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剛
望子成龍幾乎被認為是中國家長的本能,甚至是美德,但在教育心理學教授黃濤看來,望子成龍有很大弊端。因為有杰出就有“平庸”,大多數不出色的孩子會令家長失望,甚至引發(fā)親子沖突。本期,我們邀請他與家長朋友們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孩子不是沒有閃光點,而是家長沒有一雙發(fā)現閃光點的眼睛
尚女士(15歲男孩的媽媽):我兒子學習成績不好,其他方面也很“平庸”,我很失望。但我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做夢都夢到他突然開竅,在某個方面出人頭地,讓我揚眉吐氣。
主持人:想揚眉吐氣,其實不必指望孩子,自己努力做出成績來不是更開心嗎?
尚女士:我小時候不懂事,沒有用功讀書,也就沒有揚眉吐氣的本事。
主持人: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為孩子付出很多,失望也很多。尤其是在內卷的教育環(huán)境中,家長發(fā)現,自己平日里悉心教導的孩子,一扔到人群中竟是那么不起眼。請黃教授談談看法。
黃濤:認為自家孩子“平庸”,是家長攀比的結果。幾年前,我表姐參加同學聚會,大受刺激:某某的女兒考上了重點中學;某某的兒子是體育特長生;某某的女兒考過了鋼琴10級;某某的兒子跳街舞獲獎無數……反觀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中等,什么才藝都不會,簡直太“平庸”了。實際上,她的女兒從小喜歡閱讀,作文寫得很好。
還有一些學霸父母,因為自己很優(yōu)秀,攀比的標準更高,很容易把優(yōu)秀的孩子看成“平庸”的孩子。
主持人:我做過一個小調查,請家長們說出對“平庸”的定義,結果十分恐怖。家長們居然普遍認為除了“第1名”以外,都是“平庸”。仔細想想,這可能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成者王侯敗者賊。比如,在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隊的許昕和劉詩雯獲得乒乓球混雙亞軍,就被認為是“慘敗”。
黃濤:其實,孩子不是沒有閃光點,而是家長沒有一雙發(fā)現閃光點的眼睛。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項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你的孩子或許不夠聰明,但他身體健康、能跑能跳;或許學習成績不佳,但樂觀開朗、人緣極好;或許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地方,但心地善良、心態(tài)積極……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特點,不要著急,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和優(yōu)雅。
不能接受孩子“平庸”,本質上是不能接受自己“平庸”
林女士(12歲女孩的媽媽):為了孩子成為佼佼者,家長不惜花費重金買學區(qū)房、請家教,有的還犧牲自己的事業(yè)回家陪讀,同時承受著沉重的內卷壓力,當然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當回報與投入不成正比,沒有人能心理平衡。
主持人:家長的投入,孩子未必領情。
林女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孩子長大了,就懂家長的苦心了。
黃濤:鼓勵孩子上進當然沒有錯,但是過于在意結果,就顯得功利心過重,弊大于利。需要提醒的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許多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本質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家長自己不甘于“平庸”卻又被環(huán)境限制,感覺無能為力,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別優(yōu)秀,以此來證明自己有價值,至少可以證明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有過人之處。
谷女士(13歲男孩的媽媽):這有什么不好嗎?自古就有“母以子貴”之說。孩子爭氣,家長沾光;孩子沒出息,家長沒臉見人。
主持人:但是,家長要清楚,無論出色還是“平庸”,孩子首先是他自己。盡管家長的付出很重要,但從本質上說,孩子取得了成績,要歸功于自己的努力。
黃濤:心理調查發(fā)現,如果家長潛意識里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家長不能接受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孩子。所以,問題的癥結不在于孩子是出色還是“平庸”,而是家長能否在心理上與孩子劃清界限,直面自己的心理問題。
谷女士:家長要直面什么心理問題?
黃濤:我在咨詢工作中發(fā)現,望子成龍是中國家長世代相傳的教育觀念,而那些對孩子要求嚴格、期望很高的家長,大多在童年也被家長這樣對待過。盡管沒人喜歡嚴苛的管教和沉重的壓力,但在潛移默化中,孩子接受并內化了家長的觀念。自己做了家長后,又會把這種觀念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優(yōu)秀,必須處處比別人強。
董先生(7歲女孩的爸爸):孩子長大后,為什么會成為小時候討厭的那種家長?
黃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們接受的并不是家長的觀念,而是內在的關系模式,一種在童年時期建立、足以影響一生的關系模式,即給孩子愛是有條件的:你足夠優(yōu)秀,才配得到家長的愛;你不夠好,家長就不喜歡你。盡管已經長大成人,做了家長,但內在小孩還活在過去,還活在“用優(yōu)秀換取愛”的模式里,所以才會復制上一輩家長的做法,逼著孩子出人頭地。
如果家長延續(xù)上一輩家長的做法,把自己的理想、榮辱寄托在孩子身上,最終的結果是,不論優(yōu)秀與否,孩子都無法真正地接受和喜歡自己。當一個孩子為家長而活,失去了自己,會造成心理畸形,比如厭學、逆反、自暴自棄。顯然,這不是家長希望看到的。
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意味著讓孩子躺平,消極面對人生
柯先生(17歲男孩的爸爸):說到底,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的孩子也終將“平庸”,這是一個我們不愿接受但必須接受的事實。
主持人:人生有三個階段:懂得自己的家長是普通人,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李女士(12歲女孩的媽媽):您的意思是說,家長不該對孩子抱有期望?
黃濤: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意味著讓孩子躺平,消極面對人生,而是讓孩子明白,無論他優(yōu)秀與否,他都是被愛的,都是有價值的,進而讓孩子堅信,“平庸”的人仍能夠享受幸福,而且事在人為,只要努力,幸福程度就會更高一點。孩子這樣被教育,就是被愛滋養(yǎng),即使“平庸”,也會自信、篤定、無懼未來,閃爍著屬于他的光芒,讓人無法視而不見。
李女士:家長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黃濤:接受孩子的“平庸”,家長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家長要經常告訴自己:“我很好,我值得被愛。我不必證明自己優(yōu)秀?!奔议L只有真正接受自己,才能做到愛自己、關懷自己,成為成熟獨立的人。
第二,不霸占孩子。家長要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生命的延續(xù),更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不能把自己的人生缺憾留給孩子去彌補。
第三,給孩子無限的愛。家長應該給孩子無限的愛,真正欣賞孩子的長處,接受孩子的不足,讓孩子做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要他成為的樣子。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