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虎 靳慶華
摘要:兒童詩淺顯易懂、短小精悍、情感深刻、語言優(yōu)美、韻味婉轉,非常適合作為小學生的啟蒙教育材料。本文基于可視化視角,闡釋小學兒童詩校本課程的價值與原則,提出可視化實踐策略:可視化誦讀,感受詩韻;可視化品悟,想象畫面;可視化仿創(chuàng),激活動力;可視化展評,促進課程優(yōu)化。
關鍵詞:兒童詩 校本課程 可視化 教學策略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學校教育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互聯網以及互聯網資源以驚人的速度進入鄉(xiāng)村小學課堂?!盎ヂ摼W+”戰(zhàn)略的提出,引發(fā)了傳統(tǒng)鄉(xiāng)村小學課程的變革,人們期待利用在線資源、同步課堂等手段打造的“互聯網+鄉(xiāng)村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地改善鄉(xiāng)村教育落后現狀。然而,鄉(xiāng)村教師的網絡融入與技術化教學情況卻不容樂觀,配置的信息化教學工具得不到有效應用,沒有起到支持鄉(xiāng)村課堂教學的作用。小學校本課程改革具有奠基作用,在“互聯網+教育”的實踐中,開發(fā)并實施校本課程十分必要。
可視化是西方傳入的概念,它將模糊不清的思想轉變成清晰的外在形態(tài),有利于學習者接受,提高學習者的認知效率。其產生與發(fā)展順應了21世紀網絡信息化的需求,引起教育尤其是教學法領域的廣泛關注。信息技術使可視化的知識表征有了新的突破,為教師使用可視化的表征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我國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改革不斷推進,運用可視化技術整合學科知識的教學實踐不勝枚舉,但教師在具體教學實施中往往忽略了可視化技術對提高學習力的突出作用??梢暬夹g在小學兒童詩教學過程中使用時會產生一些問題:運用不當、不佳,只在表面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忽視了學生的“思”,忽視了對學生人文思想、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等。
可視化建構主要體現為教學方式、課程開發(fā)與實施、課程評價、成果轉化的可視化,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呈現。這就需要我們對可視化的知識表征有更清楚、深層次的認識,實現兒童詩課程內容可視化、教學可視化、學習過程及成果可視化,較好地把握可視化手段在兒童詩課程建構過程中的應用。
一、兒童詩校本課程的價值
(一)符合中華文化傳承的需要
詩歌教學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人們用以表達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就是詩歌,它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古人將自己情感在詩歌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兒童詩校本課程可以將詩歌中包含的文化內涵通過兒童詩表達出來,以便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符合新課改的需要
新課改要求各學校根據地方特色和學校辦學優(yōu)勢開發(fā)特色課程,讓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開發(fā)兒童詩課程,可以有效發(fā)展和補充傳統(tǒng)課程,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以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得到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學校的教育宗旨和辦學品位得到很好的體現,這也對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符合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兒童詩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對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具有積極的意義,能增加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學生可以更好地思考、認識社會和人生,在兒童詩的熏陶下獲得全面成長,形成正確的三觀。
二、兒童詩校本課程的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在開發(fā)兒童詩校本課程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選擇的內容應具備較強的趣味性。教師在開發(fā)兒童詩校本課程時,應充分將文字和圖片信息結合起來,讓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教育性原則
開發(fā)兒童詩校本課程時一定要確保其教育性,將校本課程的審美、教育等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這是開發(fā)教育課程的根本出發(fā)點。在兒童詩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體驗兒童詩的生動和優(yōu)美,同時也可以對兒童詩進行剖析感悟,得到心靈的凈化,在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同時增強審美情趣。
(三)差異性原則
開發(fā)兒童詩校本課程不僅是為了滿足學校的課程整體需要,同時還需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兒童詩校本課程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將差異性和整體性結合起來,以此增強校本課程的針對性。
