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1月,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漢景小區(qū)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發(fā)現(xiàn)磚室墓1座,在后室門柱上有兩幅漢畫像石。出土的4件胡人俑造型生動、形態(tài)各異,在南陽地區(qū)比較少見。為研究這一地區(qū)漢代文化和墓葬的埋葬習俗提供了實物資料。
關鍵詞:南陽;東漢墓;漢畫像;胡人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3.039
南陽市漢景小區(qū)位于南陽市宛城區(qū)包莊村北,東距白河約2千米,北距獨山約4千米,東北約0.5千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十里廟商周遺址(圖1)。2009年初,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漢景小區(qū)進行文物鉆探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古墓葬,經(jīng)報批后,于2009年1月對此處墓葬進行清理發(fā)掘?,F(xiàn)將發(fā)掘的11號墓情況簡報于下。
1 墓葬形制
經(jīng)調(diào)查,在歷年的基本建設和土地開發(fā)中周邊就發(fā)現(xiàn)有古墓葬。此次發(fā)掘的M11在早年已遭嚴重破壞,封土不存。墓葬的頂部和部分墓壁已損毀塌陷。墓葬為長方形磚石混合結(jié)構,墓室、墓底和封門用磚,前室的門檻、后室的門楣、門柱和門檻用石。墓葬平面呈“甲”字形,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和后室四部分組成。方向103度。整座墓通長24.45米,南北最寬7.28米(圖2)。共用大小石料6塊,由于該地土壤環(huán)境和石質(zhì)等原因,門楣畫像已嚴重剝蝕難以分辨,兩塊門柱亦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辨認均為門吏。
墓道:位于甬道東端,呈長方形斜坡狀,接觸墓門部分最寬,與甬道寬度一致,向東逐漸變窄。坡度32度。長7.52米,最寬處3.36米,墓道最深處2.4米。
甬道:平面呈正方形,東部與墓道相連接,西部直通前室。墓門和南北兩壁已蕩然無存,從殘存痕跡看為青磚封堵和壘砌,僅殘存部分鋪地磚,為單層橫豎錯縫平鋪。東西長3.36米,南北寬3.36米。
前室:平面近正方形,前室比后室墓底低0.10米,前室門檻用素石一塊,墓壁和墓底使用長條青磚,四壁均采用兩順一丁的砌法建造,鋪地為側(cè)立的青磚鋪成“人”字形。室內(nèi)堆滿碎磚和淤土,磚墻上部和頂部已損毀坍塌,結(jié)構不明。前室東部偏北處放置有陶倉、陶壺、陶罐等隨葬品。東西長5.9米,南北寬5.96米,殘高5.2米。
后室:平面近正方形,寬度略窄于前室。后室門(圖3)由1塊石門楣、2塊石門柱和2塊石門檻組成,均漫漶剝蝕,依稀可辨認出兩塊門柱正反面雕刻的畫像內(nèi)容,正面為舞樂百戲,背面為獸斗。門洞寬0.98米、高1.08米。墓壁和墓底使用長條青磚,墓壁皆用兩順一丁的砌法建造,鋪地為側(cè)立的青磚鋪成“人”字形。室內(nèi)堆滿碎磚和淤土,磚墻上部和頂部已損毀坍塌、結(jié)構不明。后室(門口)東部偏南處放置有陶灶、陶磨、陶胡人俑等隨葬品。東西長5.75米、南北寬5.56米、殘高2.72米。
2 隨葬器物
此墓隨葬品為陶器和瓷器。陶器有紅釉陶、灰陶,制作方法分輪制和模制兩種。分述如下:
2.1 陶器
倉1件。標本M11∶2(圖4∶1),紅釉陶,小口,折肩,筒腹下收,平底、下附三熊足,腹下部一側(cè)有一圓洞表示倉門??趶?厘米、底徑13.5厘米、高28.7厘米。
