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明
冬季的寒意尚未完全散去,上海大劇院便已被觀眾的熱情暖了起來。由上海歌劇院、上海大劇院聯合出品,上海歌劇院全新制作的普契尼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La Bohème),在初春登上了上海大劇院的舞臺。華燈初上,廣大樂迷穿過綿綿細雨,品味這場交織著“冰”與“火”的歌劇盛宴。
歌劇《波西米亞人》(又名《藝術家的生涯》)是意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的經典四幕歌劇,腳本由朱塞佩·賈科薩(Giuseppe Giacosa)與路易吉·伊利卡(Luigi Illica)共同撰寫而成。作品圍繞青年人的友情和愛情展開,描述了四位落魄藝術家身處法國巴黎拉丁區(qū)的生活?;蛟S是劇本故事引起了普契尼強烈的情感共鳴,作曲家將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華匯聚于筆尖,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這部傳世名作。歌劇開始于歡快、詼諧的氣氛中,最終卻以悲劇收尾,人生歡愉、悲喜交加,處處充滿戲劇性的轉折,彰顯普契尼的大愛與才情。
在過去一百多年里,《波西米亞人》曾多次登上世界各地的舞臺,也經歷過多次創(chuàng)作。1963年,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在舞臺上完美復刻劇中的場景,用巴黎的人間煙火重現劇中角色的瑣碎生活,引人入勝;比利時弗蘭德歌劇院則充分運用光影技術,著重渲染四幕中不同的環(huán)境氛圍,烘托情感,文藝氣息十足;2016年,都靈皇家歌劇院的演出將現代高樓大廈元素融入場景設計,試圖以壓迫性的舞臺畫面展現落魄藝術家的底層生活狀態(tài)。
輾轉至今,上海歌劇院重新出發(fā)、詮釋經典,為廣大樂迷全新制作了這部作品。該劇由意大利導演馬可·卡尼蒂(Marco Carniti)與中國導演楊競澤聯合執(zhí)導,他們創(chuàng)意性地將歌劇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的冰雪寒潮之中,以冰冷的舞臺布景渲染環(huán)境的殘酷,一方面奠定了全劇充滿悲情色彩的基調,另一方面也與劇中人物間真摯的感情形成反差。巨大的冰雕、埃菲爾鐵塔上的冰錐、不時飄落的雪花,透出陣陣寒意。四位藝術家角色之間調侃互助的友情、主角魯道夫與咪咪之間互相慰藉的愛情,進一步凸顯了世間人性的溫暖。
本次,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突破自我,飾演主角魯道夫。石倚潔說:“以前我一直想演魯道夫,但一直克制著讓自己暫時先不要碰,因為我是一個輕型抒情男高音,而魯道夫這個角色是抒情男高音,所需的音色會比我平時唱歌的音色更寬廣、厚重一些?!鼻嗄陼r代的他對于飾演跨越類型的角色,一直是慎之又慎,曾多次婉拒不同劇院的邀約。石倚潔認為,聲音的寬廣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沉淀下來,慢慢變寬、變沉、變重。于是他給自己立了一個小目標,希望自己能在四十歲的時候嘗試魯道夫這個角色?!敖衲暾茫覞M四十歲了。”石倚潔應上海大劇院的邀請,首次嘗試了抒情男高音魯道夫這個角色。對石倚潔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對觀眾來說,這是一份別樣的驚喜。
當石倚潔唱起劇中那首《冰冷的小手》,其多年積淀的表演功底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通透而穩(wěn)健的高音、深情而具有感染力的動作與表情層層鋪陳,表現了魯道夫對咪咪難以言表的愛意,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不同于帕瓦羅蒂的嘹亮和維拉宗的高昂,石倚潔憑借其清澈靈動的聲音,塑造了一個年輕、浪漫、富有詩意的紳士形象。這也是聲樂藝術的迷人之處,不同歌唱家演唱同一經典片段,音樂效果都有獨到之處。
