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音樂是通行世界的語言,其實音樂也是穿越時空的對話。無論東西、無論古今,音樂總能讓散落在天涯各處的游子聆聽到與自己相同的心聲,尋覓到與自己相通的靈魂。由心而生、惺惺相惜的傳情達意,是音樂的生命之源,亦是音樂的傳承之路。
說到音樂傳播,盡管數字流媒體已然成為當今最主要的音樂載體,但作為物理音樂媒介的黑膠唱片,除了在發(fā)燒級愛樂者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外,亦在近些年刮起復興的旋風。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愛樂者在體會到流媒體音樂平臺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意識到黑膠唱片無可替代的音質享受。作為音樂傳播的重要載體,黑膠唱片的回暖不僅是復古風潮下的情懷價值,還體現了整個音樂行業(yè)以及樂迷群體對高品質聆賞體驗的追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吳睿睿與青年鋼琴家、資深聲樂藝術指導馮佳音共同合作的《愛之詠嘆·中國藝術歌曲》,無疑是一張聲音品質、藝術品質俱佳,選曲考究、情真意切的黑膠唱片。
初見唱片,我便覺得其選曲頗有心意和新意。進而聆聽,更覺歌者、琴者配合默契、演釋精妙。從第一曲《春,你幾時歸》開始,我便被深深打動。一口氣聽完整張專輯,在感慨吳睿睿與馮佳音對音樂細致入微的研習、打磨之余,我更不禁感佩兩位藝術家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理解與思考。正如吳睿睿在序言中所寫的,這張黑膠唱片是自己獻給母親一份遲到的禮物。但同時,這何嘗不是獻給當代中國藝術歌曲的遲到的禮物呢?
○ _ 徐樂娜
● _ 吳睿睿
▲ _ 馮佳音
○ 這張唱片的選曲非常特別。對于普通聽眾,哪怕是一些聲樂愛好者而言,這十首歌曲恐怕沒有一首能讓他們聯想到“中國藝術歌曲”。這樣的選曲是有什么特別的用意嗎?
● 這個問題其實關乎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理解。中國藝術歌曲到今天雖已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fā)展,但大眾所熟悉的,或者說大家的第一反應,還是會集中在1930年前后黃自、趙元任、劉雪庵、青主等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長江頭》等,這些確實非常具有代表性。從1937年開始,像賀綠汀、冼星海等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一些作品,又為中國藝術歌曲賦予了新的精神與內涵,促進了該體裁的革新和發(fā)展,而桑桐、丁善德、朱踐耳先生的藝術歌曲則反映出了他們“洋為中用”的創(chuàng)作思路。這些作品確實是非常經典的中國藝術歌曲,但中國藝術歌曲并非僅僅包括這些作品。這也是我希望透過這張唱片傳遞給聽眾的一個信息。
這張唱片中,有些歌曲的寫作技法學院派痕跡較為明顯,藝術性很強,也有一定的欣賞門檻;有些雖是古詩詞,但曲為今人新創(chuàng);還有些取材自頗有民族風或古風的民歌,通過編曲上的調整賦予其藝術歌曲的氣質。從第一首1942年朱踐耳先生的《春,你幾時回》,到最后一首由我自己改編歌詞、獻給母親的《夢中的額吉》……我希望聽眾跟隨這些藝術歌曲的時光軌跡了解到更多新作,看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洋為中用”不僅讓前輩們?yōu)橹袊囆g歌曲譜寫經典之作,也讓一代代后輩創(chuàng)作出更多“愛之詠嘆”。這也是我們作為新時代成長起來的音樂工作者和音樂教師,能為中國藝術歌曲發(fā)展貢獻的綿薄之力。
▲ 作為合作者和朋友,我們在選曲過程中進行過多次討論,互相分享了很多意見和想法。對藝術品質的追求上,我們是一致的。首先當然是要尋覓獨唱水準高的作品,然后就是要切題,要盡可能地涵蓋從古至今不同時期的風格,格調要高雅,要經得起推敲。
○ 很多比較細致的、區(qū)別化的藝術處理都能夠在這張唱片中被捕捉到,比如在有些曲目的演唱中會呈現出更偏民族美聲的音色,有些也會借鑒一些戲曲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聲腔、咬字處理。這會與美聲的發(fā)聲狀態(tài)存在矛盾嗎?對于美聲演唱者而言,如何處理好中文歌曲的咬字,把握住韻味,您有哪些經驗分享嗎?
