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各項發(fā)展碩果累累。為向社會公眾展現(xiàn)十年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近年來各類政治主題展、成就展日益增多。文章以“建設好家鄉(xiāng) 守護好邊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展”為例,探析在新的時期,政治主題展覽如何打破刻板印象,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政治;展覽;設計;宣傳;創(chuàng)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2.016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展覽作為展示時代發(fā)展、加強思想引領、凝聚政治共識的重要窗口和陣地,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近年來,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xiàn),各地以“展形象”“談經驗”“話成就”為主題的展覽層出不窮。而在新的時期,如何讓政治主題展覽真正“活起來”,打破觀眾特別是年輕群體對此類展覽的刻板印象,引導他們主動走入展廳感受奮進力量、實現(xiàn)情感共鳴,成為此類展覽策展人思考的問題。民族文化宮是愛國主義教育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下設展覽館,作為民族文化宮的重要展示窗口,承擔著宣傳展示黨的民族工作成就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有20個自治州在此舉辦成就展,同時還舉辦了“黨的光輝照邊疆 各族兒女心向黨—全國興邊富民成就展”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等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示活動。2021年12月30日至2022年1月5日,“建設好家鄉(xiāng) 守護好邊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展”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成功舉辦。展覽歷時7天,近3000人次參觀了展覽,社會反響熱烈。本文以此次展覽為例,從展覽的內容、展陳設計、宣傳等方面進行解讀,以此為新時期政治主題展覽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思路。
1 展覽主題把握時代脈絡
主題內容是展覽的核心要素。政治主題展覽的大綱內容是否緊扣時代主題和中心工作、弘揚時代主旋律、反映人民心聲是展覽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同年,怒江州在成功創(chuàng)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之際舉辦“建設好家鄉(xiāng) 守護好邊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展”,是怒江州聆聽時代發(fā)展、把握時代脈絡的成功實踐。
展覽整體內容設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引,以“建設好家鄉(xiāng)、守護好邊疆”為主題,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充分彰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共怒江州委、怒江州人民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團結帶領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推動形成怒江每天都在變化、每時都在進步的生動局面。
展覽分序廳、正廳、東廳、西廳四個展廳,設“激情怒江”“感恩怒江”“幸福怒江”“財富怒江”“美麗怒江”五個主題功能區(qū)。序廳為綜合概覽廳,展現(xiàn)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怒江各族兒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嶄新畫卷;正廳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廳,全面、生動地展現(xiàn)怒江州在創(chuàng)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zhàn)、創(chuàng)建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州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東廳為“怒江文旅專題展廳”,展現(xiàn)怒江自然壯麗的奇特景觀、珍貴原始的自然資源、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西廳為“怒江企業(yè)、特色產品展廳”,分為“旅游和大健康”“綠色香料”“綠色能源和有色產業(yè)”“峽谷特色農業(yè)和生物醫(yī)藥”,集中展示怒江州的地方特色。
2 展陳設計彰顯時代特色
展陳設計是展覽的中心工作,是將展覽從抽象到具體、從平面到立體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與觀眾進行交流、傳遞展覽信息最直接的語言。對于政治主題展覽而言,展陳設計既要沉穩(wěn)大氣呼應主題,又要融入現(xiàn)代化科技、多媒體等元素,使展覽更具觀賞性、趣味性的同時,更使其社會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
