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首詩告訴我們,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因此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可以引起我們對教育的思考。大部分教師,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忙得不可開交,常深陷于煩瑣的事務而無力自拔。殊不知,許多人在這種理所當然、周而復始的埋頭苦干中,失去了對教育問題的深刻參悟,失去了對教學方向的敏銳把握,直至走上岔路卻渾然不覺。
擺脫困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勤于反思。簡單說,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察覺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只有善于總結和反思,教師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從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曾看到,某校為了提高教師素質,做出了關于“教學反思”的硬性規(guī)定:教師每節(jié)課必須寫出不低于200字的教學感悟,每學期上交三份不少于2000字的教學反思。這個規(guī)定遭到教師的強烈反感,在“反對無效”的情況下,很多教師把寫教學反思當作應付性任務來完成,內容要么與課堂教學風馬牛不相及,要么詞不達意、東拉西扯,要么隨意摘抄、敷衍了事。
這時候的反思,已失去了實質性的意義。從某種程度而言,教學反思更多時候體現(xiàn)的是教師的“個人奮斗”,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征。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反思,“教然后知困”,通過反思,我們可以不斷地發(fā)現(xiàn)一個個“陌生的我”“丑陋的我”“殘缺的我”,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可以說,教師學會反思的過程也是人生不斷進步的過程。當然,這種“個人奮斗”可以通過教研這個載體得到展現(xiàn)和促進,通過共享反思成果,個人經(jīng)驗上升為一個團隊的集體經(jīng)驗。
所謂的“教師專業(yè)成長”,就是教師在其整個教學生涯乃至生命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我、提高自我?!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堅持每日反思,就會始終保持與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軌,就能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實現(xiàn)自我。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對教師而言,能否以反思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fā)生的種種教學事件,是判斷一個教師專業(yè)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準。
需要指出,反思是痛苦的。教學反思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它需要教師不斷對自己既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進行深入剖析,發(fā)掘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并加以調整。這需要教師有極大的自我調整、自我改變的勇氣和毅力。
反思的一個根本前提是教師要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能從庸常的教學現(xiàn)象中捕捉到反思的對象。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中轉瞬即逝的問題,將其提煉出來,賦予其深刻的思考。例如,在教學目標方面,可以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如果沒有完成,原因是什么,是目標的設置不夠合理,還是實施目標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不夠恰當;在教學方法方面,可以反思什么樣的方法比較適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對于討論、小組學習是否適應,在選擇不同的教法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在教學效果方面,可以反思學生的達標率如何,檢測內容設置是否合理,后續(xù)補救手段是否有效;等等。有問題才會有思考和分析,建立在問題基礎上的“反思”才真正具備了反思的特質。
概括來說,可以從以下角度找到反思的切入點。
反思成功之舉。如教學過程中達成預設目標、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shù)拇胧瑢哟吻宄?、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興趣和熱情的策略,等等。
反思失敗之處。如某個環(huán)節(jié)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選擇不恰當,對某個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點評不到位,課堂練習設置難度不當,等等。
反思教學機智。課堂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瞬間產(chǎn)生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不由自主、突然而至,有很高的價值。教師應利用課后反思及時捕捉,避免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
反思學生見解。學生一些出人意料、獨具匠心的觀點和見解,教師要及時記錄下來,作為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這樣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為以后的教學儲備更多的養(yǎng)分。
反思教學設計。一節(jié)課下來,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guī)律,教法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知識點上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qū)有無突破,訓練是否到位等。教師可以及時記下,寫出“再教設計”,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由此可見,反思不是就事論事,它往往是從某個教學現(xiàn)象或教學事件出發(fā),將思考延伸,或聯(lián)系以往的教學經(jīng)歷,或聯(lián)系他人的教學經(jīng)驗,或與當下的教育教學實際相對照,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去思考教學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教學的“存疑者”:一要善于“捕捉問題”,時刻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日常教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教學現(xiàn)象;二要善于“尋找支撐”,帶著問題去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相關學科知識,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增強理論指導的針對性、有效性;三要善于“小題大做”,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科教學中、教學情境中捕捉細微的、有實用價值的、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從某一小的切入點入手進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獨創(chuàng)性和新穎性。
這樣直面教育教學問題的反思,有助于教師形成深刻而富有個性的見解,顯然,這是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式的應景式反思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