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剛 方司晨
摘 要:司法責任制改革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在案件分配中實現了“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工作機制,為案件辦理的公平公正奠定了基礎。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新要求的提出,現有分案模型的分案因素單一、分案功能簡單、無法適應改革要求等問題逐步顯現。檢察機關應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以案件難易、檢察官能力、辦案風險、工作量均衡為指標要素的智能化分案模型,提升分案工作的規(guī)范化和科學性,以適應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工作的新要求。
關鍵詞:隨機分案 指定分案 智能分案 分案模型
檢察機關的案件分配是指對進入檢察環(huán)節(jié)辦理的案件根據一定規(guī)則分配到相應的辦案組織,分案是辦案的首要和必經環(huán)節(jié),也是案件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根據最高檢《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要求,自2015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實現了“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案件承辦確定機制,辦人情案、關系案問題大為減少,分案工作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檢察改革新要求的提出和檢察業(yè)務信息化的發(fā)展,當前分案模式的管控規(guī)則不細化、分案數量不均衡、案件難度不考量、規(guī)避和干預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逐步顯現。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分案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在工作飽和度的約束條件下實現優(yōu)化分配[1],是從案件管理角度激活檢察辦案內生動力的有效方法。
一、智能化分案的現實價值
當前案件分配模型主要是從“辦案機構”到“輪案組織”再到“辦案人”三個步驟,而從智能化角度分析,還需要綜合考慮案件難易度、數量均衡、辦案風險、檢察官專長等多種因素,將案件更加科學合理地分配到辦案人手中。實現智能化分案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
(一)智能化分案是建立公正高效權威檢察權運行機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首先,分案是辦案的前置環(huán)節(jié),實現智能化分案,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外部因素干預,規(guī)避辦理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在源頭上確保案件辦理質量。其次,實現智能化分案,讓計算機在更加科學合理的預設條件下完成分案工作,將有效解決現階段制約分案效率的各類問題,分案質效將再次得到大幅提升。最后,智能化分案將有力推進檢察辦案專業(yè)化建設,分案的目的是精準確定專業(yè)辦理主體,科學運用專業(yè)辦案力量,實現智能化分案,讓案與人更加匹配,達到案件質量有保障、辦案能力有提升、檢察公信有增強的多贏效果。
(二)智能化分案是強化檢察內部監(jiān)督、提升管理質效的重要途徑
分案是案管部門受理案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案管部門履行內部監(jiān)督職責的重要形式。但目前由于分案標準不夠清晰、分案規(guī)則相對單一等因素影響,導致分案環(huán)節(jié)的內部監(jiān)督管理效果不理想,特別是2018年內設機構改革后,案件分配標準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以往簡單根據案件類型確定承辦部門的情形不復存在。受此影響,部分地方檢察機關在分案工作中出現了手動分案、模糊分案、慣性分案和隨意分案等情況。實現智能化分案,可以借助技術手段全面落實分案工作新需求,實現精準分配和最優(yōu)分配,達到程序和結果、案和人的最佳匹配。
(三)智能化分案是推進法治信息化工程的重要內容
法治信息化工程是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工程項目,是在遵循司法規(guī)律和檢察權運行規(guī)律的基礎上,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檢察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按照最高檢規(guī)劃,法治信息化工程包括智慧辦案和智慧案管兩部分,其中智慧案管建設目標之一就是實現案件流程管理自動化[2],而案件流程管理自動化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實現智能化分案。因此,實現智能化分案,既是全面推進法治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智能化案件管理的必由之路。
二、現行分案模型的不足
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檢察機關先后開展了員額制改革、捕訴一體改革、檢察官業(yè)績考評機制建設、同一律師代理同一檢察官辦理案件清查等改革措施,對分案工作提出了更高新要求,現行分案模型的不足也逐步顯現。
(一)分案因素考量單一
分案工作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對案件進行很多實質化的判斷,特別是內設機構改革后,“四大檢察”多業(yè)務職能布局更加突出了專業(yè)化建設,對分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傳統利用案件類型、移送機關等因素判斷案件內部分配結果之外,一些案件還需要借助法律專業(yè)知識進行深層判斷。比如刑事檢察部門,需要掌握刑事罪名的劃分,還要準確區(qū)分一些相似罪名、互涉罪名。現行分案模型考量因素單一,無法有效滿足新要求。
