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猴子嶺石亭敘》碑位于韶關市乳源縣大橋鎮(zhèn)心韓亭內(nèi),記載了清代乳源縣城北上大橋鎮(zhèn)的路線、猴子嶺的地理地貌、韓愈貶官過此的歷史和興建心韓亭的事跡等內(nèi)容,是西京古道上重要的古碑刻之一。為了保持碑文的原真性,文章先將原碑文抄錄下來,再進行點校和考釋。
關鍵詞:碑文;校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3.001
1 《猴子嶺石亭敘》碑概況
《猴子嶺石亭敘》碑(圖1)現(xiàn)立于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zhèn)紅云村委會猴子嶺心韓亭(圖2)北門內(nèi)東側墻角,GPS坐標為北緯25°00′40.404576″,東經(jīng)113°07′44.775732″,海拔713.46m。碑體用整塊青石板制成,長方形,長152cm,寬60cm,厚18cm。頂部呈梯形,左右兩邊陰刻單線鳳尾紋,下部陰刻單線蓮花座紋。下有長方形碑座,長8cm,寬40cm,高13cm,亦是用青石塊制成。碑文為繁體楷書,陰刻,筆畫工整、清晰。全文共計463字,主要記述了清代乳源縣城北上大橋鎮(zhèn)的路線、猴子嶺的地理地貌、韓愈貶官過此的歷史和興建心韓亭的事跡等內(nèi)容。猴子嶺心韓亭是乳源縣西京古道猴子嶺段的重要文物點,現(xiàn)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其文化內(nèi)涵至今鮮有研究,因此對《猴子嶺石亭敘》碑文的校釋意義重大。前人對古碑文的點校一般容易在碑文抄錄方面出現(xiàn)錯漏,此后以訛傳訛,一錯再錯。為了避免此等情況出現(xiàn),筆者先將原碑文原封不動地抄錄下來,后再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展開校釋,兩相對比,以便諸位行家堪錯。
2 《猴子嶺石亭敘》碑文
原碑文抄錄如下:
猴子嶺? 敘
今上龍飛之十□載春縣令有勞民勸相事余也躬値之近郊旣徧爰走西偏縁邑治居縣之東其西北地最廣而自縣城臘嶺過風門五十里許而上梯雲(yún)之山又四十里許而至通濟橋村其前望壁立直上﨑嶇最難行者則所呼猴子嶺也是嶺也上通三楚下達百粵必由之路離大橋民居相距十里行者??嗥潆U且峻既無從別開平坦之途而又無茂林脩竹稍資障蔽蓋此嶺居萬仞山巔風雪矚天於茲爲甚爰攷古蹟嶺巔白牛坪有韓文公墓焉公以忤上貶粵嶺者再爲連州牧經(jīng)於斯豈其卒於斯而窆於斯噫地以人傳猴子嶺白牛坪之幸也次年冬貢生羅正璠慨梋百餘金請匠建石亭於嶺巔之坪以行者得爲憇息名之曰心韓亭此物此志也夫余聞羅生倡捐義倉以周人急建大亭於郴宜莊道置□□□以埀乆葺橋道在所不吝而且冬出纊緼寒者溫之夏分笠扇熱者涼之今此亭也豈特人 之溫涼芬有 窮之溫涼矣夫在王政修理橋梁道 每 爲之勢難專致而 令爲政先其急務未睱及此竊喜羅生樂善不倦實有助焉 則余敘羅生以爲勞民勸相之一端也邑之善士母亦有於斯文
賜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文林郎知韶州府乳源縣事加三級紀録六次叚廷機撰
龍飛乾隆拾捌年次癸酉仲冬月十九日穀旦
碑文點校如下:
猴子嶺石亭敘
今上龍飛之十□載春,縣令有勞民勸相事。余也,躬值之。近郊既遍,爰走西偏緣。邑治居縣之東,其西北地最廣而險。自縣城逾臘嶺,過風門,五十里許,而上梯云之山。又四十里許,而至通濟橋村。其前望壁立直上,崎嶇最難行者,則俗所呼“猴子嶺”也。是嶺也,上通三楚,下達百粵,必由之路,離大橋民居相距十里。行者常苦其險且峻,既無從別開平坦之途,而又無茂林修竹稍資障蔽。蓋此嶺居萬仞山巔,風雪矚天,于茲為甚。爰考古跡,嶺巔白牛坪有韓文公墓焉。公以忤上,貶粵嶺者,再為連州牧,路經(jīng)于斯。豈其卒于斯,而窆于斯歟?噫!地以人傳,猴子嶺白牛坪之幸也。次年冬,貢生羅正璠慨捐百余金,請匠建石亭于嶺巔之坪,以停行者得為憩息,名之曰“心韓亭”。此物,此志也。夫余聞羅生倡捐義倉以周人急,建大亭于郴宜莊道,置□□□以垂永久。修葺橋道,在所不吝。而且冬出纊缊,寒者溫之;夏分笠扇,熱者涼之。今此亭也,豈特人給之溫涼?芬有無窮之溫涼矣!夫在王政,修理橋梁道路,每歲為之,勢難專致。而縣令為政,先其急務,未睱及此。竊喜羅生樂善不倦,實有助焉。然則,余敘羅生,即以為勞民勸相之一端也。邑之善士,毋亦有感于斯文。
