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
清朝康熙盛世,遺留下許多宮廷命婦的畫像。在畫中,她們身著朝褂,朝褂紐扣上系有一塊劍形布條,形似如今的領(lǐng)帶,上寬下窄,但外觀極其華麗端莊,四周綴有珠寶,較短的鋪在腿部,較長的甚至垂至朝服下擺。這種布條名為彩帨,是古代帨巾的一種。
“帨”字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jīng)》有一首描寫青年男女戀愛的詩《國風(fēng)·召南·野有死麕》:“無感我?guī)溬?,無使尨也吠?!苯Y(jié)合《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感,動人心。帨,佩巾也”,可理解為男女相處間,女子有些羞澀地推搡,讓男子不要觸碰她的佩巾。唐宋詩詞、小說中也有關(guān)于“帨”的描述,比如蘇軾曾作《沉香山子賦》:“幸置此于幾席,養(yǎng)幽芳于帨帉,無一往之發(fā)烈,有無窮之氤氳?!庇纱丝梢酝茢啵皫湣弊鳛橐环N巾飾流傳久遠(yuǎn)且非常普及。
帨作為古代女子的專用配飾,在生活中也有象征意義。古時的高門大戶家,若是添了千金,便會在門右邊掛上帨,于是高門女子的壽辰也被稱為“設(shè)帨之辰”。另外,根據(jù)其拭物、凈手、禮儀裝飾三種不同功能,又可細(xì)分為帨帉、帨巾、帨縭,一般戴在腰部左側(cè),蘇軾詩詞中的“帨帉”便是其中一種。
直到明末清初,衍生出了彩帨。起初,彩帨的形制更注重實(shí)用性,名稱也發(fā)生了很多轉(zhuǎn)變,比如墜領(lǐng)、汗巾、手巾等。有學(xué)者說它是“手巾和裝飾雜物的結(jié)合”,這里的雜物是指各類生活小物件——針線盒、牙簽盒、削刀,它們都可系在彩帨上。世情小說《醒世姻緣傳》便有描繪:“把手往寄姐袖子里一伸,掏出一個桃紅汗巾,吊著一個烏銀脂盒,一個鴛鴦小合包,里面盛著香茶。”這便是一個典型的帨。此外,它的佩戴方式并不固定,而是根據(jù)衣著方便而改,系在腰部、紐扣上皆可。
隨著清皇室朝儀典制的完善,彩帨的實(shí)用性向美觀性轉(zhuǎn)變。它造型趨向方正,長度增加。館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大紅色緞繡花卉彩帨,長達(dá)110厘米。此外,其顏色、裝飾紋樣也愈加多變,周邊懸掛的雜物被大量珠寶替代,逐漸演變?yōu)橐环N區(qū)分身份地位的裝飾品。《大清會典》明確記載了彩帨紋樣:皇后用綠色并繡五谷豐登紋,妃繡云芝瑞草,嬪則不繡花紋;皇子福晉用月白色,不繡花紋。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等一品至七品命婦的彩帨用月黃色,絲絳為金黃色;七品命婦以下則不允許佩戴彩帨。
然而到了晚清時期,宮廷冠服隨著王朝一起走向沒落,宮廷生活畫像和照片中極少再見到彩帨了。唯有清朝最后的皇帝溥儀的大婚照片中,婉容皇后佩戴了一條華貴的彩帨,上繡有多個“囍”字,最末端織就了大量的流蘇,仍舊寄予著皇家多子多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