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艷
五育并舉,德育先行,德育教育不僅是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的重要部分,更是塑造綜合性素質人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小學而言,要落實好德育工作、促進德育教學縱深發(fā)展,就要開展好道德與法治課堂。然而,就當下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開展的實際狀況而言,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實踐性及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等方面。對這些“預留”空間進行深入挖掘和完善不僅能顯著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營造濃厚的“道”“法”校園氛圍,進而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诖?,本文首先從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入手,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開展的作用進行深入分析;其次,分析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因素;最后,提出打造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個課堂”的有效策略。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需求,不僅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因此,德育教學工作者應結合新時代的社會要求及新課標改革的教育要求,對自身的德育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貫徹性”改革,以促進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的“質性”優(yōu)化。
一、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更好地滿足時代的發(fā)展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的新課標改革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時代在變化,教育事業(yè)要想趕上“發(fā)展的春天”,就要緊跟時代節(jié)奏,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步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亦是如此。
在新時期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小學德育教學成了新時期小學教學的首要工作。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可以促使教學工作適應新時期社會發(fā)展和變遷的需要,還可以解決傳統(tǒng)德育存在的問題,例如,傳統(tǒng)教學中,有的學生雖然成績優(yōu)異,但是道德方面存在較大的“可教育空間”;有的學生對法治學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等。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能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觀,還能為學生日后的發(fā)展樹立正確方向,更能為學生后續(xù)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偟膩碚f,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滿足新時期社會的發(fā)展需求。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能為學生后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約束學生的行為舉止。例如,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后,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遵循在課堂學到的“不亂扔垃圾”“不亂涂亂畫”等社會公德知識,并將其應用于生活中,這便是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學生的行為意識進行“糾正”的具體體現(xiàn)。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三觀,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為學生講述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及“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等黨的二十大有關內容,在學生內心樹立一根成長“標桿”,進而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努力奮斗、精忠報國的思想意識,為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為培養(yǎng)全面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能減少青少年犯罪率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進步,青少年接收信息的途徑也呈現(xiàn)明顯的多樣化特征。但是大多數(shù)青少年沒有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教師和學生家長需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法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以避免學生走上彎路。
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和學生對信息的辨別能力。道德與法治課本內容有著明顯的“揚善”意識和“正向”理念,當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初步認知時,就能將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落實在自我行為中,因為第一印象往往影響著學生對周圍整體事物的看法,因此以課本內容和教師的解讀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幫助學生正確認知社會事物、提升辨別能力的重要途徑。另外,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提升學生對我國現(xiàn)有法律的認識。六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本中就出現(xiàn)了“憲法”“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等內容,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提升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底線道德觀”,促使學生成為守法的中國公民。
二、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因素
(一)課堂內容的豐富性
無論是道德與法治教學還是其他科目的教學,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對科目的興趣,教師在備課時應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受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影響,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僅圍繞課本展開教學工作,忽略了小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此,要想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應在備課階段做足準備,跳出教材、聯(lián)系生活,才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與法治背后的“社會性”意義,彰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價值。
(二)教師的教育方式
新時期的課堂應跳出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圈”,以實現(xiàn)新課標改革工作的縱深發(fā)展。要想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引入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但是由于不同教師的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導致當前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仍然以教師講解為中心,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長此以往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造成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雙雙下降,影響了新時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縱深開展和師生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全面審視自身的教學工作,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改善教學手段,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育的實踐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材的編寫是以社會道德與國家法律為中心,結合小學生視角,對知識進行拓展而來的,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以社會準則和小學生的見聞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但是當前部分教師在進行該科目教學時存在著較大的“惰性”,不利于學生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甚至導致學生畸形發(fā)展,最終致使道德與法治教育失效。因此,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時,應將自身對知識的解釋建立在學生的實踐和行動上,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深度,進而在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價值的基礎上,體現(xiàn)我國新課標改革的智慧性。
(四)課堂與生活的聯(lián)系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同生活的聯(lián)系性與上文提到的“教育的實踐性”有著密切關聯(lián),但是又存在本質區(qū)別。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應站在小學生認知生活事物的視角,幫助其認識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梢哉f,教育的實踐性在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效能”,而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性的側重點則在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效能”和“執(zhí)行效能”。因此,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構建生活化的課堂,以增強課堂教學活動的生活性,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但是目前某些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沒有切實站在小學生的視角開展工作,而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硬核灌輸”,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果,導致學生對生活認知存在偏差。教師只有加強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并站在學生看待社會事物的視角,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才能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三、如何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的優(yōu)化開展
(一)豐富教學內容,打造“趣味性”課堂
要想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全面開展,教師應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趣味性”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平安出行》一課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圖片入手,讓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障自身的出行安全”,學生在觀察課本的圖片后,就可以思考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危險出行現(xiàn)象以及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其次,教師可以以“小組加分”的方式,讓每個小組派出代表舉手回答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和表達過程,還可以鼓勵學生“跳出書本限制”,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營造“積極思考”“踴躍表達”的課堂環(huán)境。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梳理,并拓展課外知識,從而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打造“趣味課堂”。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構建“現(xiàn)代化”課堂
要想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高效開展,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拓寬知識輸出途徑,構建“現(xiàn)代化”道德與法治課堂。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13章《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使用投影儀設備,為學生播放不同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風貌,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體驗VR技術,這便是將新時期信息技術成果應用于教育的具體體現(xiàn),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科技興國的認識,還可以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感受,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感和愛國意識。與此同時,教師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以持續(xù)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學生的心底埋下愛國、愛家鄉(xiāng)的種子,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礎。
(三)加強應用教育,打造“實踐性”課堂
要想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的應用價值,教師應提升自身教學的實踐性,創(chuàng)設“課堂實踐”平臺,打造“實踐化”課堂。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教育活動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解決班級糾紛,有的學生扮演糾紛者,有的學生扮演辯護者,有的學生扮演裁判官……其次,教師拋出問題:如何利用“班級法律”解決雙方矛盾呢?學生可以自主翻閱教材或詢問教師,明確自身扮演的角色所對應的權利,從而對我國的“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等基本格局進行大致了解。以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還能提升學生的行為表達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澳M課堂”的方式不僅可以應用于法治教學,還可以應用于生態(tài)環(huán)保、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等課程的教學,打造“課堂實踐”平臺,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際價值。
(四)調整教學思維,構建“生活化”課堂
要想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增強課堂教學的體驗性,站在學生視角構建“生活化”課堂。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點綠色》為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時,應調整“固化”教學思維,將課堂遷移到學生的生活中。教師可以以“旅游”為載體,模擬學生的旅游經(jīng)歷,帶領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則長城旅游短片,在短片播放之前提出問題:你所看到的污染現(xiàn)象有哪些?當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完短片后,就可以清楚地表達在短片中看到的污染情況。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旅游中有過哪些不良行為,從而將環(huán)保教育課堂“遷移”到學生的生活中,構建“生活化”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提升學習質量。
四、結語
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要求,新時期祖國需要的不僅是知識人才和科技人才,更需要綜合型人才和社會型人才,只有加強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才能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基礎,進而實現(xiàn)我國教學質量的縱深發(fā)展,完成新課標改革的工作任務。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