(四)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不僅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更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特點。校本課程開發(fā)需要從實踐操作層面進行設計,探索兒童詩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三、小學兒童詩校本課程的可視化實踐策略
(一)可視化誦讀,感受詩韻
可視化誦讀指運用動畫、圖片等可視化工具指導學生誦讀,使其深刻地感受并體會到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韻味。朗讀是文本符號言語化、情感化、審美化的過程,是理解、感悟、審美、創(chuàng)造的基礎。兒童詩校本課程中有大量優(yōu)秀詩歌,學生通過誦讀可以積累大量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學生們的童言童語本身就是充滿靈動感的小詩,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學生的表達能力大幅提高。韻律感是詩歌美的主要體現。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領悟詩歌中蘊含的感情,感受詩歌的韻味。教師要充分發(fā)掘兒童詩的審美元素,激發(fā)兒童的朗讀興趣,促使兒童在朗讀中積累語言,豐富語感,加深對兒童詩的體悟。
比如《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首科普類童話兒童詩,情節(jié)生動,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感和生活情趣。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標出停頓、反復練習朗讀,初步體會詩歌節(jié)奏,感受音樂美,通過動畫、圖片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中兒童看到下雪時的驚喜和青蛙沒參加的疑惑和頓悟,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沖動,體悟詩歌的神韻。
(二)可視化品悟,想象畫面
可視化品悟指運用思維導圖、流程圖等工具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走進詩歌的情境,品悟詩歌的畫面美和情趣美。“‘誦讀’是讀者與文本的情感‘交融’。”通過邊讀邊思,揣摩詩的情感、形象,以實現誦讀中感悟。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品讀,幫助學生以點帶面,理清詩歌的語言特色及思想內涵。當然,默讀也是學習兒童詩的重要方法。默讀需要靜心,需要體悟,需要沉下心來展開想象。
兒童詩中有著豐富有趣的畫面,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知識可視化工具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文字還原成畫面時,要充分創(chuàng)設可視化情境。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童年的水墨畫》,邊讀邊想象,我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在學生反復誦讀詩歌之后教師進行點撥、啟發(fā)、追問,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體悟。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一個字或一個詞(“美”“靜”“樂”“綠”)來形容這首童詩帶給自己的感受。接下來,讓學生找出童詩中與這個字或詞相關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例如教學交流“美”字,引導學生會抓住“垂柳”“山溪”“人影”“紅蜻蜓”“魚兒”等景物想象畫面,進行交流。學生對“美”的景物和“美”的畫面的感受不斷增強,最后再通過外化的朗讀表現出這種美來。這樣的童詩課堂,教師順學而教、順學而導,少了條分縷析式的講授,正如童詩中的美景,自然、和諧、美好,讓人流連忘返。
在《童年的水墨畫》教學中交流“靜”這一感受時,引導學生觀察插圖進行想象:“還有什么也會讓你覺得靜呢?四周這么安靜,我們的感官也變得敏感了,你們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深深吸一口氣,你們仿佛聞到了什么?”學生回答:“花草香?!苯處焼l(fā):“多美的環(huán)境??!我們現在來到了這里,垂柳為我們遮蔭,我們手握長長的魚竿。小手伸出來,看著水面,水面動了嗎?”學生回答:“沒有。”“再看!”教師換一張水面上有漣漪的圖片引導學生體會:“動了,快抬釣竿呀!釣到大魚了嗎?高興嗎?你們是什么樣的心情啊?”在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借助圖片、生動的表情動作和恰到好處的語調創(chuàng)設出一個真實的釣魚情境,通過想象喚醒學生體驗,引領學生走進詩歌情境,深刻體會詩中的“靜”和“樂”。
(三)可視化仿創(chuàng),激活動力
