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貼近智能技術革新應用的新聞傳播學科在近幾年的教學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著跟進實踐前沿、改革實驗課程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當前智能技術的更新換代使得實驗課程在發(fā)展形勢、課程理念和課程形態(tài)上都存在變革的必要性。新聞傳播類實驗教學在課程設置、業(yè)務模式和教學環(huán)境上存在的困境,需要借助智能技術工具賦能傳媒智慧課堂新模式,拓展虛擬可視化和人機雙師實驗課堂形態(tài),在教學理念融合化和教學設計數字化上集中發(fā)力,推動實驗課程智能化變革進程。
【關鍵詞】新聞傳播? 實驗課程? 人工智能? 課程改革
當前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智能技術正在不斷滲透社會生產和生活,并逐漸改變傳媒業(yè)的運作方式和產業(yè)格局,信息傳播的方式日漸豐富、傳播主體進入智能化生存狀態(tài),人機融合、跨界合作成為各行業(yè)準入智能社會的大勢所趨。近兩年來,新冠疫情之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場景的轉變,讓全球高校都意識到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新聞傳播專業(yè)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數字化實踐操作是課程設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前針對智媒環(huán)境下的智慧課堂的探索仍然存在認識不清、落實浮于表面等問題。究竟如何理解智能技術對新聞傳播實驗課堂的變革、如何利用智能技術豐富實驗課堂的形式是本文研究試圖探索的核心問題。
一、智能時代實驗課程變革的必要性
變革教育需要變革課堂,課堂是教育得以實施的主陣地,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的主要場所。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媒介技術的變遷,課堂空間得以延伸、課堂交互形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實驗課堂是檢驗學生將新聞傳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的重要場所,是將傳播思維踐行于實際的媒介渠道,因此圍繞媒介技術變遷而革新課堂交互內容與流程的實踐勢在必行。
(一)變革課程形勢的大趨勢
201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打造智慧課堂”、“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推動教育模式變革與生態(tài)重構”①的要求。2022年再次明確提出“探索大中小學智慧課堂建設,改進課堂教學模式”②的意見,可見智慧課堂的建設是未來課堂形態(tài)變革的主流方向。在當前新文科課程方案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智慧課堂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與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突破口。新聞傳播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偏向和應用色彩,與技術的變革應用有著天然的聯系。互聯網大廠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新聞采編播的智能化升級都體現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傳媒業(yè)務得以推進的核心驅動力。對于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實驗課而言,它融匯貫通在課堂、實習、實踐、畢業(yè)設計和各類競賽的全過程,因此有更多的場景能夠與新技術融合在一起。同時,信息與技術支持下的新聞傳播課程有“文科中的工科”的稱號,新技術的變革體現在新聞傳播實踐之中,也反過來豐富該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創(chuàng)新。
(二)變革課程理念的迫切性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技術革新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正在重塑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教育領域在其中也深受影響。跨界融合、深度學習、人機協作、共享協同等方式逐漸成為社會各行業(yè)加速運作的競爭手段。依靠智能技術賦能生產生活是人類的核心訴求,讓技術為人所用是大力發(fā)展智能媒介的根本出發(fā)點。而究竟如何借助技術的賦能智慧新生活,除了在技術研發(fā)領域加緊科技創(chuàng)新外,首先還是需要注重培養(yǎng)和轉化個體的智能思維。要激發(fā)個體潛能,使其具備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實現自我驅動和自我創(chuàng)新。③因此智能社會的建構重心仍然落在作為人的主體身上。課堂是塑造人的思維的重要陣地,教學理念的戰(zhàn)略性、方向性和引領性對于塑造學生思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否讓學生建立起賦能創(chuàng)新的新思維,首先需要教師理解智慧賦能的根本要義,并將其滲透在課堂教學理念的變革中,重建課堂形態(tài)。
