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娟 馮嘉莉 黃捷梅
[摘 要]在“五育并舉”要求下,勞動教育在初中階段的育人價值日益凸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為了做好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育人工作,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現(xiàn)狀調查,為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提供可操作建議。
[關鍵詞]勞動教育;初中學科教學;融合;調查;建議
[中圖分類號]? ? G63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6-0052-04
開發(fā)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校本課程,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所在課題組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的形式,了解新時代初中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學生和教師關于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有關認識,從而為開發(fā)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校本課程提供參考,積累研究經(jīng)驗,為初中勞動教育的全面實施提供可操作的、可推廣的研究課例及校本課程。
一、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現(xiàn)狀調查
(一)調查內容
針對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現(xiàn)狀開展調查,筆者所在課題組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一:關于“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調查問卷(學生版),其中包含20道單選、多選封閉型選擇題和1道開放型問題,內容涉及初中生勞動態(tài)度、勞動對自身發(fā)展的認識、勞動習慣、社會勞動實踐以及學校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等內容。調查問卷二:關于“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調查問卷(教師版),其中包含15道單選、多選封閉型選擇題和2道開放型問題,內容涉及教師個人對勞動教育課程及活動的認知情況、勞動教育融入初中學科教學的情況及建議等方面。
(二)調查范圍
為了讓調查問卷能更客觀地反映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現(xiàn)狀,筆者所在課題組在南寧市城區(qū)、縣區(qū)選取了五個初中校區(qū),從中隨機選取初中師生進行調查。
(三)調查時間及方式
調查時間為2022年3月10日—4月20日。本次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將“調查問卷一”隨機發(fā)放給南寧市天桃教育集團和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橫州市校椅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等共五個初中校區(qū)、三個不同年級的學生填寫。此次調查共發(fā)放學生問卷2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184 份,有效回收率達 92%?!罢{查問卷二”則采用讓教師在網(wǎng)絡上填寫問卷的形式,參與網(wǎng)絡問卷調查的教師共有93人。
二、基于調查的相關分析
(一)關于學生的分析
1.勞動態(tài)度方面
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55%的學生贊同“勞動高尚,喜歡勞動”,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有41%的學生對勞動“沒有什么感覺”;有4%的學生認為“勞動低下,不喜歡勞動”。這說明有錯誤勞動價值觀的學生還是比較少的。這部分學生沒有正確地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在“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上還存在不足,還有待形成正確的、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
2.勞動對自身發(fā)展的認識方面
了解學生關于“勞動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的認識,可以從中進一步掌握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情況和態(tài)度狀況。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約42%的學生認為勞動與自身發(fā)展“有很大關系”;約54%的學生認為勞動與自身發(fā)展“關系不大,但起到一定作用”;4%的學生認為勞動與自身發(fā)展“沒有關系,浪費時間”??梢姡瑢τ趧趧拥闹匾?,有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表示認同。教師需要在勞動教育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并使其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這些都與個人自身的發(fā)展息息相關。
3.勞動習慣方面
筆者在調查問卷中發(fā)現(xiàn),在做家務勞動方面,有30%的學生“經(jīng)常會幫助父母做家務”,有62%的學生“有時會幫助父母做家務”,有8%的學生“從不幫助父母做家務”; 在學校值日勞動方面,有69%的學生“很樂意參加”,有28%的學生“一般,能參加”,有2%的學生“經(jīng)常不參加”,有1%的學生“從來不參加”。可見,被調查的學生中大部分是樂意參加學校值日勞動的,而有小部分學生沒有形成熱愛勞動的意識或沒有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對家務勞動、學校值日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待提高。
4.社會勞動實踐方面
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90%的學生參加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勞動實踐活動。其中,學生參加最多的是“學校組織的志愿者服務”,約占45%;參加“社區(qū)義務勞動”的學生約占32%;參加“其他勞動,如幫助環(huán)衛(wèi)工人清掃街道”的學生占23%。當下,許多學生都已經(jīng)認識到社會實踐是既能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幫助他人,又能鍛煉自己、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活動。學生在參加社會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親身參與,這是一種較好的勞動教育形式。
5.學校的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方面
