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關鍵詞:表達性藝術;心理課;自我接納;負面情緒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6-0037-04
【活動理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明確指出,高中生要進一步提高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心理輔導中發(fā)現(xiàn),在面對問題難以解決時,一些高中生既無法降低要求,又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繼而產(chǎn)生自我懷疑、否定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出現(xiàn)擺爛、逃避、精神內耗等行為。因此,有必要引導高中生學會面對自我的不完美以及生活中的挫折,學會自我接納。
本課的理念依托于心理學家斯蒂文·海斯的接納承諾療法(ACT)。海斯提出,解決問題和改變的第一步,是先覺察和接納這些問題及其帶來的痛苦等感受??吹阶约好鎸Φ臓顩r,擁抱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接受自己和生活原本的樣子,我們才能更有力量去改變,而不是在問題和情緒中掙扎和消耗自己。本節(jié)課以“自我接納”為主題,旨在通過泥塑的表達,幫助學生覺察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情緒和感受,接納自我的同時,為自己賦能。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用泥塑作品表達自己面對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困難時的狀態(tài)和感受,以及如何走出這種狀態(tài)的積極經(jīng)歷,外化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2.情感目標:在面對生活中看似無法解決的困難時,認識到接納的重要性及可能帶來的積極變化,擁抱自己的情緒,接納當下的自己。
3.行為目標:用自己和他人的積極體驗賦能,豐富學生面對生活中看似無法解決的困難時的選擇。
【活動重難點】
1.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外化,用泥塑藝術表現(xiàn)出來。
2.了解自我接納的重要性,接納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困難。
【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音樂、視頻、彩色黏土及工具等。
【活動對象】
高一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40分鐘
【活動過程】
一、觀看視頻,導入主題
師:以往的課堂上我們用過繪畫等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今天我們一起解鎖一種新的媒材——泥。說到泥,你會想到什么?如果請你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泥,以及泥帶給你的感受,你會用哪些詞?
生:臟的、軟的、千變萬化、可以捏成各種形狀……
師:面對泥,大家會有一些共同的感受,基于我們生活中與泥的接觸,也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每個人關注的角度不同。那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個跟“泥”有關的故事——視頻《泥人》。
《泥人》視頻簡介:
在一間白色房間有一個泥人,泥人的泥將房間弄臟之后,泥人小心翼翼地把房間打掃干凈,但是擦干凈之后,自己身上的泥又會把房間弄臟,越是努力越是狼狽,反復幾次之后,泥人陷入崩潰……
師:看完這個視頻,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問題:從這個泥人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是否有過類似的情況和感受呢?
生1:他在努力把房間里的“泥”清理掉,但總會遇到一些困難,最后他就憤怒了,自暴自棄了。
師:你有過類似的感受嗎?
生1:我有過類似的感受,之前我在做一個東西,反復修改之后,還是差一點,沒能達到要求,我就非常難受、很生氣。
生2:我很同情這個泥人,他差一點就成功,但是最后又陷入了絕望。在做數(shù)學題的時候,我有過類似的感受,做了一道還有一道,解決了一個問題還有不會的。
師:嗯,我能體會到你當時那種難受的感覺,謝謝你愿意分享出來。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和感受,當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預期發(fā)展,變得很糟糕時,我們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負面的情緒。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jù)常識說出對“泥”的初步印象,引出主題“泥”。通過視頻,學生理解泥人的情緒和感受,回憶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經(jīng)歷與體驗,為黏土創(chuàng)作做準備。
二、黏土創(chuàng)作:面對“泥”時的我
(一)冥想
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泥”,每個人都有“努力想要擦掉泥”的時刻,在今天的創(chuàng)作之前,我們先通過一個冥想走近那時的自己。
(播放冥想音樂)
指導語:請你先選擇一個舒服的姿勢,放慢你的呼吸,閉上雙眼,在剛剛的泥人身上你看到了他怎樣的感受和情緒,或許在某一個時刻,自己也有這樣的感受和情緒,這是在哪個時刻?當時的你面對的又是什么?試著走近當時的自己,當時的你是怎樣的?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有什么樣的情緒和感受。當你走近當時的自己,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當時的自己是什么樣的身體姿勢,有哪些想法……隨著音樂的結束,請大家慢慢睜開眼睛,回到我們的課堂。
(二)黏土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主題:面對“泥”時的我
師:剛剛我們在冥想中走近了曾經(jīng)面對“泥”時的自己,當時的“泥”具體是什么?你的情緒和感受是什么樣的?如果用身體姿態(tài)來表達,可以是什么樣的姿態(tài)?是蜷縮著的,或是其他的姿態(tài)?
