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巧妙布置具有較強“規(guī)律性”的作業(yè),引導學生探索數字規(guī)律;布置一些基于“團隊合作”方可完成的作業(yè),盡量滲透生活元素;將不同類型的生活活動開展方式融入作業(yè)完成方式之中,增強趣味性;以“生活常識”為主題,幫助學生提高對計量單位的理解深度等小學數學生活化作業(yè)的有效設計方法,希望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生活化教育理念;作業(yè)設計;作業(yè)趣味性;生活常識
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階段,如果小學生在這一階段沒有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那么在后續(xù)高階數學學習過程中會越發(fā)感到吃力,進而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是,盡量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若要實現這一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將“生活化”教育與“作業(yè)設計及布置”相結合,從而提高數學作業(yè)的趣味性,使小學生真正愛上數學。
一、生活化教育理念內涵簡析
所謂生活化教育教學,是指將教學相關活動真正放置于“生活”這一大背景、大框架之下,目的在于加強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是有用的”,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愿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外更好地生活,最終實現“獲得有活力的知識,陶冶自身情操”的目標。具體來說,在開展教學相關活動時,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盡量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知識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最高目標是“令學生愛上學習”,退而求其次是“基于生活中的經歷,加深對有關知識的記憶深度,做到‘一輩子都能牢固記憶’”。
二、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思路分析
(一)巧妙布置具有較強“規(guī)律性”的作業(yè),引導學生探索數字規(guī)律
對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可以首先向學生布置一些相對簡單的生活化作業(y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形成和運轉都會呈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因此,掌握這些規(guī)律意味著熟能生巧,更意味著已經獲悉了隱藏在規(guī)律背后的趣味性。具體來說,數字本身便具有諸多規(guī)律性,基于這些規(guī)律,很多先賢設計了非常有趣的數字游戲。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找到相似數字計算過程中的規(guī)律”的作業(yè),既能夠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在不經意間提高小學生的數字計算能力。具體的作業(yè)如下:
問題一:按照常規(guī)方法,計算出下列算式的答案:45÷5、4.5÷5、0.45÷5、45÷0.5、4.5÷0.5、0.45÷0.5。
對已經學完小數乘除法的小學生來說,上述6個算式不具備任何難度,只要在計算過程中注意小數的進位、退位,并熟練背誦九九乘法口訣,便可較為輕易地得出每一個算式的正確答案。但問題在于,一些小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數感”,且在小數乘除法計算時總是忽略小數點的位置,故導致計算結果經常出現錯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上述題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一個引導式問題。
問題二:對上述6個算式的被除數、除數進行觀察,完成計算后將正確答案也納入觀察范圍,進而對數值進行分析,總結出其中存在的規(guī)律。設計這一作業(yè)問題的目的是,使小學生對“被除數倍數增減、除數增減后,結果的倍數會出現什么樣的增減規(guī)律”進行有效了解,這對提高小學生的“數感”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當小學生真正掌握這種能力之后,在后續(xù)學習、生活中,遇到這類問題會脫口而出正確答案,這對小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利。
(二)布置一些基于“團隊合作”方可完成的作業(yè),盡量滲透生活元素
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將不同類型的生活活動開展方式融入作業(yè)完成方式之中,增強趣味性。比如布置一些通過“團隊合作”方式才能夠完成的數學作業(yè)。這種類型的作業(yè)實際上是一類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數學+競技”類的活動,具體開展形式如下:①以“做題+競技”接力為主要模式。②將小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選擇4~5個人。③在發(fā)令槍響起之后,每一名學生首先需要正確求解出一道數學問題的答案,之后按照安排,完成快跑、跳繩跑等競技項目。下一名學生同樣如此,最終首先抵達終點的一方獲勝。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可以感受到“壓力”和“興奮”,具體的考量是:在未來生活中,小學生終有一天會面臨較大的壓力,而在巨大壓力下如何保持平靜的心情,按照要求完成任務,決定小學生的發(fā)展上限。
(三)以“生活常識”為主題,幫助學生提高對計量單位的理解深度
1.小學數學應用題中與“計量單位”有關的問題分析
回顧我們自身的成長經歷,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知識時,教師總會提醒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完成公式代入及列式計算、得出最終結果之后,一定不要忘記標注單位。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求解出的數字對應哪一項內容。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來看,“應用題”的“應用”二字便充滿了“生活化應用”的信息。因此,如果小學生未能對數值對應的單位予以重視,所求解的答案在數值計算層面可能是正確的,在生活中應用時可能會引起誤會。比如在生活中,有些物品“成雙成對”地售賣,如手套、鞋子、耳機等。一些應用題中給出的題設條件可能是“雙數單位”,也可能是“單數單位”,如下面的應用題:
