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6年、201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了兩座遼金時期壁畫墓,壁畫題材與宣化下八里遼墓群Ⅰ區(qū)有很大相似性,但墓葬形制使用了金代常見的土坑石槨墓。通過將這兩座墓的壁畫內(nèi)容與宣化遼墓Ⅰ區(qū)的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它們在年代上更接近遼末天慶年間,再加上墓葬形制的考量,可以認為這兩座墓的墓主可能是金代早期的降金遼官。
關鍵詞:宣化;壁畫墓;形制;年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2.035
1 墓葬概況
2006年和2013年考古人員分別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宣化古城北的山麓下發(fā)現(xiàn)一座壁畫墓,它們距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約1千米,2014年、2015年相繼公布了這兩座墓的發(fā)掘簡報。本文將這兩座墓暫定名為LM2006①、LM2013②。
LM2006、LM2013均為土坑石槨墓,墓室用石板圍合而成,石板內(nèi)繪壁畫。LM2006東壁繪備茶圖,西壁無壁畫,南壁繪金雞老翁、玉犬童女、雙頭人,北壁繪官吏對坐、供奉器具。LM2013東、西壁分別繪備酒圖、散樂圖,北壁繪屏風畫、財富圖,南壁與LM2006類似。
1971—2005年考古人員對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進行了多次發(fā)掘,并將其劃分為Ⅰ區(qū)③和Ⅱ區(qū)兩個墓區(qū)。其中Ⅰ區(qū)大部分墓葬出土有墓志,除兩座為韓姓墓外,其余都為張氏家族墓地。根據(jù)時間早晚和墓葬形制,可以將Ⅰ區(qū)的遼墓分為兩組④:第一組(暫定名為A組)的葬年為大安九年(1083)左右,包括M3(張世本墓)、M6、M7(張文藻墓)、M9、M10(張匡正墓),墓葬形制主要為前室方形、后室圓形的雙室磚墓和圓形的單室磚墓。一般前室東壁為備茶圖,西壁為散樂圖,后室設假門窗、經(jīng)卷、文房四寶等。第二組(暫定名為B組)的葬年為天慶年間(1111—1120),包括M1(張世卿墓)、M2(張恭誘墓)、M4(韓師訓墓)、M5(張世古墓),墓葬形制主要為前室方形、后室六角形的雙室磚墓和六角形單室磚墓。一般前室東壁為散樂圖,西壁為出行圖,后室主要有備茶圖、備經(jīng)圖等。劉未先生又將第二組墓葬分為兩個小組,a小組包括M1、M4,后室設有十二時龕和假門;b小組包括M2、M5,后室無十二時龕,出現(xiàn)屏風畫。
將LM2006、LM2013與宣化下八里遼墓Ⅰ區(qū)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后者以仿木構磚室墓為主,墓葬形制與前者有較大差異,但壁畫內(nèi)容與布局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LM2006備茶圖在墓室東壁,LM2013備酒圖與散樂圖分別在墓室東壁、西壁,這與宣化下八里A組遼墓中備茶圖、散樂圖的布局相同;在LM2006與LM2013的南壁均發(fā)現(xiàn)金雞老翁、玉犬童女、雙頭人等神煞圖像,同類題材還見于宣化下八里B組遼墓中M2、M5南壁的墓門周圍;LM2013的墓室北壁繪有山石花草屏風畫,在宣化下八里B組遼墓中M2、M5的后室北壁、西北壁、東北壁也見有類似的屏風畫;LM2006南壁、LM2013北壁上繪布帛、玉璧、金鋌等財富圖,在宣化下八里B組遼墓的M4后室西北壁上也有見到銅錢、銀鋌等代表相似含義的圖像。
2 壁畫內(nèi)容與布局—與宣化下八里遼墓Ⅰ區(qū)的比較
LM2013西壁繪散樂圖(圖1∶1),由五位樂手和一位舞女組成。樂手體形魁梧,面部留有小髭須,從形象上看應為男性。陳康提出,散樂“早期是女扮男裝的女樂,后期為男樂,如北宋、遼早期散樂圖中的樂工均為女扮男裝”⑤。在宣化下八里A組遼墓中,M6、M7、M9、M10散樂圖中的樂者面目清秀,粉面朱唇,其中一部分樂者的耳垂處還戴有耳環(huán)或扎孔,表明演奏者為扮男裝的女子(圖1∶2)。在B組遼墓中,除天慶元年(1111)的M4樂者為女扮男裝外,葬年相對較晚的M1、M5樂者面部濃眉闊目,留有小髭須,均為男樂(圖1∶3)。從這個角度看,LM2013散樂圖與M1、M5較接近。而從女樂向男樂轉(zhuǎn)變的原因應當與遼代中后期統(tǒng)治者反對奢靡、排斥女樂的政治態(tài)度有關⑥。