賜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文林郎、知韶州府乳源縣事,加三級,紀錄六次叚廷機撰。
龍飛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仲冬月,十九日谷旦。
3 《猴子嶺石亭敘》碑文內(nèi)容校釋
碑文中共缺了4個字,均是被人鑿爛的,無法辨認。其中第一處缺字“十□載春”,應為年份,參考立碑的時間為乾隆十八年冬,碑文記載“次年冬”貢生羅正璠捐金建亭,碑記一般立于建亭之后,因此該缺字當為“七”;其余三個缺字連在一起,具體何字難以推斷,結合上下文推測可能是“置辦田產(chǎn)”之意。
“龍飛”意為帝王的興起或即位,出自《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碧拼?jīng)學家孔穎達在《周易正義》①中疏:“正義曰: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德備天下,為萬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見此居王位之大人。”“龍飛”一詞用于喻指帝王的興起可早至東漢張衡的《東京賦》:“我世祖忿之,乃龍飛白水,鳳翔參墟。”其后多用此意,正如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②中所言:“至如諸子短書,雜家小說,論逆臣則呼為問鼎,稱巨寇則目以長鯨。邦國初基,皆云草昧;帝王兆跡,必號龍飛?!彼未院?,帝王登基亦稱“龍飛”。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③中寫道:“本州則立狀元坊額牌所居之側,以為榮耀。州縣亦皆迎迓,設宴慶賀。如遇龍飛年分,則三魁黃甲及其余進士,皆倍加恩例,卻與常年不同,則狀元可除下郡通判?!泵髑鍟r期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④中曰:“皇帝即位曰龍飛,人臣覲君曰虎拜?!贝藭r“龍飛”一詞的含義已是老少皆知。韶關已發(fā)現(xiàn)的出現(xiàn)“龍飛”一詞的古碑刻也基本是明清時期的,目前最早的見于乳源縣大橋鎮(zhèn)深源村金花祠內(nèi)的龍飛萬歷三十八年(1610)《重建廟記》碑,基本與《幼學瓊林》的編著、普及時間保持一致。
“縣令”之名源于周代,始名“縣正”,后稱“縣令”“縣長”,是一縣的行政主官。唐代杜佑在《通典·職官志》⑤中明確記載:“縣令:周官有縣正(四百里為縣),各掌其縣之政令而賞罰之?!庇衷唬骸皾h制……凡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皆秦制也,漢因之?!碧拼郧岸嘌瓭h制,及至宋代,在“縣令”之職中多了個“知縣事(知縣)”的稱呼?!端问贰ぢ毠僦尽发掭d:“縣令:建隆元年,令天下諸縣除赤、畿外,有望、緊、上、中、下。掌總治民政、勸課農(nóng)、桑、平?jīng)Q獄訟……若京、朝、幕官則為知縣事,有戍兵則兼兵馬都監(jiān)或監(jiān)押?!庇纱丝梢姡翱h令”與“知縣”兩者的區(qū)別在于“知縣”是由朝廷直接指派的,權力比“縣令”大,可掌管縣中的軍事。到了明代,“知縣”正式取代“縣令”成為官名?!睹魇贰ぢ毠僦尽发咧杏涊d:“縣。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屬,典史一人。知縣,掌一縣之政……縣丞、主簿分掌糧馬、巡捕之事。典史典文移出納。