一“雙”鞋的價格是50元,那么一“只”鞋的價格是多少?有些小學生經常麻痹大意,在完成簡單的除法列式計算,即50÷2=25之后,在數字“25”之后標注的單位并不是錢幣計量單位“元”,而是寫成了“雙”或“只”,從而使原本可以得到滿分的答案因單位的錯誤而扣掉了1~2分。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的系列應用題中,“計量單位”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小學生頻繁在這方面出現錯誤,不能僅僅用“馬虎大意”進行評價(即不否認確實存在這種原因),有可能是小學生對計量單位缺乏足夠的敏感性,或是對常識性計量單位不夠了解?;诖?,教師必須重視這種情況,通過向小學生布置具有針對性的作業(yè)的方式加以解決。
2.基于“生活常識”的計量單位作業(yè)布置思路
教師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要求學生注意收集生活中的計量單位。
(1)布置“與父母、(外)祖父母、小伙伴前往市場購物并注意觀察計量單位”的作業(yè)。具體來說:①要求小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觀察并記錄商場各類物品的價格標識牌中存在哪些計量單位。②要求小學生“看到什么”便記錄什么,并以“自己是否認識這一單位”為原則,對各類計量單位進行區(qū)別性的標注。比如某小學生在商場的飲料區(qū)會看到諸如“凈含量500毫升”“每100毫升能量180千焦”的提示。其中的“毫升”“千焦”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單位,但可能并不在小學教學范圍之內。因此,某小學生給出的標注是“不認識”。③當完成對多種類型計量單位的收集及標注之后,教師還可以要求小學生在課余時間自行使用智能電子設備,或是在家長的幫助下使用設備,對這些“不認識、不理解”的計量單位究竟屬于哪一種類型,該單位與其他單位的換算關系等進行查找,以達到“對計量單位做到大概了解”的目標。比如某小學生經過搜索后,對“千焦”單位有了如下理解:該單位是描述“能量”的單位,而“能量”可以理解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正常用餐、吃水果、喝功能(含糖)飲料之后,這些物質會轉化為供人體正常運轉所需的能量,用以量化表示的單位之一便是“千焦”。倍數轉化關系為:1千焦=1000焦,所以“焦”也是能量單位,且“焦”是一種簡稱,全稱是“焦耳”,是為了紀念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而創(chuàng)立的。按照上述方法,小學生會逐漸提高對多種計量單位的理解深度,這不僅有助于小學生降低解答應用題時出現錯誤的概率,還會使小學生提前了解一些在后續(xù)深層次學習時必定會遇到的計量單位,屆時基于“熟悉感”,有可能提高深層次學習成績。
(2)教師還可以向小學生布置一個有關“回想計量單位在生活中錯誤運用”的作業(yè),即要求小學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出現“腦筋一時轉不過來‘彎’,導致錯誤運用計量單位”的情況。比如生活中常用的重量計量單位包括公斤、斤、千克、克等。具體的作業(yè)完成要求如下:①回想自己錯誤運用計量單位的過程,之后將有關單位與其他關系的轉化關系在作業(yè)本中列出。如1kg=1000g;1公斤=1kg;1公斤=2斤;1斤=500g。設置這一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在于,使小學生完成對計量單位轉化關系的回顧,加強記憶。②以文字形式將計量單位運用錯誤的發(fā)生過程加以表述??紤]到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文字表達能力可能有所欠缺,故大致總結出錯誤發(fā)生過程或是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如某小學生的作業(yè)描述是:某一天,媽媽從商場購買了一個茶葉禮盒,包裝上標注的茶葉凈重量為1200g。媽媽回到家中之后,將茶葉從中取出,之后使用家中的稱重器(千克計)進行稱重,結果顯示只有0.7kg=700g,與包裝上顯示的1200g有500g的差值。當時,我將千克計的“千克”與“克”弄混了,認為“0.7kg”這一結果還應再次“乘以2”,這樣計算后得出的結果是“1400g”,反而比包裝標識多出200g。經過媽媽的教育后,我徹底記住了“1kg就是1000g”的換算關系,而以“kg”為標準的計量過程中,0.7kg就是700g。自此之后,我在kg、g及有關換算和計量的過程中再也沒有出現過錯誤。
通過對上述基于生活的計量單位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將計量單位換算、計算、應用等知識融入生活形式的作業(yè)之中,能夠極大地提升小學生主動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小學生回顧在生活中錯誤運用計量單位的過程,可進一步加深小學生對錯誤發(fā)生的原因、相關原理的理解深度,從而大幅度降低“之后再犯相同錯誤”的概率。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高階學習方法,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的“學會學習”內涵高度契合,故具有極大的可行性,教師應當推廣、靈活運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以致用”,即學習者學到知識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生活中靈活、充分地運用知識,才能真正發(fā)揮知識的價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知識來源于生活,故知識最終也應當回歸于生活。因此,構建“生活化”教學機制,是具有前瞻性、長遠性的教學思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生活元素融入數學作業(yè)之中,能夠激發(fā)小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對小學生的成長大有助益,故教師應當大力推廣這種作業(yè)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1]肖秋菊.生活化教學" 互動化課堂——基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學苑教育,2023(6):17-18+21.
[2]張夢茜.基于數學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模式策略研究——以滬教版一年級《幾個與第幾個》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6):128-130.
[3]何景.落實生活化作業(yè)設計" 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教學——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的思考[J].教育界,2020(17):42-43.
[4]周永梅.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談小學數學生活化作業(yè)設計[J].新課程(綜合版),2018(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