LM2013散樂圖除了擊拍板者頭戴軟巾、穿藍色交領上衣外,其余四位樂手均戴黑色曲腳朝天幞頭,著圓領寬袖長袍。吹笙者袍服兩側(cè)開衩,下擺處無襕,這種裝束與中原地區(qū)普通勞動人民常穿的缺胯服類似,與契丹袍服背后開褉而兩側(cè)不開衩的形式不同,與中原地區(qū)士以上高等級人群所穿的兩側(cè)不開衩的襕袍也有所區(qū)別⑦。圖中擊腰鼓者將前裾撩起掖于腹部,這應該是為了便于工作而將袍衫縛起。這些都說明樂工社會地位較低下,鄭紹宗先生推測他們是私家蓄養(yǎng)的家樂或“衙前樂”人⑧。
LM2013中樂工所戴曲腳朝天幞頭是戲劇人物、樂者優(yōu)伶常戴的幞頭樣式。宣化下八里A組遼墓散樂圖中樂工頭戴形狀奇異的花裝幞頭,幞頭上普遍簪有似海棠的絹花,孫機先生認為這是“諸雜劇色皆諢裹”⑨的戲裝打扮。B組遼墓裝扮相對拘謹簡單,幞頭不見簪花裝飾,從幞頭的形式風格看,LM2013散樂圖與B組遼墓的更接近。
LM2006的墓室東壁繪有備茶圖(圖2∶1)。圖中五人著漢式裝束,作送茶、點茶、端茶等姿態(tài)。在圖中高桌前的地面上擺放有長盒、臼杵、茶碾、風爐等物品,風爐上置一細頸、長流的湯瓶。在宣化下八里A組遼墓M6、M7、M10的備茶圖中見有細頸、短流的湯瓶(圖2∶2),B組遼墓M1、M2、M4、M5中則見有與LM2006壁畫中類似的細頸、長流的湯瓶(圖2∶3),張睿龍認為半封閉的細頸湯瓶適合作為煮水的點茶器具使用,細頸、長流湯瓶在細頸、短流湯瓶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解決了細頸、短流湯瓶難以控制水流、遺漏水滴的問題⑩。由此來看,LM2006的年代更接近B組,即天慶年間。
LM2013東壁壁畫(圖3∶1),原簡報認為表現(xiàn)的是備茶、備酒場景。圖中繪七位男侍,左邊第三人與右邊第一人手持雞腿瓶。茶水一般現(xiàn)沏現(xiàn)飲,但雞腿瓶器身修長、瓶口窄小、體型較大,不利于開水的注入和茶水的倒出,最右側(cè)侍者所抱的雞腿瓶上還可見到未起的封蓋,這些均表明雞腿瓶中所盛并非茶水,而是窖藏的酒水k。橫握雞腿瓶的侍者與持托盞的侍者所表現(xiàn)的應為斟酒場景。圖中高桌上放置兩件帶注碗的酒注,起到溫酒的作用。在宣化下八里B組遼墓的M1后室南壁、M5后室東南壁備酒圖中都見有這類酒注與注碗的組合(圖3∶2)。由于桌上并未陳列反映備茶場面的器皿,因此本文認為這幅壁畫著重表現(xiàn)的是備酒備宴場景。
LM2006和LM2013東壁的備茶、備酒圖中人物穿著嚴謹正式,站位井然,器具擺放整齊有序,與B組遼墓后室備茶、備酒圖中呈現(xiàn)的場景類似,而與A組遼墓前室備茶圖中,人物以年輕女子和兒童為主、茶具多而雜亂、器具擺放隨意的閑適場面不同。袁泉認為后者著重表現(xiàn)茶水的準備過程,而前者是后者的延續(xù),表示薦獻的禮儀場景l(fā)。LM2006、LM2013的備茶、備酒圖反映的可能也是薦茶薦酒以祭祀墓主的禮儀形式。這種將備酒、備茶圖與散樂圖并列配置的做法在宣化遼墓中也比較常見,可能是為了達到愉悅并祭供死者的目的m。
LM2006南壁繪有侍奉圖,其中一人手持渣斗,渣斗造型與宣化下八里B組M1、M2、M5中備茶圖上所繪渣斗相同,均上部為大敞口,下部連接一圓腹小罐,內(nèi)口徑很小,是一種傾倒剩余茶渣的茶具,而A組的備茶圖中并未發(fā)現(xiàn)這種形制的渣斗。但在A組M6的持盂侍女圖中發(fā)現(xiàn)有一種內(nèi)口徑較大、接近早期唾壺樣式的渣斗,可能作為凈水器使用n,作用與前者不同。
LM2006墓室北壁繪二官吏對坐,高桌上放置鵲尾爐、寶瓶插花,在B組遼墓M2東南壁備經(jīng)圖中可見到類似布置。鵲尾爐是“佛事中行香所用”,《法苑珠林》載“香爐有柄者曰鵲尾爐”,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和佛塔地宮中都有發(fā)現(xiàn)o。LM2006中所繪鵲尾爐底座呈荷葉仰蓮形,M2中鵲尾爐爐身為一整朵蓮花,這類蓮花造型是興起于五代的一種設計,表現(xiàn)的正是墓主人與賓客進行誦經(jīng)、禮佛等儀式活動的私家場面。
