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立足于發(fā)展與提升學生寫作思維品質,探索思辨分析的基本方法與表達思辨的語言路徑,以高考真題和??荚囶}為抓手,嘗試搭建思辨分析與表達的助學支架,將抽象的辯證思維可視化,提升思辨分析與表達的針對性和操作性,讓思辨能夠邏輯推進,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 構建關系 邏輯推進 思辨分析
一、審 視
1.注重考查邏輯思辨能力是2022年全國卷4道作文試題的共同特點
2022年新高考卷共4道作文試題,與2021年同中有異,相同的是一如既往地延續(xù)了秉承立德樹人的宗旨,注重真實情境的設置、利用典型任務驅動、重視思辨表達等,不同的是2022年更加注重考查邏輯思辨與表達,且相較于2021年難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2.高度重視思辨分析是高考命題的應然要求
從上述表格對2022年的4道高考作文試題的分析發(fā)現,高考作文命題特別重視對學生思維品質與辯證邏輯能力的考查。無論是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還是新高考Ⅱ卷的“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無論是全國甲卷的“直接移用、借鑒與創(chuàng)新”還是全國乙卷的“跨越”到“再跨越”,四道作文寫作均須要以厘清寫作關鍵詞之間的關系為基礎,以合理建構關鍵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體現考生思維的品質,以此將思維的深刻性作為評判作文優(yōu)勝的重要標準。這些具有多元思辨性的作文能給予學生更理性的思辨與更自由的表達空間。
二、廓 清
1.說理
高考作文偏愛說理的論述文。“說理”體現在思維邏輯的有序和縝密上,可以最大程度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與思維能力。寫作的核心在激發(fā)、引導學生的思維拓展,關鍵落點在于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正如《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學過程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2.邏輯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邏輯順序主要有六種:從因到果、從主到次、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一般。邏輯關系主要有列舉、類比、讓步、轉折、條件、遞進、因果、主次、點面等。
3.思辨分析
思辨分析就是用分辨、質疑、甄別、分析等方式思考問題,是多維度、辨證性的思維。簡而言之,就是對立統(tǒng)一。就寫作而言,思維的辯證是展開論證的基本模式,也是寫作走向深刻的途徑之一。如何讓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思辨?如何讓思辨分析能夠“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fā)性”?如何在論述過程中邏輯推進有序,思辨分析有法?
三、策 略
針對上述思考,結合多年的實踐,基于思辨分析與表達的基本策略如下。
1.遷移列舉,分類拓展
任務驅動型的作文中,不少作文材料會對所陳述的現象列舉事例一二個,然后便用“等等”“不勝枚舉”“諸如此類”等詞語來概括。對此,我們應該運用類比列舉的思維,應“由此及彼”,循著從“這一個”到“另一個”的路徑,另列其他同類現象進行拓展。這樣既避免了同一事例的高頻重復,又能由點到面,從更廣闊的視野去思考其他事例,讓思辨更有理有據。比如,2020年全國Ⅰ卷作文可以從管仲形象入手進行分析,層層深入,由這一個想到這一類,由此升華文章主題。
2.比較辨析,厘定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論述的材料無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在說理論證過程中,都離不開對核心概念的判斷與界定。論述文的寫作,必須學會從話題或材料中抽取核心概念進行分解、厘定。如何準確界定概念,其基本思維方式便是對概念進行分類,然后引入別的概念與之比較、辨析其內涵差異以及彼此間的關系,多角度界定概念內涵與外延,以此來厘清寫作話題的本質特性。
3.讓步轉折,擯棄對立
對于不同觀點或話題進行論述思辨,需要運用讓步與轉折的思維。讓步思維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思維,先肯定對方觀點存在的合理性或者承認自己觀點存在的缺陷。表明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的,有助于提升論述的說服力。
思辨并不是針尖對麥芒,也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絕對化思維,面對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等基本價值判斷的時候,我們要擯棄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建立全面辯證的讓步思維。
4.追問質疑,聚焦因果
因果分析是根據事物因果聯系的必然性來進行深入思辨的思維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在原因與結果之間建立思維的聯系。因果思維的深刻性怎樣實現呢?因果追問是因果思維的常用形式。追因溯源,在對已知結論的探究溯因中強化學生的理性思辨。寫作時,引導學生關注話題或現象涉及的各對象的行為成因,在不斷地追問中引導學生還原事件真相,關注事件涉及對象行為背后的主客觀原因,一步一步對已知結論展開探討,這樣的追因溯源的分析可以讓學生發(fā)現事物的真相,讓思維走向深刻。
5.聯系背景,明確立場
當下,作文命題材料所列舉的現象、提出的觀點往往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具體而言,它包含事件當事人生活的時代特征、成長的文化積淀、所處的事件形勢以及國家價值主張等,因此寫作中可以深入分析題目所呈現的現象或者事件依存怎樣真實的社會大環(huán)境,明確思辨分析的大立場,努力建構這種背景與現象,背景與自己觀點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繼而進行幾者之間的因果分析,辨識每一現象的發(fā)生或者某種觀點的流行背后潛藏的各種環(huán)境因素。
6.引經據典,權威說理
援引權威說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也是思辨分析的常用方法,其實質就是引證法。其引用內容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定理公理以及典故寓言。因這些論據通常有較大的權威性,與典型性,使論述更有權威,比單純的道理論證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中心論點。
思辨的分析與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嘗試與努力。如何扎實地培育學生寫作的思維品質,如何有效地提升學生論述的邏輯思辨能力,如何切實優(yōu)化思辨分析與表達的路徑,這些都是每位教師必須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作者通聯:杭州市蕭山區(qū)第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