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際國內形勢、民族政策等方面的變化以及民族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在思想、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外化表現也隨之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文章在分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所出現的新變化特點的基礎上,探討高校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必要性,錨定機制創(chuàng)新的主要方面,把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資源,進而從政治思想引領機制、奮斗精神培養(yǎng)機制、“三全育人”機制、心理與資助支持機制、行為養(yǎng)成機制、人才培養(yǎng)機制六個方面創(chuàng)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關鍵詞]高校民族教育;少數民族學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3-0090-03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1]。高校根據少數民族學生所出現的新變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工作方向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是十分迫切的課題,也是高校在新時代培養(yǎng)理想信念堅定、政治素養(yǎng)良好、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少數民族人才的必然選擇。高校從現階段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出發(fā),分析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必要性,歸納這個機制創(chuàng)新的主要內容,是開展這個機制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前提。
一、高校根據現階段少數民族學生特點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從“樹立”“培育”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取得了重大進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根植于少數民族學生心中。但少量少數民族學生受舊思想觀念的影響,思想偏激、歸屬感缺失等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持續(xù)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仍是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是厚植愛國情懷的需要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2]。高校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受西方思潮、“三股勢力”的誘導,受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思想的侵蝕,出現了思想滑坡、道德淪喪的現象,做出了擾亂社會秩序的非理性的甚至是違法的行為??偟膩碚f,高校學生熱愛祖國的信仰意識顯著增強,但其愛國情懷仍需理性表達。因此,持續(xù)厚植學生愛國情懷,進而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蝕,是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的重要任務。
(三)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是維護民族團結與建設和諧文明校園的需要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有助于促進和諧文明校園建設,但這并不代表各族學生在交往中沒有小矛盾。高校如果不能及時防范破壞民族團結的矛盾風險,小矛盾就有可能在特定的外部環(huán)境作用下轉變?yōu)檩^大的沖突,危害校園的安全和穩(wěn)定。因此,高校有必要持續(xù)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更好地促進各族學生互信、互愛,進一步維護校園的安全與穩(wěn)定。
(四)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是促使學生奮斗進取意識提升的需要
在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高校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已經具有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以及為之努力的積極的主觀能動性。但也存在少量少數民族高校學生奮斗進取意識缺乏的現象。因此,高校持續(xù)加強學生奮斗進取意識教育,有利于提升各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奮斗意識,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的時代新人。
二、高校根據少數民族學生新特點推動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的舉措
馬克思主義認為,客觀規(guī)律性是第一位的,主觀能動性是第二位的。因此,高校加強新時代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在把握和尊重少數民族學生新特點的前提下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
(一)注重“兩個結合”,充分把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核,創(chuàng)新學生政治思想引領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3]。高校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的正確引領,就必須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注重將思想引領內容的提煉與整合、載體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學生政治思想引領機制。
高校一是要注重思想引領內容的提煉與整合。推動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四史”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方面深度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的元素與素材。靈活、合理運用更易于激發(fā)學生愛國情、厚植學生強國志的民族團結事例,進一步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歷史認同和心理認同。二是要注重思想引領載體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在繼續(xù)運用傳統(tǒng)有效的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基礎上,用多樣化的內容與形式豐富少數民族學生的內心世界與文化生活。比如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導班子、輔導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班團會、講座、歌舞大賽、觀影活動、演講比賽等思想教育的主題活動,制作優(yōu)秀的網絡文化作品,運用新媒體占領網絡主陣地,掌握網絡話語權,在輕松的氛圍中調動少數民族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堅持“兩個圍繞”,聚焦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創(chuàng)新奮斗精神培養(yǎng)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4]。高校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奮斗精神培養(yǎng)要圍繞堅定理想信念和錘煉個人品格兩個方面,重點培養(yǎng)學生勤思篤學的實干精神、銳意進取的拼搏精神、開拓攻關的創(chuàng)新精神、肩負重任的擔當精神。