(三)變革課程形態(tài)的必然性
在智慧課堂建構的教學形勢和智慧賦能思維的教學理念的支持下,革新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實驗課堂形態(tài)成了當下傳媒教育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新技術為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和課堂交互手段提供了技術支持。如何用好新技術,搭建真正的智慧課堂成為當前的高校的核心任務。智慧課堂重在借助智慧工具,呈現學生的思想智慧,因此必須注重工具的智能與學生智識的輸出兩方面的平衡。擺脫過去單向靜態(tài)輸出課堂形態(tài),充分調動技術工具豐富課堂互動形態(tài)。教師需要利用技術創(chuàng)建感知、交互的智能化課堂環(huán)境,再借助教學數據的分析與抓取及處理完成知識的智能輸出。這也是輔助教師與學生完成智識的交流與傳播的工具基礎。通過人機互動的課堂手段,重塑新聞傳播課堂教學形式,真正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從思維方式到實踐過程全方位改善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提升適應智媒環(huán)境發(fā)展的媒介素養(yǎng)。
二、新聞傳播類實驗課程發(fā)展現狀
(一)實驗教學的課程設置困境
1.教學內容亟待更新
實驗教學是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的核心手段。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④指出,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教學培養(yǎng)的學生應具有與新聞傳播實踐的發(fā)展變化相適應的業(yè)務動手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具備計算機和現代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新聞傳播學實驗教學與研究領域涵蓋紙媒、電視、網絡、移動媒體等多種媒介方式,課程具有操作性強、融合度深、多媒體化等特征,學科大類在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出版等專業(yè)分別設置了新媒體和跨媒體實訓課程,例如融合新聞創(chuàng)作、網頁設計與制作、新媒體產品設計等。雖然不少課程都體現了對新媒體環(huán)境的適應,但是離真正依托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打造的智媒課程體系還差很遠;與此同時,一線實踐的步伐總是超過課程模式探索與應用的節(jié)奏,快速發(fā)展的人工智能已經改變傳媒業(yè)的生產流程,而新聞傳播實驗課程的設置大多仍停留在計算機網頁處理的基礎階段,難以將人工智能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實踐手段融入其中。
2.專業(yè)壁壘顯著
“文文互鑒、文理融合、文工交叉”是建設新文科的重要理念,新聞傳播專業(yè)正不斷地被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所滲透,這也是傳媒行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重要內驅力。新聞傳播的實驗教學必須要打破專業(yè)壁壘,突破學科限制,在現有的實驗基礎上引入新鮮血液,擴寬學生的學科視野。反觀當前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體系,從人才選拔階段開始,更多錄取的也是文科生,教師團隊更是以文學為根基培養(yǎng)的專業(yè)人才。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當前新聞傳播實驗教學課程更多以傳統(tǒng)的采訪、編輯與寫作等文科教育為核心,對于智能技術與數據思維的考察仍是短板。師資與生源學科基礎的限制,使得課程設置無法滿足當前全媒體生態(tài)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大數據挖掘與智能信息處理需要數理思維與實驗技能的雙重支持,因此與理工科的交叉融合勢在必行。
(二)實驗教學的業(yè)務模式困境
教師講授實驗方法,學生按部就班完成操作的傳統(tǒng)“教與學”流程仍然是當前新聞傳播實驗課程的主流教學模式。課程任務的推進仍然按照課程分類執(zhí)行,這勢必會使得課程的重復性、交疊性較高,例如新聞采訪、寫作與新聞編輯以及新聞攝影在實際實踐的過程通常是一個有機的組合動作,每一項任務雖各有側重,但是在當前全媒體人才的市場大背景之下,傳媒教學實踐應當打破固化的模式,打通專業(yè)課程的限制,開展聯合作業(yè),強化實驗的綜合性和設計性,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讓學生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參與感,且能夠集中精力完成少而精的作品,而不是疲于應付各門課程的作業(yè)。