如無縣丞,或無主簿,則分領丞簿職?!庇帧皡窃辏?367),定縣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知縣從六品;六萬石以下為中縣,知縣正七品;三萬石以下為下縣,知縣從七品。已,并為正七品?!币簿褪钦f明代“知縣”的職能等同于以前的“縣令”,不再具備掌管軍事的權力,而且同為“知縣”,處于不同等級的縣品級也有所不同。清代的縣制基本與明代相同,只是“知縣”的品級基本統(tǒng)一為正七品。據(jù)《清史稿·職官志》⑧載:“縣:知縣一人。正七品??h丞一人。正八品。主簿無定員。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知縣掌一縣治理,決訟斷辟,勸農(nóng)賑貧,討猾除奸,興養(yǎng)立教。凡貢士、讀法、養(yǎng)老、祀神,靡所不綜?!贝送猓宕墓賳T有一種行政獎勵制度,名為“議敘”,是對考績優(yōu)異的官員予以的獎勵,分為加級和紀錄兩種?!稓J定大清會典·吏部》⑨載:“凡議敘之法有二:一曰紀錄,其等三:計以次,有紀錄一次、紀錄二次、紀錄三次之別。二曰加級:計以級,有加一級、加二級、加三級之別,合之,其等十有二;自紀錄一次至紀錄三次其上為加一級,又自加一級紀錄一次,至加一級紀錄三次,其上為加二級,加二級以上紀錄如之,至加三級而止,凡十二等?!庇衷疲骸笆迟赫撸呵滟E大員,有議敘加級食俸者,皆照所加之級支俸。予銜者:凡加級給予升銜者,即照所加之級換給頂戴,得旨乃準焉?!庇纱丝梢?,“議敘”制每紀錄四次即可加一級,最高加三級,其與官員的薪俸和官銜掛鉤。但在實際情況中,由于紀錄、加級并不難得,甚至捐納都可以,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⑩中有記載:“(乾隆三十年)各省文武官員,捐給牛種找墾荒地十頃,捐銀一百兩者,準紀錄一次;四十頃,捐銀四百兩者,準隨帶加一級?!彼源蠖鄾]有依照《大清會典》中的規(guī)定執(zhí)行,而且紀錄和加級往往分開計算,因此就出現(xiàn)了“加三級,紀錄六次”的情況。更有甚者,在乳源縣乳城鎮(zhèn)大東村委肖屋村肖氏祠堂內(nèi)保存的一塊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告示碑中出現(xiàn)“特授乳源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李”的現(xiàn)象。
“勞民勸相”語出《周易·井》:“【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笨追f達在《周易正義》中疏:“勞謂勞賚,相猶助也。井之為義,汲養(yǎng)而不窮。君子以勞來之恩,勤恤民隱,勸助百姓,使有成功,則此養(yǎng)而不窮也?!薄皠谫l”亦作“勞徠”“勞來”,意為以恩德招之使來?!稘h書·平當傳》k載:“平當字子思……頃之,使行流民幽州。舉奏刺史二千石勞徠有意者,言勃海鹽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顏師古注:“勞者,恤其勤勞也。徠者,以恩招徠也。”“勞民”即指關心、慰勞民眾,使其能夠安居樂業(yè)?!熬印敝傅氖翘幱谏鐣芾黼A層的人?!睹献印る墓稀穕載:“孟子曰:‘夫滕,壤地偏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薄熬印迸c“野人”相對,即指統(tǒng)治階層?!扒谛裘耠[”意為關懷人民的疾苦?!稏|京賦》曰:“(天子)乃羨公侯卿士,登自東除,訪萬機,詢朝政,勤恤民隱,而除其眚。”“勸相”即“勸助”,教育百姓互相幫助。宋魏新之在《春日田園雜興》詩中云:“東郊勸相何煩爾,農(nóng)圃吾生自合忙。”“勞民勸相”之意即為體恤、慰問百姓,關懷其疾苦,使其能夠相互幫助,此即是知縣治民之責。