高校一是要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讓各族學生明確為誰奮斗的問題,立鴻鵠志,信念執(zhí)著,做奮斗者;要引導學生堅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念和決心,在常態(tài)化教育中引導學生明確為什么奮斗、怎樣奮斗、在哪里奮斗,強調學生既要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不動搖又要腳踏實地地努力。二是要加強學生品格的錘煉。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等優(yōu)秀品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歷久彌新中煥發(fā)出強大的活力,是少數民族學生增強奮斗能力的動力源泉。高校要在學生思政教育中開展奮斗品格教育;要積極挖掘學生身邊的奮斗典型,通過發(fā)揮朋輩的榜樣作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奮斗的意義;要在勞動教育、實踐教學、工作歷練等方面注重突出奮斗主題,設計更適合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奮斗的實踐活動,塑造其優(yōu)秀品格。
(三)積極推動“三個整合”,深度開發(fā)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三全育人”機制
高校一是要整合人力資源,深入推進全員育人機制創(chuàng)新。要整合輔導員、學生骨干、家長三種資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隊伍的民族教育素質與理論水平,通過培訓、開講座、考試等方式提升輔導員處理少數民族學生事務的能力、政治辨別力及科研素質;用好學生骨干,暢通學生信息反饋渠道,實時反饋學生方面的輿情信息、心理狀態(tài),保證學生群體穩(wěn)定;要為家校合作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使家長便于了解和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二是要整合數據資源,有效推進全過程育人機制創(chuàng)新。要善于利用學生學習生活大數據對學生進行過程管理。通過對學生的課堂出勤情況、晚間就寢考勤情況、校園卡消費情況、圖書借閱情況、學習成績等在校大數據的分析、整合及利用,準確描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對學生實施有效管理與個性化培育。三是要整合環(huán)境資源,深入加強全方位育人機制創(chuàng)新。要深入挖掘利用校史、校園文化景觀以及校園及其周邊的紅色教育資源,在潛移默化中正確引導學生;要注重在綜合考慮學生生源地、興趣愛好、特長、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等情況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為各族學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四)優(yōu)化“兩個體系”,關注少數民族學生實際需求,創(chuàng)新心理與資助支持機制
高校一是要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要在分析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共性的基礎上,把疏導心理問題與增強學生應對心理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在堅持師生平等、民族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增強互信,有針對性地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心理援助等工作, 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二是要優(yōu)化資助育人體系。傳統(tǒng)的經濟保底型資助機制較難適應當下的育人目標要求和滿足學生群體的多方面需求。全方位新型資助育人體系是以經濟資助為主,以心理、學業(yè)、技能等全方位資助為輔,以滿足學生多樣化資助需求的新體系。經濟資助要分級分層次,不搞一刀切;學業(yè)資助既要定制個性化的學習幫扶跟蹤制度又要通過資助構建學生全面、公平競爭的平臺,既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五)明確“三個層面”,增強少數民族學生法制教育力度,創(chuàng)新行為養(yǎng)成機制
一是國家法律法規(guī)教育層面。高校要將憲法、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律法規(guī)、治安治理處罰法、反分裂國家法等的學習與日常管理工作結合起來、與現代化的宣傳手段結合起來、與課程理論學習結合起來。二是校規(guī)校紀教育層面。高校要適時開展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將消防安全、反校園貸、反電信詐騙、反傳銷、反恐、禁毒、疫情防控、交通安全、人身財產安全等專題教育納入管理日常。加大對違法違規(guī)、吸煙飲酒、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行為的巡查及懲處力度,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同時,促進學生文明行為的養(yǎng)成。三是少數民族學生專項管理制度教育層面。高校在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學生合理、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按照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則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管理辦法、獎勵辦法和違紀處罰規(guī)定等,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與能力。
(六)兼顧“兩個平臺”,建設少數民族學生培養(yǎng)平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
高校一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及社團平臺的育人功能。高校學生社團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是開展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育人平臺[5]。保障學生社團,包括有少數民族學生參與的社團,有正確的價值導向、有力的支持與有效的運行機制,充分發(fā)揮其正向育人作用。比如文體類社團應注重對競技精神、拼搏精神、美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各民族燦爛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培育學生向上向善的積極心態(tài)。二是要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活動平臺的育人功能。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以及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深入結合的重要載體。高校要重視組織開展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到民族地區(qū)參加社會實踐,以宣講交流、志愿服務、公益活動、文藝表演為主要形式,圍繞黨的相關理論、國情社情、鄉(xiāng)村振興、民族融合等內容進行教育,幫助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觀察社會、了解自我,真正實現實踐育人功能。
三、結語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變化特點實時調整工作策略,不斷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進而推動各族青年學生大團結、大融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進程。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1-0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2019-11-12)[2023-01-06].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3]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在各族干部群眾中引發(fā)熱烈反響[EB/OL].(2021-08-30)[2023-01-06].http://xj.people.com.cn/n2/2021/083
0/c186332-34890231.html.
[4]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8-09-10)[2023-01-06].http://www.mod.gov.cn/gfbw/sy/tt_214026/4824603.html.
[5] 韓煦.高校學生社團育人效能的現狀分析及其提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 2021(1):108-111.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