于習語、俗語和諺語中。“以喻義說明替換源語喻體”適用于比喻辭格文化特色明顯且譯者判斷喻體無保留必要的情況,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降低讀者理解原文的難度,但也導致譯文喪失原文的修辭美?!耙阅康恼Z喻體替換源語喻體”的方法一般適用于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情況:1)源語喻體在目的語中并不具備相同喻義;2)目的語文化常用另一種喻體來表達源語的喻義?!安糠謩h除喻體”多用于源語使用重復或駢偶結構的情境,例如漢語四字詞中經常出現一個本體對應兩個喻體的情況,譯者在翻譯時可考慮選擇性地保留其中某個喻體?!巴耆珓h除喻體”則是將喻體和喻義全部刪除,既不保留內容、也不保留形式,譯者使用該方法一般是為了保持譯文簡潔易懂,但此法用得頻繁并不利于提升目的語的豐富度和推動文化互鑒,譯者應當謹慎選用。
比喻辭格既是中國當代小說常見的修辭手法,也是小說外譯的一大難點。學界對比喻翻譯的研究從對比喻翻譯“是否可為”的審視逐步發(fā)展為對比喻翻譯“如何為”的探討。就比喻翻譯的方法而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張采用直譯法、意譯法和轉譯法等來翻譯比喻。比喻辭格的翻譯不僅牽涉比喻中語義的轉換,還涉及喻體的處理,喻體的去留與轉換是比喻辭格翻譯的關鍵問題。目前中國當代小說外譯實踐中比喻辭格的喻體處理方式尚存較大的研究空間。本文結合海外暢銷小說《勞燕》英譯本的譯例,以喻體為基點歸納出當代小說比喻辭格的三種喻體處理方式和七種翻譯方法,深入探討每種翻譯方法的適用情境與得失。研究結果表明,《勞燕》中大部分(66.8%)比喻辭格的喻體被直接譯入目的語,反映譯者想盡可能保留源文本喻體的初衷,以及譯者充分信任目的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理解能力。此外,譯者在英譯《勞燕》時擅于根據情境靈活選用比喻翻譯方法,這一做法有助于向海外讀者呈現源文本豐富的文化意象及作家的修辭巧思,從而推進文學交流互鑒。比喻辭格的翻譯研究影響深遠,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外譯效果乃至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成效均有影響,未來還需更多優(yōu)秀的外譯案例進一步支撐與推動該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