現(xiàn)在請你選擇一個最能表達你當時狀態(tài)的彩泥,用泥把那個狀態(tài)表達出來。
(學生開始創(chuàng)作活動,播放輕音樂)
(三)學生分享
教師提問:我看到了你選的顏色,這個顏色代表什么?你做的是什么?當時具體是什么情況?這個姿態(tài)表達了怎樣的情緒和感受?
生3:我想用紅色表達熱烈的感覺,藍色的心代表憂郁的感覺,心上的劃痕表示受到的傷害。他的雙手伸出,代表著祈求一個懷抱,他的臉上有幾行清淚。當時我和朋友發(fā)生一些問題,所以會有這種感覺。(見圖1)
生4:這個姿勢是躺在床上,兩個手抱著頭,抱著頭代表很痛苦,淚水在眼里打轉。當時老師讓我去發(fā)言,分享感受,但是講稿反復修改也改不好,我很不耐煩了卻不知道怎么辦,內心的感受就是圖片這樣。但是在經(jīng)歷這樣的狀態(tài)一段時間之后,我選擇繼續(xù)去面對。(見圖2)
師:繼續(xù)去面對,發(fā)生了什么呢?
生4:繼續(xù)面對,就走出來了,我想:都已經(jīng)改這么多了,再改一次也沒事,最后達到讓雙方都滿意的狀態(tài)。
設計意圖:通過冥想,學生更加走近面對“泥”時的自己,讓當時的狀態(tài)更加清晰,走近情緒和感受;通過黏土創(chuàng)作,將面對“泥”時的心理表達出來,進行具象化呈現(xiàn),包括當時的情緒、身體姿態(tài)等。
三、黏土再創(chuàng)作:走出“泥”時的我
師:在前一個視頻的最后,泥人打破了一扇窗,你們覺得窗子打破之后可能會發(fā)生什么嗎?讓我們一起通過視頻看看后來發(fā)生了什么。請同學們在觀看的時候注意一個細節(jié)——白色箱子,思考一下這個白色箱子與之前的有何不同,又為何不同?
(一)觀看視頻《泥人》后續(xù)部分
視頻內容:泥人在一氣之下用身上的泥打破了房間,在打破的窗口,他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房間,里面同樣有一個泥人,而這個泥人在用手上的泥畫出各種漂亮的圖畫,而泥也成為了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具。
生5:這個泥人更加樂觀、積極。
生6:這個泥人用泥開始畫畫,泥成為了他繪畫的工具。
生7:白色箱子是他內心的寫照。
師:這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每個人對待“泥”的方式都不同。就像剛才同學分享中所說,即使當時面對“泥”很難受,但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走出來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即使你當時再挫敗、再痛苦、再掙扎,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慢慢走出來了。
(二)黏土再創(chuàng)作
主題:走出“泥”時的我
師:每個人從“泥”的經(jīng)歷和感受里走出來的方式都不同,是什么讓我們走出來的?也許是換了一種姿態(tài),也可能是換了一種視角。請用你的泥塑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把當時“面對痛苦和掙扎,我是怎么走出來的”表達出來。
(學生創(chuàng)作)
(三)學生分享
師:你可以在你的“泥”上做一些小的調整,這個泥給你的感受就發(fā)生了改變。
生8:我做了一個頭部的改動,她原來是低著頭的:有時候有點自卑、內向,不敢表達自己,我讓她抬起頭往上看,更自信的感覺。(見圖3)
生9:這是做數(shù)學題時很煩躁的我,頭上有一個火焰,生氣的樣子。然后做完數(shù)學題之后,我變成了這樣,很愜意,心平氣和,到達一種平靜的狀態(tài)。(見圖4)
師:我聽到了大家的掌聲,相信不少同學也有相同的感受。
設計意圖:觀看視頻后,學生通過對于泥人和白色箱子的思考,認識到了接納對于改變的重要意義。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走出“泥”時的經(jīng)歷,找到自己的積極經(jīng)驗,并且用泥塑將它表達出來,為自我賦能。
四、總結提升,積極賦能
師:心理學家斯蒂文·海斯說過,真正把人拉入泥潭的,并不是生活原本的那些痛苦,而是對它的抵抗、希望讓它消失的掙扎、沉溺于它帶來的功能,等等。是我們對于那些想法和感受的僵化回應讓痛苦反復疊加。
如同視頻一開始的泥人,越是想擦掉,越是擦不掉,在掙扎之中,讓自己越來越痛苦。后來他打破窗戶之后,看到的另外一個泥人,也給了我們一些希望和啟示:也許在困境與掙扎之中,真正的破局點是接納,可能泥還是那個樣子,但你去接納了以后,也許你就不一樣了。當你換了種視角去看待你的“泥”時,生活的白色箱子也會給你不同的資源和回應,或許“泥”也可以變得閃閃發(fā)光。
