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牛牛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充國小學 (甘肅省天水市 741400)
由于社會經(jīng)濟體制的快速發(fā)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飛速變化發(fā)展的時期。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思想價值都在發(fā)生著改變,對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技能也愈加關注。這也導致了小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面臨著學習壓力過大,對于學校、家庭及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無法正確排解和舒緩的情況,并最終造成了自身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亞健康的狀態(tài),嚴重干擾了小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妨礙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fā)展。因此,關注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了小學教育的一個重點難點。為了進一步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持續(xù)成長,學校及其教師應當以社會和諧的視角為基調,對學生開展各項心理調研,增進對學生的了解,對于學生具體的心理問題進行辨別和分析,并積極開展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工作,確保每個小學生都能夠及時解開內心的癥結,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和狀態(tài)去學習和成長。本文首先對各年級段小學生的心理特性進行了分析,并對其中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希望能夠為日后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二年級的學生的心理特點較為特別,他們的心理水平主要處于非隨意的、具體形象的狀態(tài)。在心理活動的目的及隨意上僅僅有所成長,并沒有呈現(xiàn)出全面變化的態(tài)勢,主要還是以心理活動非隨意的狀態(tài)為主。一、二兩個年級的學生參與集體活動時的意識狀態(tài)較為模糊,并不能明晰自己在活動中的作用和關系,而且這一階段的學生缺少自我評價的意識和技能,也不會關心各類活動的最終目的,不在乎成功與失敗。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都比較喜歡得到表揚與夸贊,對于批評和糾正卻并不會放在心上,很容易就恢復到自我的原始心態(tài)。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對于集體意識的感覺也較為薄弱,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集體榮譽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集體活動當中。
三、四年級的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現(xiàn)階段他們的心理正處于情緒以及感知覺比較豐富的狀態(tài),更在乎新奇的事務,因此常常忽視了開始時的主要目的。這一時期學生的興趣十分廣泛,對于各項的運動活動都十分喜歡,但是對動作的領悟能力比較模糊,容易搞混相似的動作,對于時間上和空間上的感知較差。三、四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依舊是不夠穩(wěn)定、不夠持久,自制力及意志力方面總體來說發(fā)展仍不夠完善。四年級的學生比起三年級的學生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但練習學習的時間也應當進行控制。三、四年級的學生對于無意識記憶的感觸仍處于較強階段,因此教師對于課堂知識的講解時間不應過長。三年級的學生在對情感進行處理時更容易外露,自制能力也較弱,但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已經(jīng)開始形成。
五、六年級的學生的心理發(fā)育已經(jīng)出現(xiàn)少年階段的特征,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在視覺和聽覺的感受上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水準,對于事物的感知性要遠遠強于其他年齡段的孩子。五、六年級的學生在課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有所完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相應提高知識點的理解難度和標準。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有所延長,對于課程內容的分配能力也較為提高。與此同時,這一階段的孩子的身體協(xié)調能力更加健全和完善,自我評價意識的發(fā)展進一步得到提高。這一階段的學生更愿意去說明做事的緣由和道理,智力與體力的結合發(fā)展已經(jīng)較為完善,同時敢于對教師的言行提出質疑,對于其不公正的對待會有消極負面的情緒。這一階段中六年級的學生對于自我能力的要求會更高,對于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更加精準,十分重視雙方的約定及規(guī)則。
現(xiàn)在在校讀書的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包含有學生缺少自信心、學習困難甚至厭學和逃學等等。通過對這些產(chǎn)生負面心理的學生進行溝通和了解,可以發(fā)現(xiàn)存在著厭學情緒的學生對于讀書是缺少興致和欲望的,他們往往學習成績較差,對于課本知識點的理解也較為匱乏,學習吃緊,很難跟上課程教師的教學進度。由于對課本知識點拖欠的較多,學習起來過于困難,他們往往也失去了持續(xù)學習的動力和毅力。小學教師通常對這類學生是缺少一定的關懷和鼓勵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敗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更愿意在課堂上走神、張望或者打瞌睡等。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是由于學習成績被別人趕超或者未能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等原因,產(chǎn)生了怠惰甚至厭學的負面情緒,進而降低了對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惡性循環(huán)導致對于學習完全失去了動力。針對這些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教師以及家長都應當予以重視,努力改善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問題,增強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目前小學生在性格及行為方面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主要有過度依附他人、任性蠻橫、說謊以及嘲笑他人等。由于小學生認知和行為能力的限制,家長會對學生十分重視,甚至過度重視,這也造成了學生對家長的過分依賴。家長對于學生的各種呵護會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學生自主自理能力的發(fā)展,在學生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他們往往會首先想到去尋求幫助,而不是主動思考自己能否解決,如此循環(huán)就造成了小學生心理過于脆弱且任性固執(zhí)的現(xiàn)狀。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家長對于孩子過于放縱,缺少一定的管理和看護,導致學生過早地接觸社會,學習到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而且由于父母的疏忽,學生的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地糾正和改進,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針對這些問題,老師應當及時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強調既不能對學生過分溺愛,也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主發(fā)展。父母在家庭中管理孩子要松弛有度,老師在學校內也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和意識。