(二)分案模型功能簡單
檢察業(yè)務應用系統分案模型均采用“二叉樹”形式,其優(yōu)勢是簡單明了,邏輯清晰,操作簡潔。但隨著檢察機關內設機構的改革,全國各地檢察院內設部門設置并非一致,很多地方檢察院還有自己的專屬要求。如設置“簡案快辦”組,專門負責辦理交通肇事和危險駕駛案件;要求重罪檢察部既要管轄規(guī)定的重罪案件,還要管轄新增的海事機構移送案件以及涉及特定專項活動的案件等?,F行叉樹分案模型判斷條件不足、設置不靈活、功能單一等問題逐步顯現。
(三)無法適應改革要求
隨著司法體制改革及檢察改革的不斷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背景下建立的案件分配機制已無法有效適應新要求。如現行的大循環(huán)分案模式,容易造成短期內案件質量發(fā)生波動、辦案效率有所下滑[3],不利于檢察專業(yè)化建設;簡單或復雜案件的差異、不同部門之間案件數量的差異,在檢察官績效考核問題上,也應當進一步明確[4];現行分案模型缺乏對廉政風險因素的判斷,無法規(guī)避承辦檢察官與案件當事人或代理律師的不當關系等。
三、智能化分案模型的設計
針對現行分案機制和模型存在的問題,可以考慮借助現代信息科技手段進行智能再造,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案件分配體系,從根本上破解難題。
(一)智能識別案件難易程度
智能識別案件難易程度就是以數值方法來區(qū)分不同案件之間的難易程度,直觀呈現待分配案件的預期工作量。[5]本文主要針對刑事檢察領域的一審公訴業(yè)務,提出可借鑒的案件難易程度智能識別方案和模型。我們?yōu)橐粚徆V案件設置難易程度判定指標,主要有當事人人數、犯罪事實筆數、卷宗冊數、犯罪時間跨度(從犯罪時間到追訴時間)、所涉罪名劃分、社會關注熱度等。其中案件當事人人數、犯罪事實筆數、卷宗冊數體現審查工作量大小;犯罪時間跨度、所涉罪名劃分體現案件難易程度;社會關注熱度體現案件影響大小。六項指標中,根據具體情況分配權重系數,比如案件當事人指標中區(qū)分主犯和從犯、嫌疑人和被害人分別給予一定的權重系數(如主犯為1,從犯為0.6,被害人為0.1);犯罪事實指標中,每增加一筆數值就加2;卷宗冊數指標中,每增加一卷數值就加0.2;犯罪時間跨度指標中,每多一年數值就加0.2;所涉罪名指標中,區(qū)分為罪名數量和罪名是否有司法解釋或指導意見,如有專門司法解釋或指導意見的罪名數值加1,沒有的則數值加2;社會關注熱度指標中,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予以配分,這樣就構建起來一個基本的案件難易復雜程度計算模型。
(二)智能構建檢察官屬性畫像
檢察官屬性畫像主要是指檢察官所具有的影響辦案數量和質量的因素和指標。檢察官屬性畫像主要包含工作能量、能力專長、工作經驗、所任職務、案件質量等。其中工作能量體現檢察官的精力和精神,能力專長體現檢察官的擅長領域,工作經驗體現檢察官的資歷和經歷,所任職務體現檢察官的職能定位和工作要求,案件質量體現檢察官辦案效果和獎懲情況。以上五項檢察官屬性,需要借助人事信息和案件質量評價信息等來取值認定。在指標運用上,一方面要綜合判定,按照權重給出檢察官整體屬性得分,作為案件分配的基礎考量因素;另一方面也要突出檢察官的個體屬性,作為案件分配的特別考量因素。這樣既可以確保在“面”上所有案件都可以完成分配,還能在“點”上實現最佳匹配。
(三)智能規(guī)避辦案風險因素
對于可能影響檢察官公正辦理案件的案外因素,也應當納入案件分配的考慮范疇。通過預先對各項風險進行智能識別和規(guī)避,確保案件辦理不受影響。需要考慮的風險因素主要有委托律師關系、廉政風險、回避規(guī)定等。委托律師關系因素主要體現檢察官與律師的正常業(yè)務交流,廉政風險因素主要體現檢察官不受外界影響干擾案件處理,“三個規(guī)定”、回避規(guī)定則主要落實法律法規(guī)對檢察官履職回避的要求。要充分整合運用現存各類系統提取上述因素信息,如律師信息,可通過司法部律師數據庫來獲??;廉政風險信息和回避信息,可通過全國檢察機關重大事項填報系統、檢察業(yè)務應用系統和“三個規(guī)定”填錄系統來獲取。
(四)智能均衡檢察官辦案數量和工作總量
如何在確保辦案質量的前提下均衡檢察官的辦案數量,需要綜合考慮多項因素。一是要辦案總數均衡,但數量均衡不代表數量一樣,其涉及的因素主要有院內平衡(即輪案組外平衡)、業(yè)績考評、領導辦案等。其中院內平衡解決目前檢察業(yè)務系統存在的組內平衡問題,實現檢察官辦案數量的整體均衡;業(yè)績考評解決檢察官基礎辦案數量問題,實現檢察官績效考核達標;領導辦案則解決司法責任制改革要求檢察長和其他院領導辦案比例的問題,確保領導辦案數量達標。二是要在辦案件量均衡,為在辦案件較多的檢察官提供緩沖,主要涉及因素有在辦案件數量和在辦案件進度。其中在辦案件數量體現當前工作量,在辦案件進度體現當前工作壓力。三是要考慮一些非常規(guī)因素,主要有同一規(guī)則、互斥規(guī)則、變更辦案人等,這些例外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案件分配結果。四是要設置案件量均衡監(jiān)測反饋機制,即在案件分配系統運用以上規(guī)則實施案件分配后,監(jiān)測機制要實時統計、計算當前案件量分配情況,并將監(jiān)測結果反饋給分案系統,及時地智能調整案件分配策略,以達到整體均衡目標。
*本文為最高人民檢察院2021年度檢察理論研究課題“檢察機關案件流程監(jiān)控智能化機制研究”(GJ2021C07)的階段性成果。
**最高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辦公室人民監(jiān)督員工作處處長、正高級工程師[100726]
***湖北省英山縣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辦公室三級檢察官[438700]
[1] 參見王小新:《法院分案系統的檢視和重構——以X法院刑事案件分配為例》,《法律適用》2016年第4期。
[2] 參見申國軍:《“智慧案管”體系建設與實施路徑》,《人民檢察》2021年第21-22期。
[3] 參見張巨:《新時代人民法院科學化分案機制的構建—以分案機制為切入,提升司法公信力》,《法制博覽》2022年第28期。
[4] 參見韓鈺佳:《論檢察院案件承辦確定機制》,《法制與社會》2019年第14期。
[5] 參見劉國媛、聞洲:《“大數據”條件下檢察分案機制之完善》,《人民檢察》201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