灶1件。標本M11∶8(圖4∶2),紅釉陶,整體呈長方形,灶面上有兩個火眼,其中一個火口上放置一盆。灶一端有拱形落地火口,上有半圓形擋火墻,擋火墻上橫印一漢闕,闕兩側(cè)脊上分別飾一仙鶴銜魚,闕下端坐二人,面面相對。小盆為敞口,寬平沿,弧腹,平底??趶?0厘米、底徑4厘米、高4.4厘米。通長35厘米、寬12.7厘米、高18.5厘米。
磨1件。標本M11∶11(圖4∶3),紅釉陶,整體呈圓形。分上、下扇,上扇中部內(nèi)有兩個相對的半月形凹槽,槽底各有一圓孔。邊緣一側(cè)安柄處作弧形,中有一圓孔,便于安裝磨柄。下扇和磨盤連在一起,磨盤呈凹槽形,邊沿凸起。上扇最寬徑9.7厘米、高3.2厘米。下扇高5.3厘米。通高8厘米。
博山蓋2件。按照蓋面紋飾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型。A型,標本M11∶5(圖4∶4),紅釉陶,博山爐式,模印,頂正中飾一蟾蜍,蓋表飾重疊的山巒,山中林木茂密,有人物狩獵,可見飛鳥走獸??趶?0.5厘米、高13厘米。B型,標本M11∶6(圖4∶5),紅釉陶,博山爐式,模印。蓋表飾重疊的山巒,山中林木茂密,有人物狩獵、飛鳥走獸。似乎是倉蓋??趶?0.9厘米、高8厘米。
杵臼1件。標本M11∶10(圖4∶6),紅釉陶,由臼盤、臼架和杵組成。臼盤為長方形凸邊淺盤,一角置臼架,臼架呈長方形,上有一長方條形杵。臼盤長24.5厘米、寬13.2厘米、高2.5厘米。臼架長11.2厘米、寬7.3厘米、高5.8厘米。杵長10.2厘米、殘寬3.5厘米。通高8厘米。
炙爐1件。標本M11∶28(圖4∶7),紅釉陶,一端圓弧形,一端長方形。平沿,直壁,壁上有數(shù)個等距離長方形鏤孔。口沿邊緣外有一周波浪形三角紋裝飾。平底上有2個長方形鏤孔,下附4個熊足。長15.5厘米、寬13~10.6厘米、高9.1厘米。
盤4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均為紅釉陶。圓形,侈口,平沿,淺折腹,平底。標本M11∶21(圖4∶8),口徑16.2厘米、底徑8厘米、高3.4厘米。標本M11∶22,口徑16.6厘米、底徑8厘米、高3.7厘米。標本M11∶23,口徑16厘米、底徑8.2厘米、高3.6厘米。標本M11∶24,口徑15.5厘米、底徑7.5厘米、高3.5厘米。
陶魁1件。標本M11∶1(圖4∶9),紅釉陶,敞口,圓唇,弧腹,平底。腹側(cè)中部有一短柄,柄端呈鳥首形,鳥嘴下勾。口徑16.7厘米、底徑9.8厘米、高6.8厘米、柄長5.6厘米。
跳丸俑1件。標本M11∶12(圖5∶4,圖6),紅釉陶。胡人形象。坐姿,濃眉大眼,張口,大耳,上下唇的胡須和頭后部的毛發(fā)用刻畫數(shù)道的陰線表示,體格壯碩,兩乳外凸,大肚,右肩上扛一丸,右手伸置胸前,手心置一丸,作跳丸狀。寬9.7厘米、高19.6厘米。
鼓瑟俑1件。標本M11∶13(圖5∶2,圖7),紅釉陶,胡人形象,坐姿,頭上有泥條盤筑起的頭巾和發(fā)髻,瞠目,高鼻,口微張,大耳,粗頸,雙乳外凸,大肚,體格壯碩,腿上放置一長琴,右手撫琴,左手臂殘缺。寬10.5厘米、高21.5厘米。
揮手俑1件。標本M11∶14(圖5∶3,圖8),紅釉陶,胡人形象,坐姿,頭上有泥條盤筑的頭巾和發(fā)髻,瞠目,高鼻,口微張,雙耳用挖的弧形表示,粗頸,乳外凸,大肚,體格壯碩,右手臂揮至前胸,左臂下垂,左手殘缺。寬10.4厘米、高22.6厘米。
擊抃俑1件。標本M11∶15(圖5∶1,圖9),紅釉陶,胡人形象,坐姿,頭上有泥條盤筑起的頭巾和發(fā)髻,瞠目,高鼻,口微張,大耳,雙乳外凸,大肚,體格壯碩,兩臂揮至胸前,雙手殘缺。寬11厘米、高23.5厘米。
器蓋1件。標本M11∶9(圖10∶1),紅釉陶。圓餅形,兩面平展,面上正中有一乳突。直徑7.7厘米、高2.5厘米。
餅14件。依據(jù)紋飾不同可分為兩型。A型,13件,形制大小相近。標本M11∶7-1(圖10∶2),紅釉陶,半球形,弧面上滿飾淺浮雕星云形紋飾,平底。直徑5.7厘米、高1.5厘米。B型,1件。標本M11∶7-2(圖10∶3),灰陶。模印。圓形,面隆起,面上飾淺浮雕星云形紋飾,平底。直徑6厘米、高1.5厘米。