(1)調查問卷中的問題“你認為學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的目的是什么?”的選項有A. 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B.教會學生勞動知識,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C.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意志力; D.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E.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F.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從選擇結果來看,學生對于學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的目的認識較深入,學生選擇最多的選項是A,人數(shù)占比約21%,這部分學生認為開設勞動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勞動意識。學生選擇其余各選項的人數(shù)占比較為均衡,意味著勞動課不僅能培養(yǎng)勞動意識、提高勞動技能、鍛煉意志力,還能培養(yǎng)觀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責任感、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這些目的獲得了學生的一致認同。
(2)對于調查問卷中的問題“學校是否能夠將勞動教育融入常規(guī)課程和校本課程中,同時開展各種公益勞動活動,進行勞動教育?”有53%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的實施可結合校園義務勞動,如每天值日和每周大掃除。而選擇勞動技術課、綜合實踐課、校本課程、學科課程等選項的學生人數(shù)占比較小,意味著在這些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融入的勞動教育不多,沒能引起學生對勞動教育的重視。
(3)從調查問卷中的問題“實施勞動教育的教師有哪些?”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全校教師或校外人員、其他人員都實施過勞動教育,可謂“全員育人”。在眾多勞動教育實施者中,有35%的學生認為班主任最重視勞動教育;有21%的學生認為政教處教師最重視勞動教育;有19%的學生認為學科教師最重視勞動教育;有13%的學生曾接受校外人員實施的勞動教育;有12%的學生曾接受其他人員實施的勞動教育。由此可知,班主任日積月累地實施勞動教育能夠深入人心,實施勞動教育的人員較多。
(4)從調查問卷中的問題“學生最希望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形式是什么?”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有47%的學生最希望教師開展學科課外實驗、趣味實驗的勞動教育;有16%的學生最希望教師開展日常生活勞動的教育;有14%的學生最希望教師開展其他方面的勞動教育;有13%的學生最希望教師開展有關志愿者服務的勞動教育;只有10%的學生最希望教師開展與本學科有關的生產(chǎn)勞動教育。由此可知,學生對有趣的課外實驗期待值最高。
(5)調查問卷中的問題“你認為初中各學科課程融入勞動教育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的選項(可多選)有A. 了解勞動的意義;B. 掌握一定的勞動常識;C.珍惜勞動的成果;D. 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E. 掌握學科的知識、技能。從數(shù)據(jù)上看,選擇各選項的學生人數(shù)占比都超過了60%,這意味著學生對于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愿望比較強烈,都希望能通過這種融合,了解勞動的意義,增強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掌握一定的勞動常識,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從而進一步掌握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二)關于教師教學的分析
1.學科教師對在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重視度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有11%的學科教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融入勞動教育;有60%的學科教師偶爾融入勞動教育;有29%的學科教師在課堂上從未融入勞動教育。由此分析得出,大部分學科教師能意識到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在課堂上融入勞動教育,但還是有部分學科教師不夠重視勞動教育,在教學時未能把勞動教育融入其中。
2.學科教師實施勞動教育的方式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知,有25%的學科教師通過學科文化滲透勞動意識,人數(shù)占比是最大的;有22%的學科教師選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勞動參與的意識;有20%的學科教師通過實驗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有19%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結合生活經(jīng)驗進行勞動教育;有14%的學科教師利用班會課、校本活動課帶領學生參觀過勞動基地,收獲勞動教育成果,人數(shù)占比較少。
(三)師生對初中各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建議
筆者所在課題組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到的建議主要有:建立校內外勞動基地,如把勞動教育融入綜合實踐課程;把勞動課從校內“搬”到校外,激發(fā)學生的勞動興趣;多設計勞動體驗式的課程,比如與生物學、物理、化學的課外實踐進行融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定期開展與敬老院的幫扶活動,引導學生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實際上,從回收的調查問卷來看,極少部分學生填寫了建議。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概念認識不深,提不出有價值的建議。而提出建議的教師中,部分教師認為學校除了開設專門的勞動課程,還可以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大多數(shù)教師希望能夠改變單純的義務勞動模式,從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的角度出發(fā),融入勞動教育,把勞動“搬”到校外,多開展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的勞動體驗感,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勞動教育實效。
三、分析結論及可操作建議
(一)分析結論
1.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還未充分發(fā)揮
目前我市部分初中學校的勞動教育形式不夠多元化,勞動教育大多安排在每天的最后一節(jié)課,有時會被其他文化課或活動擠占,有些教師甚至直接將實施勞動教育等同于安排學生打掃衛(wèi)生等。這些現(xiàn)狀使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功能難以充分發(fā)揮作用。
2.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與學科教學融合度不高
