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標將項目式教學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作為教學新起點,本文針對課標關注重點,通過《算法及其描述》實踐課例,闡釋了單課時項目式教學的設計策略,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單課時;項目式教學;設計策略;高中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3)08-0037-03
項目式教學中每個項目一般都需要多個課時才能達成預期成果。那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在課時少、排課分散的情況下,如何運用項目式教學開展分課時教學,既達成預期項目目標,又有效實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粵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術必修1《3.2 算法及其描述》單課時項目式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基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單課時項目式教學實施方案。
研讀教材,打好教學設計基礎
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算法基礎”的算法及其描述,是學習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管理與分析、算法初步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儲備。筆者以培養(yǎng)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通過項目活動融合知識技能,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和探究活動,理解算法的概念、特征、描述方法和控制結構。
本課時的學科核心概念是計算思維,內容核心概念是算法。項目式教學的背景:三明是中央紅軍長征的四個出發(fā)地之一,紅色印記給了三明別樣的紅色情懷,也為紅色旅游提供了寶貴資源。同學們希望開啟一場紅色之旅,重溫崢嶸歲月。受時間和花費的影響,需要根據實際設計一個可行的紅色之旅方案,項目中涉及利用算法找出最佳方案。
掌握學情,迎合學生實際需求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對項目學習的方法和流程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利用編程解決問題還不了解。因此,需要設計一個切合學生需求和興趣、相對簡單的項目主題。學生在上一節(jié)的項目活動中,深刻體會到在處理大量數據時,計算機處理比人工處理更方便高效,并且在交流探討中,已經就“三明紅色之旅”方案制訂了初步的評價量規(guī)。通過教材項目范例的學習,學生對算法有了初步的認識。此時,學生迫切需要進一步掌握算法的使用,以期待后續(xù)服務于實際問題的編程求解。
設定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方針
德育目標:對信息技術學科德育的實踐路徑進行探究,充分發(fā)揮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弘揚三明紅色文化,將道德教育落實到具體的項目實踐中,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學科目標:①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和觀察案例,理解算法的概念和特征。②針對待定的問題,能自覺主動比較信息;根據不同對象,能選擇恰當的交流方式;依據特定任務,能恰當選擇信息并使用合適的技術處理,有效培養(yǎng)信息意識。③根據任務進行需求分析,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并能合理設計算法,有效培養(yǎng)計算思維。④針對特定學習任務,運用合適的數字化工具進行信息加工與處理,進而建構知識、表達思想、解決問題,有效提高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⑤針對不同的問題,采用自主或協(xié)作方式,在信息交流或合作中培養(yǎng)信息社會責任。
抓準重難點,尋求有效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①理解算法的概念和特征;②掌握算法的三種描述方法和三種基本控制結構。
教學難點:根據需要,運用恰當的描述方法和三種基本控制結構合理表示算法。
結合項目學習活動的實際需求,筆者采取下列措施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設計三明紅色之旅最佳方案”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創(chuàng)設算法設計的活動情境,組織學生在解決項目子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討論交流來探究算法的概念和特征,通過小組協(xié)作分析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算法,在“設計→展示→修正”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信息素養(yǎng),感受三明紅色文化的帶來的紅色印記,落實學科道德教育。
項目學習活動融入學科德育實踐路徑的探究,主要流程為:確定選題→分析問題→設計算法→成果展示→活動評價。其中,分析問題和設計算法是學生掌握知識點和技能點、落實核心素養(yǎng)和達成學業(yè)水平要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打造優(yōu)質資源,服務高效課堂教學
綜合考慮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項目式學習的需要,擬定本節(jié)課教學資源(如下表)。
嚴把過程設計關,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導入
教師活動:播放導入視頻《小貓吃魚A*算法》,提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要求學生針對“設計三明紅色之旅最佳方案”項目設計一個算法以便快速找到最佳方案,開始舒適的紅色旅游,以此引發(fā)學生利用合適的算法來實現問題求解的欲望。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發(fā)表看法,了解算法的功能。
2.知識回顧
教師活動:提問——與本節(jié)相關的前期基礎知識,以及編程解決問題的步驟是怎樣的?
學生活動:回答相關問題,對前期基礎知識進行回顧。
3.新知探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算法及其描述的相關內容,利用PPT進行重點知識的展示和提問。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教材,回答提問,了解算法的概念、特征、描述方式、控制結構等知識。
4.項目子問題的選題
教師活動:對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匯總,歸納出三個子選題。選題A:如果設定“紅色之旅”只能限定在兩天(48小時)之內,出發(fā)點到第一個景點的時間、每個景點內游玩的時間、不同景點間路途時間等已經給出,活動期間睡眠休息時間固定為16小時。若要判斷指定旅游路線在規(guī)定時間內是否能夠完成,該如何設計算法實現?選題B:如果設定景點價值得分僅包含“景點基礎得分+星級得分”,每到一個景點,景點基礎得分加5分,如果該景點是星級景點,再加景點的星級數。若已知每個景點的星級數,要計算總的景點價值得分,該如何設計算法實現?選題C:如果設定個人消費得分僅包含“車費+景點門票+住宿費”,每項金額已經算出且消費金額為10的整數倍。如果限定個人消費不得超過2000元,超過2000包含2000為0分,1000元按照100分計算,每多花10,扣1分,少于10元的,每少花10元加2分。若要計算總的個人消費得分,該如何設計算法實現?
學生活動:通過小組討論,根據各自小組在活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擇相關的子問題進行體驗,確定選題。
5.項目子問題實施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本組選題的解決方案進行交流、探討,再進行算法設計,根據對問題的分析,寫出算法描述(自然語言或流程圖)。
學生活動:分小組分析本組選題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并進行算法描述。
6.成果展示
教師活動:邀請不同選題的小組代表上臺展示算法,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糾錯。
學生活動:選派代表進行算法展示,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問題。
7.課堂小結
教師和學生一起對本節(jié)學習內容進行小結,包括算法的概念、特征、描述及結構。
8.學習評價
教師活動:要求學生思考本組進行的探究活動的意義,同時指導學生完成“學習評價”并提交。
學生活動:思考并發(fā)表看法,對自己及組員本節(jié)學習的實際情況做出客觀評價。
9.課后拓展
教師活動:提出課后擴展任務——如果“三明紅色之旅方案”得分要綜合考慮時間、景點價值得分和個人消費得分,那么要設計一個“三明紅色之旅最佳方案”,該如何設計算法實現?
學生活動:課后進行探究,并提交算法。
10.教師寄語(略)
及時反思,提升設計經驗
本節(jié)課是學生目前正在進行的“設計三明紅色之旅最佳方案”項目活動中的一節(jié)子問題解決課,通過單課時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對學科德育的實踐路徑進行了有效探究,對發(fā)揮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弘揚三明紅色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節(jié)課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以解決實際項目問題為導向,結合項目學習活動的實際問題,創(chuàng)設算法設計的活動情境,組織學生在解決項目子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討論交流探究算法的概念和特征。同時,筆者對教材進行了重組,通過求解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三個子選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此外,本課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環(huán)境,建設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課程資源,關注學科特點及創(chuàng)新,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室,利用各式信息技術工具,這些都對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教學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余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式教學法的有效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1(03):52-53.
[2]克拉耶克,查爾內克,巴杰.中小學科學教學——基于項目的方法與策略[M].王磊,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志義.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5(03):32-39.
[4]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意義及其培養(yǎng)[J].今日教育,2016(11):11-1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王林發(fā),郭雪瑩,符蕉楓.項目教學的方案與實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