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
肝臟“沉默”又“頑強”,所以它在“生病”時也很少引發(fā)疼痛等身體不適,需要通過肝功能檢查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病變。肝功能檢查是通過各種生化試驗方法檢測與肝臟功能代謝有關的各項指標,以反映肝臟功能基本狀況的檢查。肝臟功能多樣,對應的肝功能檢查方法也不少,主要可以分為4類:反映肝細胞損傷的檢驗、反映肝臟排泄功能的檢驗、反映肝臟儲備功能的檢驗和反映肝臟間質變化的檢驗。
其中,反映肝細胞損傷的檢驗主要是檢測血清酶的水平,如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等。其中ALT是反映肝細胞損傷最敏感的指標,通常是最先出現(xiàn)異常的指標,當肝臟存在炎癥或者肝臟受損時ALT值就會升高。另外,醫(yī)生還可從AST與ALT的比值初步判定病因,如AST∶ALT>2∶1可能是酒精性肝炎或肝癌轉移;AST∶ALT<1∶1可能是病毒性肝炎、急性肝損傷或膽管阻塞。
反映肝臟排泄功能的指標主要有總膽紅素(TBil)、直間接膽紅素、尿膽紅素、尿膽原、血膽汁酸(TBA)、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及堿性磷酸酶(ALP)水平。若這些指標的檢驗結果出現(xiàn)異常升高,多提示肝細胞變性壞死、膽紅素代謝障礙或者肝內膽汁淤積。
肝臟的儲備功能則主要通過檢測血漿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時間(PT),來觀察肝臟合成功能以反映。ALb下降多提示蛋白合成能力減弱,PT延長提示各種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這種情況多見于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
反映肝臟間質變化的檢驗主要包括:血清蛋白電泳(用電泳方法測定血清中各類蛋白占總蛋白的百分比),可用于肝硬化、急性肝壞死、傳染性肝炎等疾病的鑒別診斷;γ-球蛋白水平,通過其增高程度可評價慢性肝病的演變和預后;透明質酸、板層素、Ⅲ型前膠原肽和IV型膠原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臟內皮細胞、貯脂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變化,與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密切相關。
以上這些檢查都可以通過抽血化驗實現(xiàn),為了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受檢者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在肝功能檢查需要保持空腹狀態(tài),禁食8~12小時。因為進食之后肝臟會進行物質代謝等生理活動,當食物中的某些營養(yǎng)物質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就可能導致一些化驗指標出現(xiàn)異常。除此之外,肝功能檢查前一天不要喝酒,不要吃高膽固醇、高蛋白、太辛辣油膩的食物,也不要食用含有豐富胡蘿卜素/葉黃素的食物。
其次,在肝功能檢驗前幾天還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不熬夜;肝功能檢查當天早上不能進行體育鍛煉或劇烈運動,應到醫(yī)院后安靜休息20分鐘后再抽血化驗。
再者,某些藥物會對肝臟造成損傷,如抗結核藥物、含有色素類藥物等,如果病情允許最好在肝功能檢查前停用此類藥物,或者在檢驗當天告訴醫(yī)生自己的用藥情況。
最后,如果患有感冒,最好等感冒痊愈7天后再進行肝功能檢查。骨折恢復期等身體狀況不佳時也會影響檢查結果,最好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