第二幕的“圣誕夜出行”是劇中最為熱鬧的片段。一行五人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玩具商的叫賣聲、兒童的嬉鬧聲充滿了整個舞臺,輔以樂池中管弦樂隊的伴奏,共同營造出歡快的節(jié)日畫面。
在這一片段中,演員們的服飾和裝扮再次點明了歌劇發(fā)生在未來世界。不同于以往演出時演員們身著的十七世紀歐洲服飾,本場演出中,演員們有的頭戴輪盤樣的頭飾,有的穿著幾何線條的前衛(wèi)外衣,除此之外還有一群戴著近似宇航員頭盔的小演員。服飾顏色整體都以灰、白為主,與舞美設計中最核心的視覺主題“冰雪”極為統(tǒng)一。擔任新版《波西米亞人》服裝設計的宋立表示,考慮到在長達兩小時左右的舞臺戲劇中,如果全都使用灰色系難免使人感到有些壓抑,視覺感官上也容易產生倦怠感,因此他在其中特意加入了不少鮮亮的色彩。宋立在部分服飾上大面積使用了紅、藍、綠、紫等高飽和度的顏色,結合劇情、臺詞與人物設定,將劇中人物的悲喜對比視覺外化。
在近兩個小時的演出中,演員們心無旁騖,全情投入。除了男女主人公以外,還有一位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就是馬爾切洛的扮演者孫礫。作為劇中另一條感情線的主角,馬爾切洛既是魯道夫落魄生活中互相調侃和扶持的伙伴,也是魯道夫與咪咪感情發(fā)展的對照。最初的馬爾切洛心懷壯志,想成為一名一流的雕刻家,而后拮據清貧的生活和糟糕的感情經歷逐漸擊潰了他,最終選擇沉迷美酒、游戲人間。孫礫用散亂滑稽的步伐動作和慵懶詼諧的肢體語言成功塑造了這樣一位落魄不羈的雕刻家形象。
在第三幕中,魯道夫與咪咪陷入了難舍難分的情感糾葛,馬爾切洛也與穆賽塔分崩離析。兩對均處于危險邊緣的戀人,以迥然不同的對話和姿態(tài)面對“分別”。一對在舞臺左側的樓上和樓下吵鬧,一對在舞臺右側依偎話別,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充滿戲劇張力。
隨著尾聲的到來,咪咪虛弱地躺在床上,普契尼悲劇的內核逐漸浮現。穆賽塔一改前幾幕的潑辣,她面帶哀傷,不惜變賣自己的首飾也要為咪咪換一副手套,讓咪咪能夠在臨終前感受最后的溫暖。隨后,關致京飾演的哲學家科林唱出了那首經典的詠嘆調《破舊的外套》。出于對咪咪悲慘遭遇的同情,科林決然將陪伴自己多年且唯一值錢的大衣賣了出去。最終,咪咪的生命隨著血紅色雪花的落下慢慢逝去,旋轉舞臺快速轉場,前幾幕的情節(jié)一一閃現,魯道夫悲痛欲絕地高呼“咪咪”,全劇戛然而止。
于歌劇本身而言,聲樂部分多用于塑造形象,傳情達意;器樂部分意在營造氛圍,渲染情緒,傳遞沖突變化的核心,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于樂迷而言,一部動人的歌劇作品不僅要有精妙的唱段和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震撼人心、令人為之動容的樂隊音樂同樣必不可少。
擔任本場演出指揮的是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在他與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的通力合作下,觀眾們既欣賞了舞臺上歌唱家們精湛的演技和美妙的歌喉,也領略到樂池中交響樂隊的藝術魅力。當一曲曲經久不衰的唱段在耳畔回響,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在心頭浮現,我們的內心變得溫暖而堅定,這或許就是音樂的魔力吧!期待未來會有更多作品能如《波西米亞人》般重煥新顏,綻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