LM2013北壁繪有屏風畫,上繪山石、枝葉、花蕾,屏風畫之間以欄線相隔。M2、M5的后室北壁、西北壁、東北壁也見有類似風格的屏風畫,但增加了仙鶴。這種后壁以屏風畫為中心的格局,劉未先生認為可追溯到河北地區(qū)晚唐的王公淑墓以及五代的王處直墓p,其圖式一定程度上也承襲了晚唐以來多見湖石花鳥、云鶴翎毛的傳統(tǒng)。
綜上來看,LM2006、LM2013與宣化下八里B組遼墓的風格更接近,年代上應當更接近天祚帝時期,即遼代末年。
3 墓葬形制與年代推斷
LM2006、LM2013與宣化下八里遼墓群最大的不同在于墓葬形制的差異,下八里遼墓群主要為磚室墓,而LM2006、LM2013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石槨墓,墓室由石板圍合而成。這種土坑石槨墓盛行于金代的北京地區(qū)和黑龍江地區(qū)q,使用者主要是女真貴族,也有一些漢族官吏、降金的遼宋舊臣。目前最早的墓例是金太宗時期的長春完顏婁室墓r。
石槨墓的尺寸、質(zhì)地、石板數(shù)量等可以反映使用者的身份等級s,與LM2006、LM2013形制近似的有金代早中期的河北新城縣時豐墓t及北京海淀區(qū)張蕭之墓u、通縣石宗璧墓v,除時豐墓頂部多加一塊石板、規(guī)格較大外,墓室均由6塊石板搭砌而成,石板長度在1.7米左右,寬1~1.4米,墓主身份為五品左右的漢官或降金遼官,LM2006與它們相比規(guī)格稍小。但金代中期的張蕭之墓、石宗璧墓中都不繪壁畫,已完全采用女真族傳統(tǒng)的石槨墓樣式,與LM2006、LM2013槨內(nèi)繪壁畫的做法不同。因此,LM2006、LM2013的年代可能略早于金代中期。時豐墓四壁石板的表面施白灰,壁畫作于白灰面上,具有遼代晚期壁畫特點,與LM2006、LM2013的壁畫風格相似。不同的是,時豐墓在四壁石板外圍用磚加砌外層,特征介于磚室墓和土坑石槨墓之間,似是女真族墓葬與遼晚漢人墓葬兩種風格相融合的產(chǎn)物。從大體情況來看,LM2006、LM2013的年代可能與時豐墓更接近。
有學者認為金代石槨墓是在本族原有葬俗的基礎上,融合遼代后期的石棺墓、畫像石墓等而產(chǎn)生的。陳相偉指出,突泉村劉家街曾發(fā)現(xiàn)一處遼代中晚期墓葬w,該墓在長方形豎穴土坑內(nèi)的四壁立砌石板,墓頂覆蓋石板再壓以碎石和石板。由此可見,它與LM2006、LM2013的形制較相似,但復壓碎石與石板的做法不見于LM2006、LM2013。在克什克騰旗二八地的兩座遼墓x中,出土了一種大型石棺,用六塊石板榫卯相扣而成,長度超過2米,寬度超過1米,石棺內(nèi)外壁都有彩繪畫面,與LM2006、LM2013的構造有一定相似之處。遼寧金廠村發(fā)現(xiàn)的一座遼代晚期墓葬y,墓室呈長方形,用石板和石條支筑而成,與LM2006、LM2013有相似之處,但墓室左右兩壁由柱石支撐、石板嵌入柱石內(nèi)、壁面與柱石上雕刻人物故事的做法不同于LM2006、LM2013。遼代后期的以上墓例雖在某些結構上與LM2006、LM2013類似,但差異也無法忽視,遼代后期似并未見到真正意義上與LM2006、LM2013形制相同的石槨墓。
結合對LM2006、LM2013壁畫內(nèi)容的分析,筆者認為LM2006、LM2013的年代范圍在遼代末年至金代中期以前,且金代早期的可能性較大。目前最早的女真族石槨墓例是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LM2006、LM2013的年代應該在此之后。這兩座墓雖使用了女真族的墓葬形制,但在壁畫內(nèi)容上延續(xù)了遼代晚期的特征,其墓主可能是降金的普通遼官。
4 小結
2006年、2013年發(fā)現(xiàn)的兩座宣化地區(qū)遼金壁畫墓,其壁畫布局、內(nèi)容與宣化下八里遼代墓群Ⅰ區(qū)有很多相似性,經(jīng)過比較,發(fā)現(xiàn)它們與天慶年間的那組遼墓更接近。例如:二者都多見備酒圖,圖中常見酒注與溫碗的組合;備酒、備茶圖中人物秩序井然、器物擺放有序,氣氛更莊重肅穆,而大安九年(1083)左右的墓葬中備茶圖多見兒童,氣氛更活潑閑適;LM2013與B組遼墓的散樂圖中樂者皆男性、幞頭上無繁雜的裝飾,而大安九年(1083)左右的墓葬樂者為女扮男裝,戴造型奇特的花裝幞頭;LM2006與B組的備茶圖中見有細頸、長流的湯瓶,而A組遼墓中多見細頸、短流的湯瓶,LM2006中渣斗與鵲尾爐的造型同見于B組;LM2013北壁為屏風畫、南壁為神煞圖的布局僅見于B組。但墓葬形制上,這兩座墓使用了金代常見的土坑石槨墓,金代中期同等級的其他石槨墓中不見壁畫,僅金代早期的時豐墓中尚繪遼晚期風格的壁畫。石槨墓目前最早見于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遼代并未見到相同構造的墓葬。雖然遼后期的個別墓葬與土坑石槨墓有相似之處,但差異也無法忽視。綜合兩方面考慮,本文認為這兩座宣化壁畫墓年代范圍在遼代末年至金代中期以前,處于金代早期的可能性較大,墓主可能是降金的普通遼官。
