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我國龍舟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龍舟競渡在我國目前形成競技龍舟和傳統(tǒng)龍舟并行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一方面競技龍舟得以快速穩(wěn)定地發(fā)展,其規(guī)范性、競技性不斷加強;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龍舟文化得以大力弘揚,其文化屬性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元地了解和認識“類龍舟”運動,可以為深入探知和發(fā)揚我國龍舟競渡文化奠定基礎。因此本文嘗試對印度蛇船競渡和我國龍舟競渡的異同進行初步的對比討論,希望借此可以對我國龍舟競渡文化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筆者將從船型與特點、時間與地點、環(huán)境與場所這三個方面來講印度蛇船競渡與我國龍舟競渡進行對比討論。
2 競渡船型與特點
在印度競渡活動中,船型多種多樣,但以蛇船(Snake boat)為常見類型,競渡活動因此得名為蛇船競渡。蛇船是印度水上運動中主要船只,也叫春丹·瓦拉姆(Chundan vallam),從語言學角度看,春丹代表了船的類型,參與競渡活動的船只,大多都會被稱作某某瓦拉姆(Vallam)。春丹·瓦拉姆就是最被世界熟知的印度蛇船,因為船尾高聳凸起,猶如蛇挺起蛇頭前行的樣子。印度蛇船是競渡的核心船型,這與歷史也有緊密的關系,春丹·瓦拉姆曾在13世紀被用于當時的岑巴卡瑟利國家戰(zhàn)爭中,由于這種行動迅速、載人眾多,可以搭載火炮的船只出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局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今,和平時期的春丹·瓦拉姆已經卸下火炮,成為節(jié)慶活動中的主要船只。在印度水上競渡活動中,有多種船型,名稱各異,各有特點,由于相對復雜,筆者梳理了幾種主流的船型,如表1:
總體上看,印度蛇船有統(tǒng)一體系,即以春丹·瓦拉姆為中心的古代戰(zhàn)船隊體系。這個體系中,不同的船型在戰(zhàn)爭中,用于不同的用途,并在時代變遷中,保留了傳統(tǒng)的基于春丹·瓦拉姆的巨蛇原型。圍繞春丹·瓦拉姆組織的活動也叫蛇船競渡(Snake boat race)。不同的是,我國龍舟已經發(fā)展為一種禮制專用船只,在唐宋以來,龍舟競渡儀式就進入繁榮的階段。而印度船并未經過從戰(zhàn)船到“禮船”的形態(tài)變化,依然保留了戰(zhàn)船的功能形態(tài),例如放置火炮的船艙一直被保留。筆者對主流船型進行了圖解,如下圖所示:
印度船只的建造,在一個專屬的造船空間中,多為棚類建筑,四面不進行或較少進行圍合,這與當?shù)貧夂蛴兄苯雨P系,造船采用的木料為“多毛面包樹(Artocarpus hirsutus)”,這種樹木生長于喀拉拉邦地區(qū),也是進行蛇船競渡的地區(qū)。這種樹木被廣泛用于建筑建造和船只生產,我國龍舟的生產多采用杉木、坤甸木。船只的涂層采用魚油混合物,以便防腐減少阻力,同時粘合船縫,這與我國龍舟的桐油護船在原理上類似,不過桐油是植物油,而印度船只采用動物油。船身的建造會利用類似榫卯結構的技術,伊哈茲·祖拜爾等人在《Design for all》期刊中有一篇論文專門介紹,這種工藝與我國龍舟的建造類似,而我國古建筑修建的營造法式之成熟,也與造舟的技法有幾分類似:我國傳統(tǒng)龍舟的制造是在榫卯結構和捆綁技藝的結合下完成的,幾乎不使用金屬釘。印度造船環(huán)境如圖所示:
從船型和技術特點上對比,我國龍舟與印度蛇船有較大的區(qū)別,我國傳統(tǒng)龍舟的基本競技要素有鼓、槳、舵,這三種要素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才能形成良好的競技成績,其中鼓提供節(jié)奏和頻率的標準,槳提供動力,而舵負責調節(jié)龍舟行進的方向。而印度蛇船沒有船舵,以春丹·瓦拉姆為例,整個船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前部的標準槳,用于提供動力,由64名槳手和25位鑼鼓樂手組成,一個是由6人組成的尾部長槳,用于調整方向和炫技,競渡時,6人上下?lián)]槳,十分霸氣張揚;以歐迪·瓦拉姆為例,這種船不如春丹·瓦拉姆搭載的人多,因而只有30人左右,因此最后只需一位大槳劃手。這種前面標準槳后面大槳或長槳的方式與我國廣東佛山疊滘的龍舟類似,疊滘由于河道狹窄,無法容納大的船舵,因而逐漸演變出了前后各3人組成的大槳組來代替船舵。這可能與印度采用無舵競渡的原因不同,首先,印度的傳統(tǒng)民船也有船舵,其次,掌舵往往需要站立才便于發(fā)力,因此筆者推測,印度船只是由于船舵在戰(zhàn)爭中沒有長槳使用方便才沒有形成船舵轉向的形式。
