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江勇
摘 要 新課程實施以來,很多語文老師的文言文教學與教學大綱的要求有相當的距離,文言文教學陷入困境。主要問題在于耗時費力,無限度的加大容量;過于強調“字字落實”,要求學生弄通每個字詞句;習慣于越“文”講“言”,將言與文截然分開;只注重文言文知識的傳授,忽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等等。
關鍵詞 新課程 文言文教學 教學策略
教學大綱規(guī)定:中學文言文的總體目標是“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但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大相徑庭,甚至背道而馳。從某種程度上說,不少語文教師的文言文教學陷入了泥沼,有愈演愈烈之勢。筆者就當前文言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
許多青年教師認為,現代文教學意思不大,因為學生一看就懂,閱讀幾乎沒有難度和深度;而對文辭艱深的文言文卻“情有獨鐘”。于是他們在實際教學中,厚古薄今,對現代文教學重視不夠,有些現代文篇目被他們棄之如敝履;而把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在文言文教學上,不厭其煩。如有位老師講《逍遙游》,僅介紹莊子的生平和思想就花費了整整一節(jié)課。還有一位教師講《赤壁賦》,從文言詞句到文章內涵,從北宋時局到蘇軾生平,從駢文到辭賦,縱橫捭闔,無所不包。老師講得興致盎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以上內容也不是沒有必要,只是有些老師憑感覺,隨意發(fā)揮。這種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手的文言教學,完全無視學生的實際需要。上述背離新課改要求、任意加大課堂容量和難度的做法應該摒棄。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不是要成為古漢語專家,而是借此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和生活,中國古人的思想和行為,古代文章的風貌和技巧,通過一定量的閱讀訓練能夠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因此,在實施文言文教學時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適當地“減肥消腫”,確定教學重點,理清教學思路,因人因文而教。
文言文教學曾經有個頗為響亮的口號,叫做“字字落實”,即要求弄通每個字詞句,字字得到確切的解釋,句句得到完美的翻譯。此用意本無可厚非,只是實在難以做到而且實在沒有必要。古文中有不少實詞和虛詞究竟作何解釋,幾百年乃至上千年都無法得到確切的解釋,至今困擾著許多古漢語專家和學者,試問一個知識積累尚膚淺的高中生又如何去落實?如有位教師疏通完《赤壁賦》后,又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把文中的實詞、虛詞的若干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一一詳加解釋。為講清楚一個“之”字,引經據典,教師寫了滿滿一黑板,學生的筆記密密麻麻。教師忙得大汗淋漓,唇焦舌噪,最終也沒有弄清楚“之”的用法。而學生更是一頭霧水,真是“你不講我倒還明白,你越講我倒糊涂了”。某些教師可謂用心良苦,想給學生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結構;而某些教師則不無買弄學問之嫌。這種把文言文知識繁瑣化、復雜化的做法,不僅耗費了中學生大量的寶貴時間,而且嚴重損害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聰明的老師應該善于將文言文知識中最管用、最精華的部分,簡明扼要地傳授給學生,講不清的不要講,可講可不講的不要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及時將文言文中使用頻率極高的文言實詞的重要義項,虛詞的主要用法,古今異義詞,以及通假字和活用法,特殊句式等整理好,不斷積累,不斷鞏固。
當前的文言文教學,很多語文老師都是將“文”與“言”截然分開,過度重視文言文的知識積累,認為只要掌握文言文的字詞句以及各種語法知識,就一定能夠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殊不知,文言文學習是個系統(tǒng)工程,純粹的語言文字分析只會把文章解剖得支離破碎,令人生厭。文言文教學不能眼中只有“言”而無“文”。文言文教學不等于語言教學,文言文教學離開了文學和文化的滲入就會變成一堆僵死的尸骨,毫無生機。文言名篇中蘊含的文字藝術、審美取向、宗教哲思和飲食、服飾、建筑、雕刻等文化,都應該在文言字句的教學中自然滲透給學生。將思想內涵和語言分析進行有機結合,是文言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比如講解蘇軾《赤壁賦》中“羽化而登仙”中“羽化”一詞,既要講清“羽化”的本義:道教中指插上翅膀升天的意思;又要闡明蘇軾思想的復雜性:儒釋道攙雜在一起,時而積極進取,時而有不得志的苦悶和消沉,將寄希望于虛無的太空世界,超脫塵世的煩惱。將語言文字與思想內涵貫通起來教學文言文有一定難度,但我們應該竭力去探索和研究。
很多語文老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過于注重文言知識的輸送,而在文言閱讀能力方面的訓練嚴重不足。很多學生在考場上面對一篇全新的文言文,不知所云,一籌莫展?!笆谥贼~莫如授之以漁?!迸c其交給學生一堆僵死的文言知識,不如教給學生解讀文言文的方法和技能。正如游泳健將不是嘴巴講出來的,而是下水訓練得來的。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不可迷信所謂“秘笈”,不要指望一蹴而就,要有打“持久戰(zhàn)”,進行長期科學訓練的精神準備。訓練時須強化積累與梳理。一是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活用、古今義、通假字、特殊與固定句式等規(guī)律性知識。二是積累閱讀經驗和方法,如揣摩大意、猜測詞義的經驗和方法等。通過一定量的文言語段的閱讀訓練,從中提煉出最重要的文言知識,同時獲得文言閱讀的語感,提高閱讀文言文的速度和準度。本人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經常從教材中選取段落,不標點不分段,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斷句、標點、翻譯,而后再令其打開課文對照檢查,自我矯正,自我評價。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及時反饋,效果極佳。教師還應該選擇一些課外的饒有趣味的文言語段進行訓練,從中領悟文言文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因為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思想文化有別,文言文與現代文在思想感情和表達方式上有些隔膜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因而,當代學生閱讀文言文,必然會有一個感知、吸收、消化的過程。文言文教學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開始,不斷親近文言,走進文言。在培養(yǎng)語感方面,誦讀法成效顯著。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教學特別強調誦讀,甚至鼓勵吟唱。當然,古代“吟唱”的腔調恐怕難為當代中學生所接受;但“吟誦”藝術仍值得我們去研究,吸收其合理內核,創(chuàng)作合適的曲調供學生唱讀也未為不可。令人憂慮的是,當今的語文課堂似乎很難聽到瑯瑯書聲了,而文言文教學更是如此。有些教師只是在對外開課時才表演性地讓學生誦讀幾遍,多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日常教學更不會把“誦讀”當回事。語文教育家黎錦熙先生早在《中學國文教學改革案》中特別誦讀,所謂:“聲入心通”,從而“既得于心,而應于手”。他還說:“若一霎時之‘眼到與偶然間之‘心到相合,而‘口則長期不到,如今學生之聽講文言文者,則其效果必等于零無異也?!蔽覀円母餀C械注入式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又要防止忽視“口治”的傾向。這樣,才能保證文言文教學在有限的課時內取得一定的實效。
[作者通聯(lián):新疆伊寧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