注釋
①張家口市宣化區(qū)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遼金壁畫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4(3):36-48.
②張家口市宣化區(qū)文物保管所.河北張家口宣化遼金壁畫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5(3):12-24.
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遼墓:1974—1993年考古發(fā)掘報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8-313.
④劉未.遼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89.
⑤陳康.墓室壁畫“散樂圖”[J].北京文物與考古,2004(6):221.
⑥梅鵬云.遼墓樂舞圖像考古學觀察[D].長春:吉林大學,2009:76.
⑦王青煜.遼代服飾[M].沈陽:遼寧畫報出版社,2002:25.
⑧鄭紹宗.宣化遼墓壁畫服飾內(nèi)容之研究[J].文物春秋,1996(4):28.
⑨楊泓,孫機.尋常的精致[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61.
⑩張睿龍.遼代茶具初探[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6:27.
k李彬彬.遼金時期雞腿瓶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31.
l袁泉.宣化遼墓“備茶題材”考[J].華夏考古,2006(1):77.
m李清泉.宣化遼墓墓葬藝術與遼代社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48.
n張東.瓷質(zhì)唾壺、渣斗考辨[J].上海博物館集刊,2002(00):211.
o楊泓,孫機.尋常的精致[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68.
p劉未.遼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05.
q秦大樹.宋元明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09.
r劉紅宇.長春近郊的金代完顏婁室墓[J].北方文物,1986(4):36.
s秦大樹.金墓概述[C]//孫進乙.中國考古集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4.
t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新城縣北場村金時立愛和時豐墓發(fā)掘記[J].考古,1962(12):646-650.
u北京市海淀區(qū)文化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區(qū)南辛莊金墓清理簡報[J].文物,1988(7):56-66.
v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北京市通縣金代墓葬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7(11):9-11.
w陳相偉.試論金代石槨墓[C]//孫進乙.中國考古集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5.
x項春松.克什克騰旗二八地一、二號遼墓[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84:80.
y王增新.遼寧遼陽縣金廠遼畫象石墓[J].考古,19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