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平 宋曉麗 羅洪建
肝外膽管細胞癌(EHCC)發(fā)生率約占腸道惡性腫瘤的75%,EHCC生長慢,且瘤體小,呈局部浸潤生長,發(fā)病早期無典型癥狀,待患者出現(xiàn)腹痛、黃疸及轉氨酶升高時已進入中晚期,預后較差[1]。有效提高EHCC檢出率并進行準確分期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所在。目前常規(guī)用于診斷EHCC的影像學方法包括CT、核磁共振、超聲等,但靈敏度及特異度均有限,無法為EHCC的術前診斷及分期提供準確信息[2-3]。18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fā)射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術(18F-FDGPET/CT)屬于一種采用正電子核素進行放射性示蹤顯像技術,將PET功能顯像與CT精細解剖結構形態(tài)影像學功能集于一身,可對病灶形態(tài)病變進行評估,觀察病灶病理生理變化[4]。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18F-FDGPET/CT對EHCC術前診斷及分期的應用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于洛陽石化醫(yī)院收治的96例疑為EHCC患者的臨床資料。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颊咧心行?3例,女性43例;年齡24~77歲,平均年齡(60.83±4.26)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8~29.5 kg/m2,平均BMI(23.71±1.30)kg/m2;腫瘤直徑12~55 mm,平均腫瘤直徑(31.08±3.75)mm。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較為完整;②患者均行剖腹探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排除標準:①行為異常,患有精神疾病;②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
1.3.1 18F-FDGPET/CT檢查 96例患者均采用18F-FDGPET/CT檢查,檢查前控制患者血糖<8.5 mmol/L,并禁食6 h,采用Discovery ST16 PETCT儀(美國通用公司提供)檢查,靜臥20 min后,給予3.5~5.5 MBq/kg的18F-FDGPET/CT靜脈注射,注射后靜臥60 min,隨后行18F-FDGPET/CT掃描,將顱頂至股骨上段設為掃描范圍,設定CT掃描參數(shù):電流80~150 mA,電壓120 kV,重建層厚5 mm,層厚3.27 mm,床速50 mm/s;設定PET掃描參數(shù):迭代次數(shù)和子集分別為3、21,矩陣168×168;進行三維采集,獲取矢狀位、橫斷位及冠狀位圖像,并采用視覺分析觀察病變情況,陽性判斷標準:膽道梗阻末端存在高于周圍組織的放射性攝取。
1.3.2 治療方法 在行18F-FDGPET/CT檢查后2周內,患者進行剖腹探查,對病灶位置、范圍及浸潤程度進行評估,若存在腹膜結節(jié)或肝臟結節(jié),需進行病理檢查,針對病灶可切除患者,完成腫瘤病灶切除術及淋巴結清掃術,并行病理檢查,采取姑息性膽囊切除方法處理無法完整病灶切除患者。
(1)統(tǒng)計病理學檢查結果。(2)計算18F-FDGPET/CT診斷EHCC結果。(3)計算18F-FDGPET/CT診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結果。
應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Kappa>0.75表明一致性極好,0.4~0.75表明一致性較為理想,<0.4表明一致性差),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6例疑為EHCC患者經病理檢查證實良性21例,惡性75例。見表1。
表1 病理檢查結果分析
18F-FDGPET/CT診斷EHCC誤診4例,漏診19例,18F-FDGPET/CT診斷EHCC敏感度為74.67%(56/75),特異度為80.95%(17/21),準確率為76.04%(73/96),18F-FDGPET/CT診斷EHCC結果與病理結果一致性較為理想(Kappa=0.442,P<0.05)。見表2。
表2 18F-FDGPET/CT診斷EHCC結果/例
75例EHCC患者中出現(xiàn)區(qū)域淋巴結轉移28例,遠處轉移4例;18F-FDGPET/CT診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敏感度為60.71%(17/28),特異度為89.36%(42/47);準確率為78.67%(59/75),18F-FDGPET/CT診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結果與病理結果一致性較為理想(Kappa=0.523,P<0.05);18F-FDGPET/CT診斷遠處轉移敏感度為75.00%(3/4),特異度為94.37%(67/71);準確率為93.33%(70/75),18F-FDGPET/CT診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結果與病理結果一致性較為理想(Kappa=0.512,P<0.05)。見表3、4。
表3 18F-FDGPET/CT診斷EHCC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結果/例
表4 18F-FDGPET/CT診斷EHCC遠處轉移結果/例
EHCC屬于常見的肝管細胞癌類型,60%~70%的EHCC發(fā)生于肝門部。膽管結石、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為導致EHCC的重要原因,由于EHCC解剖位置特殊,多數(shù)EHCC患者術后預后較差,術前準確診斷EHCC并進行分期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影響[5]。目前EHCC的術前診斷主要以腫瘤標志物、磁共振成像及CT等為主,但上述方法診斷準確率不高,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6]。
PET是一種功能代謝顯像模式,顯像是利用正電子示蹤劑特異地參加腫瘤代謝活動特性,可對腫瘤組織中特殊的代謝變化進行顯示[7-8]。與良性腫瘤相比,惡性腫瘤代謝較為旺盛,對示蹤劑攝取較高,故可對腫瘤良惡性進行鑒別診斷[9]。PET顯像有利于發(fā)現(xiàn)腫瘤原發(fā)病灶,并可對腫瘤遠處轉移灶進行探查,了解腫瘤全身累及的范圍,指導臨床對腫瘤正確分級、分期[10-11]。PET在對EHCC定性診斷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對EHCC解剖缺乏準確定位,PET/CT利用多排CT高空間分辨率,可對解剖結構進行清晰顯示,結合PET顯像與CT顯像,可在觀察腫瘤精確解剖定位外,能夠對其代謝異常、病變與周圍組織關系進行評估,提高EHCC診斷準確性[12-13]。對原發(fā)病灶的診斷關鍵在于定性診斷,而區(qū)域淋巴結轉移與否及是否存在遠處轉移決定著患者的預后[14-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8F-FDGPET/CT診斷EHCC敏感度為74.67%,特異度為80.95%,準確率為76.04%,18F-FDGPET/CT診斷EHCC結果與病理結果一致性較為理想(Kappa=0.442);75例EHCC患者中出現(xiàn)區(qū)域淋巴結轉移28例,遠處轉移4例;18F-FDGPET/CT診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敏感度為60.71%,特異度為89.36%;準確率為78.67%,18F-FDGPET/CT診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結果與病理結果一致性較為理想(Kappa=0.523);18F-FDGPET/CT診斷遠處轉移敏感度為75.00%,特異度為94.37%;準確率為93.33%,18F-FDGPET/CT診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結果與病理結果一致性較為理想(Kappa=0.512)。提示出18F-FDGPET/CT在EHCC定性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價值,有利于檢出EHCC,同時可發(fā)現(xiàn)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灶,為臨床EHCC的術前診斷及分期提供參考,幫助患者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相信隨著醫(yī)師閱片能力的不斷提高及顯像技術、顯像劑的不斷改進,18F-FDGPET/CT在EHCC中的診斷價值會獲得更多肯定。
綜上所述,18F-FDGPET/CT作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在鑒別診斷EHCC及分期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診斷準確率較高,有利于為EHCC術前診斷及分期提供確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