● 十年前,我在美國工作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歌唱家。在她拿到的三次格萊美獎中,既包含亨德爾作品的專輯,也有美國民謠歌曲集。我好奇地問她怎么做到切換自如的,她的回答是“跟著音樂走”。的確,演唱技巧和表現音樂是兩回事,我一直在學習把聲音當成表現音樂本體、音樂本質的工具,沒有所謂的唱法界限,而是“萬法歸一”?!叭f法”就是所謂的唱法,“歸一”就是回歸音樂的本質、情感的表達。這些年,我跟著戲曲工作者和很多原生態(tài)的民歌演唱者學習了很多。在演唱中,如果遇到基于戲曲手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我就會在吐字上更為戲曲化,特別是在一些行腔上做一點小小的靠攏,而如果是比較民歌化的歌曲,我也會有所借鑒。
○ 藝術歌曲的詮釋其實是歌者與琴者互相成全的過程。在這張唱片中,鋼琴部分在風格上拿捏到位、表現貼切,與人聲之間的配合也默契十足,二者相得益彰,令人驚嘆。針對不同中國曲目與不同歌唱家的聲音特點做出個性化的處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這其中有什么秘訣嗎?
▲ 首先是“嚴謹”。拿到一部作品后,除了做鋼琴部分的準備工作以外,我還會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樂曲結構、音樂處理,包括聲樂部分及其與鋼琴之間的關系等進行反復研究、仔細推敲,保證在與歌唱家合作之前,盡可能把一切能想到的準備工作都做扎實,這樣正式排練時就能與之更好地溝通,提高工作效率。作為聲樂藝術指導,我的宗旨是:專注于作品本身,在與歌者的合作中讓歌者“舒服”,讓歌者因為有我的“陪伴”而激發(fā)出更多的靈感,更好地演唱。當然,所謂的默契和經驗,需要在不斷試錯、不斷重復、不斷自我否定直到突破中積累。我們堅信,藝術的追求就是“不斷地肯定、否定、再肯定……”這樣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我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 相較于西方藝術歌曲而言,詮釋中國藝術歌曲最為關鍵的要點有哪些?需要從哪些方面去“修煉”?
● 中國的藝術是抽象的,而音樂的表達本就具有“抽象的現實主義”這一特征。從某種層面來說,音樂帶給人的感受沒有標準答案,而我也非常反對千篇一律的模式。但作為一個歌者,首先要充分打開想象力,其次要感悟歌詞賦予的意境,最后要體會音樂帶給作品的色彩。另外,想唱好歌除了要訓練自己的聲音以外,修心、修性也十分重要。要多讀書,多體會生活,用心感受音樂、感受生活、感悟美好、感恩挫折,做一個用心體會生活的“有心人”,化繁為簡,成為一名智慧的歌者,用周小燕先生的話說就是要成為一名“會唱歌的人”。
▲ 中國藝術歌曲雖借鑒了西方藝術歌曲“詩樂相合”的形式,但始終是需要根植于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和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的,抒發(fā)和表達的是能夠與國人共情、共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要想詮釋好中國藝術歌曲,首先要攻克的是因五聲音階體系所帶來的演奏技巧上的難度。其次,因受戲曲音樂和古曲等因素的影響,中國藝術歌曲在節(jié)奏和樂句方面比較多變,有些甚至只能用散板來記譜。散板的“彈性”作為中國音樂寶貴的特色之一,包含了多重情感層次,對其進行精妙處理并非易事,需要演唱者與演奏者充分溝通、互相磨合。經歷了多年的學習、教學和演出后,我有自己的感悟,也把這些感悟“錄進”了這張專輯,希望能夠給中國藝術歌曲的愛好者們一些參考。
○ 西方或者中國的經典藝術歌曲,無論是學習還是演釋,大多是有經典版本可以借鑒的。然而,這首專輯中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沒有經典版本可以參照,這應該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性也極需勇氣的選擇吧?
● 確實是。這張專輯里的很多作品都是首唱,即便不是首唱,很多也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但這也正是我們錄制這張唱片的目的之一。我們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作品,比如桑桐先生的《林花謝了春紅》、王建中先生的《聲聲慢》,都沒有留下音像資料,太遺憾了。我們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特別感謝給予我們鼓勵和幫助的長輩、老師、朋友,其中有廖昌永院長對我們這個決定的贊賞與支持,也有很多唱片選曲的作曲家對我們的演奏給予指導意見。青年指揮家張誠杰、白棟梁分別為這張唱片專門創(chuàng)作了《送別》和《憶伊人》,畫家施曉頡先生為唱片設計了繪畫,當然還有我父親為唱片封面題的字——“愛之詠嘆”。
▲ 對于新作品,我本人一向是非常喜歡的。這張專輯,是對中國藝術歌曲曲目的一次有意義的拓展。無論是從音樂會曲目的角度而言,還是從聲樂教學以及鋼琴教學的角度而言,新曲目的拓展和積累都非常有意義。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兩面,對于作品的“詮釋范本”也一樣。沒有范本反而給了我們更廣闊的施展空間來挖掘作品里的點點滴滴,同時也給了聽眾更多空間,拋開先入為主的既定印象,感受作品及演釋者的情感表達。所以,我也非常希望這張唱片能夠給那些在音樂院校學習聲樂伴奏、尤其是致力于中國聲樂作品伴奏的學生們一個指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藝術歌曲的魅力,進而喜歡上中國藝術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