清代乳源縣治在乳源縣的東部,西距今韶關市區(qū)約25千米??h署于明洪武元年,由知縣張安仁遷建于洲頭津,即在今乳城鎮(zhèn)洲街、大聯(lián)一帶?!芭D嶺”“風門”“梯云之山”“通濟橋村”俱是乳源縣境內(nèi)的地名。據(jù)《清康熙二十六年乳源縣志(點注本)》m(以下簡稱《縣志》)記載:“臘嶺:縣西五里,高百仞,長約二里,壁立峭拔,夏日常寒,為五嶺之一,亦名騎田嶺(注:騎田嶺在湖南宜章、郴縣間,又有上嶺山、黃箱山、臘嶺、桂陽嶺等七八個名字。最高峰海拔1510米。此處稱乳源的臘嶺是‘五嶺之一’,屬張冠李戴,強為附會)?!薄帮L門山:縣西十五里,兩山交立,中通一逕,夏日多風,故名。古西京路?!薄疤菰茙X:縣西五十里,高出云漠(漢),升[躡]如梯,路通梅花,至湖廣宜章。石壁殘碑,訛不可讀,俗呼梯上、梯下?!薄巴鷺颍涸诳h西一百里,鄉(xiāng)民饒仁建?!薄翱h西”指的是乳源縣的西北方向,這條知縣去縣邑西北尋訪民情所走的線路正是西京古道。《縣志》載:“西京路:縣西,由大富橋上臘嶺。相傳古西京路,由臘嶺過風門關下至燕口,唐武德間開,歲久?(蓁)[蕪]。嘉靖十二年(1533),義民劉浚等以石為砌坦;萬歷三十三年(1605),知縣吳邦俊益闊大之。自臘嶺直至宜章二百余里許,楚粵[往]來之人皆稱便焉?!?/p>
猴子嶺位于乳源縣大橋鎮(zhèn)通濟橋西北約3千米處,相傳古時因當?shù)睾镒映扇憾妹?,與大橋鎮(zhèn)之間有古道相通,分別是西京古道猴子嶺段和西京古道五里橋段。根據(jù)實地測量,兩段古道現(xiàn)存的長度分別是1.8千米和1.1千米,兩段古道之間被京港澳高速和249省道截斷了約1千米。因此“離大橋民居相距十里”大概也只是個約數(shù),相距七八里還是有的。猴子嶺地勢西高東低,石灰?guī)r山體,山上植被以茅草和低矮的灌木叢為主。西面山頂有一片較為廣闊的平地,名為“白牛坪”,屬今紅云村之地?!犊h志》載:“白牛坪,相傳此地曾產(chǎn)白牛,故名。路上石磴險峻,坪高若在穴(天)中,寒冬風雨隨即凝霜[雪],頃間深(厚)至二三尺。又名藍關。知縣裘秉鈁建韓昌黎祠于上?!薄鞍着!?,即白色的牛,唐司空圖《涔陽渡》詩云:“兩岸蘆花正蕭颯,渚煙深處白牛歸?!卑着F菏俏骶┕诺郎现匾墓?jié)點之一,據(jù)《縣志》記載,清代在此地建有公館(驛站)一座,以供過往官差和旅客歇宿。猴子嶺東面山坡較為筆直、陡峭,高低落差較大。心韓亭正位于山頂與山坡的分界線上,海拔為715米。通濟橋位于大橋河之上,海拔為384米。兩者之間高差為331米。因此從大橋鎮(zhèn)往西北方向看,猴子嶺就如同一道高聳入云的墻壁一般。
韓文公,即韓愈,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謚號“文”。據(jù)史書記載,其一生中有三次入粵。第一次是在三歲時跟隨堂兄韓會貶官入粵,《新唐書·韓愈傳》n載:“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因年齡太小,并未造成影響。第二次是在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因上表論宮市之弊,被貶為陽山令?!杜f唐書·韓愈傳》o載:“德宗晚年……愈嘗上章數(shù)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山陽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新唐書·韓愈傳》則載:“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第三次則是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因上疏諫迎佛骨事,被貶為潮州刺史?!杜f唐書·韓愈傳》載:“疏奏,憲宗怒甚。間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將加極法……乃貶為潮州刺史?!?/p>