此外,高校專業(yè)中對于理論教學與科研生產的重視程度常高于實驗教學。提及實驗課程,通常會被認為是一個較為松散的課堂空間,學生需要按照規(guī)定完成任務,教師給予評閱修正意見,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失,最終直接影響到學生實驗成果的質量。尤其是就實踐偏向的新聞傳播專業(yè)而言,媒體業(yè)務人才最終要用作品、用采編播等技能參與社會實踐,因此不可忽略大學教育過程中的實驗環(huán)節(jié),更不可“一刀切”,與其他偏向理論滲透的學科按照同一標準來制定教學計劃。受制于學時和課堂教學紀律的限制,實驗課程形式固化,重結果輕過程,缺少全面科學的量化考核制度。老師難以參與到每個學生實驗過程中去,只能在結果上提出意見,而重視過程邊做邊反思邊改進才是從源頭上提升學生專業(yè)能力與媒介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
(三)實驗課程教學環(huán)境建設困境
新聞傳播實驗教學需要大量機器設備的支持,各高校不得不面對實驗室建設資金短缺的現狀以及設備維護、報廢的成本考量。同時,受到專業(yè)技術的影響,不斷迭代的新媒介形式對高校新聞傳播實驗室的設備更新提出了較高要求,現有的計算機、攝影攝像、錄音等機器設備已經不能跟上前沿一線實踐的具體情境,無人機、虛擬仿真、智能采編播系統(tǒng)亟需引入到傳媒教學當中。設備的更新迭代不是單純的追逐技術流,對于一直在教學一線的老師而言,新設備的引入也需要學習適應的過程,有了設備的保障和教師專業(yè)教學的培訓演練,才能夠讓教師在當下的技術環(huán)境中配合設備的使用與操作搭建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將軟硬件的使用與新媒體思維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為新聞傳播實驗課程教學環(huán)境輸入新的血液。
三、新聞傳播實驗類課程智能化開發(fā)方向
新聞傳播的實驗課程與傳媒業(yè)界實踐貼合緊密,必須緊跟技術的革新腳步,由傳統(tǒng)的離線實驗模式向在線智能化方向改進。
(一)教學理念融合化
傳統(tǒng)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實驗課程主要借助計算機和攝影攝像等設備完成獨立于網絡系統(tǒng)的內容實踐,重在內容的策劃思考與設備的操作方法。智能技術的發(fā)展革新了實驗課堂運轉的基本理念,將人的主觀能動性與機器的自主學習相融合,充分發(fā)揮賦能思維的重要意義,借助人機協同的深度融合思維和數據驅動思維重構課堂的教學理念。但也必須看到,一味追逐技術的浪潮并不是業(yè)界對于傳媒人才的需要,還應當巧借技術工具將傳播的理論知識和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融匯其中,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新文科是后工業(yè)時代基于知識高度綜合化、信息化、數字化的一種文科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的新形態(tài),是文科知識規(guī)訓的新模式、新手段。即便是技術賦能,也同樣要守正才能創(chuàng)新。⑤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在教學內容的推進過程中將智慧賦能思維滲透到個體的全面發(fā)展之中,讓學生在智慧人文精神與生動實踐中,建構對于新聞傳播學科未來發(fā)展的合理想象,培養(yǎng)與時俱進的新時代傳媒智慧型人才。
(二)課程設計數字化
新聞傳播實驗課程的結構體系優(yōu)化旨在通過技術工具的革新與過程滲透培養(yǎng)學生對于智能媒介生態(tài)的感知力與參與感,強化媒介技術的應用技能,為培養(yǎng)學生在泛在化智能環(huán)境下人機協同的賦能思維與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應當把握智能媒介“個性化服務”的核心要義,在課程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做到有的放矢地與學生個體用戶畫像(如個人興趣、學習能力)相結合,通過數據可視化分析,打造自主選擇的遞進式新聞傳播實驗課程體系。在專業(yè)基礎實驗課程中,將智能設備的應用作為課程設計的必修項,形成智能實驗平臺,將音視頻剪輯、攝影攝像、計算機基礎、采訪寫作等課程以平臺項目制形式開展,打破課程壁壘,開展聯合作業(yè)。在專業(yè)選修實驗課程中,添加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基礎等跨學科內容,鼓勵開展跨學科合作聯合實驗,為數字化綜合人才培養(yǎng)打下基礎。實驗課程的教師也應當注重平臺資源的持續(xù)更新與項目制模式的參與監(jiān)督,在教學評價體系的建設中,充分發(fā)揮數據平臺的資源分析處理優(yōu)勢,豐富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指標,針對個體動態(tài)的精細畫像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指導,提升新聞傳播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
四、智能技術革新課程建設模式
(一)智能技術賦能實驗課堂的新流程
傳統(tǒng)實驗課堂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基于過往的教學經驗,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教案與教材的準備分步進行,教師的進度相對而言比較固定,學生對于教學效果的反饋較為被動,教師難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而智能技術賦能下的教學設計能夠通過動態(tài)交互和虛擬融合以及學生的用戶畫像分析預置出適應不同學生學習進度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將教學基礎設施轉化為教師的助理和學生的伙伴,為教學活動提供協同服務?;谥腔凵赡J綄崟r掌握學生學習進度,通過數據的采集全過程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在課前準備階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參考資料,在課程進展途中分析學生思維與信息感知的進度,在課后進行個性化的作業(yè)定制與教學輔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自動生成分析與評價,教師得以靈活掌握學生反饋,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二)智能技術賦能實驗課堂的新模式