2.1 形式設計凸顯主題主線
為進一步突出“建設好家鄉(xiāng)、守護好邊疆”這一主題,彰顯怒江特色,在整體的形式設計上,展廳多以紅色、黃色、藍色為主基調,既簡潔、大氣、明亮,又獨具民族風格,突出展現(xiàn)怒江州新時代發(fā)展的勃勃生機。而在細節(jié)上,多從怒江高山峽谷、民族服飾、非遺等怒江民俗文化中提取特色元素,并將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及新時代發(fā)展相結合,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如在序廳(圖1)背景墻的設計中,加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團結奮斗 共同繁榮發(fā)展”等黨的民族工作主題主線作為標語,下方設計有怒江傈僳族傳統(tǒng)民居—竹篾房圖案,右邊則融入怒江州新時代建筑元素,后方以怒江高山為背景,彰顯出在黨的領導下,怒江州各族兒女團結奮斗,實現(xiàn)了從千年貧困到全面小康“一步跨千年”的歷史巨變。
2.2 展示手法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
此次展覽在傳統(tǒng)圖片、文字、實物靜態(tài)陳列的基礎上,融入多媒體、換衣魔鏡及數(shù)字技術等多樣化創(chuàng)新展示手法,進一步提升了展覽的觀賞性,滿足觀眾對多元化、立體式看展的需求。如在怒江企業(yè)、特色產品展廳,以搭建傳統(tǒng)展柜的形式展示草果、野山菌、松茸、黑木耳、茶葉等近300種極具怒江特色的產品,親臨現(xiàn)場的觀眾可以駐足展柜前品嘗體驗、精心挑選,爭相將怒江民族風味帶回家。在傳統(tǒng)展陳的基礎上,還配有年輕化的洽談品嘗吧臺,為觀眾展示新時代開放怒江、資源怒江、商機怒江的獨特魅力。在展區(qū)一角,特別開辟“直播間”區(qū)域,身穿民族服飾的主播通過5G智能直播終端和“云”平臺直播帶貨(圖2),將一件件怒江的農特、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數(shù)字技術的融入不僅豐富了展覽形式,更為宣傳怒江州地方特色和民族風采、搭建怒江州經濟發(fā)展平臺提供了有力支持。
2.3 空間設計注重互動性
相比傳統(tǒng)“說教式”的政治主題展覽,新時期的展覽設計應緊跟時代步伐、結合觀眾需求,構建符合觀眾心理的展示空間。此次展覽通過展陳設計、場景復原等方式,讓觀眾身臨其境參與其中,與展覽相互作用,達到觀看、互動、體驗三位一體的沉浸式觀展效果。例如,在展覽正廳開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百感從中來”板塊(圖3),設計有“人不能離開鹽巴,少數(shù)民族不能離開共產黨”“黨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產黨”等怒江各族兒女感恩共產黨的諺語和民歌,在觀展之初就拉近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距離。同時,該板塊以弧形巨型展墻的方式呈現(xiàn),極具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前方留有場地空間可用于“打卡”互動,滿足觀眾看展時的心理需求。在“怒江文旅專題展廳”,民族服飾的展示與以往在展柜中平面化的陳列不同,展廳中專門設有“手工技藝場景”空間(圖4),多個仿真模特身穿不同樣式的民族服裝,讓觀眾不僅可以一覽民族服飾的風采,更可直觀地感受服飾的質地和制作技藝;在空間設計上,美觀與新潮兼具,極似一場民族時裝秀,增加了場景的代入感。而在展廳中央采用場景復原技術,搭設仿真篝火造型(圖5),非遺藝人每日在此進行非遺展演。觀眾可圍爐而坐,體驗民族文化,感受怒江生活。表演完畢,非遺藝人還會帶領各族觀眾共跳幸福舞,讓觀眾在歡快的氣氛里、在參與和互動中引發(fā)心靈共鳴。
3 展覽宣傳力求廣泛深入
展覽宣傳是向觀眾普及文化知識、發(fā)揮展覽教育功能、擴大影響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政治主題展覽的宣傳,要以弘揚主旋律為根本,主流媒體、自媒體并重,為公眾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內容信息,最大限度地讓社會教育成果深入人心。為使展覽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此次“建設好家鄉(xiāng) 守護好邊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展”將宣傳工作貫穿展覽始終。作為展覽的場館方,民族文化宮展覽館積極配合主辦方做好各大主流媒體的邀請聯(lián)絡工作。人民網、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日報》、《民族畫報》等近30家中央、地方及相關媒體對展覽進行了宣傳報道,電視、報刊、網絡等平臺全覆蓋。截至展覽閉幕,媒體宣傳報道稿件累計近400篇,在首都各界掀起了了解怒江州、宣傳怒江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偉大祖國的熱潮。且民族文化宮展覽館創(chuàng)新宣傳思路,在開展前制定詳細的宣傳方案,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宣傳手段,在展覽不同階段持續(xù)宣傳,達到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宣傳效果。
3.1 展前及時預熱
“能夠及時地了解、獲得博物館的展覽和活動訊息是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的第一步?!雹賹τ诖舜闻沟男麄?,民族文化宮展覽館利用場館方資源優(yōu)勢,搶占宣傳先機,開展前兩天即在民族文化宮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題為“翻越橫斷山 遇見怒江州”的展覽預告,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對展覽基本信息、展覽內容、怒江州概況等情況進行了介紹。同時,針對民族文化宮的忠實觀眾,在民族宮展覽粉絲微信群進行展前預熱,在“文化分享”欄目發(fā)布怒江文化、特色小知識,把握特定群體的觀展需求,為展覽宣傳造勢。開展前一天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民展君”視頻號發(fā)布布展視頻,引導觀眾走進展廳掀開展覽的神秘面紗,營造濃厚的開展氛圍。