3 競渡時間與地區(qū)
印度的蛇船比賽事實上有一個統(tǒng)一的叫法“瓦拉姆·卡利(Vallam kali)”這很像我國的“龍舟競渡”,其中瓦拉姆指代參與競渡活動的船只。印度的傳統(tǒng)船賽最具有代表性的比賽有10場,分布在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時間,盡管十場比賽的時間段并不統(tǒng)一,但是其整體分布在8月之后至年底的時段,這一時間段的起始是印度喀拉拉邦著名的歐南節(jié),歐南節(jié)是喀拉拉邦地區(q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目的是慶祝豐收,因此,蛇船競賽自8月開始。蛇船競賽與我國龍舟競渡相似的地方是,龍舟競渡也是節(jié)日民俗,是端午節(jié)的代表性活動。不同的是,端午節(jié)一般集中在6月份,目的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連綿雨季,祈福禳災。由此可見,龍舟競渡在一年中的時間早于蛇船競渡,龍舟競渡多用于祈福,面向未來,蛇船競渡用于慶祝,感恩當下。
從地區(qū)上看,龍舟競渡活動廣泛地分布于我國的長江流域,以兩湖兩廣為最,我們借用鄧芙平繪制的我國龍舟競渡分布圖來作為參考。對比來看,印度船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喀拉拉邦地區(qū),分布情況主要集中于沿海的地帶,但都是內河。印度船賽是喀拉拉邦的一種特色活動,因此并沒有形成一種更加廣泛的輻射效應和文化影響,可以說蛇船賽更加強調其地域性和部落色彩。相比而言,我國的龍舟競渡活動已經廣泛地形成了集體認同,盡管不同地區(qū)的龍舟競渡各具特色,但是其文化特質如今已形成共識。例如,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對于先賢的紀念,對于國家的感懷。這些特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歷程,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共識和集體記憶。
4 競渡環(huán)境與場所
競渡是一項具有文化意義的社會實踐,本質上,也是一種與周圍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活動,因此,有必要討論一下競渡環(huán)境與場所的異同。通過衛(wèi)星地圖,結合各項賽事的網(wǎng)站資料,我們可以對印度船賽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
場所與聚落環(huán)境同樣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不同競渡活動有不同表現(xiàn)形式:在傳統(tǒng)的蛇船競渡活動中,競渡場所大多在村落附近,在競渡時,村民會在河流的沿岸形成觀看帶,由于是村落中的競渡活動,競渡的背景一般是低矮的低層或多層建筑,這也使得整個競渡的環(huán)境綠植濃密,建筑較稀疏。在紀念性的競渡中,很多賽事會在城鎮(zhèn)舉辦,例如尼赫魯杯船賽,這樣的競渡環(huán)境,建筑更加密集,同時現(xiàn)代化的程度相對村落更高,因此競渡的環(huán)境有更多人造物的痕跡,競渡背景的天際線形成過程也會有高層建筑的參與。
這種競渡場所與聚落的關系實際上不難理解,因為競渡慶祝活動和賽事是一種人類社會不斷演化形成的行為,這些行為的出現(xiàn)、消失、改變都與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環(huán)境有關系。具體地,也與各種城鄉(xiāng)的構筑物有關,例如橫跨河流的橋梁在競渡時,就是極好的觀看平臺。因為城鎮(zhèn)、鄉(xiāng)村是人們進行聚集的基礎。這與我國龍舟競渡的特點也很相似,相比而言,我國龍舟競渡的狀況更加復雜,因為我國龍舟競渡的基數(shù)更大,從鄉(xiāng)村到城市中,都有所體現(xiàn)??傮w上,競渡活動是一種城鄉(xiāng)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形式。
5 結語
印度蛇船賽事是印度具有獨特地域色彩的水上活動,從船型上看,建造的工藝與手法類似,但船只的演化不夠徹底。競渡的程序與我國龍舟競渡類似,都是一種節(jié)日性的慶?;顒?。但印度蛇船的慶?;顒痈鼈戎赜谪S收的慶祝儀式。競渡環(huán)境都與聚落有緊密的聯(lián)系,這也啟發(fā)我們將龍舟與城鎮(zhèn)形態(tài)互動進行結合,激發(fā)出更多的活力和參與度。
(作者單位:1.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河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