陽山,縣,有唐一代俱屬連州管轄。唐武德四年(621),平蕭銑,改熙平郡為連州,陽山縣屬連州。天寶元年(742),改連州為連山郡,隸屬嶺南道。乾元元年(758),連山郡復為連州,隸屬湖南道。大歷三年(768),連州改隸嶺南道。陽山縣俱隨州郡改屬?!爸菽痢?,官名,為一州之長,始于上古時期?!渡袝ぶ芄佟穚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nèi)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睗h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后廢置不常。東漢靈帝時,再設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在唐代,州與郡相同,最高長官為刺史(太守)。到了清代,并無“州牧”這一官職,只是用作對知州的尊稱,實則與知縣平級。因此,碑文中說韓愈“再為連州牧”,并非說韓愈在連州當最高長官,不過是清人對其的尊稱罷了。古代從湖南宜章前往陽山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走連州的秦漢古道,從連州星子鎮(zhèn)南天門村入粵,順連江而下可直達陽山縣,以水路為主,全長約120千米;另一條則是走乳源的西京古道,從樂昌坪石鎮(zhèn)轉村入粵,一路經(jīng)今梅花鎮(zhèn)、云巖鎮(zhèn)、大橋鎮(zhèn)、東坪鎮(zhèn)南下,至乳源縣城附近再轉向西行,經(jīng)洛陽鎮(zhèn)接秤架古道至陽山縣,以陸路為主,全長約160千米。其中秦漢古道始建于秦滅南越之際,是古代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主要通道之一。漢武帝征南越國時亦由此道進軍,據(jù)《史記·南越列傳》q載:“元鼎五年秋,衛(wèi)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洭水?!薄端?jīng)注·洭水》r則載:“徐廣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陽,通四會,亦曰洭水也。漢武帝元鼎五年,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征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水矣。”又載:“洭水又東南入陽山縣?!庇纱丝梢?,湟水、洭水即今連江也,經(jīng)連江可直達陽山縣。而西京古道則始建于東漢建武二年(26),是古代韶關(曲江)、英德(浛洭)等地北上桂陽郡的主要通道?!逗鬂h書·衛(wèi)颯傳》s記載:“先是浛洭、湞陽、曲江三縣,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內(nèi)屬桂陽……去郡遠者,或且千里……每一吏出,徭及數(shù)家,百姓苦之。颯乃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傳,置郵驛?!睆娜樵纯h城向西走陽山的古道不過是西京古道的一條支線,翻山越嶺,道路崎嶇難行。因此以常理即可推斷,古人不可能放著較為舒適的秦漢古道水路不走,而舍近求遠、舍易求難地選擇走西京古道的陸路。韓愈的兩首詩作《同冠峽(貞元十九年貶陽山后作)》和《次同冠峽(赴陽山作)》亦說明了韓愈去陽山赴任時走的是連江水路,而非西京古道陸路。同冠峽,又名“同官峽”“涼紗峽”,位于今陽山縣黎埠鎮(zhèn)洞冠村北,連江支流洞(同)冠水與連江的交匯處,是連州前往陽山的必經(jīng)之道。所以碑文中說韓愈“再為連州牧,路經(jīng)于斯”實乃牽強附會之說,極有可能是受韓愈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影響,然詩中的“藍關”絕非白牛坪之“藍關”也。至于說“嶺巔白牛坪有韓文公墓”,更是無稽之談,不過是后人為紀念韓愈而杜撰出來的罷了。碑文中亦說“豈其卒于斯,而窆于斯歟?”