1.虛擬可視化實驗模式
近幾年的兩會新聞報道過程中,各大媒體積極嘗試使用機器人寫作、VR影像等智能技術來輔助完成新聞的采編播。傳媒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 、MR等技術手段,擴展實驗課堂空間,搭建融媒體課程平臺,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智能媒體VR技術實驗教學項目服務,讓真實與虛擬交互有效融合,提升學生對于智能媒介傳播的感知力和應用力。虛擬可視化課堂需要將學生實時學習進度、思維變化與教學內容和反饋等內容通過數據、圖表、視頻的可視化形式呈現在平臺中,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效。近些年暨南大學走在實驗課堂創(chuàng)新改革的前列,從2014年起,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就開始建設傳播大數據實驗室。2017年,建立了AR、VR實驗室,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項目開發(fā)和沉浸式教學提供了條件。2022年10月,中國首家元宇宙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南開大學建立起來,該虛擬教學空間是根據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秀山堂現實物理空間虛擬復制出的數字空間。通過在虛擬現實空間建設虛擬課堂、在元宇宙空間開設網絡前沿大師課等手段方式,豐富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手段。這也是未來全國新聞傳播實驗課堂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2.人機雙師實驗模式
人工智能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讓機器掌握行為主體的動作、語言和思維等規(guī)律。對于傳媒教育課堂而言,通過機器學習與知識圖譜建構等技術,能夠生成線上虛擬的第二導師。在真人教師為主、AI教師為輔的雙師教學模式之下,以往新聞傳播實驗課堂出現的實驗課程缺乏靈活性、學生創(chuàng)作缺乏自主性的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其中AI教師負責檢測學生實驗過程的真實性與完成度,例如檢測視頻剪輯課程中學生對于運動鏡頭的處理方法。通過進度的變化計算出學習的重難點以及需要教師二次講解的知識環(huán)節(jié),真人教師再根據數據反饋有效調整課堂的教學進度。
五、總結
當前新聞傳播實驗教育正處在由“離線式”線下課堂向虛擬線上課堂轉型的重要時刻,依托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智能技術的支持,在教學理念融合化和教學設計數字化的方向之下,一個虛擬可視化、人機雙師的課堂模式正在建立起來。智能化課堂形態(tài)的變革是實現新聞傳播課程實驗內容與實驗環(huán)節(jié)良好銜接的基礎,由此,新聞傳播教育才能獲得更高水平的發(fā)展。
【本文為中南民族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交互融媒體課程《H5廣告創(chuàng)意與設計》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研究”(編號:JYX21006)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2018-03-14].http://www.moe.gov.cn/s78/A16/tongzhi/201803/t20180316_330301.html.
②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EB/OL].[2022-02-0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③張翠娟,柯平.后知識服務時代的知識管理:從數字賦能到知識賦能[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0,43(9):17-23+6.
④教育部.教育部發(fā)布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首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EB/OL].[2018-01-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1/t20180130_325920.html.
⑤權培培,段禹,崔延強.文科之“新”與文科之“道”——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1):280-290.
作者簡介:邵婉霞,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