3.2 展中深度宣傳
展覽期間,在民族文化宮微信公眾號上以視頻、圖文結合的方式持續(xù)推出“怒江州概述”“多彩民族”“自然生態(tài)”系列推送。作為主題展覽宣傳的延伸,在帶領觀眾感受怒江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同時,為觀眾深度解讀怒江州的獨特魅力,讓此次展覽真正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走進怒江、認識怒江、愛上怒江的重要窗口。
3.3 展后跟進熱度
展覽結束后,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持續(xù)跟進宣傳工作,宣傳力度不減,在“民展君”視頻號上發(fā)布展覽回顧視頻、“多彩民族 魅力怒江”—非遺展演視頻,在展覽落幕之際定格展覽的精彩瞬間。同時,進一步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打破以往政治主題展覽單一的官方宣傳模式,首次嘗試錄制“聽聽觀眾怎么說”采訪視頻,以更貼近時代貼近觀眾的方式,增強宣傳效果,提升展覽的影響力。接受采訪的觀眾均是在展廳中隨機抽選的,有街道工作人員、高校師生、退休老人等。圍繞對展覽的感受、想法等話題,以觀眾的視角親口說展覽,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分享觀展感受的平臺,而且觀眾的參與也使宣傳更具信服力和感染力,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視頻最后,還就展覽效果、展覽籌備過程等問題對展覽主辦承辦方、場館方進行了深入采訪,讓觀眾了解展覽背后的故事,拉近了政府有關部門與公眾之間的距離。相關視頻配合展覽小結在民族文化宮官微同步推送,以期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覽,讓民族團結之花持續(xù)盛放。
多樣的宣傳手法、持續(xù)的宣傳力度,掀起了宣傳熱潮,多篇微信推送及視頻被大量轉發(fā)。觀眾從對展覽的關注,逐漸轉變?yōu)閷γ褡宓貐^(qū)的關心,最終凝聚起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而努力奮斗的強大正能量。
“建設好家鄉(xiāng) 守護好邊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展”以高水準、高質量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一致好評。自然資源部、財政部辦公廳、三峽集團、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等40余家單位干部職工、高校師生以及大批社會群眾踴躍觀展。展覽主題突出,成為各級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重要場所。中國工商銀行總行管理信息部、安貞街道等單位先后組織黨員干部來到展廳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覽政治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綜上所述,政治主題展覽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場所和陣地,新時期的政治主題展覽在突出政治性的同時,對展覽內容、展陳設計、展覽宣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突破觀眾對于此類展覽固有的認知,吸引觀眾自覺走入展廳,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展覽的教育功能,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
注釋
①練潔.博物館展覽的宣傳推廣策略與實踐探索:以“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為例[J].蘇州文博論叢,2014(00):210-213.
參考文獻
[1]練潔.博物館展覽的宣傳推廣策略與實踐探索:以“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為例[J].蘇州文博論叢,2014(00):210-213.
[2]陳晨,何素興.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科普展覽中強化價值引領的實踐:以“光年深處”深空探索主題展為例[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3(2):70-77,97.
[3]中共中央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4]楊瑾.我國博物館以“文明”為標題陳列展覽的實踐進程與創(chuàng)新路徑[J].中國博物館,2023(1):66-72,127.
[5]徐振江.淺論國有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德州市國有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80-83.
[6]田強.基層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策劃和實施[J].中國民族博覽,2022(17):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