“貢生”,明清時期各府、州、縣挑選成績或資格優(yōu)異的生員(秀才),升入京師的國子監(jiān)讀書,即稱“貢生”,意為貢獻人才給皇帝。清代貢生的種類有拔貢、優(yōu)貢、歲貢、恩貢、副貢和例貢六種。拔貢: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yōu)報送中央?yún)⒓映疾⒑细?,每十二年一次,名額是每個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優(yōu)貢:各省學政三年任期滿時,就本省生員擇優(yōu)報送國子監(jiān),每三年一次,名額每省不過數(shù)名。歲貢: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jiān)讀書。恩貢:凡遇皇室或國家慶典如皇帝登基,除歲貢外,加選一次作為恩貢。副貢:各省學政在鄉(xiāng)試錄取名單外增列的優(yōu)秀落榜名單,入國子監(jiān)讀書肄業(yè),稱為“副榜貢生”。例貢:捐納取得的貢生資格,分附貢、增貢、廩貢等。獲得貢生資格后,就具備了做官的可能性。例如,《縣志》“歲貢士”條中就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有多人是“候選訓導”?!坝枌А?,即儒學訓導,官名,清代府、州、縣儒學的輔助教職。《清史稿·職官志》載:“儒學府教授、正七品。訓導,從八品。州學正、正八品。訓導,縣教諭、正八品。訓導,俱各一人。教授、學正、教諭,掌訓迪學校生徒,課藝業(yè)勤惰,評品行優(yōu)劣,以聽於學政。訓導佐之?!?/p>
羅正璠,《縣志》中不見有載,《韶州府志》(同治版)中亦不載,因此目前僅能推斷其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乾隆十七年(1752)之間的貢生,余者暫無可考。此人家資頗豐,樂善好施。捐金建亭,倡捐義倉,修葺橋道,在所不吝。古人非常重視道路、橋梁、涼亭的修建,認為這不僅是官府的責任,更視之為修身積德之事。如乳源縣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馬頭碑記》云:“古者橋梁之設,王政之一事也?!薄巴跽保垂胖竾恼?,后泛指官府的政令。《禮記·喪大記》t載:“君既葬,王政入于國,既卒哭而服王事。”孔穎達疏:“王政入於國者,謂王政令之事入於己國也?!?又如大橋鎮(zhèn)官止亭清同治癸酉年(1873)《復修路碑》云:“嘗謂施橋布德,乃世代之昌??;修路施恩,結后世之善果……須知積德膺報,良不誣也?!睒飞仆で迩∈哪辏?749)《萬古流芳》碑則曰:“竊惟建涼亭,將以避風雨、躲寒暑,而非沽名之事也。修道路,實以安步履、免傾危,亦非干譽之為也。”由此可見,民間對修路建亭一事的重視程度和自覺性,正符合了縣令的“勞民勸相”之意,所以時任知縣叚廷機才會為其捐建心韓亭的事跡親自撰寫碑文以示褒揚。這在西京古道沿線發(fā)現(xiàn)的260余塊古碑刻中是非常罕見的。
4 結語
《猴子嶺石亭敘》一文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記載的內(nèi)容較為豐富。不但明確地描述了清代乳源縣城北上大橋鎮(zhèn)的路線,而且清楚地記載了清代猴子嶺的地理地貌,還清晰地表達了時任知縣叚廷機對貢生羅正璠捐建心韓亭的褒揚之意,為研究乳源西京古道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佐證。雖然碑文中有關韓愈的記載不實,但是亦說明了韓愈對乳源、韶關一地影響深遠,很多與韓愈有關的古跡、文化尚有待我們?nèi)ネ诰颉⒀芯俊?/p>
注釋
①孔穎達.周易正義[M].韓康伯,注解.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
②劉知幾.史通:內(nèi)篇敘事第二十二[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③吳自牧.夢粱錄:卷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④程登吉.幼學瓊林卷一:朝廷[M].長沙:岳麓書社,2011.
⑤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職官十五:州郡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⑥脫脫,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七:志第一百二十:職官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⑦張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職官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⑧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十六:志第九十一:職官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3.
⑨四庫全書館.欽定大清會典:卷三[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⑩[佚名].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三十二:吏部[M].影印本.
k班固.漢書卷七十一:雋疏于薛平彭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l陳戌國點校.四書五經(jīng)·孟子·滕文公上,第86頁.岳麓書社,1995年。
m乳源瑤族自治縣縣志編纂委員會.清康熙二十六年乳源縣志(點注本)[M].[內(nèi)部資料],2001.
n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韓愈[M].北京:中華書局,1987.
o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韓愈[M].北京:中華書局,1987.
p四書五經(jīng):尚書:周官[M].陳戌國,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95:269.
q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r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九:洭水[M].北京:線裝書局,2016.
s范曄.后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t戴圣.禮記:喪大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