今天大家的黏土創(chuàng)作展示了自己在面對“泥”時的感受,也通過再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不同的接納或應對方式。希望你們能通過同學們的分享找到更多方式,在下一次遇到“泥”的時候,可以有更多更靈活的應對方式。
怎樣更接受自己,是一件需要我們去揣摩、去研究的事情,希望我們都能變成直面自己的內心,更堅定、更不怕犯錯、更灑脫的自己。
設計意圖:教師總結,強化觀點,鞏固課堂效果,引導學生把課堂成果應用于生活。
【活動反思】
本節(jié)課以“自我接納”為主題,旨在通過黏土的藝術性表達方式,幫助學生覺察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情緒和感受,發(fā)掘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積極態(tài)度,接納自我的同時,為自己賦能。
教學以視頻引入,再以視頻故事的轉折作為切入口,學生進行兩次泥塑創(chuàng)作,分別是“面對泥時的我”和“走出泥時的我”,前后呼應,主線清晰。
本堂課的亮點之一運用了泥塑作為表達性藝術的媒材,讓學生將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外化,更加清晰地看到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挫敗時,自己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嘗試去覺察當時的狀態(tài)和感受。通過做泥塑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從感性認知達到理性認知,通過自己與自己共情,能充分自我理解。學生們都很喜歡泥塑的藝術表達形式,課堂創(chuàng)作的投入度很高。亮點之二是積極的敘事視角,在學生回顧和表達“面對泥時的我”之后,學生的情緒可能回到當時的低落等負面情緒當中,而泥塑的再創(chuàng)作則用積極賦能的視角,讓學生表達“我是怎么走出泥的狀態(tài)”,提示學生,每個人有自己的應對方式和成功的經(jīng)驗。
通過冥想和音樂等方式幫助學生與自我內心有更深的聯(lián)結,問題情景來源于自身,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投入更多情感。覺察內心的各種情緒,將其用泥塑表達,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是一種宣泄和療愈。在泥塑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挖掘和重構過去的經(jīng)驗,用泥塑進行表達,強化個體的積極經(jīng)驗,提升自我的積極心理品質,接納自我、為自我賦能。
在課堂中尚存在不足,學生在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只有幾位同學在課堂中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課堂中的表達空間不足,如果能在課后對于學生的作品有一個正式的展覽,并附有相應的作品介紹,那么學生的表達便有了更多被看到的空間。另外,在這節(jié)課中真實的情景創(chuàng)設依賴于學生的生成,那么學生的投入程度顯得極為重要,教師注重營造安全的團體氛圍,促進學生的積極投入。在一堂課中,既要外化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又要找到自己的積極經(jīng)驗,個別學生可能仍存在一些難度,時間上稍顯緊張。
參考文獻
[1] 武培博.論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應用[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4):200,199.
[2] 李寶芬,劉海虹.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程中的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2021(10):153-156.
編輯/ 衛(wèi) 虹 終校/ 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