小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階段如果缺少與人正常的社會交往就很容易導致出現(xiàn)社交方面的障礙和問題,這會嚴重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F(xiàn)今大部分的家庭對于孩子的重視程度往往過高,多數(shù)學生都處于自我意識優(yōu)先的狀態(tài)。從個人品質來講,這些學生都存在著過于任性、固執(zhí)己見以及依賴性強等問題,當學生從家庭轉移到學校當中進行學習時,他們往往會由于在集體中無法獲得良好的反饋而萌生挫敗感。有些小學生在與人交往時仍舊習慣將自我地位為中心的概念帶入其中,不能進行適當?shù)膿Q位思考去理解他人。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過度依賴父母而缺少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進而導致在集體和社交中遇到困難會停滯不前,既無法克服,也缺少克服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老師和家長在遇到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時,應當遵循著寬容、保密、持續(xù)的原則,積極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心理疏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盡管在近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經(jīng)得到了教育部門的重視和關注,但是學校的心理教育施行仍然受到各種條框的限制,普及的力度也不夠。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學校的教育仍舊以學業(yè)教育為主,對于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成長并不那么重視。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壓力越來越高,考試成績的分數(shù)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的業(yè)績也逐漸轉接到了學生的學業(yè)上來,學生的學習負擔更加繁重,這也是影響小學生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轉嫁學習壓力,增強學生快樂學習的興致和欲望,才能夠從根本上改善學習教育對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以及祖輩都將個人的期望遙寄在孩子的身上,因此對孩子的各方各面都十分注意和重視,過度的關護以及過高的期望都增加了孩子的學業(yè)壓力,但卻沒有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父母過度的愛在一定程度上壓迫著孩子,過多的輔導班以及家教補課在無形中增強了孩子對學習的恐懼感和焦慮感,父母的高期盼更是成為了孩子成長的負擔。還有部分家長過度在意學生的成績分數(shù),卻從沒有與自己的孩子認真溝通和交流過,這也導致了孩子更多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xiàn)。少數(shù)學生遭遇了家庭破碎、父母離異等各種問題,孩子的內心受到?jīng)_擊,這些都是家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兒童成長的小學階段,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學生除了在家與父母接觸受到家庭的影響以外,更多的是在學校與老師和同學接觸,受到教師行為舉止的影響。因此,教師素質的高低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行為和心理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小學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如果現(xiàn)行小學教師隊伍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學生也極易受到品行不端的教師的影響。有些教師在管理低年級學生時簡單粗暴,甚至還存在著體罰等恐嚇行為,這些都會造成小學生心理的傷害和痛苦。這是十分不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著手提升小學隊伍的教師素養(yǎng),強調教師對于學生的正面影響,盡力改變教師隊伍的問題,才能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營造更舒適快樂的環(huán)境。
盡管小學生在學習和進步的過程中會更多地接受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但是這也不能忽視社會環(huán)境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在小學階段如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這三者不能夠和諧有效地結合,也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造成一定的混亂。學生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應當保持同一的氛圍和格調,強調教育的統(tǒng)一性和一致性,這樣有利于完善和達成對小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但目前的社會氛圍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更為重視和在意,并認為這是會影響學生未來成就的重要因素,家長之間對于學生的學業(yè)狀況也會相互攀比,如此行為更加重了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在干預和改善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時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及時溝通,增進對學生的關注和了解。在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異常行為時,要給予及時的關心和交談,盡量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干預和疏導。除了必要的干預手段之外,教師還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和品德,提升自身在學生當中的榜樣性,增強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和親和力,引導學生愿意親近教師,信任教師。這樣才能夠促成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有效溝通。老師也應當積極地去分析和理解學生,明確學生在家庭方面的狀況以及性格方面的特點等,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以更科學的手段來干預和保障學生的心理。
教師在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應當及時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開展家校合作,做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共同引導,加強對學生心理的關注。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進行心理教育無法只依托于學校和教師來完成,這是由于學生除了在學校接受教育外,還要回到家中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因此,家庭與學校保持一致的教育高度才能夠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起到良好且持續(xù)有效的作用。家長應當與老師積極應對學生的各項心理問題,采取一致的教育角度和措施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干預。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也有助于拉近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改善學生對于家庭的了解與認知。
學校及教師對學生實行心理教育疏導應當基于社會和諧的角度來進行,因此,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培養(yǎng)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會社會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在各項活動中增強學生對于困難和挑戰(zhàn)的抵抗力和承受力。教師也可以在活動中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側面引導,改變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和理念,學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同時增強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意識。在社會實踐中通過互幫互助,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榮譽感和成就感,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改變學生因為能力不足或者缺少家庭溫暖而造成的自卑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參與社會實踐接受社會的教育,既能夠統(tǒng)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能夠幫助學生改善心理問題,增強對社會的承受力和感知力。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確保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相應的教育部門應當督促各學校及教師認真履行本職工作,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價值和能動作用,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成長,針對不同學生在心理上的不同狀態(tài)進行區(qū)分干預,及時的幫助小學生舒緩內心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疑慮。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幫助能夠增強小學生對于學習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樹立對人生和世界的正確態(tài)度。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還應重視社會及家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持續(xù)深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強學校、家庭和社會對輔導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確保這三者能夠給予學生切實的幫助,輔助學生健康快樂成長。