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清
新課程標準是我國推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下一代的行動指南。在新一輪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課標明確各個學科的教學標準。為適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fā)展,新課程標準強調,從教育民主、多元理解、生活體驗、關愛自然和個性發(fā)展五個方面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在實際調查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阻礙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和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學生缺乏閱讀動機
閱讀動機是開展閱讀行為的原動力,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閱讀行為的發(fā)生主要源自外在因素和個人內在動力,外在因素主要來自考試、升學、就業(yè)等方向,而內在動力是學生自身對文學作品、經典書籍的熱愛。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被忽視。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下不少學生被動閱讀,閱讀效果及閱讀質量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外在壓力致使學生缺乏閱讀動機,大腦發(fā)出被動閱讀指令,而產生消極情緒。再者,部分學生過于浮躁,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無法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一篇文章,這也嚴重影響了閱讀成效。
(二)閱讀教學方式陳舊
陳舊的教學方式形成形而上學的教學效果,許多教師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依然保持陳舊、保守的教學方法。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上習慣跟著教師的思維前進,變成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逐漸喪失了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另外,學生的閱讀大多局限在教師推薦書單、初中生必讀書籍范圍里,學生很難自主選擇心儀的閱讀材料。同時,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將考試作為教學導向的閱讀教學方法,讓不少學生喪失閱讀興趣。在初中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考查中,閱讀理解占據重要地位,但不少學生仍然不懂怎樣選擇文本,不懂得什么樣的書籍適合自己,難免出現盲目閱讀的現象。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方式影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新課標下對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科學探究,已經成為語文教學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忽視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和教學評價的雙重夾擊之下,教師更為重視學生的課上表現和作業(yè)情況,常常通過觀察注意力是否集中、作業(yè)書寫完成情況等標準來衡量學生的閱讀表現。但閱讀本就需要久久為功,學生的閱讀情況實則很難通過統一的檢測標準來衡量。對于學校而言,創(chuàng)建閱讀室、圖書角都是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拓展閱讀范圍,而不少學生閱讀意識淡薄,能花費在課外閱讀的時間又很有限,并且在許多家長和老師眼里,課外閱讀會讓孩子學習分心,因而忽視課外閱讀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阻止學生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課外閱讀。與此同時,還有部分學生只關注課外書籍的閱讀量,缺乏對書籍的深入探究,出現學而不思則罔的閱讀局面。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思考
(一)明確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的目的性和可行性得以保障的前提是,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閱讀教學目標,合理選擇和掌握教學內容,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情境與形象,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作出評價。
例如,教師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可以從情感目標和認知目標兩個維度明確教學目標。情感目標是通過文章的閱讀來了解和確定文章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情感。認知目標是學生通過文章的閱讀,了解文章中所運用的動靜結合、正側結合等描寫手法,理解這些描寫手法在文章內容上所表現出的具體作用;熟悉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主要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簡歷和成長過程。只有實現了情感目標和認知目標,學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內容。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陳述時,要保障目標陳述的可操作性、清晰性和準確性,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二)豐富閱讀教學方法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陶冶情操、體悟生活方面的閱讀例子有很多,其中記人為主的記敘文在新教材中所占比重較大,也是閱讀教學最好的例子。而在閱讀方法的選擇上,自主式閱讀教學、比較式閱讀教學、對話式閱讀教學、探究式閱讀教學的使用頻次較高,使用較為靈活。
例如,教師可采用探究式閱讀教學的方法來教學《故鄉(xiāng)》一課。教師設定好教學目標后,將教學主體劃分為幾個探究方向,通過分組的形式,充分分析文章中楊二嫂和閏土的形象。按照探究方向,每個小組從不同的維度查閱資料、談論和探究文章的主題,然后在各組內、各組間分享討論研究成果,最后通過成果分享、評價、互動等方式掌握閱讀技巧。教師也可采用對話式閱讀教學來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以人物心理為基礎,和于勒展開沉浸式對話,以此來感受于勒生活的艱辛和親情的淡漠。學生掌握這種學習方法后,在閱讀教學中遇到相似文風或相似主題時,可在比較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見解。小說的比較通常是人物形象、性格、行為等方面的比較,需要學生搜集大量的資料,了解并深入研究主人公的各個方面。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拓寬閱讀的廣度,挖掘閱讀的深度。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強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可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在教學《<莊子>故事二則》時,教師可提前布置給學生學習任務,通過收集課程資源、同學討論、查詢工具書和網絡資料等,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自行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學生在查詢資料時,做好查詢任務的分配,如有的學生查詢莊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哲學主張、思想、政治方面以及國別、字、姓名、生辰等;有的學生查詢莊子的大年事表以及其言談舉止;還有的學生查詢莊子時期社會發(fā)展狀況以及莊子在當時的社會地位等。這種方式的學習,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對問題的探究意識,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小組間的交流、展示和討論,也實現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整節(jié)課下來,教師在整體教學中沒有過多的語言,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彰顯了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特色。
(四)豐富課外閱讀實踐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為便捷。但這并不代表學生可以純粹依賴互聯網來展開閱讀。因為快速獲取的知識只能形成片刻記憶,無法在大腦中開展深度加工理解,而深入閱讀在大腦中可以形成讀者與讀本之間的對話,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收獲更好的閱讀體驗。與此同時,學生告別小學懵懂的閱讀認知階段,步入初中后在知識結構和認知理解上具備全新的能力,學生的閱讀范圍單單依靠課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多范圍、多途徑擴大學生閱讀面,讓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意識,自然成為豐富課外閱讀的重中之重。教師在指導閱讀教學時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情況,為學生推薦適合自身的閱讀讀本。推薦時,教師可采用分層教學模式,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層級。閱讀分層遵循“i+1”的模式,“i”代表學生已經掌握的閱讀水平,“+1”則是在原有基礎上提升一點難度,增加一點新知識,以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保持一顆熱忱的閱讀之心。
結束語
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痹谛抡n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要真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出發(fā),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統籌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展開分析理解,逐步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培養(yǎng)其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