豬2件。依據(jù)形制不同可分為兩型。A型,1件。標本M11∶17(圖10∶4),紅釉陶,合模制成。立姿,長吻,大耳,脊高聳,四足直立。長10.5厘米、寬3.9厘米、高5.5厘米。B型,1件。標本M11∶18(圖10∶5),紅釉陶,合模制成。立姿,長吻,大耳,脊高聳,四足直立。長10厘米、寬4厘米、高5.5厘米。
鴨1件。標本M11∶25(圖10∶6),紅釉陶,合模制成。立姿,昂首,扁鼓腹,腹兩側(cè)有數(shù)道刻劃的陰線象征雙翅的羽翼,短尾,圓座,中空。長18.2厘米、寬6.5厘米、高12.6厘米。
胡俑頭1件。標本M11∶27(圖10∶7,圖11),紅釉陶,僅殘存頭部。胡人形象,發(fā)髻高聳,面部飽滿,濃眉大眼,高鼻梁,口微張,上唇兩側(cè)各有一縷胡須外撇,下巴有一簇長胡須外翹。面部形象生動逼真。殘高15.5厘米、面部最寬處10厘米。
鎮(zhèn)墓獸1件。標本M11∶16(圖10∶8,圖12),紅釉陶,坐姿,兩耳直立,耳中有一角朝上,雙目圓瞪,口大張呈圓形,長舌下垂至胸前。高15.5厘米、寬10.4厘米。
陶錢78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標本M11∶26(圖10∶10),圓形,中有圓孔,無幣文,冥錢。直徑2.2厘米、厚1.2厘米。
耳杯2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差異。標本M11∶19(圖10∶11),紅釉陶,器呈橢圓形,敞口,淺腹,平底,口沿兩側(cè)各有一半月形耳。最大長徑11.6厘米、兩耳處寬9.5厘米、高3厘米。標本M11∶20,最長徑9.5厘米、兩耳處寬7.6厘米、高2.3厘米。
2.2 瓷器
罐1件。標本M11∶4(圖10∶9),口微侈,尖唇,口緣中部有一周凸棱,深腹,腹外鼓,最大腹徑在中上部。平底。器表拍印方格紋不及底??趶?6厘米、底徑18.2厘米、高22.5厘米。
3 結(jié)語
M11中雖然用石材作為建墓材料,但只是少數(shù)的幾塊。從平面布局來看,墓葬形制與《蘇魯豫皖交界地區(qū)漢畫像石墓墓葬形制》之Ⅲ形墓相近,其時代在東漢中晚期①,又與方城黨莊漢畫像石墓相近②。墓壁兩順一丁的砌法和《河南南陽縣十里鋪畫像石墓》③相一致。出土的器物組合和鉛釉紅陶器和南陽地區(qū)同時期出土的器形和種類相近,具有典型的東漢中晚期特征。因此,該墓葬的時代定為東漢中晚期為宜。
根據(jù)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和后室門柱上的門吏畫像等分析,初步推斷M11的墓主人可能為縣令、縣長級官吏。值得一提的是,此墓出土的胡人俑有撫琴、弄丸等不同姿態(tài)形象,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的是漢代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為研究東漢物質(zhì)文化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同雕塑定格出表演時一個個精彩瞬間,將胡人演員不同的形象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在南陽地區(qū)出土的漢墓中較為罕見,也表現(xiàn)出漢代民間藝術家高超的雕塑水平。
發(fā)掘:王風劍
繪圖:潘潔
執(zhí)筆:崔華
注釋
①南陽漢代畫像石學術討論會辦公室.漢代畫像石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②南陽地區(qū)文物工作隊.方城黨莊漢畫像石墓:兼談南陽漢畫像石墓的衰亡問題[J].中原文物,1986(2):45-51,120.
③南陽地區(qū)文物工作隊,南陽縣文化館.河南南陽縣十里鋪畫像石墓[J].文物,1986(4):4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