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波 許 博
(1、孝感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孝感 432000;2、孝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報告指出,約30%的心臟外科手術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貧血,而心臟手術作為臨床外科創(chuàng)傷較大、復雜的手術之一,若機體出現(xiàn)貧血,則會引起系列的代償性生理反應,如心動過速、心臟輸出量增加、增加耗氧量,繼而增加心臟手術患者心臟缺血風險[1]。故如何降低血制品資源浪費、減少心臟手術患者圍術期因貧血引起的生理反應,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關鍵。異體輸血是臨床用于因各種疾病、創(chuàng)傷急需輸血患者的常用輸血方案,盡管血制品儲存技術、篩查制度等逐漸完善,異體輸血安全性有保障,但每年臨床仍有異體輸血患者存在溶血反應、過敏等安全隱患[2]。針對目前血制品的資源匱乏,回收式自體輸血可避免血資源浪費,有效減少異體輸血帶來的風險,成為挽救生命的重要輸血方案[3]。但因其在臨床開展不久,部分學者仍懷疑其對患者整體獲益水平的影響。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上述兩種輸血方案對心臟手術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 年6 月至2022 年1 月期間收治的90 例心臟手術患者的基線資料,依據(jù)圍術期輸血方案進行分組,異體組45 例,回收組45 例。納入患者均需滿足如下需求:(1)納入標準:均首次且成功開展心臟相關手術;心功能分級(NYHA)≤Ⅲ級[4];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麻醉分級≤Ⅲ級[5];血紅蛋白>110 g/L,血細胞比容>0.33;研究涉及的資料保存完善。(2)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及血液相關疾病,如血常規(guī)異常;入組前1 個月內(nèi)伴血制品輸入史;罕見血型;入組前3 個月內(nèi)合并抗凝藥物、血管活性藥等用藥史;合并感染性、免疫性疾病。
異體組:采用異體輸血:術前嚴格開展交叉配血、輸血查對制度等,提前備好異體血制品,術中依據(jù)患者失血量進行輸血治療,若體外循環(huán)期間血細胞比容不足24%、術后血細胞比容不足21%時需要采用異體紅細胞靜滴?;厥战M:采取回收式自體輸血:儀器:北京萬東BW-8100A 血液回收機,參數(shù)設置:負壓:800-1000 mmHg,建立靜脈通道術前啟動、檢查血液回收機,連接一次性管路,回收術區(qū)出血至出血罐中,回收至600-800 mL,血液進入回收機進行紅細胞自動化洗滌,去除回收血液中激活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劑、組織細胞,將濃縮紅細胞泵入血袋,依據(jù)患者自身情況進行高效輸血。
(1)凝血功能:采用美國沃芬公司生產(chǎn)的ACLTOP750 全自動凝血功能儀檢測術前、輸血后1 d、輸血后5 d 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2)血液流變學:采用北京利普生公司生產(chǎn)的LBYN6B 型血液流變測定儀檢測術前、輸血后1 d 高切全血黏度(HSBV)、低切全血黏度(LSBV)、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EAI)、全血黏度及血細胞比容。(3)不良反應:對比兩組胸悶、皮疹、寒戰(zhàn)、發(fā)熱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兩組性別、年齡、NYHA、ASA 分級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術前兩組APTT、PT、FIB、D-D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回收組輸血后1 d、5 d APTT、PT、D-D 表達低于異體組,F(xiàn)IB 高于異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異體組術前、輸血后1 d、輸血后5 d 比較,F(xiàn)APTT=9.004,P<0.001,F(xiàn)PT=16.577,P<0.001,F(xiàn)FIB=100.982,P<0.001,F(xiàn)D-D=15.483,P<0.001;觀察組術前、輸血后1 d、輸血后5 d 比較,F(xiàn)APTT=3.679,P=0.028,F(xiàn)PT=12.700,P<0.001,F(xiàn)FIB=41.455,P<0.001,F(xiàn)D-D=8.610,P<0.001。與術前相比,aP<0.05,與輸血后1 d 相比,bP<0.05。
?
術前兩組HSBV、LSBV、EAI、全血黏度及血細胞比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1 d,異體組HSBV、LSBV、全血黏度及血細胞比容均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回收組HSBV、LSBV、EAI、全血黏度及血細胞比容下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注:異體組術前、輸血后1 d 比較,tHSBV=2.247,P=0.027,tLSBV=3.917,P<0.001,tEAI=5.346,P<0.001,t 全血黏度=2.137,P=0.035,t 血細胞比容=11.783,P<0.001;回收組術前、輸血后1 d 比較,tHSBV=0.853,P=0.396,tLSBV=1.622,P=0.108,tEAI=1.374,P=0.173,t 全血黏度=0.138,P=0.891,t 血細胞比容=1.342,P=0.183。
?
回收組總發(fā)生率低于異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對[n(%)]
輸血包括自體血回輸、異體輸血兩大類,其中異體輸血費用高昂,且疾病傳播與不良反應風險難以規(guī)避,再加上臨床血資源緊缺,尤其是特殊血型患者,異體輸血開展范圍受限,而自體血回輸可有效規(guī)避異體輸血的隱匿風險,確保輸血治療效果的同時,將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降至最低,對患者治療后恢復也具有重要意義[6]。
回收式自體輸血通過借助血液回收裝置,經(jīng)一系列處理后會輸給患者自身,其優(yōu)勢明顯:(1)規(guī)避異體輸血引起的疾病傳播及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2)避免臨床血資源浪費,高效利用血制品;(3)保障稀缺血型患者輸血安全、效果;(4)回收式自體輸血攜氧能力強,血液紅細胞活性高,利于減少輸血量;(5)縮減輸血前配血等步驟,操作簡便,利于提高心臟手術患者急救效率[7-9]。本研究結果顯示,回收組輸血后1 d、5 d APTT、PT、D-D 表達低于異體組,F(xiàn)IB 高于異體組,提示回收式自體輸血對心臟手術患者凝血功能影響小。分析原因可能為回收式自體輸血利于降低對血小板抑制作用,術中進行回收,利于縮短血液儲存時長,有效縮減因長時間的儲存時間引起的血小板損傷,最大程度地確保了血小板功能維穩(wěn);其次利于確保FIB 表達,可有效確保血液回輸后凝血功能指標的穩(wěn)定[10-11]。血液流變學是指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動性質及變形規(guī)律,因血液作為流體性質,對心血管系統(tǒng)生理、病理,尤其是微循環(huán)機能均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血液粘稠度可直接反映血液內(nèi)摩擦阻力及流動阻力,當溫度恒定時血液黏稠度主要受血漿蛋白表達的干擾,全血黏度受紅細胞比容干擾[12]。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后1 d,回收組HSBV、LSBV、EAI、全血黏度及血細胞比容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回收式自體輸血對心臟手術患者血液流變學影響較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回收組總發(fā)生率低于異體組,提示回收式自體輸血在心臟手術患者中應用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回收式自體輸血對心臟手術患者凝血功能影響較小,利于維持血液流變學穩(wěn)定,且安全可靠,可在心臟手術患者圍術期輸血治療中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