從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我們認為,一些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是零散的,勞動教育的融合只是由學科教師自由發(fā)揮,沒有統(tǒng)一的課程體系思想進行指導。
3.勞動實踐方面的課程開設較少
除了校內的義務勞動,學科教學中的泛泛而談,德育中的“勞動最光榮”,讓一些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認識不夠深入,勞動意識較淡薄。但是,學生對校外的勞動實踐一般有較大的興趣,可惜教師開展的校外公益勞動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并不多。
(二)可操作建議
1.探索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原則
(1) 綜合性原則
勞動教育具有“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的“多育”功能,需要教師遵循綜合性原則,實施多學科教學相互融合的綜合課程,在學科知識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各學科教師應充分挖掘本學科的勞動教育素材,整合其他學科的教育資源,潤物無聲地開展勞動教育。
(2)實踐性原則
學生習得一定的勞動知識、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后,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學科教學中的勞動實踐,在學科教學中通過“設計制作”“實驗操作”“角色扮演”“調查研究”等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積累經(jīng)驗、豐富知識,不斷提升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chuàng)新性原則
創(chuàng)新始于勞動,勞動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背景下,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方式,組織符合時代特征和學生特點的活動,引入機器人、航模、創(chuàng)客團隊等,舉辦勞動創(chuàng)新大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4)家校社協(xié)作原則
一方面,需要加強家長對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重要性的認識,讓家長支持和指導孩子參與勞動實踐,讓孩子參加社區(qū)開展的清潔衛(wèi)生、助老愛老等公益性活動。另一方面,學校通過開設“家長課堂”“公益課堂”等,邀請家長一起參加有關勞動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家校共育、校社協(xié)同,構建“學校—家庭—社區(qū)”責任共擔、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協(xié)作體系。
2.探索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的實踐途徑
(1)善于挖掘,在學科教學融合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初中各學科都可以融合勞動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科中的勞動教育素材,整合學科知識中包含勞動精神與價值、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習慣等內容的資源,將學科教學的先進理念滲透在勞動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與良好的勞動習慣,避免有勞動無教育。
(2)學以致用,在勞動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眾所周知,在學科教學中,學生主要學到的是知識及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只有動手實踐,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設計學科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既能對學科知識系統(tǒng)地“深”學,又能聯(lián)系實際勞動“活”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制作教具、學具,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掌握勞動技能,提高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傳承文化,讓優(yōu)秀文化為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賦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學校要鼓勵學科教師充分挖掘與融合本土傳統(tǒng)特色文化,開發(fā)具有學校特色和區(qū)域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挖掘與豐富勞動課程資源,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勞動教育賦能。
(4)合理評價,讓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成為常態(tài)
一是建立學生勞動實踐評比制度和評分細則,引導學生進行個人的自我反思評價、小組間生生互評、教師及家長的過程性評價,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肯定成績,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讓學生更熱愛勞動。二是以賽促勞,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競賽,采用“勞動體驗—創(chuàng)新實踐—成果交流”的勞動技能評比模式,鍛煉學生的勞動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通過評價,讓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成為常態(tài),落實“五育并舉”。
綜上所述,當前勞動教育與初中學科教學融合還存在未能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與學科教學融合度不高等問題。為了體現(xiàn)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育人價值,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時,需要不斷挖掘學科中有關勞動教育的素材,開發(fā)具有學校特色和區(qū)域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發(fā)揮勞動教育優(yōu)勢,讓勞動教育在學校真正落地生根。
[? ?參? ?考? ?文? ?獻? ?]
[1]? 蔡宏偉.學科融合,勞動教育潤心無聲.湖南教育(D版),2018(11):16.
[2]? 王維審.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發(fā)展概述[J].中小學德育,2018(7):5-9.
[3]? 岳海洋.新時代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3) :106-104.
(責任編輯? ? 黃? ?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