可視化仿創(chuàng)指運用思維工具引導學生感受詩歌創(chuàng)作的格式,發(fā)散思維,模仿創(chuàng)作詩歌。泡泡圖使選材可視、流程圖使思維可視、括號圖使結構可視、樹狀圖使選題可視。頭腦風暴法可以讓思維具有獨創(chuàng)性。例如劉文靜老師在兒童詩習作指導課上,首先出示“湖邊楊柳動態(tài)圖”引導學生進行擬人化表達,接著出示“風抱著柳枝蕩秋千”例句,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學著詩人說一說,激活學生表達動力。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兒童詩知識后,就可以引導他們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選取一首韻律感強、通俗易懂的兒童詩,先讓學生充分誦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和表達方式,積累語言。仿寫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提煉關鍵詞,圍繞關鍵詞發(fā)散思維,再將想到的詞語寫在關鍵詞周圍,然后整理表達順序,進行構思、仿寫。這樣運用泡泡圖使詩歌仿創(chuàng)的選材和表達更加直觀、思維過程可視化,激活了創(chuàng)作的活力。在仿寫的基礎上,學生自覺運用泡泡圖、流程圖等可視化工具選擇話題,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作詩歌,提升創(chuàng)作能力。例如六年級李家新同學仿寫的漢字詩《冬》:冬天到了/冬爺爺給大地/蓋上了/厚厚的被子/寂靜的清晨/被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叫醒了/堆兩個雪球/當腦袋和身體/兩個樹枝/當胳膊/一個蘿卜/當鼻子/三個石子兒/當眼睛和嘴巴/一個鐵桶/當帽子/一個雪人/做好了/冬天沉浸在笑聲中。這首詩歌中,學生將字形和字義相結合展開聯想和想象。以“冬”為話題,聯想到“冬爺爺”“蓋被子”“睡醒”“堆雪人”“制作材料”,進而聯想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妙趣橫生。仿寫活動完成后,可以讓大家評選出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教師將其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一起閱讀。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學生模仿寫詩的熱情充分激發(fā)出來,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學詩寫詩的積極性??梢詫?yōu)秀作品推薦給兒童詩雜志,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鼓勵。
(四)可視化展評,促進課程優(yōu)化
可視化展評利用直觀的文、圖、表及視頻等方式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從而優(yōu)化教育教學的過程,能夠進一步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促進課程優(yōu)化。學校可以專門安排一個月作為詩歌月,開設詩歌作品展覽,詩歌主題不限。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積極找尋身邊易被忽視的美,將美術元素融入詩歌創(chuàng)作中。學生們的作品會被張貼在教室童詩展覽區(qū)、學校的走廊、門廳兩側等,讓全校所有師生都能閱讀欣賞。展覽結束,對本次展覽的作品進行評選,設置最具創(chuàng)意獎等獎項。學生對這種類型的活動充滿興趣,會踴躍報名、積極參與。例如六年級李家新同學創(chuàng)作了《小星星》:夜晚/池塘里住著/密密麻麻的小星星/白天/小星星躲在/池塘底下睡覺了/月亮媽媽到處找都找不到/原來小星星們/正做著又香又甜的夢呢。這首詩是李家新在觀察夜空后,根據自己的體驗寫下。又如,觀察春天的花兒后創(chuàng)作的詩歌《花兒們的裙子》:花園里的花兒們/正在炫耀著自己華麗的裙子/蝴蝶和蜜蜂都來欣賞它/花兒們笑了/仰著小臉/看著我/想要我夸夸它。
兒童詩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學生通過研讀和賞析優(yōu)秀的兒童詩,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還能獲得深刻的情感啟迪,進而愛上詩歌,盡情享受詩情飛揚的童年生活。互聯網背景下的兒童詩校本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學校品牌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谛畔⒒W絡背景以及可視化教學理論,我們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努力打造優(yōu)秀的開發(fā)團隊,開展小學兒童詩校本課程的可視化建構與實踐,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學研究水平,促進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提升課程育人水平,實現學校特色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07-208.
[2]陳花.思維可視化策略在寫作指導課中的運用[J].小學語文教學,2019(24):13-15.
[3]詹國芬.可視化評價:讓評價成為促進課程優(yōu)化的聯結[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0(10):45-47.
責任編輯:趙瀟晗
(本文系江蘇省第十三期教研室立項課題“農村小學兒童詩校本課程可視化建構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JK13-L097)、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2021年度立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鄉(xiāng)村小學兒童詩校本課程可視化建構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R-85802)和江蘇省“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立項課題“美育視域下農村小學兒童詩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C-c/2021/9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